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花里浸润的书香
2021-12-26抒情散文丁显涛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52 编辑
刨花里浸润的书香夜寒,月冷风轻。一片白花花的月光透过厨房窗棂照射进来,让昏暗地面有了些许明亮。一顶旧毡帽,一副老花镜,在颤巍巍的煤油灯下读书,不时用他那……
刨花里浸润的书香夜寒,月冷风轻。一片白花花的月光透过厨房窗棂照射进来,让昏暗地面有了些许明亮。一顶旧毡帽,一副老花镜,在颤巍巍的煤油灯下读书,不时用他那……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52 编辑 <br /><br />刨花里浸润的书香
夜寒,月冷风轻。
一片白花花的月光透过厨房窗棂照射进来,让昏暗地面有了些许明亮。一顶旧毡帽,一副老花镜,在颤巍巍的煤油灯下读书,不时用他那粗糙的大手捏着一支红蓝铅笔在书本上批画、游走……幽暗的灯火晃动,他蜷缩的身影高涨,寂静夜里伴随着他读书的节奏,让这样的夜晚格外难忘,深印在我童年的脑海里。这位老人就是我的太姥爷,夜读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也是我小时候常见的情境。
早睡的夜晚,一听到外屋地(指厨房)太姥爷嘟嘟囔囔的,我就禁不住要从被窝里爬起来一看究竟,奶奶按住我:“有啥看的,你太姥爷读书呢。”住在对面炕上的太奶奶则动不动就骂了起来:“晚上不睡觉就知道读读读的,白天要上工晚上费了多少灯油你说,作死败家啊!”太奶奶和太姥爷不和,我从懂事起就印象深刻。太奶奶厉害,骂人不重样,他俩经常打嘴仗。不过一般太姥爷不和太奶奶一样的,更多选择沉默。因为家口大,除了我们家分开另过外,余下的一大家子人挤在两间半茅草房里。二叔和二婶刚结婚住里间,外间打了两铺炕,一面住着爷爷、奶奶和老姑,另一面住着太奶、三叔和四叔。太姥爷嫌挤,就独自在外屋地打了一铺小炕住下了。虽然有些冷,但太姥爷图个清静,闲暇能读读书,更不必瞅太奶奶那张不好看的脸。
后来我渐渐知道,原来太姥爷不是本地人。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太姥姥去世后他便用挑子一面挑着做木匠活的家把式儿,一面挑着年龄不大的奶奶来到当地。随后和开铁匠铺的太爷结为儿女亲家,奶奶小爷爷八岁,成了丁家的童养媳。所以太姥爷自然也寄住在丁家。开始还相安无事,不过随着太爷的过世,太奶奶有些排斥太姥爷。太姥爷也有一种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心理,他总想着在外当兵打仗的儿子能回来找到他,和他一起另支门过日子。所以在他的箱柜里,挤满了各类生活用具,锅碗瓢盆的什么都有,一直到太姥爷去世才陆续被奶奶拿出来使用。奶奶常说,你太姥爷喜欢你舅爷,可他就是不回来看看他……到了晚年时常看到太姥爷一个人在院子里静静地坐着,拄着棍子托着下巴,在沉思默想着什么,嘴里嘟囔着。现在想来他一定是想他儿子了,可令我不解的是舅爷为什么不来看望他呢。
太姥爷有一手好木匠活。他除了在生产队里正常劳动,还常常为队里扣牛马车棚、做犁杖,为村民做家具、做米柜面箱,由于做工精细,结实耐用,街坊四邻就都来找太姥爷给做。太姥爷也乐得做这些施展自己才艺的活计,总是有求必应。一摞子木料板子人家给送来后,他就抽空忙活起来,从屋子里搬出来做工用的工具,什么锛子,凿子,刨子,刀锯,线锯,墨斗,角尺,直尺,斧子等等一一摆在房檐底下,随后坐在他专用的长凳上叮叮当当地开始忙起来。看到太姥爷忙我也跟着身前身后的瞎忙,这瞅瞅那看看,有时候还要上前用小手摸摸。虽然奶奶经常训斥我,可太姥爷却并不在意我的小动作,“叫他玩吧,小孩子嘛别矩管得太严。”