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民歌驮载的宁夏

2020-09-17抒情散文敬一兵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23 编辑

  没有去过之前,宁夏在我的想象中,是一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镜头。去过之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宁夏,就变成了民歌驮载的宁夏。生活的环境里总有歌声相伴。树木是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23 编辑 <br /><br />  
  没有去过之前,宁夏在我的想象中,是一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镜头。去过之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宁夏,就变成了民歌驮载的宁夏。生活的环境里总有歌声相伴。树木是风的歌声,瓦檐是雨的乐器,而回族同胞演唱的民歌,应该就是宁夏的音貌了。扑面而来的风里有民歌的诗情画意,蓝天白云是民歌天性的光辉镜面。就连银川街边的楼宇和树木的表面,我也感觉是铺满了民歌韵律的。阳光爬上它们的身子,又从它们的身子上滑落下去,似乎楼宇和树木上的民歌韵律,是专门为阳光铺设的。广袤的宁夏大地,到处都是民歌的家乡。宁夏用民歌烙在我记忆里的痕迹,就是这样深刻而又质感,逶迤荡漾挥之不去。
  你给民歌归还一秒钟的寂静,民歌就会回馈给你一秒钟的天籁。宁夏民歌时而声音嘹亮,时而委婉细腻。没有尖锐暴戾的元素,也找不到寒冷的气息。高亢悠扬刚柔相济的音色,如同拒绝世俗尘埃污染的一段深居简出的岁月,干净得像鸟儿拍翅天空撒落下来的冰晶般啼啾。如果说西北边塞的乐器及其音乐可以给人带来“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的遐想,那么宁夏民歌给人带来的就不仅仅是抽象般的遐想,而是活生生的一条白云捎过来的美丽彩带,具有白云的色泽,花草的芳馥。民歌的每一个音符和每一句歌词,它们都就会像一部怀旧的老电影那样在我的感官里驻足,次第呈现出宁夏的音质相貌。看得见摸得到的宁夏与我相隔万水千山。只有高亢明亮悠扬婉转的民歌,才能像一架桥梁缩短地理位置和遥远的时间,让我天天都置身在不绝如缕栩栩如生的宁夏音貌之中。
  我曾经在银川看见一位回族大妈坐在门前,戴着老花眼镜在一个耳套上绣一朵小花。那枚小花应该是一朵野草的花卉。在大妈的针线调遣下,小花在耳套上生长得很自信。从颜色和姿势上看得出来,那朵小花是无忧无虑的,不会担忧风吹雨打会给它带来一场直指生命的浩劫。这朵不会枯萎的小花,应该是大妈怀着虔诚的心情从自然荒野中移植而来的一朵花儿,也是大妈心中一直默默吟唱的一首民歌。我并不清楚这是不是宁夏民歌被称为花儿的由来,但我的眼光从大妈刺绣的这个缩影中水一样四下漫漶开去,便逐渐看出来民歌是生长在宁夏大地上的花儿。宁夏给花儿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阳光、水分、地气和营养,而花儿又给人给民歌带来了鼓舞、欢愉、希望和无限的憧憬与灵感。编词作歌时以花喻人、以花明事和以花抒情已经成了宁夏民歌的传统习惯。宁夏民歌的生命就是这般亘久绵延芬芳灿烂,不像我的生命颠沛而短暂。纷繁芜杂的红尘里,我的生命从幽暗的羊水中来,最终又回复到幽暗的江河水中,两头皆是茫茫浮云。一首民歌就是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季,简单快乐,无处不天堂,宛如此刻从大妈身后房间里传出来的一个男人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民歌。
  上去个高山,
  呵哟——呀,
  望哎——平哟川呀,
  哎哟,
  望平哟川呀,
  平川里,
  哎——有一朵个牡丹;
  看起那容易着哟——呀,
  哎——
  摘取哟难呀,
  哎哟——摘取哟难呀,
  摘不到,哎——手里是呀枉然。
