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爷爷
2021-12-25叙事散文唐新运
怀 念 爷 爷
近来,村里那几堵老的城墙,居然给倒掉了,令人莫名其妙又惊诧不已,因为它们在那里保持一种姿态已若干年。它们真有能耐,一种姿态就能摆那么久;人不行,人坐久了就必须站起 来活动活动。起初修建它们的那茬人,一定也是想跟它们比一比,……
怀 念 爷 爷
近来,村里那几堵老的城墙,居然给倒掉了,令人莫名其妙又惊诧不已,因为它们在那里保持一种姿态已若干年。它们真有能耐,一种姿态就能摆那么久;人不行,人坐久了就必须站起 来活动活动。起初修建它们的那茬人,一定也是想跟它们比一比,看谁厉害,看谁耐不住了改变姿态。好比两人瞪眼,谁先眨眼就算谁输。人来来往往又熙熙攘攘,换了不知几茬, 但城墙始终是那种姿势。人虽然犯规,利用了类似于车轮战术般的小小聪明,但好歹总算让 城墙有点儿耐不住了。原来城墙不能活动,只能保持那种静观世事的姿势,一活动筋骨,就连筋带骨去之殆尽。城墙原本是土,后来因缘暂时聚成了墙,可是跟人一较劲,又复归为土,但谁又敢说不久之后,土还会复归为墙呢?人之故,必有一把土相覆;而墙之亡,也必有一茬人作陪。于是,先是许家的三奶,后是赵家的大妈,紧接着是我爷爷。我悄悄观察,村子里还有几位老人也对此事很是“热中”,有“趋之若鹜”之嫌,但是我不敢说。
先前那茬人无意中建成了这个村庄,并试图把村庄用老,至少也是同步,然后换个地方继续 漂泊。但村庄和时间的关系铁,而那茬人跟时间只是一面之交,所以村庄把人用老、用死了,而村庄大体没变,惟一改变的是城墙,而城墙只是村庄和人较量的一种形式和途径,只是武器中的一种罢了。
人输了,于是赌气不走了。
中午,太阳白光光的,也赤裸裸的,很是激情。
院子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狗不叫,鸡不鸣,羊自然在反刍闭目养神。我们都已下了地,有活要干;牛羊也有自己的事,没别的事,也有心事。
阳光在行走,凭空里有了压力,给人一种情人间喘不过气般汗津津的拥抱。整个村庄蜷着,恹恹地,仿佛在打盹。
院门被轻轻推开,免不了发出叹息般的轻响。狗首先发觉,兴奋地上蹿下跳,它们向来没有耐心,在院里转来转去;牛将硕大的头探出围栏,犹如和善的长者;羊开始不安分,一下子聚在羊圈门口,好比热中名利的人;鸡不甘示弱,聒噪一片,是饥饿也是在为刚生的热蛋表功。
是爷爷。是爷爷推动院门,让整个院落鲜活起来。
院门又被轻轻摇响,没有爷爷,是微微的风,也许那正是我所无法看见的爷爷的魂。
狗在院子里的西南角。芨芨草立在东墙根。木头棍子倚在院门背后。
狗是用来看门的,爷爷的腿不好,气喘得厉害,而奶奶耳朵背,狗自然委靡不振。没了主人,狗无所依恃,没了叫声。村里人早已不再养狗,不再养看家的狗,用来吃肉的狗还是有的。狗和人一样,即使没有贵贱之分,档次还是有的。爷爷的狗是孤独的,仿佛人寂寞到连一 个陪他喝酒的人都没有,从而对一切事情都没有信心。