我特别喜欢太姥爷用刨子刨出的刨花,一卷卷的,白白的,像天上的云朵堆满了院落,散发出淡淡的好闻的木香。晌午的阳光暖暖的,天空瓦蓝有几朵云点缀着。我喜欢把自己埋在刨花里,柔柔软软的躺着、轻松愉快的玩着,望着天上的云朵,枕着地上的云朵,慢慢地睡着了。再大些,太姥爷的锤子成了我的玩物,我常常拎着它跑到村头的小河里砸鱼。那个年代小河很少有人光顾,水清鱼多繁殖得也快,我一个小孩子家一锤子下去,也能震晕几条十几条一拿长的鱼儿,捉回家去用大酱焖上或者熬汤都是不错的吃法,既解饿又解馋,这让我对捉鱼的事情乐此不疲。每次去太姥爷那儿借锤子,他总是笑着说:“拿吧拿吧,可别砸手啊。”言语中对我充满怜爱。
在我的记忆里,太姥爷一有空闲就会从他的小箱子里拿出线装书,很老旧的那种。耳朵上夹着一支红蓝铅笔,小声读着不时拿出红蓝铅笔勾画着。我常常凑到跟前打扰他,但他不以为然。心情好的时候还教我背几句古诗或者给我讲一段故事,这让我兴奋异常,常常缠着他讲故事,太姥爷笑呵呵的答应了。后来我要看他的书,他摆摆手:“你个小孩子现在读不懂的,等大了再读罢,我先给你讲一点儿……”他对我母亲讲:“德凤,你这小孩儿是块料,要好好培养,多读书,会有出息的。”现在想来,自己后来喜欢读书和太姥爷不无关系的,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
一年暑假,我和弟弟跑到姥姥家玩耍几日。一天家里捎信过来说太姥爷去世了,正遇上蒲石河发大水,我们没能赶回去。大水退后回到家里,太姥爷已经下葬了,这使我非常伤心难过。
光阴如流,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眼前的这个世界大都物是人非,令人唏嘘感叹。最令我不能忘的就是太姥爷,一个农民或者说一名匠人,在那个年代如此执著地热爱读书是不多见的,“知识未必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读书的确可以改变一个人。”这一点,我深信。每每想起太姥爷,眼前总出现他当年夜读的情景:一顶旧毡帽,一副老花镜,在颤巍巍的煤油灯下读书,不时用他那粗糙的大手捏着一支红蓝铅笔在书本上批画、游走……这份记忆,从那时候一直保留到现在,伴随着书香之气一直游走进我的内心,在夜深人静之时微起波澜。
夜寒,月冷风轻。
一片白花花的月光透过厨房窗棂照射进来,让昏暗地面有了些许明亮。一顶旧毡帽,一副老花镜,在颤巍巍的煤油灯下读书,不时用他那粗糙的大手捏着一支红蓝铅笔在书本上批画、游走……幽暗的灯火晃动,他蜷缩的身影高涨,寂静夜里伴随着他读书的节奏,让这样的夜晚格外难忘,深印在我童年的脑海里。这位老人就是我的太姥爷,夜读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也是我小时候常见的情境。
早睡的夜晚,一听到外屋地(指厨房)太姥爷嘟嘟囔囔的,我就禁不住要从被窝里爬起来一看究竟,奶奶按住我:“有啥看的,你太姥爷读书呢。”住在对面炕上的太奶奶则动不动就骂了起来:“晚上不睡觉就知道读读读的,白天要上工晚上费了多少灯油你说,作死败家啊!”太奶奶和太姥爷不和,我从懂事起就印象深刻。太奶奶厉害,骂人不重样,他俩经常打嘴仗。不过一般太姥爷不和太奶奶一样的,更多选择沉默。因为家口大,除了我们家分开另过外,余下的一大家子人挤在两间半茅草房里。二叔和二婶刚结婚住里间,外间打了两铺炕,一面住着爷爷、奶奶和老姑,另一面住着太奶、三叔和四叔。太姥爷嫌挤,就独自在外屋地打了一铺小炕住下了。虽然有些冷,但太姥爷图个清静,闲暇能读读书,更不必瞅太奶奶那张不好看的脸。
