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比秋天凄美
2021-12-26叙事散文李兴文
尚未听到秋的消息,仿佛先听到秋天里伤心的抽泣;秋天刚刚来临,我的心就随那抽泣开始颤栗。伤心却是与秋天本身无关的。有关的应该是最爱的丢失,最亲的远离。这个季节总给我太多的提示。最明确的提示莫过于让我在这时想起幸福和爱。我会想起“池塘生春草,园……
尚未听到秋的消息,仿佛先听到秋天里伤心的抽泣;秋天刚刚来临,我的心就随那抽泣开始颤栗。
伤心却是与秋天本身无关的。有关的应该是最爱的丢失,最亲的远离。
这个季节总给我太多的提示。最明确的提示莫过于让我在这时想起幸福和爱。我会想起“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诗句来,我就对诗人的感觉敏锐和用情细腻崇拜得五体投地。秋天一到,我觉得自己真像生过一场大病之后终于在清爽的天光下坐起来,脑清目明,首先看到和想到的是让我欲哭无泪的种种凄美。有一种情景,把这种珍藏的凄美释放出来,像阳光播撒一样,让我看到一个空阔辽远的世界,如倪云林笔下的远水遥岑,山高林疏,天地之间映现出苍凉而悲壮的底色。
常常从秋天背景上映现出来的那个地方确乎有一些高大的树木,是松、柏、桫椤。或魁梧,或婆娑;魁梧的强大,婆娑的妩媚。那些树木长在院场边土坎上,土坎下面是一层层的坡地,像屋顶的叠瓦一样依次排列到又深又远的沟底。秋天的坡地上生长着待割待收的玉米。沟底有常流不息的水。水声随山风时而吹来,时而消歇,像一个伤心抽泣的人那样长吁短叹。每过许久许久,那人好像终于把自己安慰好了,长长地舒一口气,那气息从沟底直冲上来,再向云天高远处飘摇而去。
祖父母,他们不折不扣属于连绵不绝的大山,常常融入大山林莽中去采拾、耕耘。我独在家,常靠着娑罗树坐在土坎边上,看对面那座更高更大的山。两山相对,隔着幽深而狭长的山谷,我每天面对的世界就是那种样子的。从院场土坎边平平地望过去,对面大山上也有一个更小的村落,隐约可见几间低矮的房屋,几棵高大的树。倘在天色响晴的时候,或者在冬日下过一场大雪之后,就可看见对面村子里游走的人、牛、猪、狗。那些畜生差不多都是黑色的,人也穿着漆黑的衣。常常听到牛的哞声、狗的吠声和猪的嚎叫声远远传来。也有斫柴的声音或者伐木的声音传来,由木头发出的声音具有极大的丰厚度和极强的穿透力,我听到时,砍斫的场面如在眼前。有时候——那应该是运气极好的时候——我就能听到绵长、悠扬的回牛声,仿佛没有节奏的自由长歌,让我感到天空的高远、辽阔,是那些大山隔不断也挡不住的。
除了我背靠的村子之外,对面山上那个村落是我能看到的唯一的村落。无所谓远近,我只认定那是一个绝无仅有的村落。两山对峙,中间有一条幽深而绵长的山沟,不用求证于人,我就知道那个村子是我难以到达的。其实也无需到达那里,只要听一听五花八门的叫声和响声,看看缓缓移动的黑影,也足够了,毕竟,我所在的村落,差不多也是那样的。
我曾多次坐在土坎边独自啜泣。大多是在秋天,母亲来看我和祖父母了。临走,祖母给母亲一些干山货,母亲给我一个深长的吻。然后,她转身走了,很果决的。当她顺着土坎下边弯弯的山道渐渐消失在遥远而深邃的山谷里,我才想起,母亲真的又走了,说不上要过多久才能再次回来。我却记得她每次离开时最后一次回头看我的样子:她的两眼中闪烁着水灵灵的星光,很迷离,很凄美。
这样的别离已不是第一次,而多次的离别就像炽热的炉火和沉重的铁锤,它们共同在冰冷的砧子上锻打着我稚嫩的心,结果,我的心变得越来越坚硬——亲人远去,并且是一次又一次地远去,得不到不再分离的可靠信息,我的忍受过程是肝肠寸断的。那种冷酷的日子造就了我的倔强和孤僻,后来,倔强和孤僻就演变为我成年时候的冷峻与刻薄。
