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登览阅江楼

2021-12-26抒情散文潇湘渔父

-  登览阅江楼这次参加途牛旅行社组织的赴上海世博七日游,第一站到的就是南京。我对南京说不上很熟,但此前来过两次,也算有所了解。诸如中山陵、夫子庙、秦淮河、雨花台、总统府等重要景点都去过,只有名震江南的四大名楼之一的阅江楼还未见过它的雄姿……
-  登览阅江楼
  这次参加途牛旅行社组织的赴上海世博七日游,第一站到的就是南京。我对南京说不上很熟,但此前来过两次,也算有所了解。诸如中山陵、夫子庙、秦淮河、雨花台、总统府等重要景点都去过,只有名震江南的四大名楼之一的阅江楼还未见过它的雄姿伟态。导游说将带我们去游览阅江楼,我自然非常高兴。
  说实话,阅江楼的知名度似不及其他三楼,即黄鹤楼、岳阳楼与滕王阁,在此之前,我对它知之甚少。由于它只是朱元璋的一个设想与计划,虽也动了工,连地基也打好了,但后来朱元璋又下令停建,于是在六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只是人们想象中的一座江楼,成为历史上先有记,后有楼的独此一家。
  南京的辉煌虽多与六朝古都连在一起,但朱元璋在削灭群雄后建立朱明王朝,立都南京,无疑地是给这一辉煌添加了一笔浓墨重彩。虽然大明皇宫仅剩下一片遗址,但南京的明城墙、明孝陵也称得上享誉中外。这不仅成为南京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南京深厚文化底蕴不可或缺的部分。
  南京市政府审时度势,于2000年拨款5000万元,决定修建阅江楼,以实现朱元平璋当年的心愿,历经一年的施工,终于在2001年建成。这就为历史名城南京又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说起朱元璋要建阅江楼的原因,这与当年他与劲敌陈友谅的一场大战还有着直接联系呢。
  1360年,朱元璋在南京与陈友谅展开了一场殊死决战。当时,陈友谅来势汹汹,亲自率领四十万大军进攻金陵,而朱元璋手下只有八万多人,双方实力对比悬殊,可朱元璋巧妙设伏,出奇不意地攻击敌军,最终将陈友谅打得大败亏损,狼狈逃窜。朱元璋为纪念这场具有决定意义的大战,决定在狮子山上兴建一座塔楼,并亲自命名为阅江楼,还提笔写了一篇《阅江楼记》,又传下诏命,让在朝的诸位大臣各自撰写一篇《阅江楼记》,其中以大学士宋濂的一篇最佳,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将其编入《古文观止》,成为古代散文的名篇。
  本来,兴建阅江楼是朱元璋亲自定的,连记都写好了,按说这楼应该很快就能建起来,可当时战争刚刚结束,百废待兴,急务太多,在地基已经打好的情况下,朱元璋又下令停建。为了给自己一个台阶,他只好说是上天托梦给他,命他不要急于修建阅江楼。真实原因是,朝廷财力、物力有限,朱元璋急于要修建南京的城墙,不得不把这一工程停了。这一停就是六百多年,阅江楼也就成为古代建筑史上仅有记,而无楼的名楼了,直到2001年,南京市政府才替朱元璋完成了这一心愿。
  当我们坐着旅游大巴来到狮子山下时,只见一座古典式楼阁耸立在一个高峻、陡峭的山墩上,远远看去,气势非凡。导游说,上阅江楼有两条路,一条是乘坐垂直电梯上去,另一条路是从正面拾级而上直达楼下。考虑到本团成员多为老人,所以上去时统一坐电梯,下来时则自由选择。
  当年的狮子山,又称卢龙山,是南京的军事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可以想见,当年的狮子山地处南京城的西北角,紧靠浩瀚的长江。它形如泰山,势若雄狮,突兀挺拔,气势雄伟,为这座千年古城更增添了几分超凡拔俗的气概。可眼下的狮子山,已非狮子之形,因为山峰被削去,成了阅江楼的台基。从电梯口到江楼,其间虽有几十米的距离,也呈现出上坡之势,但已无耸立的山峰,基本上是一条土墩,相当于北方说的“崮”。
  从电梯口出来,举眼一看,阅江楼就在目前。这座楼既不象岳阳楼紧靠洞庭湖,也不象滕王阁紧靠赣江,更不象黄鹤楼建在蛇山的峰头上;它既不象岳阳楼的秀雅,也不象滕王阁的挺拔,更不象黄鹤楼的巍峨。当年朱元璋下令兴建阅江楼时,已将狮子头削去,作为江楼的基础。因为山峰太尖,基础的宽度有限,因而建造者打破常规,并未在江楼的四门给游览者辟下路径,而是在楼基的东南方向另辟可供上下出入的通道,先下后上,转到西北面后,再进入楼阁之内。阅江楼高五十二米,共七层,碧瓦朱楹、飞檐峭壁、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古典的皇家气派,成为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齐名的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阅江楼虽不及滕王阁的高度,可它的地理位置对于登高观景来说却是独一无二的。它北临长江,背靠南京,是观赏大江风光的最佳之处。登上阅江楼,放眼眺望,只见浩瀚的长江如同一条长龙蜿延如带,江面上的大小船舰如繁星布满天幕,横跨长江的南京大桥如一条彩带将大江南北联结在一起。背江而望,金陵全景尽收眼底。远处是巍巍的紫金山,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星罗棋布的马路,车水马龙的街景。傍晚时分,太阳余辉洒落大地,更显出南京的江山如画。这时,人们自然会想起古人诗词中对南京美景的描绘。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说:“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说:“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难怪中外人士每到南京,都留连驻足,依依不舍呢。