芨芨是用来做扫帚的,在村里芨芨也曾用来烧火做饭,也曾用来编筐和车上用的草圈子,但到现在,更多的是用来做扫帚的。芨芨必须是拔的,镰刀割得快是快,但割来的芨芨,筋骨不强,只能用做捆草和麦子的腰绳而已。芨芨草在东墙根,逐渐破败腐朽。爷爷一去,老屋自然易主,搬家时,谁会把一把芨芨草想起。即使想起,谁又会顾得上带它离去。搬家,总是和凌乱、匆忙、伤感、喜悦纠结在一起。爷爷,向来表示愿意与老屋共患难、同生死。当初,叔叔刚有卖掉老屋的苗头和言论,爷爷就放出话来,并挥舞着那把生锈的刀说,谁卖老屋就杀谁。况且,和芨芨有关的事全都是由爷爷完成的。
院门背后的木头棍子是榆木的,是榆树旁逸斜出的枝,无论是长短、粗细还是弯曲度、柔韧性,都特别适合做铁锨的把,自然也可以做木杈的把。这无疑都是爷爷无数次的寻觅积累成的。家里所有带把的农具,都是爷爷和他的一位多年联手完成的,爷爷找到好的木头棍子 ,由他负责加工和组装。他先死了,爷爷准备和下一个人合作用掉剩下的棍子,但一直没有找到。可能用不了多长时间,也许是一年、半年、三个月,或者就是一两天就可以找到那个人。可平时的一两天就好似平淡到可以抹去,相似到几乎可以拷贝,偏偏这次的几天就躲不开去。或许,只要爷爷在世,那些木头棍子就永远不会有被用完的可能。好比烟瘾极大之人,这支烟刚刚烫到手指,另一支烟的雾就又袅袅升起。
庄稼绿油油的,田间地头的杂草长势也非常地快,正如人熟悉自己侍弄的地和常割的草一般,庄稼和地还有草对人也不陌生。我们常走的那条路,熟悉所有经过它的足音,路旁的小草也不会忘记任何人的鞋帮和裤脚。
有一天,它们都发现少了一个人,少了一个人的脚板,少了一个人的裤脚,也少了一把镰刀,少了一种起初仿佛凌乱仔细听来又有规律的节奏。它们已习惯了有个人从它身上踩过,习惯了这个人裤脚的轻拂,也习惯了这个人用镰刀把自己割倒再重新长起的生活。一种失落,一种空荡荡的怅惘,在这里弥漫,经久不散。开始,它们自然希望是这个人病了,用不了几日一切就会依旧,况且这种情景也不是没有先例。但希望变成失望乃至绝望时,它们应该知道,这人不会来了。这种一去不复返的例子也不是没有,先前就有这样的事。它们看着这些人出生,长大,衰老,消失。它们知道,还有另外一个不为自己所知的世界,那里同样有树,有草,有庄稼,有浇水的渠,那些人只是换个地方生活去了,根本不会寂寞。那些人一定想起想着它们,正如它们不会忘掉那些人。思念是彼此的,能够感应,也不仅限于爱情。
爷爷说祖上在太原做笔墨生意,后辗转至甘肃。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自流来疆,此后一直务农 。惟一让爷爷自豪的就是做过骆驼客,闻名全国的甘肃民勤骆驼客,和别人一起走完过“河西走廊”。悲哀的是,在如今交通极便利的时代,爷爷居然连省城都未去过,而且爷爷也从未流露出想要出去转转的意思。
再生之地总不如原生之壤,爷爷当然羡慕那些能够回趟老家的乡亲和亲戚。他只是说,回去以后当年的玩伴尚存几人,再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忙忙碌碌,满怀希望而去,只怕总会失望而归。也许是早年的驼客生涯,让爷爷早已知道,人是没有家的,人一生都在漂泊,所谓的家,只是漂泊过程当中稍长的停驻而已!
