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父亲的双囍字炕席

2021-12-26抒情散文水如空
父亲的双喜字炕席每每回老家,看到炕上铺的炕革,就会想起父亲编炕席的情景。“席”这个东西,古代时大概是铺在地上的,所谓“席地而坐”就是直接坐在地下的席子上面。在古代的典故中,如果两个人关系好,那么就可以“食则同席”;如果要绝交,当然就要“割席……
  父亲的双喜字炕席
  每每回老家,看到炕上铺的炕革,就会想起父亲编炕席的情景。
  “席”这个东西,古代时大概是铺在地上的,所谓“席地而坐”就是直接坐在地下的席子上面。在古代的典故中,如果两个人关系好,那么就可以“食则同席”;如果要绝交,当然就要“割席断义”了。
  当然,这只是笔者的解理,并不一定十分准确。至于古代的席,究竟是什么样子,又是由什么材料编成,由于缺少这方面的研究,就更无从得知了。
  不过笔者生活的东北,在农村,人们都是睡火炕的,火炕也要铺上席子,这便是“炕席”。炕席究竟起源于何时,又有怎样的演化,笔者仍知之甚少。知道的只是在过去——其实不过十几年前的过去,炕席一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
  炕席一般是用芦苇或“席篾儿(俗音xímīr)”编成的。由于我的家乡虽地处平原,却少有湿地,所以芦苇并不常见,所以人们口中的炕席一般都是指用席篾儿编成的。
  所谓“席篾儿”,在这里其实是一种特指,也就是高梁秸秆破开再去瓤后的外皮。高梁秆长、直、匀,韧性又好,是编炕席的好材料。至于类似的玉米秆,则恰恰相反,是连做替补的资格也没有的。
  每每秋收过后,进入冬闲时节,手巧的人家就开始做编炕席的准备了。首先是“投秫秸(俗音shùgāi)”,也就是把成捆的高梁秸打开,选出粗细合适的备用。其次便是“爽秫秸”,也就是把高梁秸的外皮去掉。当然,手工扒皮是很麻烦的,而且节间还扒不干净,也不够平滑。为此人们发明了一种工具“爽子”,是在一截掏空的木头两端各加一块厚铁皮,一端的铁皮向里弯,另一端的铁皮向外弯。使用时,把长长的秫秸从上头插进去,恰在两块铁皮的弯曲中间,这样一下下下地撞过去,铁皮就把秫秸的外皮切掉了,不仅切得干净,而且节间也很平滑,就为下一步“破篾子”打下了基础。
  破篾子要用一把尖长而锋利的杀猪刀,俗称“侵(俗音qǐn)刀”。仍是从上头开始,一手握着秫秸,另一手持刀依次向下,将长长的高梁秸破成两瓣(如果过粗的则要破成三瓣或四瓣),再将破开的秫秸泡在大水缸里,等泡软了,再进行下一步“刮篾子”。
  如果说“破篾子”是一种技术活儿,要双手配合得恰到好处,既要破得均匀,又要不让刀或席篾儿伤了手,那么“刮篾子”则更见功夫。工具仍是侵刀,当然还要加上一方小木块做砧板。这回就要从根部开始了,左手持篾子,瓤朝上按在砧板上,右手持侵刀自内向外推过去,把秫秸瓤儿刮掉。这种力道其实是很微妙的,劲儿使大了,会把篾子刮断;劲儿小了,又刮不干净。
  无论是“破篾子”,还是“刮篾子”,父亲都是高手。他的手掌很厚,皮肤很粗,是典型的那种庄稼人的大手,可是破起篾子或刮起篾子来,却灵巧异常。那时,父亲不过只有三十几岁,可是他破的篾子宽窄均匀,刮的篾子又薄又净,就连许多老把式也要自愧不如。
  刮好的篾子略晾一晾,就可以用来编炕席了。在乡村,随便哪个村子,都有几个编炕席的高手。当然,也都有一些“拙不拉”(东北方言,指手脚笨),什么也不会,只能求人或干脆买现成的。在本村中,父亲编的炕席就是一流的。不仅给自己家编,有时也要帮亲戚或邻居们编,或是多编几领,拿到集上卖掉。所以一个冬天,总能看到父亲整天整天地坐在地下刮篾子,或是蹲在地在编炕席。而我家的屋地,也往往被未完的半截炕席或零乱的席篾儿所占据,很少有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时候。
  由于受父亲影响,久而久之,不过只有八九岁的我,也基本掌握了编炕席的技术,有时也会技痒,趁着父亲出去时偷偷地替他编上几排。而父亲回来后,总能及时发现,并且拆掉重编。我很不理解,明明我编得和他一样好,怎么就会被发现并且非要拆掉重编呢?
