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愿望
2021-12-26叙事散文独上栏舟
透明的愿望——汪泉长篇《西徙鸟》读后感言在年关繁杂浮躁的气息里,我独坐小屋一隅,像贪食的小猪,一点点地舔食着手中的这本还散发着清淡墨香味的书——《西徙鸟》。看着看着,汇聚心头的沉重压得我窒息难忍,于是不得不将视线从书本上移开,让故事中生活……
透明的愿望
——汪泉长篇《西徙鸟》读后感言 在年关繁杂浮躁的气息里,我独坐小屋一隅,像贪食的小猪,一点点地舔食着手中的这本还散发着清淡墨香味的书——《西徙鸟》。看着看着,汇聚心头的沉重压得我窒息难忍,于是不得不将视线从书本上移开,让故事中生活在生态失衡环境中村民的模样晃动眼前,然后任由丝丝缕缕的疼痛漫上心房。有时,年轻村民的爱情也会让我忍俊不禁。这个时候,我就想起书的作者汪泉来。
认识汪泉,应归结于几年前他在西部商报当副刊编辑之时。那时我特热衷于在副刊投稿,经常在报摊前驻足,发现有副刊的报纸就买一份,带回家看风格找地址,我投给商报并发表的第一篇稿件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在这种形式的常来常往中,我记住了编辑的名字。后来,他的长篇《沙尘暴中深呼吸》出版后第一时间寄给了我,这使我对他和他的文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
文学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始终占据着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的精神大餐。时下流行的是多元化写作,形形色色的种类让人眼花缭乱,图名图利的,迎合眼球的,把文字当作敲门砖的,把文学当做事业做的,悉数不尽,无处不在。不过带着责任心写作,拨人迷雾的作品也不少,比如汪泉的这部《西徙鸟》,发人深省,叫人沉思。但是,摄入生态这个领域的作者却不多。因为写这方面的作品,需要有对生态方面深厚的知识积淀和对生态平衡深刻的理性分析。一如作者在后序中所言:文学可以悦人,文学可以记录历史,文学可以针砭时弊,文学可以救国,文学可以养人,而生态文学是关注地球和地球上所有生灵的文学,这就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生灵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于人文环境而言,生态文学是和其他种类的文学兼而关注的,但是,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却是生态文学的己任。担当这样一个重负,不单单能靠文字的华丽和想象力的丰富能够胜任的,更要靠我们对生态恶化地区的最大关注,和对生灵的博大的爱,和对生态灾难地区的深刻体验。
《西徙鸟》是作者继《白骆驼》后的又一力作,故事以武威民勤为基点,一代又一代人的艰难生存为代价,唤醒人们对生态的理性认识和僵化认知。作者通篇都用极为敏锐的眼光冷峻的眼神严肃地审视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再通过细致的情节描述警示人们:什么都可以破坏,就是不能破坏生态环境,什么都可以失去,就是不能失去生态平衡。生态一旦破坏了,别说人类,就是任何有生命的动物植物都无法生存,死亡的阴影会笼罩任何生命!
缓缓合上书页,意犹未尽之感泛在心头久久不退,故事情节纠缠脑海,敦促我不得不一吐为快。中国最大的湖——潴野泽,湖面波光粼粼,湖水清凉澄澈,世代生活在湖畔的人们,因了湖水的滋润,日子甜美,生活丰盈,村民们从小就接受着视湖水为菩萨为神佑的思想洗礼,凡糟蹋了湖水的人,无论大小,无论男女,都要受到村里的残酷处罚,甚而被逐出潴野泽。尽管这样,在某一天,潴野泽的水还是干涸了,村民们开始一波一波的迁徙,在玛雅雪山下面,他们找到了丰美的水草和富饶的土地,可是,曾经绿意盎然的草原,因村民们盲目的采挖药材,成了光秃秃的荒野。后来,他们不得不迁徙到奥日格勒,奥日格勒的山上长满了锁阳,他们又开始采挖,直到山上的风貌被他们彻底改变,生态植被被他们彻底毁坏,他们再次迁徙到张吴李家湾。在富饶的张吴李家湾土地上生活了多年,家家殷实了,却再次遭遇了常年不下一滴雨一片雪的干旱天气(其实这种天气与人为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不无关系)。在自然灾害面前,为了活下去,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到玛雅雪山点火取水,后来雪山的雪也被取光了,干旱使略有点见识的村民胡六十四带领全村人打井自救,清冽冽的井水救活了全村子几百号老老小小。佳话不胫而走,附近的、远处的村子,得知打井可以出水,纷纷效仿,后来,潴野泽也打了一口井。周邻村子的井的井水汩汩跳跃着向上窜,张吴李家湾的村民们却吃惊地发现他们村井的水位在渐渐降低,继而其他村子井的水位也在降低,直至所有的井全部干涸。人们恐慌了,准备再次像鸟一样迁徙。这时,干旱了几十年的潴野泽湖里的盐碱地却变得松软如沙,还闪着茫茫银光——水从地下向外渗着,像慢慢移动的巨物!因此背井离乡几十年的人们又打算迁徙到潴野泽,实现梦回故里的凤愿。故事的离奇和神话般的结局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因果循环啊,报应啊,宿命啊等等,我想这是作者的独具匠心之处吧,他用神话般的结局告诫人们做人要顾全大局,做事要遵循原则。倘若只图私欲,只顾眼前小利,路会越走越窄,以至断送明天乃至后人的美好。
