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帆船记
2021-12-26抒情散文谢君2017
木帆船记木帆船无疑是江河中最美丽的踪影了,与抲鱼船的轻灵和悠悠忽忽不同,木帆船船身看起来特别的高大,有的甚至比浦阳江上的过江客船还大,一如水上的房屋,一如移动的山谷丛林,当其纵横驰骋,因带风帆,比别的东西那就潇洒很多。
如果你略读中国山水……
木帆船记
木帆船无疑是江河中最美丽的踪影了,与抲鱼船的轻灵和悠悠忽忽不同,木帆船船身看起来特别的高大,有的甚至比浦阳江上的过江客船还大,一如水上的房屋,一如移动的山谷丛林,当其纵横驰骋,因带风帆,比别的东西那就潇洒很多。
如果你略读中国山水诗歌,大约会为之心驰神往了。“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凡此种种,青山重叠,平野开阔,异乡日暮,惆怅淡愁,如果那样的乘乘木帆船,在大江直流之中,何等的飘逸。
50年前,在我故乡浦阳江、鸡鸣江上,以及不远处的凰桐江、永兴河上,还常可见这木帆船穿梭其间,帆樯如织。在江埠头上玩玩,那秀美一叶,不时顺流而下,溯流而上。下行时,船上有大米茶叶一包包,有腐乳老酒一坛坛,还有竹木柴炭、石料石灰,装载的为诸萧之地盛产之物,沿溪沿河数十华里,经尖山到临浦、义桥起水上岸和出江。有时撑船的饭包、粽子拿拿,还在江埠头上吃饭停留。上行时,也带回来物资种种,有洋布、煤油、食盐、火柴、铁器农具等,不计其数。
木帆船整条船近于元宝形,平底,头尾起翘,那船肚子里载运货物,还有数个水密舱。船上前后桅杆三支,为头桅、大桅、梢桅,上有三面樯头旗,以定风向,顺风偏顺风均可依靠风帆位角变换行进。风帆很大,以竹篾为架,交错高悬,利于使风,在江上行驶,能遮掉半边天。有个道理,不知道那风帆怎么搞的,逆风之时,这木帆船竟然也能顶头而上,我一直不知其微妙之处。
船上的人,木帆船船主东家,那时称江司,如同城镇开店的萧山人俗称大店王、小店王。船上重要人物,是老大,驾驭船只高超之外,对岸线、航道、北极、北斗星以及天气辨识也需有很深经验,那时航行,全凭老大看天辨云决定去留。其次是老轨,负责维护、抢修,抛锚起锚,其他人员是水手。这些人物,不是父子兄弟,就是近亲近眷,有的甚至都是一家人一只船,除了老大,其实也并无实质的固定分工。
50年前,在我故乡桃源乡,还曾有个木帆船村,此村紧贴江岸,在浦阳江水路上,离我谢家不远,叫许家,村内仅百十户人家,村民世代不种田,买舶撑船生存,以出江司和船老大闻名。在这个村庄江塘外,有一片风景通年六月可见,那就是数十只木帆船的进出,因江塘外木帆船朝发暮集,停泊时舳舻相接,来去时桅帆飘飘,这个村庄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外号,叫活旗杆村。
旗杆两字,是声名的象征,在萧山乡间是一道景观,中举人,登进士,家族有功名的,才可以在村中竖根旗杆。活旗杆村,因这庄内富裕,人家体面,而为世人称道。许家船民收入颇丰,一般水手有2-3石米钿一个月(旧时以谷物衡量取酬,一石又叫一担),撑一年船,比附近百姓种三年地都好。这个村中小孩子风气很好,文明有礼,阿哥是阿哥,阿弟是阿弟,遇见大人走过,必恭恭敬敬叫一声,当年声誉远播,以至邻乡别县,诸暨、山阴一带小孩,都跑到许家国民小学来求学。记得那时的校长,是一个谢家人,叫谢樵僧,前清的末代秀才。
