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画家吴冠中活在画作色彩的光芒里
2021-12-26抒情散文张红华
大画家吴冠中活在画作色彩的光芒里2010年6月25日,当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长逝,他安详地闭合上双眼的时候,其实他并没有远离我们,他以他画家的高贵博大的生命和灵魂,活在了他为数众多的画作的灵性圣洁的光辉里,他活在我们的记忆里与我们的爱美……
大画家吴冠中活在画作色彩的光芒里
2010年6月25日,当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长逝,他安详地闭合上双眼的时候,其实他并没有远离我们,他以他画家的高贵博大的生命和灵魂,活在了他为数众多的画作的灵性圣洁的光辉里,他活在我们的记忆里与我们的爱美之心共振着。他留下了《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一系列的大气磅礴,独具气质、独具神韵、独具韵味、独具审美情趣、审美追求、审美风格的珍贵画作。
自小吴冠中先生就是一名敢拼敢搏,出类拔萃的少年,多次夺得全班第一名而不甘平庸,为他日后的成就垫定了基础。在读无锡师范期间,他几乎每学期都获得了江苏省教育厅的清寒学生奖学金。吴冠中先生自小对苦就有很深的认知,也许真的是“痛苦让人与艺术亲近吧!”,他母亲有失眠之病苦,而吴先生从中年时起就也患失眠,愈老症愈重,最是人生之大苦,他自认是苦藤上结的苦瓜子,永远缠绕在、渗入在他心田的苦,孕育了他的深沉、深邃、有深度和深意的画作。
年轻时的他,由于在一所艺专中见到了前所未见的图画和雕塑,被艺术之美的无穷魅力击中,如飞蛾扑向火光一样,不顾一切地扑向神异玫丽的美之宇宙,而不顾父亲的反对,而忍耐着母亲的悲伤,因为他如果放弃了正就读的浙大高工的电机科,而转入艺专,那意味着前途迷茫,可能没有出路。从此他被美诱惑而去,这意味着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他要随同艺专从沦陷区不断搬迁的滇沛流离之苦,生存仅靠诸如五元贷金而无其它经济来源之苦,战乱中随时会发生的生命危险之苦。好在他自小对苦就有很深的认知,在一路追求艺术之美的漫长道路上,他才能面对炮火的轰炸,生活苦难的轰炸而执著坚定。追求美是他的天性,在壁山,见着红衣的姑娘和儿童,那红色分外亮丽,特别美,他突发灵感,自己做一件大红袍,披在身上做状元郎,甚至走到大街上,行人大都嗤之以鼻,骂太怪异,他也不以为意,只要他自己觉得美,全不在乎谁的褒贬。为追求美,他在法国留学期间乘小舟顺塞纳河一路写生,舟翻人覆,落于河中,差一点死于印象派笔底美丽的塞纳河。
在建国初期,他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说他的一些画化他了工农兵,受到了排斥,他仍坚持自己独特的绘画表现形式,去革命圣地井冈山画画,以避“扣帽子”和紧张的政治气氛。在文革中红卫兵抄家,毁尽了他许多珍贵作品,让他心间滴,同时在受肝炎病煎熬的日子,他想过自杀,但他还是坚持画画,买地头写毛主席语录的小黑板作画,用老乡的高把粪筐作画画架,同学们笑称粪筐画家,仿的人多了起来,诞生了粪筐派,他的这批粪筐作品均已流落海外,成了藏家们的寻找对象。他在肝病折磨中仍坚持作画,遇大风雨,他的妻子撑伞挡住画面,风大而画架支不住,妻又用双手扶住画板代替画架,他全身淋着雨作画,他后来肝炎好了,有人认为他作画时是在发气功,艺术之气功治愈了他的病痛,他自己认为也许是真的。由此可见吴冠中先生进入的博大创作境界和状态,由此可见“苦难是天才的垫脚石”,“苦难是艺术作品的土壤”。