“太硬的铁是不能用来打刀、斧的,太脆,容易断刃!”这话是院里的老铁匠说的。但他概然无觉的是,他的话无意言中了我的脾性和命运。
当恋母之情和离别之痛像狂乱的风一样终于安静下去,我还记得自己独自抽泣的声音。每每不由自主舒一口长气之后,令人伤心的和让人憾恨的都没有了,我只凝视大山对面那个漂浮在神话境地中的村落。隐隐约约的,盯视得久了,又怀疑那可能不是真的。但有慢慢移动的猪、狗、牛、人,并且都是黑色的,我又相信,那个村落很安静,很美,它是一种半真半假、善恶混杂、有些离奇残缺的存在。偶尔会看见白云一样游走在苍山之上的羊群,那些羊多数是白色的,在灰黑墨绿的山体上移动。高天之流云则如层积的冰凌,也一动不动的,仿佛离世界够高够远了,再无处可去,只能痴痴呆呆地停留在那里,仿佛伴随着漫长的冬季在那里昏昏沉睡。
那些事情为什么总发生在秋天?起初,游荡于我内心的这个问题总被突如其来的秋日景象所遮盖,而没有机会真正寻求过让我心服口服的答案——山里的秋天是在一场雨后从土里跳出来的,是从草木的叶子和花朵里钻出来的,一边出来,一边又让铺天盖地的白雾慢慢卷携抬升到更加空旷高远的天上去,与信步游走的白云在迷茫的天上融合在一起——忽一日,答案也就有了:成熟的季节,所有的活物,不论是天上飞的,山林里蹿的,溪水里游的,都必须抓紧时机备食或进食,堆膏养脂,在很快到来的严酷冬日里慢慢受用,也把漫长的冬日时光慢慢消磨。
这样应时而动的何尝没有人呢?母亲就上山来了。她每一次来,一是来看我,二是来取走祖母备好的粮食和干山货。那时候我已能隐隐感觉到,在远离人心险恶世态板荡的热闹场的山居里,虽然也有板荡世态的余波,却也不是十分的狞厉,而人情,还是像从前那样有一些暖和气的。若干年以后,我对其中所含的道理有了更加透彻的领悟:执柄者们以人的肉体和灵魂为靶标的明争与暗斗,比如戕害与杀戮,比如掠夺与瓜分,比如蒙蔽与欺骗,诸如此类狂热的游戏大抵都在人多热闹的地方才能玩得有声有色,而在山村野寨那样的穷乡僻壤,朴拙的人们总是成为毕恭毕敬的看客或如醉如痴的听众,当然也只是人墙外围甚至更远处的看客或听众,他们能听到喧天的锣鼓声、愤怒的打斗声,惨痛的喊叫声,也会听到流血与断头的消息,却总难亲见血流成河与人头落地的骇人场面,他们不论把眼睛睁到多大,也只能看到一大片含糊的大红大紫的迷雾,那里的朴拙与真诚还能保留最初的浓度或密度,虽然有时候不免产生裂口,但也不会有太多的泄漏。
一别之后,冬日到来。母亲自然又回到了那个恶斗成风的地方,她必须回到恶斗现场,和父亲在一起。不是参加恶斗,而是像渣滓一样被那场恶斗洪波冲来荡去,并尽力混到更多的渣滓当中去,以求存活。送我到远村遥寨,是父母出于保全我的考虑。我确乎远离那个恶斗漩涡了,但我不能避免另一种灾害的凌虐:少儿思母,何以能寄!长时间的思念终不可得慰藉,幼稚之心终于长成顽石间一棵怪树一样的,我自己都能感受到和别人很不一样的自己,干瘦,扭曲。
又逢“处暑”,总算听到了凉爽的消息,但真实的天气依然极端酷热,让人难以成眠。我算侥幸的,能借助空调享受清凉,但由于那份清凉不能与更多的人分享,总觉得有些偷来的意味,不大光彩,也便不敢声张。处在与众不同的境地里,所做的梦也是极不正常的。“冬夜一尺,夏夜六寸”,昼长夜短,梦都残缺。
常常想起乡下七旬老母,她一定在酷热中倍受煎熬了,我的男儿之躯,不免臣服于自己家庭的种种桎梏与阻障,无法为她做些什么,故虽有空调可用,灵魂终于不免被严酷地暴晒着炙烤着。老母在炎夏中煎熬,我的心在清凉中悄然啜泣,人生诸般况味,于我是何等参差、险绝!