俯视茫茫东海,漂浮于浦阳、富春、钱塘三江之上,在浙东萧绍,江河航行是古越文明的源头之一,从8000年前的一叶独木舟,到“今夕何夕,搴舟中流”的越女歌,从周代“於越献舟”的历史记载,到吴越春秋的“戈船三百艘”,航船的历史,在这块土地上历代不衰,从远古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一个独特的遗传基因,也一代代的在后人身上沉淀和实践。
那时的许家江塘外,木帆船排排停泊,是一个与我们并存的世界。当年这里住着不少掌墨师傅、造船工友。傍晚时候,沿江走走,这时,外塘船坞里,工友们也已休息,桌子放放,老酒吃吃,散聚在船头甲板或者后艉舱面。小孩子好玩,最喜欢上船头,天天进去里面看舱屋,隔舱一仓仓,像水上房屋,扔在船舱边上有斧、刨、锯、凿、钻之类工具,那船板钻眼的钻头,较普通木工的长大很多。
许家村庄,村中男儿,大多辛辛苦苦摇了一辈子船,吃这碗苦饭一般从十三、四岁始,由兄长带上船,从船上烧饭、做轻便活开始,慢慢的开始做帮手和撑船。木帆船航运,主要靠自然的风力与潮汛,起航一般选择潮顺,风顺潮顺日夜都走,没有早夜。如果风平浪静,则主要由人力撑船,那时在船上,悠闲时就少,天就要看它亮起来,霜要看它白起来,下雨天,竹壳凉帽戴戴,棕丝蓑衣披披。木帆船出江一次,短时半月,长的数月时间,出航时,根据航程远近准备大米粮食,带的小菜,多是萧绍特土产,腐乳、豆腐干、霉干菜蒸肉等,干菜蒸肉好吃,一时吃光,等到最后几天,一日三餐,餐餐一块腐乳。船上的生活,缸、灶、柴火生活所需都有,食宿之用皆在一起,夜了集体睡船仓,挤在一个窄小的地方。
许家木帆船,祖祖辈辈把浙东浙西的江河跑遍了。初创时,从小船弄弄开始,仅在浦阳江上下游航段,以及支流枫桥江、凰桐江等地沿江游卖,贩些竹柴、稻草、油盐、酱醋、老酒、山货等物。其后随着航道经验增加,航线开辟,开始造15吨以上的木帆船,向富春江进军,把诸暨山里的毛竹,运输到富阳、桐庐造纸作坊,回程时,则带些山货。
许家木帆船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民国北伐战争胜利之后到30年代,那时,许家船舶数量大增。当时船价,10吨木帆船,大约需50石米之钱,村民稍有富裕,即将资金投入到了水路运输,自己一个人不够,就和兄弟合伙造船买船,一家人不够,就五六户、十来户拼股造一艘,大家都拼了命的造船,木帆船船只以宏字为号,若有异姓人员入股,则以金字为号。一般小人家拼造的是两到三桅木帆船,主桅10余米高,风蓬四五十丈粗布,大小、载重从10余吨到40来吨,船上五六人。大的船东江司,则造大型出海大船,俗称外海船,撑船跑千把里路远,大小、载重上百吨、数百吨都有,十余人操纵,并组织成立民间帆船同业公会。
此时,许家木帆船已到了更宽、更快、更深的江河中去了。浦阳江、富春江、钱塘江三大江上有许家木帆船扬帆起航。宁绍平原、四明山麓下的浙东运河、曹娥江、余姚江等江道也聚落往来。东江西江,白旗红旗,樯头旗到处飞扬,并浮海向大江、近海。抗战之前,最盛时,许家外海船已经有了二三十艘,几乎家家出江、出海,顺浦阳江、西小江和钱塘江,出杭州湾漂洋过海,南行到宁波、舟山、温州、福建厦门,北行至江苏、上海、山东烟台,沿长江溯流而上,则远至安徽芜湖安庆、江西九江、湖北汉口等地码头。
许家木帆船历史上的巅峰之作,最大一条出海船,载重250吨位,桅杆高耸,大桅高30余米高,帆的面积也很大,风蓬几百丈粗布。当初造好,岸上观者惊为神奇。但这艘船,它的命运跟泰坦尼克号一模一样。第一次扬帆行驶,到了温州出港,装货运货去温岭,不料遭遇台风,在海上,连续三个巨浪拍打,船被撞破,沉入海中。其他船员都获救,船老大是绍兴请来的,坚决不肯上小划船,与船同沉入海。