  父亲告诉我,由于我年龄小,手劲儿不足,所以尽管编的不错,席篾儿之间却没有靠紧。这时的席篾儿还没有干透,看不出问题;可是等干透时,中间就会出现缝隙了。
  由于父亲活计好,要求严,所以他编的炕席很受人们喜欢。有一年曾经多编了几领(领,是炕席专用量词),我们拿到集上去卖,在集上与别人的一比,优劣立现,很快就被人买走了。也正是由于父亲会这手艺,所以我家几乎每年过年前都能铺上新炕席。而有的不会编又舍不得买或买不起的人家,就只好到我家去要几根编炕席剩下的半截席篾儿,回去把自家破了的炕席修补修补,让已经陈旧得如古铜色甚至烟黑色的炕席露出几块新席篾儿的鲜亮的青白色。
  对于父亲,剩下的席篾儿一般也是不会丢掉的,他还可以把它们收集起来,编个小玩意儿——席篓儿。席篓儿,也就是农家用来装鸡蛋或杂物的小篓子,和炕席的编法大致相同,区别只是炕席是平面的,而席篓儿却是立体的,所以就涉及到边角及收口儿的问题,而收口儿最见功夫。俗话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父亲编筐也是高手)口儿若收不好,没用上几天,席篓儿就会散了架子;而口收得好,即使其他地方破了,也还可以将就着用。父亲编的席篓儿是双层口,既结实又美观。编炕席的技术我虽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可是对于席篓儿这么个小玩意儿,我却从来不敢染指,如今这门技术笃定是要在我这一辈中失传了。
  其实不只是席篓儿,就连炕席也早已淡出我们的生活。不知什么时候,人们把城里人用来铺地的“地革”铺在炕上,成为“炕革”。再以后,炕革便成为一种专门的商品出现在集市上、商店里,并且一步步取代了炕席的地位。不仅如此,随着高梁种植面积的减少,不知什么时候,高梁秸也悄然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到了冬天,父亲再也不用“投秫秸”、“爽秫秸”,再也不用“破篾子”、“刮篾子”,再也不用一整天整天蹲在地上编炕席了。父亲编炕席、席篓的手艺,也只能成为永远的回忆。而父亲的一双巧手,更是注定再没有用武之地。偶尔提起编炕席的事,父亲在自豪之中只有无限的感慨,大有英雄末路、美人迟暮之感。而事实上,父亲也已年过花甲,除了回忆回忆曾经的辉煌,再也没有能力在新的领域内驰骋纵横了。
  ——是为序。
  和我的大多数前辈,以及前辈的前辈们一样,父亲不是一个爱美的人,也不是一个浪漫的人。可是那年冬天,他却忽然心血来潮,想要编一领带有双喜字的炕席。至少在我所知的范围内,还没有别人进行过这个尝试,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
  以往父亲编一领炕席大约只要几天的时间,可是这一次,接连十几个日夜,只要一有空闲,他就会蹲在地下,将已经开了头的炕席编了拆,拆了编,一次又一次地实验,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有时候甚至到了晚上十多点钟也不肯睡觉。
  冬天的地下是很凉的,何况那时候住的还是透风的土平房,何况编炕席用的还是浸泡过的席篾儿。妈妈终于有意见了,不仅仅是因为父亲沉迷于他的研究而耽误了抱柴喂猪等活计,更因为连续十几天屋地总铺着半截炕席和零乱的篾儿很影响进出,更因为父亲这样整天半夜地蹲在地下会影响他的身体,更因为一领炕席上有没有图案或什么双喜字并不影响它的实用性。
  “就知道整天整那没用的,快点儿编完上炕暖和一会儿好不好!”妈妈说。
  可是父亲却充耳不闻,仍然继续坚持他的探索。
  这其间究竟经历了多少次失败,又总共用了多少时间,其实我并不是很清楚,相信父亲自己也不会记得。然而就在大多数人们都躲在家里的热炕头上“猫冬”的时候,父亲却始终蹲在阴冷潮湿的屋地下,一遍又一遍地进行着尝试。
  最后的成功似乎来得很突然,后来某一天,父亲在无数次的探索后忽然茅塞顿开:以前炕席的花纹,习惯了两个席篾儿压两个席篾儿,只要将其换成一个压三个,就可以成功将花纹方向转变,形成一个直角,这样转角四次,炕席上就会出现一个方形图案了。
  找到了方法的父亲十分兴奋,那领十几天都毫无进展的炕席也很快完成,上面清清楚楚地可以看见两个正方形的图案。后来这领炕席拿到集上,很快被人买走,或许是因为买家相中了上面的图案,当然也可能是买家相中了它的质量。因为它和别人卖的炕席都是同样的价格——并没有因为上面的两个方块儿就多卖几毛钱,尤其在那个的年代。
  接下来,父亲便开始了在炕席上编织双喜字的尝试。由于方法找到了,这项工作其实并不太难,麻烦的只是要准确计算“炕席花儿”的数目,以确定在哪里转角。但这对于父亲,已经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了。于是,没过多久,一领带着清晰的双喜字图案的炕席便铺在我家炕上,也成为那个冬天我家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这是父亲编的唯一一领带有双喜字的炕席,之后虽然每年仍然要编,可是直到炕席彻底被炕革取代,父亲再也没有在编过哪怕一个最简单的方形图案。因为说到底,还是妈妈的话最有道理,无论什么样的花纹都一样铺在炕上,究其根本都“没用的”。父亲不是一个爱美的人,也不是一个浪漫的人。更重要的是,在那个年代,在他们那样的日子里,不应该有美,自然也不应该有浪漫。
  ——是为正文
[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14-5-11 18:38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