离江南越远,与北国相处得更为妥贴,生命和骨血中水乡的温柔自会远离,取而代之的是北方的顽强、坚韧与极强的适应力和生命力,仿佛北方的骆驼刺、沙枣、梭梭和胡杨,容易成活,并联手改变和创建一个新的生态圈。
爷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一向是听政府的话,跟党和政府走。爷爷也许还是个“宿命论”者,他认定他天生就是干活和劳作的,无论是最初的驼客还是后来的农民。我一直认为,爷爷一定认为劳作是最实在的,与大地为伴是最真切的。土地是不会骗人的,人对土地若同样真诚,那样的日子,过起来舒坦,安心。
平民好啊!平民固然有平民的苦难,但平民更有平民的快乐。平民的苦难算得了什么苦难呢?可平民的快乐却是任何一个人的快乐,是大快乐,是纯快乐。?说爷爷,自然免不了提到奶奶。
毋庸置疑,奶奶是村里最幸福的女人。
在我的记忆里,也从他人的言谈中得知,奶奶几乎从未下过地,她只是在家里做饭,这在农村本身就是让人嫉妒的奇迹。奶奶也尝试着养过羊,养过鸡,好像还养过花,但我们却从来没吃过她做的羊肉和鸡肉,养花也没有形成规模,更不用说做大做强。多年来,奶奶养的花没有超过十盆,倒是给自己养了一身病。还养家了,不愿离去。
听妈妈说,奶奶是爷爷的第二个媳妇。第一个奶奶我们没见过,爸爸也没有见过。爸爸是第二个奶奶生的。据悉,第一位奶奶在爷爷离家远行之时还活蹦乱跳的,待爷爷回转时,已入土为安了,爷爷也只能节哀。那时没有传呼机,没有手机,互联网更是无从谈起,许多类似于港台泡沫剧的情节均被压缩成短短的结局。奶奶是富人的小姐,爷爷是诚实善良能干又能吃苦的长工,所发生的一切如同童话和民间故事常用的套路一般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奶奶是自私的,她有一个巨大的老式红柜,充满了神奇神秘色彩,那里也许盛满了无数美味和美妙,可能还有黄金珠玉。但终是与我无缘。爷爷总是背着奶奶把其中的一部分拿出来分给孙儿,那在奶奶处所欠缺的,常由爷爷来补偿,如同一种感情世界中的能量守恒。
奶奶进入老年之后开始耳背,随后更是再接再厉,但终不至于聋,需大声呼喊才能听到。爷爷有时重复几次不耐烦,免不了带有训斥之意。爷爷可以这样,别人不行。若是谁有语气生硬之嫌,爷爷总不开心,宛如书上所说的“老小孩”般怄气。
我常想,因为耳背,免去了多少呢喃情话,真是爷爷奶奶的遗憾,尤其是奶奶的遗憾。
爷爷惟一用锁的地方只有写字台右侧的小柜子,这柜子跟奶奶的红柜相比,无论是做工,还是档次、规模,都仿佛边陲的偏僻小镇和大都市,总不可同日而语。
爷爷去世后,打开柜子,除了一千多块钱和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以外,就是一沓用布层层包裹着的粮票。我可怜的爷爷,我饿怕了的爷爷,我深知“民以食为天”的爷爷,这些粮票早已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或许它现在的价值早已超过当初的面值。爷爷,你那时为何不用掉它?你一定是想把它留在最困难的时刻。
爷爷,你那魂牵梦萦的家乡,那个以穷困贫瘠,以人民勤劳而闻名的故里,粮食早就连年丰产,存粮都挨着屋顶了,而且几乎都铺上了柏油路,有的地方已有了高速公路,那挨饿的痛苦,那别妻离子的驼客,早就成了沉重的历史,成了深重的回忆。