吴冠中先生是一个醉心于绘画艺术的人,更是一个至情至性、纯情爱美的人。在日寇侵华的战争年代,他患了脚疮,去当时的江苏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去诊治,每隔二三天便去换一次药,他注意到给他换药的一名护士很文静、内向,几乎总是低着头工作,头发有时覆过额头,脸色有些苍白,但他感到很美,梨花不也是青白色吗?从此,他冒着战争年代的各种危险,经常乘一叶农民的扁舟渡江过去,到门诊部与护士宿舍之间徘徊,遇着那位陈护士便借故上去说几句话,再满足地心怦怦跳地在漫天大雾中回老鸦溪去。他多次写信给她,不见回信,后来才知道弄错了姓名,后来辗转在贵阳的街头又奇迹般地遇着了她,每当全城响起警报,预示日机将来轰炸,别人都往城外跑,唯独他还往城中跑,只求在她必经的路旁见她一面,后来,由于害羞,不敢企望再见她,但终生对她有敬爱之心,因为她长得白,对白亦感到分外高洁,分外端庄,分外俏,他后来才弄清楚了,终生念念不忘的她叫陈寿麟。时值50年后,他写了文章发表在文报刊上,回忆了那段交织着苦痛和思恋的血火岁月,陈寿麟才知道曾有一位如痴情的小伙子一直爱着她、恋着她,她让儿子写信告诉吴冠中先生,惋惜地说那些信她一封也没收到,但两家从此维持着真挚的友情。
吴冠中先生一生坚持“风筝不断线”,的绘画理论,就是不管画的是具象还是抽象,都要有一根线维素着和人民之间的感情,要让人民看得懂,他说白居易的诗通俗,受者众,而李商隐的作品有迷人的意境美,但曲高和寡,他要把两者的长处结合起来。他不把自己的画作当遗产留给子女,多次无偿地向香港艺术收藏馆、中国美术馆等单位捐赠,而不在乎自己的作品可以拍卖高价。一切都反映出他淡泊名利、超脱本真的性情,正如他自己在一次画展中所写“水管里流的是水,血管里流的都是血。只求作品表达作者心意,一切技法都是奴隶。观众看载体—那画,但载体载的是情,愿观众与作者,两情相识两情欢。”,充分反映出他追求的画画的最高技巧是无技巧,一任本真、高贵、至美的性情自然而然流露在画中。临终前,他还说:“你们要看我就到我的作品中里找我,我就活在我的作品里”。他不愿自己不满意的作品作为谬种在世上流传,他曾有两次焚画的经历,一次是1966年,他把自己回国后画的几百张作品和从法国带回来的外国画册和书籍全部毁坏后烧掉。另一次是1991年,他的画在市场上价格已经卖得很高了,他把自己20多年里不满意的作品集中起来,一次烧毁200多幅作品,足见他看淡金钱名利,一心追求完美、追求更高境界的艺术之心。
[ 本帖最后由 张红华 于 2010-8-1 17:10 编辑 ]
2010年6月25日,当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长逝,他安详地闭合上双眼的时候,其实他并没有远离我们,他以他画家的高贵博大的生命和灵魂,活在了他为数众多的画作的灵性圣洁的光辉里,他活在我们的记忆里与我们的爱美之心共振着。他留下了《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一系列的大气磅礴,独具气质、独具神韵、独具韵味、独具审美情趣、审美追求、审美风格的珍贵画作。
自小吴冠中先生就是一名敢拼敢搏,出类拔萃的少年,多次夺得全班第一名而不甘平庸,为他日后的成就垫定了基础。在读无锡师范期间,他几乎每学期都获得了江苏省教育厅的清寒学生奖学金。吴冠中先生自小对苦就有很深的认知,也许真的是“痛苦让人与艺术亲近吧!”,他母亲有失眠之病苦,而吴先生从中年时起就也患失眠,愈老症愈重,最是人生之大苦,他自认是苦藤上结的苦瓜子,永远缠绕在、渗入在他心田的苦,孕育了他的深沉、深邃、有深度和深意的画作。
年轻时的他,由于在一所艺专中见到了前所未见的图画和雕塑,被艺术之美的无穷魅力击中,如飞蛾扑向火光一样,不顾一切地扑向神异玫丽的美之宇宙,而不顾父亲的反对,而忍耐着母亲的悲伤,因为他如果放弃了正就读的浙大高工的电机科,而转入艺专,那意味着前途迷茫,可能没有出路。从此他被美诱惑而去,这意味着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他要随同艺专从沦陷区不断搬迁的滇沛流离之苦,生存仅靠诸如五元贷金而无其它经济来源之苦,战乱中随时会发生的生命危险之苦。好在他自小对苦就有很深的认知,在一路追求艺术之美的漫长道路上,他才能面对炮火的轰炸,生活苦难的轰炸而执著坚定。追求美是他的天性,在壁山,见着红衣的姑娘和儿童,那红色分外亮丽,特别美,他突发灵感,自己做一件大红袍,披在身上做状元郎,甚至走到大街上,行人大都嗤之以鼻,骂太怪异,他也不以为意,只要他自己觉得美,全不在乎谁的褒贬。为追求美,他在法国留学期间乘小舟顺塞纳河一路写生,舟翻人覆,落于河中,差一点死于印象派笔底美丽的塞纳河。
