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穷人的水果

2021-12-26抒情散文李星涛

穷人的水果夜里整理旧稿,突然发现一首写山芋的诗歌:“地上太吵了,太挤了/于是,我变成了一颗山芋/和泥土住在了一起/当今社会找到真朋友很难/找到我却很容易/只要你顺着我心形的叶片/只要你顺着我紫色的藤蔓/从此,我沉默地活着/怀揣着甜蜜的愿望……
穷人的水果

夜里整理旧稿,突然发现一首写山芋的诗歌:“地上太吵了,太挤了/于是,我变成了一颗山芋/和泥土住在了一起/当今社会找到真朋友很难/找到我却很容易/只要你顺着我心形的叶片/只要你顺着我紫色的藤蔓/从此,我沉默地活着/怀揣着甜蜜的愿望/怀揣着太阳热气腾腾的良心/一步一步长成穷人的水果……”
说山芋是穷人的水果,虽然觉得这比喻有些诗意地夸张,但对于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走过来的我们来说,又最恰当不过。因为,在那些困难的年月里,淮北平原上种植最多的就数山芋了。我的一位南方的朋友是这样形容我的家乡五河的:西南风一吹,前庄后院一股子的浓浓山芋干的味道。这话虽然包含有鄙视我家乡的成分,但也绝对是大实话。因为,那时候山芋和山芋干的确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主粮,而我们做孩子的,一年到头也实在没有什么水果可吃,最多的就是那些老实巴交的山芋和山芋切成的芋干了。
直到我上大学时才知道,山芋又叫红薯、番薯、甘薯、山芋、地瓜、红苕、线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等。它是双子叶植物,草本,其蔓细长,茎匍匐地面。块根,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皮色发白或发红,肉大多为黄白色。山芋命硬,在所有的庄稼中,它的生命力最强最盛。只需要在一条条地垄上,每隔尺远挖一土窝窝,插入一段带有两片叶子的山芋秧苗,浇点水,就算种完了。倘若是遇到雨天,地垄被雨水浸透,种山芋就省去了担水的苦差,只要按照芋秧原来的长势,粗头朝下,细头往上,直接插进泥土两寸深,再用两手从芋秧两边,将湿润的泥土往中间挤了挤,就算种好了。芋秧种下去,天老爷如果能连续阴上五六天,芋秧就会连盹也不打,迅速接上地气,开始精神抖擞地吐绿放叶,牵藤扯蔓了。但风调雨顺的天气毕竟是少数,往往是芋秧刚插下地,太阳就从云中露出来,吐下灼人的光瀑。刚种上的芋秧就会像是忆苦思甜大会上老大爷所说的旧社会人民那样,过起了水深火热的生活。先是两片叶子被晒焦,接着是芋秧的节稍被烤得枯空,矮了下去。此时,从表面看上去,芋秧已经奄奄一息,命悬一线。但只要你顺着枯空的节儿往下看,你就会发现芋秧并没有完全枯黑到底,那接近地皮的节棒依然饱满丰盈,充满了生命的汁液。拔出来一看,根部已经喷出了白嫩的根须,要不了十天,这根只剩下旗杆的芋秧,就会重新挑出绿色的大旗,在阳光下倔强地挥舞。