浙江外海,强盗很多,“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钱”,这些人在海上称绿客、绿壳,即绿林豪客,实际上杀人放火不讲道理,没有人善。做强盗也各有小聪明,宁波舟山强盗上船后,痛打年龄最小的,因年纪小容易拷问出东西来。台州三门强盗,打枪上船,拿江司东家和船老大是问,不达目的决不罢手。许家人碰上过多次,后来有了规矩,由沿途各路“大王”发船上护照,每月每条船交纳白洋两块,到了一个地方,出示护照通行。海上绿客,要等解放后,出了毛主席共产党,这些坏东西才没有了。
近百年中国历史,国难动荡。抗战暴发,日机飞临浦阳江畔,滥施轰炸,投弹炸掉了许家后塘一部分风帆船。40年日军侵入萧绍两县,百业萧条,船运线遭到破坏,木帆船因生意清淡,无法继续经营。42年日军发动浙赣战役,占了浙赣铁路线和浦阳江江道,到许家村从老百姓手里拖走了仅剩的10余只帆船,在尖山搭修了浮桥。
抗战胜利之后,船业暂时得到恢复,许家又开始搞外运生意,很多人家重新有了一只船或者一只船的股份,当上了江司老板。解放后,水上民改,私营木帆船业社会主义改造,把许家不少土老百姓搞成了工商界人士。不久,公私合营木帆船归了国家统一经营,许家船上人员由政府安置,大多进了省钱塘航运、海运公司,分到不同班组。工商界人士又一转为城镇工人,有的开客轮,在富春江上、浦阳江上跑。有的到钱江一队,出海到温州、宁波,舟山,也跑台州、海门。有的到钱江二队,搞水利工程,天天装载块石,在钱塘江上抛石头。
大约在60年代初,民间木帆船开始淡出江湖,由于造船质材发生了变化,水泥、钢铁取代传统木质,木帆船就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柴油及蒸汽机动船。“今夕何夕,搴舟中流”,这样的江河美景,慢慢的遥远为一个历史的生活经验。
往昔之时,有一个印象特别。从尖山走路去往临浦,到近许家地方,嘡嘡嘡、咚咚咚的声音远远传来,甚是热闹,这是造船工友打造新船、修理旧船的声音,嘡嘡嘡是敲船板钉,咚咚咚是打横梁隔板。这一声音,在船上响着,在江上响着,也在周边村庄里天天响着,安静不了。
木帆船无疑是江河中最美丽的踪影了,与抲鱼船的轻灵和悠悠忽忽不同,木帆船船身看起来特别的高大,有的甚至比浦阳江上的过江客船还大,一如水上的房屋,一如移动的山谷丛林,当其纵横驰骋,因带风帆,比别的东西那就潇洒很多。
如果你略读中国山水诗歌,大约会为之心驰神往了。“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凡此种种,青山重叠,平野开阔,异乡日暮,惆怅淡愁,如果那样的乘乘木帆船,在大江直流之中,何等的飘逸。
50年前,在我故乡浦阳江、鸡鸣江上,以及不远处的凰桐江、永兴河上,还常可见这木帆船穿梭其间,帆樯如织。在江埠头上玩玩,那秀美一叶,不时顺流而下,溯流而上。下行时,船上有大米茶叶一包包,有腐乳老酒一坛坛,还有竹木柴炭、石料石灰,装载的为诸萧之地盛产之物,沿溪沿河数十华里,经尖山到临浦、义桥起水上岸和出江。有时撑船的饭包、粽子拿拿,还在江埠头上吃饭停留。上行时,也带回来物资种种,有洋布、煤油、食盐、火柴、铁器农具等,不计其数。
木帆船整条船近于元宝形,平底,头尾起翘,那船肚子里载运货物,还有数个水密舱。船上前后桅杆三支,为头桅、大桅、梢桅,上有三面樯头旗,以定风向,顺风偏顺风均可依靠风帆位角变换行进。风帆很大,以竹篾为架,交错高悬,利于使风,在江上行驶,能遮掉半边天。有个道理,不知道那风帆怎么搞的,逆风之时,这木帆船竟然也能顶头而上,我一直不知其微妙之处。
