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渐行渐远的小游戏
2021-12-26抒情散文张小刚
那渐行渐远的小游戏古代抽大烟,麻醉自己,现代玩手机,封闭自己。不管是三四大十都成人,还是不谙世事的孩童,都将电脑和手机放在不可替代的地位 。再也不闻童谣声,身后空留键盘影。如果将电脑手机游戏,比喻成一坛优美花园的话,原来农村孩子的游戏则是野……
那渐行渐远的小游戏 古代抽大烟,麻醉自己,现代玩手机,封闭自己。不管是三四大十都成人,还是不谙世事的孩童,都将电脑和手机放在不可替代的地位 。再也不闻童谣声,身后空留键盘影。如果将电脑手机游戏,比喻成一坛优美花园的话,原来农村孩子的游戏则是野外那遍地的山花。花园中菊花烫发、牡丹上妆、茉莉喷香、荷花开屏。游人如蜂入如蝶出,接踵挨个熙熙攘攘。有携妻带子的,有情侣携手的,也有一人独游的,他们都随着人流滚滚前行,没有参进多少自己的心情,只不过是随波逐流罢了。到一个偏僻人少的地方,还是会如痴如醉的欣赏一番的,直到身陷凌宇不能自拔。农村的小游戏呢?就像他们村子旁边的地头或沟边吧!虽平凡的几乎找不到形容词,可那满山遍野叫不上名字的野花,你看也吧,不看也吧,他都在那默默地生长、开花,孕育和凋零。不求掌声,不要喝彩,更不要人们花园式耕耘与修饰,只有那淳朴的微香慢慢的飘散。我的家乡在鲁西北,有着上下五千年文化积淀,地方戏曲小调丰富多样,多有留存。其民间小游戏更是多种多样,有唱的,有玩的,有一边玩还一边唱的,韵味十足,诙谐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摔胶泥 漳卫新河如一条腾云驾雾的黄龙,在坦荡如砥的平原上蜿蜒游弋,在冀鲁边的宁津西北部悄悄的扭了一下身躯,就形成了著名的九龙口,我的家就在九龙口上游十余里的地方。张程村,鲁北平原上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村,村子破破烂烂,街道低洼不平,村里几百口人,地里种几颗粮食,河边放几只牛羊。那是三十多年前的情景。现在从省城派来一位驻村书记,修公路、建广场、购农机,小村彻底变了样。村民更是买车的买车,经商的经商,开厂的开厂,以一个华丽的变身,成为漳卫新河上一颗小小的明珠,点缀着华夏千年的图腾。小时候经常和十余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伙伴,在河里游泳,捉泥鳅和摔胶泥。在河边的斜坡上看见一层层的沉淀层,有黄土层,有沙层,有白土层,也有胶泥层。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万卷书,少到几百年,多到上万年的历史都一一的记载着厚厚的泥层中了。将几块麻将块大小的胶泥握在手中,一溜小跑到河边浸入水中。待到胶泥块彻底浸透,便捞起来向村子的方向跑去,快乐的水珠洒满小路。在村子的西边有一个高大的泄水闸,是村子与漳卫新河的联通站,旱时引水涝时排水的小水利工程,泄水闸由几百块条石砌成,也许放到现在并不起眼,可是,在那时那地绝对称得上雄伟壮观。 找一块干净点的地方坐下来,将几块胶泥握在手里在石头上轻轻摔打,并不断的反转挤压。嘴里还唱这专用歌谣-----“摔,摔,摔胶泥,摔得胶泥挺熟地,我给官家放牛去,官家打我十板子,我砸官家的石碾子”。此歌是什么意思,那时的我是不能充分理解的,现在想来此歌谣大概是老年间,给地主扛活的长工不满东家的行径,又或是给地主放牛放羊的童工们编出此瑶,来发泄心中不满情绪的。如果真如此,此歌几百年来就是靠胶泥来传承延续的,想到这里,胶泥在我心中的形象顿时有了质的飞跃。歌谣在孩童的身边一遍又一遍的飞扬着,手中的泥块也由粗变细,有硬变软,慢慢的手感越来越好。