作者在故事描写中,用大幅的章节和朴实的语言,看似赘述,实则说教,水对人类乃至所有生灵的重要性,围绕“水从哪儿来”这个主题,用蘸满泪水的笔尖诉说了生态失衡带来的灾难,地下水干涸了,意味着人类失去了生存空间,那将是灭顶之灾。思绪在这里转了个弯:只有胸怀强烈责任感的作者,只有用真挚情感书写的作者,才会在时尚小说、官场小说等等盛行畅销的今天,才有可能如此关注生态这块领域,倾心书写有关生态的书籍,让文学的力量为世人拉响警笛:保护生态,珍惜水源,与自然和谐共处,建大家美好家园。
本书为2008年甘肃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五部长篇小说之一,同时被选为“省农家书屋书库”,应是作者最大的欣慰,因为这书本就是一部适合农民朋友阅读的书籍,它会启发生活在恶劣自然环境中的农民朋友如何认识生态,治理生态,保护生态。
搁笔之时,想起我生活的城市——张掖,这里人杰地灵,水草丰美,土地肥沃,自古有“水域之城”之称。但张掖市委市政府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积极的行动,建成了令人瞩目的湿地公园,保护了与天连成一片的芦苇荡……等等一系列和谐自然的举措,勾勒了这座蕴藏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的长久未来。以点观面,关于生态文明,已不再是被冷落的角色,不久的将来,地球上生机勃勃的“原生态”一定是枝繁叶茂。因此我相信,生态家园和自然植被会成为被人类永远呵护的佼佼者。 [/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独上栏舟 于 2010-2-19 16:00 编辑 ]
——汪泉长篇《西徙鸟》读后感言 在年关繁杂浮躁的气息里,我独坐小屋一隅,像贪食的小猪,一点点地舔食着手中的这本还散发着清淡墨香味的书——《西徙鸟》。看着看着,汇聚心头的沉重压得我窒息难忍,于是不得不将视线从书本上移开,让故事中生活在生态失衡环境中村民的模样晃动眼前,然后任由丝丝缕缕的疼痛漫上心房。有时,年轻村民的爱情也会让我忍俊不禁。这个时候,我就想起书的作者汪泉来。
认识汪泉,应归结于几年前他在西部商报当副刊编辑之时。那时我特热衷于在副刊投稿,经常在报摊前驻足,发现有副刊的报纸就买一份,带回家看风格找地址,我投给商报并发表的第一篇稿件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在这种形式的常来常往中,我记住了编辑的名字。后来,他的长篇《沙尘暴中深呼吸》出版后第一时间寄给了我,这使我对他和他的文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
文学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始终占据着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的精神大餐。时下流行的是多元化写作,形形色色的种类让人眼花缭乱,图名图利的,迎合眼球的,把文字当作敲门砖的,把文学当做事业做的,悉数不尽,无处不在。不过带着责任心写作,拨人迷雾的作品也不少,比如汪泉的这部《西徙鸟》,发人深省,叫人沉思。但是,摄入生态这个领域的作者却不多。因为写这方面的作品,需要有对生态方面深厚的知识积淀和对生态平衡深刻的理性分析。一如作者在后序中所言:文学可以悦人,文学可以记录历史,文学可以针砭时弊,文学可以救国,文学可以养人,而生态文学是关注地球和地球上所有生灵的文学,这就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生灵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于人文环境而言,生态文学是和其他种类的文学兼而关注的,但是,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却是生态文学的己任。担当这样一个重负,不单单能靠文字的华丽和想象力的丰富能够胜任的,更要靠我们对生态恶化地区的最大关注,和对生灵的博大的爱,和对生态灾难地区的深刻体验。
《西徙鸟》是作者继《白骆驼》后的又一力作,故事以武威民勤为基点,一代又一代人的艰难生存为代价,唤醒人们对生态的理性认识和僵化认知。作者通篇都用极为敏锐的眼光冷峻的眼神严肃地审视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再通过细致的情节描述警示人们:什么都可以破坏,就是不能破坏生态环境,什么都可以失去,就是不能失去生态平衡。生态一旦破坏了,别说人类,就是任何有生命的动物植物都无法生存,死亡的阴影会笼罩任何生命!