船上的人,木帆船船主东家,那时称江司,如同城镇开店的萧山人俗称大店王、小店王。船上重要人物,是老大,驾驭船只高超之外,对岸线、航道、北极、北斗星以及天气辨识也需有很深经验,那时航行,全凭老大看天辨云决定去留。其次是老轨,负责维护、抢修,抛锚起锚,其他人员是水手。这些人物,不是父子兄弟,就是近亲近眷,有的甚至都是一家人一只船,除了老大,其实也并无实质的固定分工。
50年前,在我故乡桃源乡,还曾有个木帆船村,此村紧贴江岸,在浦阳江水路上,离我谢家不远,叫许家,村内仅百十户人家,村民世代不种田,买舶撑船生存,以出江司和船老大闻名。在这个村庄江塘外,有一片风景通年六月可见,那就是数十只木帆船的进出,因江塘外木帆船朝发暮集,停泊时舳舻相接,来去时桅帆飘飘,这个村庄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外号,叫活旗杆村。
旗杆两字,是声名的象征,在萧山乡间是一道景观,中举人,登进士,家族有功名的,才可以在村中竖根旗杆。活旗杆村,因这庄内富裕,人家体面,而为世人称道。许家船民收入颇丰,一般水手有2-3石米钿一个月(旧时以谷物衡量取酬,一石又叫一担),撑一年船,比附近百姓种三年地都好。这个村中小孩子风气很好,文明有礼,阿哥是阿哥,阿弟是阿弟,遇见大人走过,必恭恭敬敬叫一声,当年声誉远播,以至邻乡别县,诸暨、山阴一带小孩,都跑到许家国民小学来求学。记得那时的校长,是一个谢家人,叫谢樵僧,前清的末代秀才。
俯视茫茫东海,漂浮于浦阳、富春、钱塘三江之上,在浙东萧绍,江河航行是古越文明的源头之一,从8000年前的一叶独木舟,到“今夕何夕,搴舟中流”的越女歌,从周代“於越献舟”的历史记载,到吴越春秋的“戈船三百艘”,航船的历史,在这块土地上历代不衰,从远古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一个独特的遗传基因,也一代代的在后人身上沉淀和实践。
那时的许家江塘外,木帆船排排停泊,是一个与我们并存的世界。当年这里住着不少掌墨师傅、造船工友。傍晚时候,沿江走走,这时,外塘船坞里,工友们也已休息,桌子放放,老酒吃吃,散聚在船头甲板或者后艉舱面。小孩子好玩,最喜欢上船头,天天进去里面看舱屋,隔舱一仓仓,像水上房屋,扔在船舱边上有斧、刨、锯、凿、钻之类工具,那船板钻眼的钻头,较普通木工的长大很多。
许家村庄,村中男儿,大多辛辛苦苦摇了一辈子船,吃这碗苦饭一般从十三、四岁始,由兄长带上船,从船上烧饭、做轻便活开始,慢慢的开始做帮手和撑船。木帆船航运,主要靠自然的风力与潮汛,起航一般选择潮顺,风顺潮顺日夜都走,没有早夜。如果风平浪静,则主要由人力撑船,那时在船上,悠闲时就少,天就要看它亮起来,霜要看它白起来,下雨天,竹壳凉帽戴戴,棕丝蓑衣披披。木帆船出江一次,短时半月,长的数月时间,出航时,根据航程远近准备大米粮食,带的小菜,多是萧绍特土产,腐乳、豆腐干、霉干菜蒸肉等,干菜蒸肉好吃,一时吃光,等到最后几天,一日三餐,餐餐一块腐乳。船上的生活,缸、灶、柴火生活所需都有,食宿之用皆在一起,夜了集体睡船仓,挤在一个窄小的地方。
许家木帆船,祖祖辈辈把浙东浙西的江河跑遍了。初创时,从小船弄弄开始,仅在浦阳江上下游航段,以及支流枫桥江、凰桐江等地沿江游卖,贩些竹柴、稻草、油盐、酱醋、老酒、山货等物。其后随着航道经验增加,航线开辟,开始造15吨以上的木帆船,向富春江进军,把诸暨山里的毛竹,运输到富阳、桐庐造纸作坊,回程时,则带些山货。
