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八品顶戴陈克明墓铭志》初考

2021-12-25叙事散文墨园堂主
丙戊年菊月,风和日丽,沿途尚阳湖畔的山岭田野,果实累累,芳香四溢,阡陌纵横之间,目所能及之处,满目丰澄。从小金家沟村中穿过,走的便是足有五里、由乡下大车碾出来的乡村便道,坑洼不平,辙痕交错,眼见着前方隐匿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尚阳湖,一潭清水,微……
  丙戊年菊月,风和日丽,沿途尚阳湖畔的山岭田野,果实累累,芳香四溢,阡陌纵横之间,目所能及之处,满目丰澄。   从小金家沟村中穿过,走的便是足有五里、由乡下大车碾出来的乡村便道,坑洼不平,辙痕交错,眼见着前方隐匿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尚阳湖,一潭清水,微波荡漾。湖的南岸,有一孤峰,乡下人称其为“馒头山”,山脚下的坡地上熟而未收的庄稼,随着湖面拂来的秋风,轻轻摇曳,沙沙作响,与那姹紫嫣红的远近山峦,辉映出一幅山乡秋色丹青图画。   这便是乡长付哲所说发现“坤山艮向”陈氏祖坟墓碑所在地。在山坡上一簇青蒿草丛之中,散乱堆积的山石之上,一块高约一米五六的青石墓碑,静静地躺在躺在那里,和墓碑并排躺着的还有一个保存完好的古人用来拴马的石桩,一尊上贡时用来烧香的石质小庙。   近前仔细观看:小庙正面刻有“供奉土地之位”六个模糊的文字,勉强能够辨认清楚。青石墓碑正面上方,刻有“百世不易”四个字,在其下方中间竖刻“坤山艮向”四个字,均清晰可辨,墓碑的四周镌刻着飞凤、走兽、花卉、浮云等图案。墓碑楷书文字,运笔俊秀,图案轮廓鲜明,走笔细腻,惟妙惟肖,图文相得益彰。   当我们大家合力翻看石碑背面时,看到一段清晰的楷书文字:   盖闻:木必有本,无本不立;水必有源,无源不流;顾本立而支分,源流而派别,即物且然而,况於人乎?溯我。始祖原系正定府首县籍界,自康熙年间徙与开邑, 居在尚阳,添入社甲为民,仅越二世三世。祖又欣慕小金家沟土田膏沃,山林茂密,遂自尚阳分支卜居于斯,殡葬于斯焉。迢其后瓜瓞派分有各立莹兆者,惟我近支尚在一莹然,犹恐奕[礻冀]子孙蕃息而莹褊子是以,於道光八年另择地势先之虚。祖至十六年,乃立大碑於祖坟,镌其履历,复制小碣於各兆,志其名称维百世子孙,不致徙祭而迷其序,望冢而昧其名也。至于香炉供桌之陈设,以及石庙、石柱之建立,非徙为壮观也,诚意不朽之无用,展孝思於不匮云尔。皇清恩赐八品顶戴显祖。   石碑左上角竖刻着“道光十六年蒲月二十一日榖旦”,左侧下方竖刻着“考陈公讳克明"妣陈门王太君"行一之虚冢奉祀"男陈"钰富/金祥/锟俊”,左下角外侧竖刻着“孙男国栋敬立”的字样,均为传统模式的墓碑镌刻布局。   研读墓铭得知:这是一块追溯家族历史的青石墓碑。道光元年为公元1821年,而石碑立于道光十六年,推算该是公元1836年,至今已有170年。170年前陈氏家族的三个儿子陈钰富、陈金祥、陈锟俊和一个孙子陈国栋于五月(蒲月)二十一日在祖坟为父亲陈克明、母亲陈王氏立此空穴墓碑。   陈氏家族“始祖原系正定府首县籍界”,就是今天的距离石家庄15公里的正定府县,康熙年间迁徙开原,世居尚阳堡,“添入社甲为民,仅越二世三世。”其父陈克明原本是“八品顶戴”,属于清朝朝廷命官,相当于今天乡镇长。因其羡慕尚阳湖畔的小金家沟“土田膏沃,山林茂密”,便“遂自尚阳分支卜居于斯,殡葬于斯焉”前夕小金家沟居住,并于道光八年在小金家沟选定并设立祖坟。   青石墓碑文述陈氏家族在小金家沟设立祖坟的初衷:这里依山傍水,从周易的角度看风水属于“坤山艮向”的方位,便是陈家“百世不易”的根之所在之处了;设立祖坟、立此碑文的目的是“志其名称,维百世子孙不致徙祭而迷其序,望冢而昧其名也。”做提示家族后人不忘根之所系、根之所在之用。   考有关资料得知:正定府首县绝非等闲小镇,是大清前期设直隶巡抚时的巡抚驻地,雍正元年就有与北京、保定并称为“北方三雄”的城镇之说,始终是兵家必争之地。到了乾隆做皇帝,60年当中先后七次驾临正定府,留下诗文十五篇,碑记两块,匾、联多幅。正定府首县今天被圈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陈家也是来自人杰地灵的绝非等闲之处,亦非等闲人士。   详考果然如此。有村民介绍说:小金家沟陈姓原本是佃农,发迹于在小金家沟西北的山沟里为东家侍弄田地时,不断有埋藏的财宝被耕犁出来而被发现收集起来,一天夜里他们将这些收集起来的财宝运往山里掩埋起来,用毛驴驮运整整一夜,竟然将毛驴累死还没运完。后来陈家在小金家沟成了一户大地主,房产很多,宅院高深。陈家的院套占地约6亩地左右,至今在小金家沟村内,还能看见当年留下来的宅院土围墙遗址。有年长者说,这个院落始建于清代同治20年左右,推算为公元1882年,陈氏后人在此居住又近半个世纪。历经风剥雨蚀,土围墙厚度仍在一点八米至一点三米之间不等,长达一百三十米还多,高约三点一米,据说历史上的这处土围墙高达五米还多。在闹匪患的年代里,陈家为了防土匪侵扰,在土围墙的四角角楼上匿藏土炮。今天尚有两面土围墙、约五六十米依然完好保存着那里。    听其民间的传说,再究其青石墓碑的研究价值,觉得陈氏墓碑虽然没有说出家族当年迁徙到尚阳堡的原因,是不是也与“流人”有关?尚无资料可供考证,但是却为尚阳堡有外徙人口来此居住提供了新证,这是其一;当时尚阳堡的条件和环境好像不如小金家沟好,更可能是有些荒凉,要不陈克明怎会不顾陈家在尚阳堡繁衍生息了两三代人的事实,而“欣慕小金家沟”那里的“土田膏沃,山林茂密”,独自率领自己这一分支的家人“卜居于斯,殡葬于斯”,并设立祖坟呢?此说由此也可窥一斑。   今天,住在小金家沟的陈氏家族后人虽然已经寥寥无几,但是他们靠勤劳的双手,在古老的院落建起了新房,在感叹陈氏家族昔日的辉煌、今天已不再是小金家沟大户的家族演绎轨迹的同时,为陈氏家族空穴墓前的这块青石墓碑碑文命名《八品顶戴陈克明墓铭志》,并在此文中给墓铭志正文附加标点,定有不妥之处,旨在便于深究其人及那段历史,继而详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