爷爷去了,除了在我们家里,除了在几家亲属之间,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也可能波及到整个村子,乡亲们会说,一位好人又走了。爷爷悄悄来到这个世上,而今又默默离去。生前没有显赫,死后定然不会成为不朽。
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在上帝的眼中,人虚弱卑微到仿佛悄无声息的蚂蚁、居无定所的云、四处飘拂流浪的尘。毕竟,爷爷已活到了八十岁,用村里人的话说,“已是高寿,就这样一下睡着了是喜事,是福气!”语气中流露出自己连七十三都活不到的遗憾。是啊,至少在爷爷的有生之年,儿孙健康孝顺,家庭幸福和睦,“子欲孝而亲不待”根本与我家无缘,此生也算足矣。
近来,村里那几堵老的城墙,居然给倒掉了,令人莫名其妙又惊诧不已,因为它们在那里保持一种姿态已若干年。它们真有能耐,一种姿态就能摆那么久;人不行,人坐久了就必须站起 来活动活动。起初修建它们的那茬人,一定也是想跟它们比一比,看谁厉害,看谁耐不住了改变姿态。好比两人瞪眼,谁先眨眼就算谁输。人来来往往又熙熙攘攘,换了不知几茬, 但城墙始终是那种姿势。人虽然犯规,利用了类似于车轮战术般的小小聪明,但好歹总算让 城墙有点儿耐不住了。原来城墙不能活动,只能保持那种静观世事的姿势,一活动筋骨,就连筋带骨去之殆尽。城墙原本是土,后来因缘暂时聚成了墙,可是跟人一较劲,又复归为土,但谁又敢说不久之后,土还会复归为墙呢?人之故,必有一把土相覆;而墙之亡,也必有一茬人作陪。于是,先是许家的三奶,后是赵家的大妈,紧接着是我爷爷。我悄悄观察,村子里还有几位老人也对此事很是“热中”,有“趋之若鹜”之嫌,但是我不敢说。
先前那茬人无意中建成了这个村庄,并试图把村庄用老,至少也是同步,然后换个地方继续 漂泊。但村庄和时间的关系铁,而那茬人跟时间只是一面之交,所以村庄把人用老、用死了,而村庄大体没变,惟一改变的是城墙,而城墙只是村庄和人较量的一种形式和途径,只是武器中的一种罢了。
人输了,于是赌气不走了。
中午,太阳白光光的,也赤裸裸的,很是激情。
院子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狗不叫,鸡不鸣,羊自然在反刍闭目养神。我们都已下了地,有活要干;牛羊也有自己的事,没别的事,也有心事。
阳光在行走,凭空里有了压力,给人一种情人间喘不过气般汗津津的拥抱。整个村庄蜷着,恹恹地,仿佛在打盹。
院门被轻轻推开,免不了发出叹息般的轻响。狗首先发觉,兴奋地上蹿下跳,它们向来没有耐心,在院里转来转去;牛将硕大的头探出围栏,犹如和善的长者;羊开始不安分,一下子聚在羊圈门口,好比热中名利的人;鸡不甘示弱,聒噪一片,是饥饿也是在为刚生的热蛋表功。
是爷爷。是爷爷推动院门,让整个院落鲜活起来。
院门又被轻轻摇响,没有爷爷,是微微的风,也许那正是我所无法看见的爷爷的魂。
狗在院子里的西南角。芨芨草立在东墙根。木头棍子倚在院门背后。
狗是用来看门的,爷爷的腿不好,气喘得厉害,而奶奶耳朵背,狗自然委靡不振。没了主人,狗无所依恃,没了叫声。村里人早已不再养狗,不再养看家的狗,用来吃肉的狗还是有的。狗和人一样,即使没有贵贱之分,档次还是有的。爷爷的狗是孤独的,仿佛人寂寞到连一 个陪他喝酒的人都没有,从而对一切事情都没有信心。