许家木帆船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民国北伐战争胜利之后到30年代,那时,许家船舶数量大增。当时船价,10吨木帆船,大约需50石米之钱,村民稍有富裕,即将资金投入到了水路运输,自己一个人不够,就和兄弟合伙造船买船,一家人不够,就五六户、十来户拼股造一艘,大家都拼了命的造船,木帆船船只以宏字为号,若有异姓人员入股,则以金字为号。一般小人家拼造的是两到三桅木帆船,主桅10余米高,风蓬四五十丈粗布,大小、载重从10余吨到40来吨,船上五六人。大的船东江司,则造大型出海大船,俗称外海船,撑船跑千把里路远,大小、载重上百吨、数百吨都有,十余人操纵,并组织成立民间帆船同业公会。
此时,许家木帆船已到了更宽、更快、更深的江河中去了。浦阳江、富春江、钱塘江三大江上有许家木帆船扬帆起航。宁绍平原、四明山麓下的浙东运河、曹娥江、余姚江等江道也聚落往来。东江西江,白旗红旗,樯头旗到处飞扬,并浮海向大江、近海。抗战之前,最盛时,许家外海船已经有了二三十艘,几乎家家出江、出海,顺浦阳江、西小江和钱塘江,出杭州湾漂洋过海,南行到宁波、舟山、温州、福建厦门,北行至江苏、上海、山东烟台,沿长江溯流而上,则远至安徽芜湖安庆、江西九江、湖北汉口等地码头。
许家木帆船历史上的巅峰之作,最大一条出海船,载重250吨位,桅杆高耸,大桅高30余米高,帆的面积也很大,风蓬几百丈粗布。当初造好,岸上观者惊为神奇。但这艘船,它的命运跟泰坦尼克号一模一样。第一次扬帆行驶,到了温州出港,装货运货去温岭,不料遭遇台风,在海上,连续三个巨浪拍打,船被撞破,沉入海中。其他船员都获救,船老大是绍兴请来的,坚决不肯上小划船,与船同沉入海。
浙江外海,强盗很多,“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钱”,这些人在海上称绿客、绿壳,即绿林豪客,实际上杀人放火不讲道理,没有人善。做强盗也各有小聪明,宁波舟山强盗上船后,痛打年龄最小的,因年纪小容易拷问出东西来。台州三门强盗,打枪上船,拿江司东家和船老大是问,不达目的决不罢手。许家人碰上过多次,后来有了规矩,由沿途各路“大王”发船上护照,每月每条船交纳白洋两块,到了一个地方,出示护照通行。海上绿客,要等解放后,出了毛主席共产党,这些坏东西才没有了。
近百年中国历史,国难动荡。抗战暴发,日机飞临浦阳江畔,滥施轰炸,投弹炸掉了许家后塘一部分风帆船。40年日军侵入萧绍两县,百业萧条,船运线遭到破坏,木帆船因生意清淡,无法继续经营。42年日军发动浙赣战役,占了浙赣铁路线和浦阳江江道,到许家村从老百姓手里拖走了仅剩的10余只帆船,在尖山搭修了浮桥。
抗战胜利之后,船业暂时得到恢复,许家又开始搞外运生意,很多人家重新有了一只船或者一只船的股份,当上了江司老板。解放后,水上民改,私营木帆船业社会主义改造,把许家不少土老百姓搞成了工商界人士。不久,公私合营木帆船归了国家统一经营,许家船上人员由政府安置,大多进了省钱塘航运、海运公司,分到不同班组。工商界人士又一转为城镇工人,有的开客轮,在富春江上、浦阳江上跑。有的到钱江一队,出海到温州、宁波,舟山,也跑台州、海门。有的到钱江二队,搞水利工程,天天装载块石,在钱塘江上抛石头。
大约在60年代初,民间木帆船开始淡出江湖,由于造船质材发生了变化,水泥、钢铁取代传统木质,木帆船就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柴油及蒸汽机动船。“今夕何夕,搴舟中流”,这样的江河美景,慢慢的遥远为一个历史的生活经验。
往昔之时,有一个印象特别。从尖山走路去往临浦,到近许家地方,嘡嘡嘡、咚咚咚的声音远远传来,甚是热闹,这是造船工友打造新船、修理旧船的声音,嘡嘡嘡是敲船板钉,咚咚咚是打横梁隔板。这一声音,在船上响着,在江上响着,也在周边村庄里天天响着,安静不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