啜泣只在心中。
待至想到人生之苍凉处,也只好悄悄出一口长气,且深且重,一切沉郁之气也便随之蒸发。一并消隐的还有愈加迟钝的上进心。还在日日走动的,只是麻木不仁的躯壳。人生大不完美者,必在人性有一些难以清理的死角,亦有难以自照的盲区,欲臻完美,恐也唯待度化了!
在城市隐晦的角落里,在繁华的大街上,我总看到那些顶着烈日的劳碌者,他们的境遇告诉我,这世间从未有过大同,亦未有过普遍的仁爱,而天堂与地狱永远同在却是真的。任何形式的夸饰和溢美只能停留在话语权拥有者的语言本身,它极少落地,话语本身与真实的世态大抵没有关系。当语言成为一种意义的单纯的表达工具,语言本身就是绝对干瘪空洞的,是与盛夏烈日一样狂暴无情的。
我曾被爱解救到一个灾难现场之外,而远离那场灾难的地方,我又无意堕入另一场不可见的灾难,思亲成病,此生难愈!
又到“处暑”了,总算听到了秋天的消息。我怎么反而感到更加焦虑,想抽泣,想再次感受一下那种纯粹的伤心。结果还是避重就轻地出一口长气!我无法抗拒别人对我的疏远和孤立,但我可以把玩我的尖刻与冷峻,一直玩到有一些温度。那种温度,是狂热的手和心无法感受到的。
我又为自己的种种想法感到可笑。幼稚吧,单纯吧,肤浅吧,心理学上的没有断奶吧,艺术学上的另类怪诞吧。或者是,或者不是;或者都是,或者都不是。但都没有关系了。半生养成的习惯,在流变世风中固若金汤稳如磐石。总在秋天多愁善感,总在秋天心怀悲壮,总会想到世上有一种东西叫做思念,然后,很快就堕入深深的思念,思念旧时光以及其间的人和事。仿佛有一种声音总在秋天呼唤我。仿佛在说,生活,也就是那个样子了,没有更好的指望,但我们彼此还活着,并且,因为彼此思念,在不像样子的生活中依然活得好好的。
最让人感奋的不是对富足安逸的向往和赞美,而是活着的人思念活着的人。一个在远方,另一个也在远方。两人之间,日月经天、四时更替,那是无法阻拦的时光流淌;江河行地、高山阻隔,那是极难跨越的空间阻隔。草木的叶子都枯黄了,都落到地面上去了。高大的树木上露出了滚圆饱满的鸟巢,开始在秋天里采食的鸟儿,大的、小的,从那些巢里进进出出,很欢快的。山间的水汽化作浓浓的白雾飘到天上去了。太阳,它也移步南方的天空,它照耀山村和我的样子是斜斜的,仿佛远去之人向客居与新交的微微一笑,而离人的远去,本是回家,离人却不一定是幸福的——那确实是我难以忘怀的人生体验。那时候,我的母亲,期年而至,她也许不知,我已经在极其寂寞的等待中长大了一些。是在这样的秋天,她来看我了;也是在这样的秋天,她又走了。临别,除了对我殷勤致语反复叮咛,还有深长的一吻。吻别之后,不久,冬天就来了,除了面对寒冷,我无法继续揣摩自己孤僻的心,诸如凄美之类,只好交付冬天深藏起来。