一会是方形,一会又是长条,一会有鞋拔子的样子,小小的胶泥在孩子的手中竟成了百变神器。熟了,将一个瓦制印模平放在石头上,揪一块合适的胶泥捏成印模大小,附在印模上,按紧压实,然后拿一个小刀沿印模的边沿小心的切下,轻轻将泥模分离,一件作品就做成了,小心的举起来向旁边的小伙伴炫耀着。 记得当时的印模有小狗小猫形的,有人物形的,还有花草形的,好像还有繁体字的印模,突然想到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就是从胶泥印模得到的启发吧!除了做印模,我们还将胶泥做成小汽车的模型,和机器人的模型,虽不是十分完美,但也有模有样。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再也没见摔胶泥的情形了,现在已身为人父的我,是无论如何也没机会将孩子带到河边去续那神奇的传奇了。 打棒 不知道别的地方怎么称呼,在我们宁津就叫打棒。棒有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棒,一个是棒子。在农村找块木料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杨、柳、桑、榆,槐、樗、枣、梨,信手拈来就是上好的原料。找一段手臂粗细光滑直挺的断木,锯成大约一米左右,剥去干皱的肌肤,露出光滑圆润的骨干,除去几个节尖,将它杵在地上,和地面形成75度的角度,右手抡起斧头,随着斧头的起起落落,白花花的木屑像一个个淘气的小鸟四散飞落,溅满一片小小的空间。不一会,一个两头尖尖,中间桶圆的棒就做好了,还剩下大半根木料,将剩下稍微加工一下,打磨倒角后就大功告成了。 几个小伙伴连蹦带跳着冲到村南的一个打粮场(收麦脱粒扬场的空地,不秋收都是闲着的),找一块平坦干净的地方围了过来,大家先钉、缸、锤【一种猜拳游戏】,一场罚棒就要开始了,猜拳冠军就可以打第一棒了。见他将棒子平放于地面,以棒子的长度为准绳,画出一个正方形的框框,将棒放在框里。右手抡起棒子先是小力气轻轻的敲在棒尖上,力气一定要拿捏好,力小了棒弹不起来,力大了又可能失去控制。棒主见棒飞了起来,敏捷的抡起棒子横削在尚没落地的棒上,让它能飞多远就飞多远,看着几米或十几米外的战利品,幼稚的脸上写满得意。猜拳输的一个人便飞奔过去,捡起棒子立在原地向方框丢去,倘若丢进则好,若不进,猜拳亚军便上场了,他往往向相反的地方削去,为的是不让捡棒的偷懒,嘴里还要高喊着“东一棒,西一棒,累的小狗,尿一炕”大家便笑了起来。捡棒者已是满头大汗,终于丢到方框里,如果靠边,就是擦边球,棒手还会用棒子沿原来的划痕重新画一下,如果碰不到棒,就可反客为主,自己打上一棒,捡棒者就换成刚才打的不好的人了,有点像贴饼子的游戏。凡事有例外,如若画方格时碰到棒,帮手就要‘骑驴’打棒了。看,棒手做一个蹲马步的姿势,就好比骑着一头毛驴,右手自身后过胯下伸到裆前,轻轻敲击棒尖,然后快速撤回棒子,重新回到身前,向尚没落下棒用力一击。敲、撤、回、抡、击这几个步骤一定要和谐、连贯、快速,一气呵成,棒随着“砰”的一声飞出去好远,四周响起一片喝彩声。 除了罚棒,我们还玩一种冲棒。顾名思义就是将棒子扔出去,去冲击棒的意思。在地上画上一个长方形,在将长截下一段约有一步远的小块,设施就宣告完成。站在一边仔细观瞧,像小朋友跳的房子,又像一个放大了的门框,站在门外向里窥探,几千年的风土人情,几世纪沧海桑田,都如历史重现尽收眼底,有种与历史对话,与古人嬉戏的境界。 游戏开始了,捡棒者将棒随意丢在一个刁钻的角度,棒者则手持棒子在小方形寻找一个突破点,一个最佳的角度,使劲将棒子抛出去,借着惯性棒子在地面缓缓滑行,将棒冲击出去,成功了,棒者就可以连打三棒,看着飞远的棒子,神气自豪溢于言表。 