缓缓合上书页,意犹未尽之感泛在心头久久不退,故事情节纠缠脑海,敦促我不得不一吐为快。中国最大的湖——潴野泽,湖面波光粼粼,湖水清凉澄澈,世代生活在湖畔的人们,因了湖水的滋润,日子甜美,生活丰盈,村民们从小就接受着视湖水为菩萨为神佑的思想洗礼,凡糟蹋了湖水的人,无论大小,无论男女,都要受到村里的残酷处罚,甚而被逐出潴野泽。尽管这样,在某一天,潴野泽的水还是干涸了,村民们开始一波一波的迁徙,在玛雅雪山下面,他们找到了丰美的水草和富饶的土地,可是,曾经绿意盎然的草原,因村民们盲目的采挖药材,成了光秃秃的荒野。后来,他们不得不迁徙到奥日格勒,奥日格勒的山上长满了锁阳,他们又开始采挖,直到山上的风貌被他们彻底改变,生态植被被他们彻底毁坏,他们再次迁徙到张吴李家湾。在富饶的张吴李家湾土地上生活了多年,家家殷实了,却再次遭遇了常年不下一滴雨一片雪的干旱天气(其实这种天气与人为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不无关系)。在自然灾害面前,为了活下去,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到玛雅雪山点火取水,后来雪山的雪也被取光了,干旱使略有点见识的村民胡六十四带领全村人打井自救,清冽冽的井水救活了全村子几百号老老小小。佳话不胫而走,附近的、远处的村子,得知打井可以出水,纷纷效仿,后来,潴野泽也打了一口井。周邻村子的井的井水汩汩跳跃着向上窜,张吴李家湾的村民们却吃惊地发现他们村井的水位在渐渐降低,继而其他村子井的水位也在降低,直至所有的井全部干涸。人们恐慌了,准备再次像鸟一样迁徙。这时,干旱了几十年的潴野泽湖里的盐碱地却变得松软如沙,还闪着茫茫银光——水从地下向外渗着,像慢慢移动的巨物!因此背井离乡几十年的人们又打算迁徙到潴野泽,实现梦回故里的凤愿。故事的离奇和神话般的结局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因果循环啊,报应啊,宿命啊等等,我想这是作者的独具匠心之处吧,他用神话般的结局告诫人们做人要顾全大局,做事要遵循原则。倘若只图私欲,只顾眼前小利,路会越走越窄,以至断送明天乃至后人的美好。
作者在故事描写中,用大幅的章节和朴实的语言,看似赘述,实则说教,水对人类乃至所有生灵的重要性,围绕“水从哪儿来”这个主题,用蘸满泪水的笔尖诉说了生态失衡带来的灾难,地下水干涸了,意味着人类失去了生存空间,那将是灭顶之灾。思绪在这里转了个弯:只有胸怀强烈责任感的作者,只有用真挚情感书写的作者,才会在时尚小说、官场小说等等盛行畅销的今天,才有可能如此关注生态这块领域,倾心书写有关生态的书籍,让文学的力量为世人拉响警笛:保护生态,珍惜水源,与自然和谐共处,建大家美好家园。
本书为2008年甘肃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五部长篇小说之一,同时被选为“省农家书屋书库”,应是作者最大的欣慰,因为这书本就是一部适合农民朋友阅读的书籍,它会启发生活在恶劣自然环境中的农民朋友如何认识生态,治理生态,保护生态。
搁笔之时,想起我生活的城市——张掖,这里人杰地灵,水草丰美,土地肥沃,自古有“水域之城”之称。但张掖市委市政府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积极的行动,建成了令人瞩目的湿地公园,保护了与天连成一片的芦苇荡……等等一系列和谐自然的举措,勾勒了这座蕴藏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的长久未来。以点观面,关于生态文明,已不再是被冷落的角色,不久的将来,地球上生机勃勃的“原生态”一定是枝繁叶茂。因此我相信,生态家园和自然植被会成为被人类永远呵护的佼佼者。 [/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独上栏舟 于 2010-2-19 16:00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