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
2021-12-25经典散文
[db:简介]
背包
背包在古代,由清一色布料构成,不过,那个时候,并非叫做背包,而是名之为褡裢,而且,基本上为男人专用,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江湖上,你根本看不见女人的走动。深闺或浅闺中的女子,多以荷包或香囊为期许,银子和干粮有男人们供应,她们费不上缝制一个大包裹,劳心使力。比如林小姐,若是扛个大布袋进贾府的话,贾母见之不泪流成河才怪。那个时候,男人们背的褡裢,大概没什么两样,大英雄林冲的背包,与那些贩夫走卒所背的,也许皆是由蓝印花布做成。固然如此,个人所背的方式又有所不同,而标识着身份等级之区别恰恰在此,英雄是用枪搠着,携银子较多的商贾却缠在腰间,而走卒们则搭在肩上,以便于随时取下歇息。
到了今天,背包的方式早已实现了简化,用棍棒或枪挑着的方式太帅气,一般人不敢帅的太出格,所以,这种方式渐渐淘汰;至于缠在腰间的方式,也因背包的质地与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化而成为文物的方式;也只有搭的方式还在继续存活,并不断更新,逐渐又发展出背与挎两种方式。方式固然简化了,但其中的区别却依旧,比如说女子,年青靓丽的姑娘们一律将小包背在身后,由两跟带子固定,交叉在双肩上,看上去,好象有一只憨厚的四脚螃蟹正趴在背上休息。至于年龄稍长的女子,则很自觉地换成挎包的方式,当然,也有一些专意在风情的人氏例外。有关男人们的背包方式,似乎多了些复杂,惟一可以确认的是,高中生活尚未结束的少年求学时代,基本上以挎为主,“小嘛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严格说来,是挎着书包上学堂。我还记得在我的小学时代,还不大明白背包的含义,只懂得把书包叫挎包,谁知道物转星移,十几年后,挎包的说法很快成了老土。如今,背已经成了时新的形式,我们学校的大学生,包括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都是这一形式的热心投入者,而有些男人,却能够反时尚而动,从而成为另外的流行,像我的一位五十几岁的同事,早已经是教授了,但还是骑着二八巨型自行车,斜挎着背包在校园里溜达,与那些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背包的方式没什么两样。所以,以年龄的差别去区分背包的方式,多少有写徒劳。
背包的普遍发生,首先要归功于平民教育的施及,大量的书包成为背包的初成品。渐渐地,又成为出门旅行的必备物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背包皆以实用性为旨归,与古代的褡裢所承担的功能正相延续。这个过程,大概要从上个世纪处算起,几乎用掉了上百年的光阴,有关很早以前的背包,实物或图片,因时光的混沌而渐渐模糊,我所能见到的,也只有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图景,那些没有亲历的事情,使我的讲述接近附会,这是个颇无奈的事情。
至于背包的流行,还要从妇女解放说起,近百年的现代性转换,使中国具有独立性的女子越来越多,正是由于她们,发展出了背包的时尚性品格,当然,这也是西化所结出的一个小小结果,欧洲早在宫廷时代,背包就已成为女人的饰物,就文化交流来说,生活方式中的细节成分最容易成为模仿的对象。民国时期的上海,作为东方第一大都会,女人们的背包完全可以和时尚之都巴黎的女郎所挎之包相媲美,但随着政治体制的变化,这一女性专有的时尚性内容很快遭到覆顶之灾。建国之后,背包又回复到实用性品格上来,服务于外出和旅行,虽然在六七十年代,结出了全民倾慕军用挎包的奇花异果,但那毕竟是非常时期,极端化政治强暴的结果,这样的狂热有违生活的常态,因此到了新时期,军用挎包很快绝迹,如今,也只有个别的行为艺术家把它拿出来观瞻,变成别有用心的魔方。