我至今都不明白,那段时光为什么让我变得冷峻而刻薄,从来都不喜欢浮华与伪饰,包括令人暗暗打颤的花言巧语。我好像一直在等待“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情景的到来。如果真的来了,那一定是毒辣的阳光不再直射大地的时候。日初上,或者日西斜,我总能看到更加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自己。其实,那时候我并不完全懂得,山村之外的世界经历了一个精神狂热期,同样狂热的人已经开始自我冷却,已经开始退回到人自身中去。世界开始现出一个真相:人不是某种语言意义的验证工具,人就是人,是一叶落而知秋至的生命主体,自由的主体。作为生命存在的形式之一,人的生存本质是不断的漂流、挪移、繁衍、变异,不断壮大。到一定的时候,人才会知道自己根本无法预测命的去处,但一定知道命的来处。
我命来处尚在,岂敢妄言老矣!母在者,童年即在,但有伤心之时,仍可对面而泣,岂不快哉!如若无母在,人生之伤感,只好对天长叹,岂不悲哉!
我心中藏着一幅欢愉的图景:天高云淡,是因为内心安谧;田园空阔,是因为稻熟粱肥。天高云淡,我就可以向极远处眺望,我想,我的母亲将永生在那样的云端,她会永远看着我;田园空阔,那是因为收割过了,家里弥漫着稻粱的香味,母亲,及许多人,就可以有米成炊。吃饱了,大家可以坐在阶沿上,听秋虫的鸣叫,看天上的月亮。那月亮,原本就是属于女人和孩子们的。
既已听到秋的消息,随之而来的便是属于我的敞亮季节;的的心终于再次跳到颤栗——远隔的所爱依然远隔,分离的至亲依然分离,至爱之间,总隔着难以逾越的凄美。思念一经生成,余生不会断绝!被生活绑架到远离至亲至爱之处,秋日即至,爱比秋天更加凄美。
2016-9-6
伤心却是与秋天本身无关的。有关的应该是最爱的丢失,最亲的远离。
这个季节总给我太多的提示。最明确的提示莫过于让我在这时想起幸福和爱。我会想起“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诗句来,我就对诗人的感觉敏锐和用情细腻崇拜得五体投地。秋天一到,我觉得自己真像生过一场大病之后终于在清爽的天光下坐起来,脑清目明,首先看到和想到的是让我欲哭无泪的种种凄美。有一种情景,把这种珍藏的凄美释放出来,像阳光播撒一样,让我看到一个空阔辽远的世界,如倪云林笔下的远水遥岑,山高林疏,天地之间映现出苍凉而悲壮的底色。
常常从秋天背景上映现出来的那个地方确乎有一些高大的树木,是松、柏、桫椤。或魁梧,或婆娑;魁梧的强大,婆娑的妩媚。那些树木长在院场边土坎上,土坎下面是一层层的坡地,像屋顶的叠瓦一样依次排列到又深又远的沟底。秋天的坡地上生长着待割待收的玉米。沟底有常流不息的水。水声随山风时而吹来,时而消歇,像一个伤心抽泣的人那样长吁短叹。每过许久许久,那人好像终于把自己安慰好了,长长地舒一口气,那气息从沟底直冲上来,再向云天高远处飘摇而去。