一旦山芋站稳了脚跟,它们马上就会滋生新藤,抓紧时间抢占地垄。新的藤条是从母体的芋秧节棒上生长出来的,它先是寸长紫红的芽尖,继而变长变细,凌空探出嫩绿的尖头,舒展出几片淡紫的嫩叶。山芋的果实和芋藤是同步生长的,只要垄上的芋秧开始牵藤,地下的芋秧块根就开始坐胎孕果。进了夏季,蝉鸣声里,山芋也迎来生长的旺盛时期。天老爷也给面子,今天倾泻下一场雷雨,明天滋润一场小雨。山芋接着雨势,飞速生长。原先的藤蔓一分为二,二分为三、为四,宛如霸气十足的野心家,越过自己的地垄,爬上了人家地盘。对面的山芋也不是饶人的主儿,它们以牙还牙,干脆也窜下垄来,强行挤上了别人的院落。于是乎,藤蔓互相纠结一处,心形的叶片上下覆盖交错,整个地面一片碧绿,根本分不清哪一片叶子属于哪一根藤蔓,哪一根藤蔓属于哪一棵总根。有时即便是连月不见雨星,山芋依然是面色湿润,生机勃勃。因为那些密密的叶子严严盖住了地面,既挡住了地垄里水分的蒸发,又保留住了老天落下的雨水。随着山芋的藤繁叶茂,它包裹在地垄里的孩子也一天天逐渐长大,有的已经将地垄扒开了一道裂缝,露出了红扑扑的身子,向着外面的世界窥探。这时候,由于山芋的藤蔓和叶子长得过于旺盛,剥夺了地垄里孩子的养分,人们便开始控制藤蔓和叶子的生长。其法是用一根细棍将芋秧翻过去,扯断藤蔓刚扎下的虚根。这样一可以删除掉太多的藤蔓,二也可以让山芋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多养育出几个宝宝。这时候,淮北平原上的其他庄稼也进入了壮年,舒卷起了生命的波浪。高粱抽出了细条的身材,亭亭玉立,就像是我在城里读书刚放假回家的妹子;麦子抽穗扬花,细腻的浆液灌满了青色的麦壳,向着洁白的境界一点点收缩;玉米撅着个大肚子,就像是我幸福的表嫂;棉花的枝条上结出了排排大小不一的心形的棉桃,开始做起白云的美梦;大豆椭圆的叶片舒展开来,风一吹,绿波一直涌到天边;西瓜遍地是,憨头憨脑的,用手指弹它一下,是生是熟,它都会做出朴实的回答。这些高低错落的庄稼,与匍匐在地上的山芋一起,上呼下应,推波助澜,把整个淮北平原汹涌成了一汪波光荡漾的绿色湖泊。
这时候,我们做孩子的也像叫天子一样,整天在碧浪间欢快地叫着唱着。有时还趁着看青的人不注意,爬到山芋地,扒颗山芋尝尝鲜。但倘若被看青的人逮到,一定要被用辣条劈头盖脸地抽一顿的。因为此时的山芋叫春山芋,是麦茬山芋的母体,麦茬芋所用的芋秧儿就是来自于它们身上。那时候,一个生产队往往只种四五亩地左右的春山芋,我们扒吃春山芋,不仅糟蹋了未成年的山芋,而且还扯断了山芋秧,断了麦茬芋的种。到了五月,麦子这边收割完毕,麦茬芋的地垄也随之隆起来。一旦雷雨倾盆倒下,地湿透半尺,生产队里无论老幼,全体出动。年纪大的,搬个板凳坐在春山芋的地垄间,就地挑拣芋秧,剪出一节节半尺左右的芋秧。半大孩子脚步如飞,穿梭一样,往麦茬地里运送剪好的芋秧。年轻的男女接过芋秧,顺着地垄,熟练地栽插,有爱美的小媳妇还会故意将芋秧倒插几棵。一般说来,只要麦收期间,老天能降下两场及时雨,一个生产队几百亩的麦茬芋就会随着雨声在平原上扎下根,摇起旗,承接着春山芋的骨血,牵藤放叶,繁衍后代了。偷扒春山芋虽然有被抽的危险,但那时候我们还是常常冒险匍匐进山芋地。因为五六月里的春山芋刚刚长成,嫩的像鸡蛋清,内部尚无粉汁,皮也好剥,是生吃的绝佳时期。
春山芋除了本地土生土长的白心芋外,还有香蕉芋头和红心芋头。识别它们很容易,只需要看他们叶子的颜色就行了。本地的芋头,叶儿偏小厚实,叶梗微红,藤条紫黑;香蕉芋头的叶子宽大,薄而青,叶梗和藤条都是淡绿色地;红心芋头的叶片大小介于本地芋头和香蕉芋头之间,边缘被描上了一圈浅浅的霞红,表面的经脉也像红色的毛细血管一样,叶梗和藤条一律是紫红色,像是高血脂的人喝过醉酒的脸。三种芋头中,本地芋头肉质白净,略有有韧性;红心芋头肉质呈胭脂色,像是种植在霞光中,吸收了朝霞的光泽长成的,口感也清脆甜爽;香蕉芋头肉质的颜色就是十五的月亮刚出来的颜色,不仅汁水丰盈,而且像刚摘下的黄瓜一样脆嫩,并带有香蕉淡淡的香味。