后来我渐渐知道,原来太姥爷不是本地人。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太姥姥去世后他便用挑子一面挑着做木匠活的家把式儿,一面挑着年龄不大的奶奶来到当地。随后和开铁匠铺的太爷结为儿女亲家,奶奶小爷爷八岁,成了丁家的童养媳。所以太姥爷自然也寄住在丁家。开始还相安无事,不过随着太爷的过世,太奶奶有些排斥太姥爷。太姥爷也有一种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心理,他总想着在外当兵打仗的儿子能回来找到他,和他一起另支门过日子。所以在他的箱柜里,挤满了各类生活用具,锅碗瓢盆的什么都有,一直到太姥爷去世才陆续被奶奶拿出来使用。奶奶常说,你太姥爷喜欢你舅爷,可他就是不回来看看他……到了晚年时常看到太姥爷一个人在院子里静静地坐着,拄着棍子托着下巴,在沉思默想着什么,嘴里嘟囔着。现在想来他一定是想他儿子了,可令我不解的是舅爷为什么不来看望他呢。
太姥爷有一手好木匠活。他除了在生产队里正常劳动,还常常为队里扣牛马车棚、做犁杖,为村民做家具、做米柜面箱,由于做工精细,结实耐用,街坊四邻就都来找太姥爷给做。太姥爷也乐得做这些施展自己才艺的活计,总是有求必应。一摞子木料板子人家给送来后,他就抽空忙活起来,从屋子里搬出来做工用的工具,什么锛子,凿子,刨子,刀锯,线锯,墨斗,角尺,直尺,斧子等等一一摆在房檐底下,随后坐在他专用的长凳上叮叮当当地开始忙起来。看到太姥爷忙我也跟着身前身后的瞎忙,这瞅瞅那看看,有时候还要上前用小手摸摸。虽然奶奶经常训斥我,可太姥爷却并不在意我的小动作,“叫他玩吧,小孩子嘛别矩管得太严。”我特别喜欢太姥爷用刨子刨出的刨花,一卷卷的,白白的,像天上的云朵堆满了院落,散发出淡淡的好闻的木香。晌午的阳光暖暖的,天空瓦蓝有几朵云点缀着。我喜欢把自己埋在刨花里,柔柔软软的躺着、轻松愉快的玩着,望着天上的云朵,枕着地上的云朵,慢慢地睡着了。再大些,太姥爷的锤子成了我的玩物,我常常拎着它跑到村头的小河里砸鱼。那个年代小河很少有人光顾,水清鱼多繁殖得也快,我一个小孩子家一锤子下去,也能震晕几条十几条一拿长的鱼儿,捉回家去用大酱焖上或者熬汤都是不错的吃法,既解饿又解馋,这让我对捉鱼的事情乐此不疲。每次去太姥爷那儿借锤子,他总是笑着说:“拿吧拿吧,可别砸手啊。”言语中对我充满怜爱。
在我的记忆里,太姥爷一有空闲就会从他的小箱子里拿出线装书,很老旧的那种。耳朵上夹着一支红蓝铅笔,小声读着不时拿出红蓝铅笔勾画着。我常常凑到跟前打扰他,但他不以为然。心情好的时候还教我背几句古诗或者给我讲一段故事,这让我兴奋异常,常常缠着他讲故事,太姥爷笑呵呵的答应了。后来我要看他的书,他摆摆手:“你个小孩子现在读不懂的,等大了再读罢,我先给你讲一点儿……”他对我母亲讲:“德凤,你这小孩儿是块料,要好好培养,多读书,会有出息的。”现在想来,自己后来喜欢读书和太姥爷不无关系的,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
一年暑假,我和弟弟跑到姥姥家玩耍几日。一天家里捎信过来说太姥爷去世了,正遇上蒲石河发大水,我们没能赶回去。大水退后回到家里,太姥爷已经下葬了,这使我非常伤心难过。
光阴如流,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眼前的这个世界大都物是人非,令人唏嘘感叹。最令我不能忘的就是太姥爷,一个农民或者说一名匠人,在那个年代如此执著地热爱读书是不多见的,“知识未必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读书的确可以改变一个人。”这一点,我深信。每每想起太姥爷,眼前总出现他当年夜读的情景:一顶旧毡帽,一副老花镜,在颤巍巍的煤油灯下读书,不时用他那粗糙的大手捏着一支红蓝铅笔在书本上批画、游走……这份记忆,从那时候一直保留到现在,伴随着书香之气一直游走进我的内心,在夜深人静之时微起波澜。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