祖父母,他们不折不扣属于连绵不绝的大山,常常融入大山林莽中去采拾、耕耘。我独在家,常靠着娑罗树坐在土坎边上,看对面那座更高更大的山。两山相对,隔着幽深而狭长的山谷,我每天面对的世界就是那种样子的。从院场土坎边平平地望过去,对面大山上也有一个更小的村落,隐约可见几间低矮的房屋,几棵高大的树。倘在天色响晴的时候,或者在冬日下过一场大雪之后,就可看见对面村子里游走的人、牛、猪、狗。那些畜生差不多都是黑色的,人也穿着漆黑的衣。常常听到牛的哞声、狗的吠声和猪的嚎叫声远远传来。也有斫柴的声音或者伐木的声音传来,由木头发出的声音具有极大的丰厚度和极强的穿透力,我听到时,砍斫的场面如在眼前。有时候——那应该是运气极好的时候——我就能听到绵长、悠扬的回牛声,仿佛没有节奏的自由长歌,让我感到天空的高远、辽阔,是那些大山隔不断也挡不住的。
除了我背靠的村子之外,对面山上那个村落是我能看到的唯一的村落。无所谓远近,我只认定那是一个绝无仅有的村落。两山对峙,中间有一条幽深而绵长的山沟,不用求证于人,我就知道那个村子是我难以到达的。其实也无需到达那里,只要听一听五花八门的叫声和响声,看看缓缓移动的黑影,也足够了,毕竟,我所在的村落,差不多也是那样的。
我曾多次坐在土坎边独自啜泣。大多是在秋天,母亲来看我和祖父母了。临走,祖母给母亲一些干山货,母亲给我一个深长的吻。然后,她转身走了,很果决的。当她顺着土坎下边弯弯的山道渐渐消失在遥远而深邃的山谷里,我才想起,母亲真的又走了,说不上要过多久才能再次回来。我却记得她每次离开时最后一次回头看我的样子:她的两眼中闪烁着水灵灵的星光,很迷离,很凄美。
这样的别离已不是第一次,而多次的离别就像炽热的炉火和沉重的铁锤,它们共同在冰冷的砧子上锻打着我稚嫩的心,结果,我的心变得越来越坚硬——亲人远去,并且是一次又一次地远去,得不到不再分离的可靠信息,我的忍受过程是肝肠寸断的。那种冷酷的日子造就了我的倔强和孤僻,后来,倔强和孤僻就演变为我成年时候的冷峻与刻薄。
“太硬的铁是不能用来打刀、斧的,太脆,容易断刃!”这话是院里的老铁匠说的。但他概然无觉的是,他的话无意言中了我的脾性和命运。
当恋母之情和离别之痛像狂乱的风一样终于安静下去,我还记得自己独自抽泣的声音。每每不由自主舒一口长气之后,令人伤心的和让人憾恨的都没有了,我只凝视大山对面那个漂浮在神话境地中的村落。隐隐约约的,盯视得久了,又怀疑那可能不是真的。但有慢慢移动的猪、狗、牛、人,并且都是黑色的,我又相信,那个村落很安静,很美,它是一种半真半假、善恶混杂、有些离奇残缺的存在。偶尔会看见白云一样游走在苍山之上的羊群,那些羊多数是白色的,在灰黑墨绿的山体上移动。高天之流云则如层积的冰凌,也一动不动的,仿佛离世界够高够远了,再无处可去,只能痴痴呆呆地停留在那里,仿佛伴随着漫长的冬季在那里昏昏沉睡。
那些事情为什么总发生在秋天?起初,游荡于我内心的这个问题总被突如其来的秋日景象所遮盖,而没有机会真正寻求过让我心服口服的答案——山里的秋天是在一场雨后从土里跳出来的,是从草木的叶子和花朵里钻出来的,一边出来,一边又让铺天盖地的白雾慢慢卷携抬升到更加空旷高远的天上去,与信步游走的白云在迷茫的天上融合在一起——忽一日,答案也就有了:成熟的季节,所有的活物,不论是天上飞的,山林里蹿的,溪水里游的,都必须抓紧时机备食或进食,堆膏养脂,在很快到来的严酷冬日里慢慢受用,也把漫长的冬日时光慢慢消磨。