那时候,我们偷的就是这种香蕉芋头。扒出一颗来,细长的,萝卜般粗细,馋得来不及水洗,就一圈一圈剥去皮儿,露出月光一样的肉身,一口咬下去,一股水腥味立刻弥漫开来。仔细品尝,一缕香蕉特有的甜味便盈满口腔。此时的香蕉芋头还处在少年时期,嫩的仿佛没有什么内容,仿佛一汪刚刚凝固的微甜的泉水,只要舌头一碰,马上就融化开来。在整个少年的岁月里,我虽然从来没有吃过香蕉这种水果,但却从香蕉芋头的味道中品味到了它的清香,以至于到了现在,只要我一吃到香蕉,舌下马上就会泉出芋头的汁液来。
高粱红头的时候,春山芋也成熟了。虽然麦茬芋取走了春山芋部分芋秧,影响了它的成长。但由于春山芋从春天就开始下地,生长期一点也没有减少,所以无论是个头、含糖量、粉量都不比麦茬芋逊色。趁着春山芋还未收获,我们下田割草便会瞅空偷来几颗烧吃。烧山芋极其简单,先在沟畔掏出个尺深的洞,里阔外窄,再用细棍于洞上方竖插出一眼小洞当烟路,然后拾一捆柴火点着了,放进洞里,待明火熄灭,只剩下煴火时,便“扑通扑通”撂进芋头,封住洞口。要不了十分钟,芋头便熟了。我们一人分得一个,黑黑的,两手不停地倒换着,嘴里大声吸溜。掰开,白花花的两半,窜一股热气。吃到嘴里,面面的,粉粉的,不甚甜。只有吃完山芋半天了,偶尔舌头舔到嘴唇,这才感到一抹醉人甜香味儿。可惜这样的野餐很快就没有了,因为春山芋一旦过了成熟期,便会耐不住寂寞,主动发出嫩芽,要另起门头过日子。重新发芽的春山芋不仅损失了地里的养分,而且也严重影响到了春山芋的产量。于是,生产队长一声令下,全村所有妇女都到田里,刨山芋的刨山芋,切芋干的切芋干。刨山芋先要把山芋枯黄的藤蔓割掉,扯拽到一边,只留一段主藤,这才可以清晰地看到垄上绽裂的细缝,看到裂缝里山芋那红扑扑的身子。刨山芋决不能对准藤根向下刨挖。否则一抓鈎下去,地里的红薯就会“咔嚓”一声,被刨成两截。而是要举起抓鈎,朝着藤根外侧地垄的低处刨去,再轻轻一提抓鈎,一窝大小不等红润鲜嫩的芋头就被掘了出来。山芋有喜欢流窜的,你只要顺着它细长的根一路追下去,就会找到它。有时,流窜到垄底的山芋比垄上的山芋还要大。与刨山芋的活儿相比,切芋干相对简单,只需抓把草,将刚刨出山芋身上的泥土擦掉,就可以“咔嚓咔嚓”开切了。芋干厚如钱唇,太厚了不易晒干,又怕遇到阴天发生霉变。切好的芋干就随手洒在山芋地里晾晒,阳光下白花花的一大片。一阵溜地吹过来,风中便荡漾起山芋特有的甜味儿。五天过后,这些晾晒的芋干变小了,蜷曲起硬朗的身子。拿起一块来,用手一刮表面,腻腻的附有一层粉质,咬在嘴里,甜味很淡。芋干既能煮在玉米粥里当主食,又能磨粉做馍,尽管有点黑,但香润绵软,甜而不腻,简直就像是糖饼。我那时候还常常将自家分得的芋干用铁条串起来,挂在屋檐下,以备大雪封门时,取下来在火塘里一烧,当炸果糕点,“咯笨咯笨”地走着吃。还可以磨成面粉,放在盆里,作为存储芋头糖的仓库。
春山芋谢幕了,该临到麦茬芋粉墨登场了。这些春山芋的子孙喝足了夏季的阳光雨露,比它们的父辈长得更快,从扎根到牵藤扯蔓绽叶,只需要二十几天时间就严严盖住了地垄。那几棵被小媳妇倒插的山芋,此时竟然开出花来。那花,朵儿大如茯苓,白色的粉底,洇染出淡淡的胭脂红,恰似少女害羞时脸上的红晕。我们也喜欢偷扒这些开花的山芋吃,感觉里那山芋也好像是渗透进了花朵的香味,心里美滋滋的。到了深秋,高粱、玉米、大豆等庄稼都回到麦场上了,地里只剩下了压后阵的麦茬芋。一场酷霜杀下来,麦茬芋的绿叶便被杀出血色,继而蔫软下来,变黄变黑,最后整个山芋地就像是遭过大火侵袭一样,一片焦黑。芋秧死了,收获麦茬芋的时候到了。像当初种山芋一样,全村老幼齐上阵,连天加夜收山芋。由于麦茬芋种植的面积大,人工刨耗时太长,生产队里便用七八个老把式,套上老实的黄牛,曳起犁铧,顺着地垄直接将山芋犁翻出来。捡拾山芋的人背着筐,紧跟在犁后。一时间,空中新翻泥土的气息,断裂草根分泌出的清香,山芋秧儿和山芋散发出来的甜味,全都混合在一起,将麦茬芋收获的记忆变得分明而深刻。