芨芨是用来做扫帚的,在村里芨芨也曾用来烧火做饭,也曾用来编筐和车上用的草圈子,但到现在,更多的是用来做扫帚的。芨芨必须是拔的,镰刀割得快是快,但割来的芨芨,筋骨不强,只能用做捆草和麦子的腰绳而已。芨芨草在东墙根,逐渐破败腐朽。爷爷一去,老屋自然易主,搬家时,谁会把一把芨芨草想起。即使想起,谁又会顾得上带它离去。搬家,总是和凌乱、匆忙、伤感、喜悦纠结在一起。爷爷,向来表示愿意与老屋共患难、同生死。当初,叔叔刚有卖掉老屋的苗头和言论,爷爷就放出话来,并挥舞着那把生锈的刀说,谁卖老屋就杀谁。况且,和芨芨有关的事全都是由爷爷完成的。
院门背后的木头棍子是榆木的,是榆树旁逸斜出的枝,无论是长短、粗细还是弯曲度、柔韧性,都特别适合做铁锨的把,自然也可以做木杈的把。这无疑都是爷爷无数次的寻觅积累成的。家里所有带把的农具,都是爷爷和他的一位多年联手完成的,爷爷找到好的木头棍子 ,由他负责加工和组装。他先死了,爷爷准备和下一个人合作用掉剩下的棍子,但一直没有找到。可能用不了多长时间,也许是一年、半年、三个月,或者就是一两天就可以找到那个人。可平时的一两天就好似平淡到可以抹去,相似到几乎可以拷贝,偏偏这次的几天就躲不开去。或许,只要爷爷在世,那些木头棍子就永远不会有被用完的可能。好比烟瘾极大之人,这支烟刚刚烫到手指,另一支烟的雾就又袅袅升起。
庄稼绿油油的,田间地头的杂草长势也非常地快,正如人熟悉自己侍弄的地和常割的草一般,庄稼和地还有草对人也不陌生。我们常走的那条路,熟悉所有经过它的足音,路旁的小草也不会忘记任何人的鞋帮和裤脚。
有一天,它们都发现少了一个人,少了一个人的脚板,少了一个人的裤脚,也少了一把镰刀,少了一种起初仿佛凌乱仔细听来又有规律的节奏。它们已习惯了有个人从它身上踩过,习惯了这个人裤脚的轻拂,也习惯了这个人用镰刀把自己割倒再重新长起的生活。一种失落,一种空荡荡的怅惘,在这里弥漫,经久不散。开始,它们自然希望是这个人病了,用不了几日一切就会依旧,况且这种情景也不是没有先例。但希望变成失望乃至绝望时,它们应该知道,这人不会来了。这种一去不复返的例子也不是没有,先前就有这样的事。它们看着这些人出生,长大,衰老,消失。它们知道,还有另外一个不为自己所知的世界,那里同样有树,有草,有庄稼,有浇水的渠,那些人只是换个地方生活去了,根本不会寂寞。那些人一定想起想着它们,正如它们不会忘掉那些人。思念是彼此的,能够感应,也不仅限于爱情。
爷爷说祖上在太原做笔墨生意,后辗转至甘肃。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自流来疆,此后一直务农 。惟一让爷爷自豪的就是做过骆驼客,闻名全国的甘肃民勤骆驼客,和别人一起走完过“河西走廊”。悲哀的是,在如今交通极便利的时代,爷爷居然连省城都未去过,而且爷爷也从未流露出想要出去转转的意思。
再生之地总不如原生之壤,爷爷当然羡慕那些能够回趟老家的乡亲和亲戚。他只是说,回去以后当年的玩伴尚存几人,再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忙忙碌碌,满怀希望而去,只怕总会失望而归。也许是早年的驼客生涯,让爷爷早已知道,人是没有家的,人一生都在漂泊,所谓的家,只是漂泊过程当中稍长的停驻而已!