抓石子 这里的抓石子,不是双手抓石子乱扔,是儿时的一种有趣的小游戏,虽叫抓石子,可抓的不一定都是石子,杏核、瓦残、橡皮、螺母都是孩提时眼中的宝贝。几个小伙伴,女的居多,课间或放学后,找一个平整的地方,环形而坐,掏出随身携带的道具,便玩了起来。一般是左手扶地,右手拿起石子抛向空中,在石子没有落下之前,迅速的捡起地上的的石子,放在手背上,然后还要稳稳的接住刚才抛上去的石子,有少渐多,石子如天女散花,时起时落,手上下翻飞让人眼花缭乱。此游戏再好也是女孩子玩的,我是断然不会的,但那时的我,是喜欢欣赏女孩子们那种优雅灵巧姿势的。 抓石子还有一种连抓带唱的玩法,就是这种玩法的道具不能用圆形或方形的石子,必须用一元硬币大小,但要厚的多的瓦残,敲击打磨光滑,拿在手里有一种舒服亲近的感觉,两人对坐便玩了起来。石子在手里、手背、空中、地上,四位一体,上下翻飞,出神入化,这还不算,嘴也不闲着“清官儿你出外边,三节平四沿儿 请节你来上山儿,你把杀了,打开做买卖,小车割韭菜,割了完一卦。"随着歌谣的结束,抓石子也告一段落,于是将石子交给对手,接了过来,犹如等了上千年的时间,此刻却是一个小小的感动,其悸动的心,不亚于现在的我们接过毕业证书,抑或领取失而复得的珍藏,幸福之感溢于言表。至于歌谣里的感情词义却不是当时的我们能够领会和理解的。不管对与错,也不管高于低,我们只留下淡淡的甜蜜隐在心中,天真的笑靥写在童年。 搁方 有的地方叫搁方,我们宁津西部叫作五龙。此游戏比起打棒和抓石子,又简单了许多,一般的小游戏都要提前做个道具,五龙却不然,石子、树枝、杏核、纸团、火柴、土块,信手拈来都能用上,地点也很随意,田间、地头、门口、树下,就连学校的课桌也摆脱不了五龙的身影。拿上一截树枝,在地上横五竖五画出十条等距等长的线条,如经纬成十字交叉,边沿不出头,就算大功告成。一个大方内有四个田字和无数的小方,可见此游戏确实是种田的农民在干活之余创出来缓解疲劳的。五龙图共有二十五个十字和丁字交叉点,也就是说,两个人最多可以放的子数也就是二十五枚。放子和围棋差不多,首先一人执黑,交替放子,放子可大有学问,首选首选中间田字的位置,然后向外扩散,直到摆满棋盘。然后双方交替移动棋子,每次只能移动一枚,使其连成“三斜”、“方井”或五龙。“三斜”和“方井”可以吃掉对手的一枚棋子,五龙则可以吃掉两枚,如果运气好,可以连成双陷阱,就可以左右开弓,每移动一子就吃掉对手一子,没有空壳。双方杀的天昏地暗难解难分,直到棋盘上再也没有对手的一枚棋子,这局就宣告结束。赢得兴高采烈,输的耳红面赤不依不饶,还要再下一盘。 除了五龙,搁方还有六龙、赶尖、赶区等,每一种都有独特的玩法和深厚的内涵。有的斗智斗勇,有的讲究协作,也有的还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种类繁多的小游戏就像花园的花朵一样,各有各的外观,各有各的香味,各有各的生活习性,虽不尽相同,但都会令人心旷神怡,唏嘘不已。 跳皮筋 对那个时代的孩子来说,没有跳皮筋的童年是不可想象的。下课或是放学时,校园里或是居民区的空地上,“绊马索”实在是壮观。将皮筋绷在树上,若人多时,两三个人原地站立,将长长的皮筋绷直,另一队的人在皮筋的圈内转身、跳跃、勾腿……随着游戏的深入,皮筋一节一节地升高,难度也一点一点地加大。后来,皮筋移至脖颈,甚而用手举过头顶…… “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记得跳皮筋最多的那年,我在谷白村读五年级,每每下课或放学,我就和一年级的小同学凑到一起,跳绳,跳皮筋玩的不亦乐乎。也许是个子矮的缘故,也许是我好让人接近,那帮小孩子特愿意和我玩,我嫣然成了“孩子王”。