八十年代以来,一个逐渐世俗化的时代越发生根,时尚性的背包从平地里四下钻出,与实用性的背包并驾齐驱。背包的质地也越发多样了,有用布料做的,也有用各种皮革做成的,甚至还有用各种假皮革做成的,而新的技术手段,比如纳米技术,也加入制作背包的过程,其间的价格差距也因质地的不同而大大增加。至于背包的式样,这十几年间,更是一换一番天地,随便逛一个背包商店,你就会眼花。
今天,在大街上,发现一个不背包的女孩子,简直比逮一头狮子还难,即使是在课堂上,我多次发现,某些女生还是不舍得将背上背包取下,“物我为一”到这个地步,不由让人堪叹。当然,这也是在一个较小的细节上突出的物对人的征服。
其实,让我惊异的还不是女性对背包的趋之若骛,这是女子热爱饰物的天性使然,而是最近几年,男人们对背包的情有独钟。提包弃之不用,代之以各类背包,尤其是在学校或科研单位,甚至一些行政单位的男人们,普遍背起了能遮盖半个身子的背包,长长的带子来回起伏着。在大街上行走,成为有文化的表征,像我以前的老师,也是现在的同事,基本上皆由过去的提包换成了今天的背包,他们往往是人到哪里,背包就会到哪里,我经常会在卫生间的小门上发现各类的背包,这是一场显而易见的风暴,没有人知道它会在什么地方结束。
而古代的褡裢,在今天尚没有完全绝迹,时代的任何分支里,在今天都在发散着混合的气息,背包也不例外。小时候,我常见到背着这种褡裢的要饭花子,两个布袋一前一后搭在肩上,里面装着他们讨来的稻米,不过,这几年乡村里的要饭花子是否也把褡裢换成背包,我没有什么把握;另外背着这种褡裢的就是和尚了,但也不是所有的和尚,有几次在街上行走,看见这里大相国寺的几个和尚就背着这种褡裢,让人新奇不已。
背包的实用性和时尚性在今天似乎不言而喻,在今天,背包愈加凸现的,还是其表征功能。有一次在某站牌下等公交车的到来,其间漫长,我与一个陌生的小女孩攀谈了起来,上车后又坐了前后位,直到最后一块下车,始终在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闲话,后来分别的时候我问她“为什么要和陌生人说话,这可是大人们禁止的”,她如此回答我:“叔叔背着包呢,一看就知道不是坏人。”原来如此,我只知道我的包是用来装备课本和茶杯的,居然还有如此之副作用,令我意料不及。怪不得,这个社会,在上班族,下岗族,吸毒族,工作狂族,等等族之外,还有个背包一族的存在了。
背包在古代,由清一色布料构成,不过,那个时候,并非叫做背包,而是名之为褡裢,而且,基本上为男人专用,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江湖上,你根本看不见女人的走动。深闺或浅闺中的女子,多以荷包或香囊为期许,银子和干粮有男人们供应,她们费不上缝制一个大包裹,劳心使力。比如林小姐,若是扛个大布袋进贾府的话,贾母见之不泪流成河才怪。那个时候,男人们背的褡裢,大概没什么两样,大英雄林冲的背包,与那些贩夫走卒所背的,也许皆是由蓝印花布做成。固然如此,个人所背的方式又有所不同,而标识着身份等级之区别恰恰在此,英雄是用枪搠着,携银子较多的商贾却缠在腰间,而走卒们则搭在肩上,以便于随时取下歇息。
到了今天,背包的方式早已实现了简化,用棍棒或枪挑着的方式太帅气,一般人不敢帅的太出格,所以,这种方式渐渐淘汰;至于缠在腰间的方式,也因背包的质地与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化而成为文物的方式;也只有搭的方式还在继续存活,并不断更新,逐渐又发展出背与挎两种方式。方式固然简化了,但其中的区别却依旧,比如说女子,年青靓丽的姑娘们一律将小包背在身后,由两跟带子固定,交叉在双肩上,看上去,好象有一只憨厚的四脚螃蟹正趴在背上休息。至于年龄稍长的女子,则很自觉地换成挎包的方式,当然,也有一些专意在风情的人氏例外。有关男人们的背包方式,似乎多了些复杂,惟一可以确认的是,高中生活尚未结束的少年求学时代,基本上以挎为主,“小嘛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严格说来,是挎着书包上学堂。我还记得在我的小学时代,还不大明白背包的含义,只懂得把书包叫挎包,谁知道物转星移,十几年后,挎包的说法很快成了老土。如今,背已经成了时新的形式,我们学校的大学生,包括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都是这一形式的热心投入者,而有些男人,却能够反时尚而动,从而成为另外的流行,像我的一位五十几岁的同事,早已经是教授了,但还是骑着二八巨型自行车,斜挎着背包在校园里溜达,与那些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背包的方式没什么两样。所以,以年龄的差别去区分背包的方式,多少有写徒劳。