离江南越远,与北国相处得更为妥贴,生命和骨血中水乡的温柔自会远离,取而代之的是北方的顽强、坚韧与极强的适应力和生命力,仿佛北方的骆驼刺、沙枣、梭梭和胡杨,容易成活,并联手改变和创建一个新的生态圈。
爷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一向是听政府的话,跟党和政府走。爷爷也许还是个“宿命论”者,他认定他天生就是干活和劳作的,无论是最初的驼客还是后来的农民。我一直认为,爷爷一定认为劳作是最实在的,与大地为伴是最真切的。土地是不会骗人的,人对土地若同样真诚,那样的日子,过起来舒坦,安心。
平民好啊!平民固然有平民的苦难,但平民更有平民的快乐。平民的苦难算得了什么苦难呢?可平民的快乐却是任何一个人的快乐,是大快乐,是纯快乐。?说爷爷,自然免不了提到奶奶。
毋庸置疑,奶奶是村里最幸福的女人。
在我的记忆里,也从他人的言谈中得知,奶奶几乎从未下过地,她只是在家里做饭,这在农村本身就是让人嫉妒的奇迹。奶奶也尝试着养过羊,养过鸡,好像还养过花,但我们却从来没吃过她做的羊肉和鸡肉,养花也没有形成规模,更不用说做大做强。多年来,奶奶养的花没有超过十盆,倒是给自己养了一身病。还养家了,不愿离去。
听妈妈说,奶奶是爷爷的第二个媳妇。第一个奶奶我们没见过,爸爸也没有见过。爸爸是第二个奶奶生的。据悉,第一位奶奶在爷爷离家远行之时还活蹦乱跳的,待爷爷回转时,已入土为安了,爷爷也只能节哀。那时没有传呼机,没有手机,互联网更是无从谈起,许多类似于港台泡沫剧的情节均被压缩成短短的结局。奶奶是富人的小姐,爷爷是诚实善良能干又能吃苦的长工,所发生的一切如同童话和民间故事常用的套路一般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奶奶是自私的,她有一个巨大的老式红柜,充满了神奇神秘色彩,那里也许盛满了无数美味和美妙,可能还有黄金珠玉。但终是与我无缘。爷爷总是背着奶奶把其中的一部分拿出来分给孙儿,那在奶奶处所欠缺的,常由爷爷来补偿,如同一种感情世界中的能量守恒。
奶奶进入老年之后开始耳背,随后更是再接再厉,但终不至于聋,需大声呼喊才能听到。爷爷有时重复几次不耐烦,免不了带有训斥之意。爷爷可以这样,别人不行。若是谁有语气生硬之嫌,爷爷总不开心,宛如书上所说的“老小孩”般怄气。
我常想,因为耳背,免去了多少呢喃情话,真是爷爷奶奶的遗憾,尤其是奶奶的遗憾。
爷爷惟一用锁的地方只有写字台右侧的小柜子,这柜子跟奶奶的红柜相比,无论是做工,还是档次、规模,都仿佛边陲的偏僻小镇和大都市,总不可同日而语。
爷爷去世后,打开柜子,除了一千多块钱和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以外,就是一沓用布层层包裹着的粮票。我可怜的爷爷,我饿怕了的爷爷,我深知“民以食为天”的爷爷,这些粮票早已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或许它现在的价值早已超过当初的面值。爷爷,你那时为何不用掉它?你一定是想把它留在最困难的时刻。
爷爷,你那魂牵梦萦的家乡,那个以穷困贫瘠,以人民勤劳而闻名的故里,粮食早就连年丰产,存粮都挨着屋顶了,而且几乎都铺上了柏油路,有的地方已有了高速公路,那挨饿的痛苦,那别妻离子的驼客,早就成了沉重的历史,成了深重的回忆。
爷爷去了,除了在我们家里,除了在几家亲属之间,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也可能波及到整个村子,乡亲们会说,一位好人又走了。爷爷悄悄来到这个世上,而今又默默离去。生前没有显赫,死后定然不会成为不朽。
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在上帝的眼中,人虚弱卑微到仿佛悄无声息的蚂蚁、居无定所的云、四处飘拂流浪的尘。毕竟,爷爷已活到了八十岁,用村里人的话说,“已是高寿,就这样一下睡着了是喜事,是福气!”语气中流露出自己连七十三都活不到的遗憾。是啊,至少在爷爷的有生之年,儿孙健康孝顺,家庭幸福和睦,“子欲孝而亲不待”根本与我家无缘,此生也算足矣。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