麦茬芋运到家里,须抓紧时间窖起来,冻坏了不仅煮吃会有苦疙瘩,而且只要有哪一个芋头坏得淌水了,其他芋头也会跟着烂。我家的山芋窖就在门口,有四五米深。我和姐姐现将山芋分类挑拣出来,红心芋头放在芋窖前头,香蕉芋头放在芋窖后头,本地的芋头放在中间。剩下的小芋头就放在屋里,留平时煮着吃。麦茬芋刚收下来,粉多糖少,常常吃的人胃酸。妈妈为了改善伙食,便开始做芋头粉。先用礤子将山芋礤成丝,然后用手将丝团成团儿,使劲挤下汁水,盛放在盆里沉淀,然后过滤晒干。做粉时,只要把雪白的芋头粉,倒进滚开的水里,不停地搅动,暗青色的芋头粉便大功告成了。等到芋头粉等完全凝固后,再切成小方块或条状盛到碗里,撒上蒜泥和花椒粉,浇上香油和自家陈年的酱豆汤,吃在嘴里,滑爽清凉,生津开胃。那些凉粉好像长了脚,不用使筷,就自己“呼隆呼隆”地爬进了喉咙。但吃凉粉的机会毕竟有限,因为做凉粉太浪费芋头了,妈妈舍不得。于是,我和姐姐便想着法子来对付着这些不愿交出体内糖分的小山芋。白天,我们把它们放在太阳下晾晒,晚上再收回家。等到它们晒软了,再煮出来,只要轻轻一捏,马上就会淌出金黄的甜汁了。那肉质也不像原先那样粉白,而是黄澄澄的,吃到嘴里,绵软细腻,又甜又香。我将煮好的小芋头用高粱莛子串起来,挂在屋檐下风干发硬。这时候的小芋头不仅有嚼头,而且就像是一块橡皮糖,甜得纯正诱人。
地上的芋头吃完了,芋窖里的芋头也出过汗,完全没有了刚从地里扒出的土腥味,一个个变得脆如秋梨,甜爽可口了。尤其是香蕉芋头和红心芋头,生吃起来更加清脆。有时,我们在外面跑出汗了,回到家里,拽掉芋窖口的稻草,“嘟噜”一声,老鼠一样钻进去,取出一个香蕉芋头,即解渴,又果腹。更让我奇怪的是,尽管生芋头较凉,但我却没有由此而引起过腹痛腹泻的毛病。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喜欢把窖过的芋头,埋进灶膛的死火里,烧熟了吃。这时候的烧芋头已经没有野外烧芋头的粉质多,掂在手里,稀哄哄的。剥开皮,金黄的肉质里闪烁着甜汁的亮光。尤其是芋头皮和肉质的夹层,早有一层浓稠的糖汁积聚在那儿,像是一块完全融化的糖液粘在糖纸上,甜得焦香,馋得我们连芋头皮儿都一块吃下去了。芋头吃多了好放响屁,这一点我是有深刻记忆的的。那时候我已经读小学五年级时,班里上晚自习。老师讲完课,常常要我们自己看书。教室里突然寂静下来,便可以听见一会儿这里一声炮响,一会儿那里一声长号。一时间,笑声此伏彼起。坐在我前面的是一位名叫王翠珍的女同学,她有了情况,却害羞不敢放,暗地里努力收缩着括约肌,将那本来可以“轰”的一声就放出的臭屁,活生生地被她压缩成了“滴—滴——”两声无线电发报的脆响。全班同学皆备这另类的屁声所吸引,纷纷伸头转头,继而一阵爆笑。那女生支撑不住,剩下的气体趁着全班笑声暂停的空挡儿,破门而出,竟然巾帼不让须眉,像是放响了一门山炮,丑得她一连几天都没有来上学。若干年后,我在.《本草求原》上看到:“山芋,凉血活血,宽肠胃,通便秘,去宿瘀脏毒,舒筋络,止血热渴,产妇最宜。和鱼、鳢鱼食,调中补虚。”原来,山芋有宽肠胃通便之功效,怪不得那时装了一肚子山芋的我们,不停地“咚咚”打炮呢。
