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禅语            

2021-12-25抒情散文陈元武
禅语           □陈元武一、 茶是内心赵州的了音去寻访柏林寺的老方丈,问及禅的缘由,何是空何是执?老和尚正在烹茶煮水,以竹勺叩壶壁,訇訇然,问:“汝从何而来?”了音答:“从沧州城来?”“往何处去?”,“往此处来“。和尚不答,……
     禅语           □陈元武      一、 茶是内心   赵州的了音去寻访柏林寺的老方丈,问及禅的缘由,何是空何是执?老和尚正在烹茶煮水,以竹勺叩壶壁,訇訇然,问:“汝从何而来?”了音答:“从沧州城来?”“往何处去?”,“往此处来“。和尚不答,叩壶弥响,“汝听得水声喧响否?”了音答“未曾,只听得和尚的勺叩声响。”和尚说:“善哉、善哉,汝来处何求?”答:“求禅师示禅。”和尚摇了摇头;“此处何来禅?无禅无禅。”   旋即水沸溢而出,声若泉奔,雪汤扬沸,壶盖铿然作响。了音说:“有响有响,水声至此方喧也。”既而和尚以沸水滋茶,烫杯盏,静而闭目,了音见茶壶中并无一片茶叶,甚奇,因问:“此何无茶现?”和尚答:“有茶有茶,吾已饮之,甘如醴、醇如琼浆,如何说无茶?”   唯见茶盏之上清汽袅然而起,若有茶香味,了音饮之,并无甚味,然饮讫而枯坐良久,益觉口中茶香如涎,舌下生轻津。和尚半睁目珠,“汝既品得茶味,当知禅在何处矣。”再不言语。了音再问,和尚只说:“喝茶去喝茶去……”   无茶而得茶味,堪称奇谲,然奇者不奇,心静而百味皆生,茶与泉皆实物,而味觉是虚幻的,就像是水中影镜中花,你视之则存在,你背之则幻灭。茶从何来,茶从心来,心有茶则味觉有茶,所以茶是内心。了音向外求禅,如缘木而求鱼。      二、 石坚乎、水坚乎?   
  明月问禅于圆瑛:都说世上至坚者石也,为何水能销蚀之?难道是水更坚硬吗?圆瑛说:世上至坚者金石,至柔者水,水性常往低处而石守常难移,一常静一常动,一至坚一至柔,为物之两极。水欲往低隰之处而去,而石常阻挡之,水因而化为无形,漫之淹之溢之流之,水从百丈悬崖破决而下者,为瀑布,冲砥而石裂豁瓦解,因此,以静欲制动,难上难。水性甚坚,无阻能挡之,故水性为石之克矣,石再坚亦难当之下泻之势。水从高处下坠,击涧底之石,而此时水也成箭矢迸发之势,石竟挡之,水虽粉碎如沫,然石日受此水击,久必洞穿,是为不知势而强为,必受挫。   金钢湛卢之剑,利可断金石,为至刚之物,而难断水流,水为无形,无处不可往,水既至柔,即能包容万物,至利之刃,也奈何不得水之体,故此,坚不如柔,柔者可克坚。世上有禅,也在于一个柔字,强求禅,如以刃断水,徒劳而无功。因此,万物只有循自然而行方可得之,禅是虚无之境,内心中如有明月,则何需银烛相照?心内既有禅机,何物不开窍呢?一通则百通,如水之潜涌于地下,遇空穴而溢而成湖塘河流井隘。散而如水,心往禅机,何物能阻碍?          三、 拈花微笑   佛经上说:有西方使者献异花于释迦佛,世尊拈花遍示诸菩萨、罗汉、尊者,唯摩诃尊者和迦叶尊者会心微笑,佛因此说:吾有正眼法藏,微法妙门,实相无相,今传与摩诃、迦叶两尊者,此法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是为禅宗之始,“拈花微笑”流传至今。   花为禅机,不需文字,触此花者,有心者自然心动而微笑,无心者见之若未睹。禅就是内心的追求,内心无我,无物,则万物湛寂,心空如宇宙,自然万法皆生,何来烦恼与欲望?那朵花只是一个触动的机关而已,不管它是金花银花或是明珠宝缀之花,花已经不是重要的形式了。那一抹灵光在刹那间照亮了内心。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心是虚空的,才能烛照如明月一般,而往往我们的心是复杂的一个结合体,被各种外因的快乐所迷醉着,得到了一个就会想着另一个,永远也得不到满足,总是缺憾少这少那,烦恼自然就产生了,有了烦恼就会有痛苦,自己就这么天天地折磨着自己,光阴虚度,直至白首方叹:此生虚度也。   拈花微笑,需要一种难得的清静的内心,虚空的内心,那么,花的灵光就会像太阳、月亮一样灿烂,芸芸众生,万相殊异,心空是难做到的,因为在心的周围总会有各种色彩绚丽的诱惑在浸淫着心,让心五彩而迷失。拈花微笑,是一种至高境界。是为杂说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