背包的普遍发生,首先要归功于平民教育的施及,大量的书包成为背包的初成品。渐渐地,又成为出门旅行的必备物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背包皆以实用性为旨归,与古代的褡裢所承担的功能正相延续。这个过程,大概要从上个世纪处算起,几乎用掉了上百年的光阴,有关很早以前的背包,实物或图片,因时光的混沌而渐渐模糊,我所能见到的,也只有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图景,那些没有亲历的事情,使我的讲述接近附会,这是个颇无奈的事情。
至于背包的流行,还要从妇女解放说起,近百年的现代性转换,使中国具有独立性的女子越来越多,正是由于她们,发展出了背包的时尚性品格,当然,这也是西化所结出的一个小小结果,欧洲早在宫廷时代,背包就已成为女人的饰物,就文化交流来说,生活方式中的细节成分最容易成为模仿的对象。民国时期的上海,作为东方第一大都会,女人们的背包完全可以和时尚之都巴黎的女郎所挎之包相媲美,但随着政治体制的变化,这一女性专有的时尚性内容很快遭到覆顶之灾。建国之后,背包又回复到实用性品格上来,服务于外出和旅行,虽然在六七十年代,结出了全民倾慕军用挎包的奇花异果,但那毕竟是非常时期,极端化政治强暴的结果,这样的狂热有违生活的常态,因此到了新时期,军用挎包很快绝迹,如今,也只有个别的行为艺术家把它拿出来观瞻,变成别有用心的魔方。
八十年代以来,一个逐渐世俗化的时代越发生根,时尚性的背包从平地里四下钻出,与实用性的背包并驾齐驱。背包的质地也越发多样了,有用布料做的,也有用各种皮革做成的,甚至还有用各种假皮革做成的,而新的技术手段,比如纳米技术,也加入制作背包的过程,其间的价格差距也因质地的不同而大大增加。至于背包的式样,这十几年间,更是一换一番天地,随便逛一个背包商店,你就会眼花。
今天,在大街上,发现一个不背包的女孩子,简直比逮一头狮子还难,即使是在课堂上,我多次发现,某些女生还是不舍得将背上背包取下,“物我为一”到这个地步,不由让人堪叹。当然,这也是在一个较小的细节上突出的物对人的征服。
其实,让我惊异的还不是女性对背包的趋之若骛,这是女子热爱饰物的天性使然,而是最近几年,男人们对背包的情有独钟。提包弃之不用,代之以各类背包,尤其是在学校或科研单位,甚至一些行政单位的男人们,普遍背起了能遮盖半个身子的背包,长长的带子来回起伏着。在大街上行走,成为有文化的表征,像我以前的老师,也是现在的同事,基本上皆由过去的提包换成了今天的背包,他们往往是人到哪里,背包就会到哪里,我经常会在卫生间的小门上发现各类的背包,这是一场显而易见的风暴,没有人知道它会在什么地方结束。
而古代的褡裢,在今天尚没有完全绝迹,时代的任何分支里,在今天都在发散着混合的气息,背包也不例外。小时候,我常见到背着这种褡裢的要饭花子,两个布袋一前一后搭在肩上,里面装着他们讨来的稻米,不过,这几年乡村里的要饭花子是否也把褡裢换成背包,我没有什么把握;另外背着这种褡裢的就是和尚了,但也不是所有的和尚,有几次在街上行走,看见这里大相国寺的几个和尚就背着这种褡裢,让人新奇不已。
背包的实用性和时尚性在今天似乎不言而喻,在今天,背包愈加凸现的,还是其表征功能。有一次在某站牌下等公交车的到来,其间漫长,我与一个陌生的小女孩攀谈了起来,上车后又坐了前后位,直到最后一块下车,始终在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闲话,后来分别的时候我问她“为什么要和陌生人说话,这可是大人们禁止的”,她如此回答我:“叔叔背着包呢,一看就知道不是坏人。”原来如此,我只知道我的包是用来装备课本和茶杯的,居然还有如此之副作用,令我意料不及。怪不得,这个社会,在上班族,下岗族,吸毒族,工作狂族,等等族之外,还有个背包一族的存在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