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一次邂逅,改变一生

2021-12-26叙事散文寂静安然
一次邂逅 改变一生
文/王春梅每每徜徉于家里那些散发着亲切,似乎充满灵性的诸多文学读物时,一本清清爽爽绿色封面的《意林》杂志总能唤起我的百转千肠。或许,承袭父亲一生热爱文字的基因(读过很多世界名著),从小,我便对文字表现出少有的热情。语文课……

一次邂逅 改变一生
文/王春梅 每每徜徉于家里那些散发着亲切,似乎充满灵性的诸多文学读物时,一本清清爽爽绿色封面的《意林》杂志总能唤起我的百转千肠。 或许,承袭父亲一生热爱文字的基因(读过很多世界名著),从小,我便对文字表现出少有的热情。语文课上,我的作文《谈忍的美德》,人手一份,为老师认真讲解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我爱生活,更爱妙笔生花的文字。那种未来用文字书写人生的美好愿景,占据了中学时代的整个思维。恋爱时,男朋友问我:你心中最理想的职业是什么?一种强烈的自信与内心腾腾燃烧的文字梦想,让我随口脱出:记者或作家。 高中毕业后,再无就学机会而落落寡欢的我,买来一本《宋词小札》。深研、约取中,不时为其中的某段、某句隐隐暗合了自己的某种心意而心情豁然明朗。便暗暗思忖:将来,即便再怎么“山重水隔”,都要以文字为伍。 成家后,骨感的现实一下子让我清醒:纵使有万千理由,让我爱上文字,可毕竟解决不了现实中的生存问题啊!无奈中,忍痛割爱,彻底放手。一任东流中,开始了与书无涉的别样人生。 环境改变生活,也能轻松改变一个人。从开始探路式的打工到自主创业;从只身来到一座城市而城东搬到城西,又从城南迁到城北的实质性飞跃……充斥在我眼中的,全部都是一种关乎物质的具象。并且一干便是二十年。 当我一路奔跑着,终于完成资本积累,与同学、朋友,甚至正宗的城市人有一拼时,偶尔,内心也会飘生出一种隐隐的文字念想。不过,也只是想一想。想一想然后随着一声浩叹又放下。那种忽然间的闪念,就像老头、老太太们藏在箱底的一件小念想。年节翻腾出来,瞧一瞧,然后又放回了箱底。 人生,好多积极的念头于日常的疏忽中,如一枚逆行的精子,缺少着陆的温床。 2007年,在女儿的提醒下,买来一本高中毕业以来(87年毕业)的第一本文学刊物《意林》。 《意林》,是当今活跃在市面上,一本少有的、很有质量的纯文学刊物。里面汇集了许多名家的作品(当时不知道多是名家)。这些语言绝对精当,来自生活各个方面,短小精悍的小品文,道出的却是人生不可不知的大道理。尤其其中的诸多箴言,美句更是深深吸引了我——原来,平凡的生活中,竟然蕴藏着如此多的哲学命题。文必载道,是也。 从此,我像一位失责的母亲,重新认领回已经整整流浪了二十年的文字这个孩子。一本《意林》合订本阅读下来,我的读书笔记有半本书厚。一篇文章入眼,急急地读下去,一遍,两遍,从来不问作者名谁。因为再有名气的作者于浅薄、无知的我均是陌生。许多年后,重又翻回从前熟悉的题目,恍然有所意味:原来,自己曾与那么多真诚不苟的学问大家过过话,真的感到很荣幸。 背得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渐渐地,随着阅读的日渐深入与积累,便也试着开始抒发积岁驰仰之怀。 2008年的一天,单位有人问我:县通讯上有一篇《孩子,我想对你说》的作者与你同名。是你吗?当我第一时间找来报纸,认真阅读那篇印有我名字的铅字文稿时,内心的激动如潮汹涌。原来,发表文章竟然这么简单,我的文章也能登报啊! 从提笔忘字而流利书写;从内容空乏而言之有物,一本《意林》杂志,像是手把手教导我蹒跚学步的恩师一般,三年里,家里家外,不离左右。 2009年,我的《沉甸甸的心债》在《沈阳日报》刊出。这,于我,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见我笔耕不辍,勤奋有加,不久,县文联推荐我为市作家协会会员。 