年关到了,妈妈买不起糖果糕点,便又打起了山芋的主意——她要用山芋熬制芋头糖。我们舍不得用香蕉芋头和红心芋头熬糖,便借着下窖的权利,专门掏本地的山芋。妈妈头几天就芽好了作为催化剂的大麦芽,然后将掏上来的山芋削皮洗净,放在大锅里煮熟盛出来,置于一口缸里,用擀面杖捣成糊状后,再把捣碎的大麦芽倒进去,继续打圈搅动。因为有了大麦芽的催化,芋糊糊里的糖水马上就会乖乖地汪出来,上漾到芋糊糊的表面。熬芋头糖放大麦芽是一道功夫。大麦芽芽过了,芽尖泛青,熬出的糖就会发苦,而芽嫩了呢,大麦芽又不能很好地起到催化作用。所以,芽大麦芽的时候,妈妈总是将湿润的大麦用纱布包好,放在贴胸的袄子口袋里焐着,并不时拿出来观看。一旦麦芽喷出嫩白的芽尖,马上就开始熬糖。缸里的糖水和芋糊糊分离后,妈妈立即让父亲拿来吊起四角的纱布晃単,下放水盆,连汤带水地将芋糊糊舀进去,上下左右摇动晃单,滤下青黑的汁水,这就是液化的芋头糖。熬制那天,父亲早早地扯来一大筐的麦草作为燃料。之所以用麦草,而不用劈柴,是因为麦草燃出的火比较温柔,不至于把糖熬糊。妈妈把滤好的汁水舀进锅里,父亲慢慢添草,橘黄的火苗舔着黑黑的锅底,一股温馨的年味儿便在屋里静静地荡漾。锅里的汁水开了,妈妈用筷子不停地搅动,搅着搅着,汁水就变稠了,并明明灭灭地吐出气泡。当锅里的汁液变成浆糊一样时,妈妈便喊我端来摊放一层芋干面的笸箩,往外挂糖。妈妈一勺勺舀出稠嘟嘟的粘液,轻轻地倒在芋头面粉上。那粘液不一会儿就凉了,凝固成又软又硬的糖饼。芋头糖的颜色以火候的大小而定,火大了,它颜色就黑一些,火小了,它颜色就呈黑黄。但无论是黑是黄,芋头糖都太黏,咬一口,扯半尺不断,而且糖只要一粘上牙板就死缠不放,非得你用口水一遍又一遍的劝解,这才会慢慢松开。幸亏有芋干面的帮助,不然,我们都不敢用手去拿它。有了芋头糖,妈妈就会变戏法似的制作出许多过年的糕点来。炸好玉米花用融化的芋头糖一沾一压,就成了商店里卖的玉米糖;炒好的黄豆放进液化的芋头糖里一拌,立马就成了黄豆酥,而且又香又脆又甜;米花被芋头糖紧紧抱住,变成了米花团儿,口味色泽与商店比起来,一点都不逊色。这些糕点,妈妈做得很多,大年初一庄上的孩子成群结队地来拜年,妈妈都要见样拿出一些,给我的小伙伴们尝尝。在那几天里,我呢还是喜欢用刀一小块一小块将芋头糖切下来,虚虚地放进嘴里,不嚼,而是用舌头软软地去接触它,让它慢慢化成糖水,仔细品尝山芋特有的粉香味儿。
这些都是贫穷年代里发生的事情了,现在想起来虽然有些辛酸,但却很真实很幸福很快乐。如今,村庄越来越静了,山芋越来越少了,偶尔在街上遇到,价格已与苹果不相上下,成了名副其实的水果。街角那个烤山芋的老头,一颗烤熟的不大不小的山芋竟然要价两元。这不起眼的山芋,这个昔日里穷人家孩子的水果,现在早已进了城里的大超市,这让我不由更加怀念起那些长在地垄里的山芋了。于是,我便循着记忆,写下此文,并作山芋赋一篇,以作永久纪念:“山芋者,苕也。发于吕宋,成于万历。全身是宝,朴实无华。曰红薯,曰白薯,曰山药,曰地瓜。从来农民必争果,自古少儿喜欢它。其色若何?黄里透白;其质若何?粉中含糖;其味若何?又甜又香。生时如玉环丰满,熟时若木兰贴黄。圆滚滚,肉多多,香喷喷,爽歪歪。夺馋客魂魄,发山芋威名。俯我李大嘴,吻尔山芋来,一如羊入虎,又似佛跳墙。除却一身饥风馋雨,换来百姓水果名扬。深咬,浅尝,陶醉,清爽......”

[ 本帖最后由 李星涛 于 2012-1-4 10:54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