这样应时而动的何尝没有人呢?母亲就上山来了。她每一次来,一是来看我,二是来取走祖母备好的粮食和干山货。那时候我已能隐隐感觉到,在远离人心险恶世态板荡的热闹场的山居里,虽然也有板荡世态的余波,却也不是十分的狞厉,而人情,还是像从前那样有一些暖和气的。若干年以后,我对其中所含的道理有了更加透彻的领悟:执柄者们以人的肉体和灵魂为靶标的明争与暗斗,比如戕害与杀戮,比如掠夺与瓜分,比如蒙蔽与欺骗,诸如此类狂热的游戏大抵都在人多热闹的地方才能玩得有声有色,而在山村野寨那样的穷乡僻壤,朴拙的人们总是成为毕恭毕敬的看客或如醉如痴的听众,当然也只是人墙外围甚至更远处的看客或听众,他们能听到喧天的锣鼓声、愤怒的打斗声,惨痛的喊叫声,也会听到流血与断头的消息,却总难亲见血流成河与人头落地的骇人场面,他们不论把眼睛睁到多大,也只能看到一大片含糊的大红大紫的迷雾,那里的朴拙与真诚还能保留最初的浓度或密度,虽然有时候不免产生裂口,但也不会有太多的泄漏。
一别之后,冬日到来。母亲自然又回到了那个恶斗成风的地方,她必须回到恶斗现场,和父亲在一起。不是参加恶斗,而是像渣滓一样被那场恶斗洪波冲来荡去,并尽力混到更多的渣滓当中去,以求存活。送我到远村遥寨,是父母出于保全我的考虑。我确乎远离那个恶斗漩涡了,但我不能避免另一种灾害的凌虐:少儿思母,何以能寄!长时间的思念终不可得慰藉,幼稚之心终于长成顽石间一棵怪树一样的,我自己都能感受到和别人很不一样的自己,干瘦,扭曲。
又逢“处暑”,总算听到了凉爽的消息,但真实的天气依然极端酷热,让人难以成眠。我算侥幸的,能借助空调享受清凉,但由于那份清凉不能与更多的人分享,总觉得有些偷来的意味,不大光彩,也便不敢声张。处在与众不同的境地里,所做的梦也是极不正常的。“冬夜一尺,夏夜六寸”,昼长夜短,梦都残缺。
常常想起乡下七旬老母,她一定在酷热中倍受煎熬了,我的男儿之躯,不免臣服于自己家庭的种种桎梏与阻障,无法为她做些什么,故虽有空调可用,灵魂终于不免被严酷地暴晒着炙烤着。老母在炎夏中煎熬,我的心在清凉中悄然啜泣,人生诸般况味,于我是何等参差、险绝!
啜泣只在心中。
待至想到人生之苍凉处,也只好悄悄出一口长气,且深且重,一切沉郁之气也便随之蒸发。一并消隐的还有愈加迟钝的上进心。还在日日走动的,只是麻木不仁的躯壳。人生大不完美者,必在人性有一些难以清理的死角,亦有难以自照的盲区,欲臻完美,恐也唯待度化了!
在城市隐晦的角落里,在繁华的大街上,我总看到那些顶着烈日的劳碌者,他们的境遇告诉我,这世间从未有过大同,亦未有过普遍的仁爱,而天堂与地狱永远同在却是真的。任何形式的夸饰和溢美只能停留在话语权拥有者的语言本身,它极少落地,话语本身与真实的世态大抵没有关系。当语言成为一种意义的单纯的表达工具,语言本身就是绝对干瘪空洞的,是与盛夏烈日一样狂暴无情的。
我曾被爱解救到一个灾难现场之外,而远离那场灾难的地方,我又无意堕入另一场不可见的灾难,思亲成病,此生难愈!