  进到江楼内部,建筑的精致、工艺的巧妙、陈设的新奇、布置的谨严,莫不令人点头称奇。三层大厅正中,装饰着中国最大的景德镇巨幅瓷画“郑和下西洋”,画高十二点八米,宽八米,画面由十二个部分组成,色彩斑斓,气势磅礴,全景式地描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历史,其中有建造宝船、科学航海、征服海洋、和平外交、睦邻友好、传播文明、平等经贸、文化交流等盛况,以及西洋各国的风土人情。画幅之大,场面之全,人物之多,工艺之精,实属瓷画史上罕见。难怪《郑和下西洋》摄制组要以阅江楼为基地拍片呢。
  阅江楼的二层,绘有明代十六位皇帝的画像,又有永乐年间社会盛况的展示,诸如明朝的版图、名家的书画,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是看了朱元璋的画像,难免让人忍俊不禁。也不知那位画家恶作剧,把明朝的开国皇帝画得奇丑无比,它与任何一张留传下来的皇帝画像都截然不同:只见朱元璋头颅短小,缩额突鼻,下巴突出,脸面干瘦,眼露凶光,全无天子的气象。与历来小说、说书中把皇帝说成方头大耳,天庭饱满,地角方圆,隆准高耸,两眉入鬓,两眼放光,唇红齿白完全相反。也不知是哪位不要命的画师敢于如此戏弄朱元璋!记得多年前我曾在《文史知识》上读过一篇文章,说的正是故宫所藏朱元璋画像之事。文章言之凿凿,说是朱元璋的一位仇家出于报复朱元璋的目的,故意把朱元璋画得丑陋不堪。是真是假,谁也说不清。
  底层靠壁放着一把朱元璋龙椅,由上等优质红木制成,重量超过千斤。龙椅靠背上雕着九条漆金盘龙,坐在龙椅上的就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龙椅背后是一面金字大靠壁,靠壁之上镂刻着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我认真拜读了这篇记,读过后还不得不佩服他的文字功夫。按说,一个穷到底的农家子弟,讨过饭,当过和尚,又在马背上过了十几年,连《明史》也未说到他进塾读书的事,能识几个字就不错了,竟然还能写出这样漂亮的文章来!这不能不说是奇事。不说我这个教了近四十年古典文学的中文老师写不出来,只怕朱元璋钦点的进士也未见得个个都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来。这篇《阅江楼记》,无论结构、条理、文采、气势、学识,都称得上大手笔。文章博古通今,征引弘富,无论叙事、写景,还是议论、抒情,都显得潇洒自如,舒徐有度。当你读到这样的文字,只怕要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此楼之兴,岂欲玩燕赵之窈窕,吴越之美人,飞舞盘旋,酣歌夜饮?实在便筹谋以安民,壮京师以镇遐迩,故造斯楼。今楼成矣,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雾,朱帘凤飞而霞卷,彤扉开而彩盈。正值天宇澄霁,忽闻雷声隐隐,亟倚雕栏而俯视,则有飞鸟雨云翅幕于下。”谁还能说朱元璋是草莽出身呢!
  其实,朱元璋写的另一篇《又阅江楼记》(并序)也不失为叙事写景的好文章。
  从楼内出来,我与妻子又沿着长廊边看边走。廊内多以石刻雕画的形式,展现明代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诸如郑和下西洋,土木堡之变,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英宗复辟与于谦被杀,还有明代的官窑青花瓷,等等,形象、场景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很有欣赏价值。
  临到要下山了,大部分团员都选择从正面的山门逐级而下,我因老伴腿脚不便,就只在正门各照了两张相,然后还是坐垂直电梯下山。
  下到山脚,再回头仰视阅江楼,更觉得它巍峨高峻,气势超凡,由此也感到此行不虚,收获颇丰。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本帖最后由 潇湘渔父 于 2010-7-16 09:54 编辑 ] [ 本帖最后由 最后一头战象 于 2010-7-25 12:05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