在建国初期,他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说他的一些画化他了工农兵,受到了排斥,他仍坚持自己独特的绘画表现形式,去革命圣地井冈山画画,以避“扣帽子”和紧张的政治气氛。在文革中红卫兵抄家,毁尽了他许多珍贵作品,让他心间滴,同时在受肝炎病煎熬的日子,他想过自杀,但他还是坚持画画,买地头写毛主席语录的小黑板作画,用老乡的高把粪筐作画画架,同学们笑称粪筐画家,仿的人多了起来,诞生了粪筐派,他的这批粪筐作品均已流落海外,成了藏家们的寻找对象。他在肝病折磨中仍坚持作画,遇大风雨,他的妻子撑伞挡住画面,风大而画架支不住,妻又用双手扶住画板代替画架,他全身淋着雨作画,他后来肝炎好了,有人认为他作画时是在发气功,艺术之气功治愈了他的病痛,他自己认为也许是真的。由此可见吴冠中先生进入的博大创作境界和状态,由此可见“苦难是天才的垫脚石”,“苦难是艺术作品的土壤”。
吴冠中先生是一个醉心于绘画艺术的人,更是一个至情至性、纯情爱美的人。在日寇侵华的战争年代,他患了脚疮,去当时的江苏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去诊治,每隔二三天便去换一次药,他注意到给他换药的一名护士很文静、内向,几乎总是低着头工作,头发有时覆过额头,脸色有些苍白,但他感到很美,梨花不也是青白色吗?从此,他冒着战争年代的各种危险,经常乘一叶农民的扁舟渡江过去,到门诊部与护士宿舍之间徘徊,遇着那位陈护士便借故上去说几句话,再满足地心怦怦跳地在漫天大雾中回老鸦溪去。他多次写信给她,不见回信,后来才知道弄错了姓名,后来辗转在贵阳的街头又奇迹般地遇着了她,每当全城响起警报,预示日机将来轰炸,别人都往城外跑,唯独他还往城中跑,只求在她必经的路旁见她一面,后来,由于害羞,不敢企望再见她,但终生对她有敬爱之心,因为她长得白,对白亦感到分外高洁,分外端庄,分外俏,他后来才弄清楚了,终生念念不忘的她叫陈寿麟。时值50年后,他写了文章发表在文报刊上,回忆了那段交织着苦痛和思恋的血火岁月,陈寿麟才知道曾有一位如痴情的小伙子一直爱着她、恋着她,她让儿子写信告诉吴冠中先生,惋惜地说那些信她一封也没收到,但两家从此维持着真挚的友情。
吴冠中先生一生坚持“风筝不断线”,的绘画理论,就是不管画的是具象还是抽象,都要有一根线维素着和人民之间的感情,要让人民看得懂,他说白居易的诗通俗,受者众,而李商隐的作品有迷人的意境美,但曲高和寡,他要把两者的长处结合起来。他不把自己的画作当遗产留给子女,多次无偿地向香港艺术收藏馆、中国美术馆等单位捐赠,而不在乎自己的作品可以拍卖高价。一切都反映出他淡泊名利、超脱本真的性情,正如他自己在一次画展中所写“水管里流的是水,血管里流的都是血。只求作品表达作者心意,一切技法都是奴隶。观众看载体—那画,但载体载的是情,愿观众与作者,两情相识两情欢。”,充分反映出他追求的画画的最高技巧是无技巧,一任本真、高贵、至美的性情自然而然流露在画中。临终前,他还说:“你们要看我就到我的作品中里找我,我就活在我的作品里”。他不愿自己不满意的作品作为谬种在世上流传,他曾有两次焚画的经历,一次是1966年,他把自己回国后画的几百张作品和从法国带回来的外国画册和书籍全部毁坏后烧掉。另一次是1991年,他的画在市场上价格已经卖得很高了,他把自己20多年里不满意的作品集中起来,一次烧毁200多幅作品,足见他看淡金钱名利,一心追求完美、追求更高境界的艺术之心。
[ 本帖最后由 张红华 于 2010-8-1 17:10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