又到“处暑”了,总算听到了秋天的消息。我怎么反而感到更加焦虑,想抽泣,想再次感受一下那种纯粹的伤心。结果还是避重就轻地出一口长气!我无法抗拒别人对我的疏远和孤立,但我可以把玩我的尖刻与冷峻,一直玩到有一些温度。那种温度,是狂热的手和心无法感受到的。
我又为自己的种种想法感到可笑。幼稚吧,单纯吧,肤浅吧,心理学上的没有断奶吧,艺术学上的另类怪诞吧。或者是,或者不是;或者都是,或者都不是。但都没有关系了。半生养成的习惯,在流变世风中固若金汤稳如磐石。总在秋天多愁善感,总在秋天心怀悲壮,总会想到世上有一种东西叫做思念,然后,很快就堕入深深的思念,思念旧时光以及其间的人和事。仿佛有一种声音总在秋天呼唤我。仿佛在说,生活,也就是那个样子了,没有更好的指望,但我们彼此还活着,并且,因为彼此思念,在不像样子的生活中依然活得好好的。
最让人感奋的不是对富足安逸的向往和赞美,而是活着的人思念活着的人。一个在远方,另一个也在远方。两人之间,日月经天、四时更替,那是无法阻拦的时光流淌;江河行地、高山阻隔,那是极难跨越的空间阻隔。草木的叶子都枯黄了,都落到地面上去了。高大的树木上露出了滚圆饱满的鸟巢,开始在秋天里采食的鸟儿,大的、小的,从那些巢里进进出出,很欢快的。山间的水汽化作浓浓的白雾飘到天上去了。太阳,它也移步南方的天空,它照耀山村和我的样子是斜斜的,仿佛远去之人向客居与新交的微微一笑,而离人的远去,本是回家,离人却不一定是幸福的——那确实是我难以忘怀的人生体验。那时候,我的母亲,期年而至,她也许不知,我已经在极其寂寞的等待中长大了一些。是在这样的秋天,她来看我了;也是在这样的秋天,她又走了。临别,除了对我殷勤致语反复叮咛,还有深长的一吻。吻别之后,不久,冬天就来了,除了面对寒冷,我无法继续揣摩自己孤僻的心,诸如凄美之类,只好交付冬天深藏起来。
我至今都不明白,那段时光为什么让我变得冷峻而刻薄,从来都不喜欢浮华与伪饰,包括令人暗暗打颤的花言巧语。我好像一直在等待“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情景的到来。如果真的来了,那一定是毒辣的阳光不再直射大地的时候。日初上,或者日西斜,我总能看到更加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自己。其实,那时候我并不完全懂得,山村之外的世界经历了一个精神狂热期,同样狂热的人已经开始自我冷却,已经开始退回到人自身中去。世界开始现出一个真相:人不是某种语言意义的验证工具,人就是人,是一叶落而知秋至的生命主体,自由的主体。作为生命存在的形式之一,人的生存本质是不断的漂流、挪移、繁衍、变异,不断壮大。到一定的时候,人才会知道自己根本无法预测命的去处,但一定知道命的来处。
我命来处尚在,岂敢妄言老矣!母在者,童年即在,但有伤心之时,仍可对面而泣,岂不快哉!如若无母在,人生之伤感,只好对天长叹,岂不悲哉!
我心中藏着一幅欢愉的图景:天高云淡,是因为内心安谧;田园空阔,是因为稻熟粱肥。天高云淡,我就可以向极远处眺望,我想,我的母亲将永生在那样的云端,她会永远看着我;田园空阔,那是因为收割过了,家里弥漫着稻粱的香味,母亲,及许多人,就可以有米成炊。吃饱了,大家可以坐在阶沿上,听秋虫的鸣叫,看天上的月亮。那月亮,原本就是属于女人和孩子们的。
既已听到秋的消息,随之而来的便是属于我的敞亮季节;的的心终于再次跳到颤栗——远隔的所爱依然远隔,分离的至亲依然分离,至爱之间,总隔着难以逾越的凄美。思念一经生成,余生不会断绝!被生活绑架到远离至亲至爱之处,秋日即至,爱比秋天更加凄美。
2016-9-6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