素常,有了书的陪伴,笔的耕耘,心情再未荒芜过。一些像是孩子叛逆的失望,红尘世界的纠葛;社会的竞争,同事的攀比;现实世界的万人诺诺,布衣平民的呛地呼天;对当下生活的抗争,已故亲人的祭奠、、、所有夜的心事,我的心思,全部都在温馨的文字里稀释、稀释,稀释。 从一本《意林》入手,且读且悟,且悟且读中,视野渐渐开阔起来。并逐渐认识到:文学“非一家之言”。它需要“海纳百川”。《意林》虽好,篇幅毕竟短小,小品文居多。如此认真思虑过后,又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读者》的阅读。 有《意林》沉淀于我的理性语言的铺陈,以及《读者》栩栩如生的故事讲述,让我在行文字数上有了巨大突破。从原本单调、骨感的行文模式变得丰满、立体和细润起来。 2010年,经过情感与艺术的双重沉淀,毅然投身父亲的遗作《家事春秋》的编撰与出版。如今,《家事春秋》已被县博物馆、档案局、图书馆分别收藏与展出。 2012年,成为县文联委员及电视台特约撰稿人。作品在市里多次获奖。 2014年,作品从市、省级媒体一步迈进国家级刊物。 2015年,荣获第二届盛京文学奖。 读书,于我像是一场没有修完的梦。若干年后,终于重又成为我的生活习惯。除去特殊情况,我像一株后起身的晚苗庄稼,一天有四至六小时都欣然沉醉在泛滥的文字里,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内心对话。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三年前,当我人生第一次走进溢满浓浓书香的图书馆,看到若干父亲生前谈及的令我耳熟能详的世界名著,两眼放光中,真有一种犹如一个饥饿的人,一下子扑到了面包上的神奇感觉。激动之余,暗暗告诉自己:余生,一定把所有的世界名著通读一遍,也算不负文字一场。 从《简爱》、《苔丝》、《还乡》、《复活》而《蝴蝶梦》、《忏悔录》、《悲惨世界》等等,“在无人交际的场合,生命充满了欢愉”。 一年下来,时不待我的年龄的紧迫感让我如高考冲刺一般,阅读的书籍以十位记数(很多时候,一本书会读上两遍、三遍,最多时五遍),即便节假日,也一样在图书馆一忙一整天。 这些年间,在我所拥有的平淡如水的日子里,是阅读写作支撑着我的精神的穹庐并指引着我生命的向度。从人生四十一岁的我接通人间痛痒的第一篇文章发表,而今已有百余篇作品在《文学月报》、《中华散文精粹》、《当代作家作品精选》《环境与生活》等全国各大媒体刊出。 不同的阶段总会有不同的认知,甚至会改变一直仰视的笃定。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在与一位哲人对话。渐行渐远中,人的灵魂便会与之发生共振,将你飞扬的思绪纳入它的模具,一下子让你苍老又年轻。 如今,算起来重又读书业已十年有余。 十年持守,我从老师嘴里谁谁的母亲,家属院里谁谁的家属,而今天的某个场合,一提起我,认识的说我文章没少写,陌生的问我:你是那个总发文章的谁谁?从县、市、省级媒体而一步迈进国家级刊物;从一座城市而另一座城市,文字像是我的标签,成了让我融入新环境的媒介。如今,我再也不是谁的谁,我是我自己。 阅读,一直以为那是一种依赖机缘和悟性的个人行为。经年的阅读,让我感到自身有了质量。让我变得深沉,变得愉悦,变得心胸开阔;阅读,让我看淡了什么,也看重了什么;阅读让我把生活拉近又拉远。阅读让我懂得:物质世界固然重要,但就人生的全部意义来讲,只能算作完成一半。完整的人生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并且于子嗣而言:同样需要葆有一种精神的传承。而这种精神是任何物质财富都不能给予的。 书在、生命在,质量在。而能有今天的认知与重生,着实应该感谢《意林》与我的一面之缘。一次邂逅,改变一生。 2018、8、25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