记忆中妹妹和同龄的,翠翠、婷婷、小慧几个小伙伴跳皮筋时间要长得多。那时候村里电不正常,一到夏天屋里闷热透不过气起来,大家纷纷搬着马扎到当街乘凉。小孩们是最活跃的,各种小游戏纷纷登场,跳皮筋更是孩子们的宠儿,三个一团,五个一伙,尽情的在自己编制的童话世界里,畅想跳跃着。 踢毽子 其实有些小游戏,古代的小朋友就已经在玩了,踢毽子, 一种简单且能考验平衡力,反应力小游戏。一枚铜钱,几根好看的鸡毛,几寸丝线,这些极普通的东西,稍微加工一下,一个漂亮的毽子,以一个华丽的转身呈现在人们面前,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踢毽子称“打鸡”,大概和“打鸡取毛”有关吧!据说源于汉代,唐代《高僧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叫跋陀的人到洛阳去,在路上遇到了十二岁的惠光,在天街井栏上反踢毽子,连续踢了五百次,观众赞叹不已。跋陀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人,并且还是嵩山少林寺的祖师,他非常喜欢惠光,将他收为弟子,看来那时踢毽子也是一条进入少林寺的途径呀。至清末踢毽子已达到鼎盛时期,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不仅用来锻炼身体:作养生之道,而且把踢毽子和书画、下棋、放风筝、养花鸟、唱二黄等相提并论,可见当时的地位不菲,一些人以会踢毽子而自荣。现在做毽子,再用铜钱绝对称得上奢华,再用漂亮的鸡毛可谓罕见,于是小孩们也懂得变通,几个铁平垫,一截塑料绳续写着那样的传奇。 不得不佩服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在那温饱都不能保障的年代,还能创造出如此种类繁多小游戏。古代最早的游戏大概算得上足球了,古代称“蹴鞠”,“蹴鞠”一词,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淄:"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那时的足球使用皮革做外皮,内填充毛发等有弹性东西,那时球门称“风流眼”,是一种极为高雅绅士运动,其等级远远高于现在的足球。“蹴鞠”在古代许多文献里都有记载,除此古人还喜欢斗鸡、斗蟋、斗牛、玩骨牌、掷骰子、跳绳、荡秋千等许多五花八门的游戏。 不得不佩服现代人的聪明才智,什么大战僵尸,什么消消乐,什么斗地主,什么快乐农场,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和看不懂游戏充斥这许多年轻人的空间,甚至连刚刚呀呀学语的娃娃也投入到网络游戏的大军中,不知道是不是人类的悲哀。在许多人眼里一部手机,一部电脑就是他们的全部,什么志向啊!责任啊!担当啊!亲情啊!统统抛到了脑后,在那痴痴地目光中,在那麻麻的表情中,时间、机遇、亲情,还有那如水的年华都在悄悄溜走,一去不回还了! 晚上做了一个梦,我又回到那个小村子,古老的槐树,暖暖的土屋,亲亲的乡音,让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老人们坐着马扎摇着蒲扇,鹤发童年怡然自得;年轻人围坐在一起,男的下着象棋,搁着方,四周飘着烟草的香味;女人们衲着鞋底,嗑着瓜子,诉说着家长里短的传奇;我和小伙伴又是跳绳,又是翻卧单(挑线)又是捉迷藏,玩的不亦乐乎............. 很赞哦! ()
相关文章文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