  如同风在旷野中恣意奔走的宽广音域,勾勒出了遥烟远曙之下的宁夏黄土高原高峻的山地和绵延的台地与沙丘。荡气回肠苍茫开阔的高亢旋律,映现出了绵亘于宁夏的崇山峻岭和深沟峡谷。演唱者高亢婉转、悠扬挺拔的嗓音和真假声的巧妙结合,反射出了镶嵌在蓝天白云背景中黄土高原高天厚土的原生态场景。歌词简约朴实呈现出跌宕不羁的气势,铺垫出了与黄土高原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宁夏人视野开阔、胸襟坦荡纯真的素描画面。通俗易懂的曲风和粗狂的个人风格,成了宁夏民歌的眼睛、耳朵和手脚。情形如同阿尔卑斯山林中的虫叫、鸟鸣和水的汩汩流淌声成了班得瑞音乐的血肉一样。蓝天白云在上,叠巘层峦野水遥拖在下,民歌在中间游荡。民歌画出来的宁夏音貌确实美轮美奂多姿多彩。即使我的肉身不在宁夏,但是听《上去高山望平川》,我还是能够隐隐约约从音符和旋律中听出山巅上传来的上帝脚步声。民歌是宁夏地理地貌的辽阔暗示,也是我肉身形态和姿势的暗示。年少时需要放下贪恋和复杂,中年时需要放下名誉和挣扎,老年时需要放下悔意和浮华。一切随风,不必悲哀。听一遍民歌,就会感受到一次这样的强烈暗示。
  去六盘山的路上,我不会忘记那一片开满了野花的高山草甸。风拂草甸,野花波浪一样涌动,沁人心扉的清香气息不断在苍穹间荡漾。清香的气息是一位引路者。尾随在引路者背后的是一位土生土长的羊倌。他时不时甩几下鞭子,亮起嗓子唱出了乡土味道浓郁的山歌。这个时候我眼里的羊群,就是一团在山歌的五线谱上移动的白云,而草甸和整个六盘山,完全成了一个山歌的世界。在莽荒的草甸上,当蔚蓝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阳光与草甸连成一片旷荡原野的时候,羊倌的山歌就是犹如云繄缭绕中时隐时现的山道。我走在这样的音质道路上,拂面的山风就会加重一个人自我流放和迁徙的感觉。古时一说流放,流放者就晓得自己要去西北绝域、西南烟瘴或东北苦寒之地。目标可循,同行者可聚。过去我也时常觉得我的身子和心在迁徙,客路青山外找不到身子和心落脚的地方。只有像此刻我浸润在山歌声中,才忽然有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的那种孤雁独飞轻似叶的情感。很多时候,只有山歌才能够让一个人的心纯净起来,才能够将思念亲人的情愫提升到比肉体还要高的高度上。
  我问羊倌唱的歌是什么歌名,是山歌还是民歌。他停下了百灵鸟一样婉转的嗓子对我说是流行于宁夏的花儿,名字叫《下四川》。我从四川远道而来,羊倌唱着《下四川》和我在草甸上相遇。我们之间事先并没有签订心灵契约,但我们的相遇胜似一份庄严的心灵契约。
  一溜溜山,两溜溜山,三溜溜山,
  脚户哥下了个四川,
  哎,脚户哥下了个四川。
  一朵朵云,两朵朵云,三朵朵云
  雨过天晴出了彩虹,
  雨过天晴出了彩虹。
  一阵阵风,两阵阵风,三阵阵风
  古道上传来了笑声,
  古道上传来了笑声。
  一串串铃,两串串铃,三串串铃
  骑走骡摇了个舒坦,
  骑走骡摇了个舒坦。
  ……
  羊倌唱的这首花儿音调听起来似乎很平淡,然而他略带嘶哑的嗓音短促有力,在摇曳的野草之上涟漪般四下荡漾的时候,豪放、自信、苍劲、痴情和浪漫的元素,还是明晰透彻地勾勒出了回族同胞成年累月奔波在高原山路上的隐忍与执着的精神。六盘山地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至唐朝以来回族商人就开始在这条道路上奔波往返。经商让他们逐渐形成了热情坦诚的性格和“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习惯。《下四川》就是他们生活习俗和性格的一个音质上的缩影。
  荒野山陬处处皆是蒿草般的民歌声音,我看得出来《下四川》这首民歌应该也是羊倌的一个天堂。羊倌在民歌里寻找自己的情愫和感受。我在与歌声的邂逅中获得了一个意外的收获。这应该就是民歌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惊奇,不断地用音符创造惊奇。可以说没有陌生就没有惊奇,没有惊奇就没有宁夏的花儿给我带来的意外收获——我未曾察觉到的宁夏细节,还有我已经遗忘了的我四川祖籍的许多事情,顷刻之间就被像是来自天堂的一首民歌唤醒了。民歌里的世界是一个桃花源。民歌外面的世界是一个红尘滚滚的世界。我的肉身夹在这两个世界的间隙,民歌便用它透亮的镜子,反射和放大了我自身处境的困窘、尴尬与残酷。羊倌唱的民歌是一只鸟儿灵巧飞过我的身旁,带走了我的视线、听觉和灵魂。我沿循歌声消散的地方向山下的远方眺望,云浪浩浩之下的旷荡原野上孤烟远自水边,薄霭骤依岩脚。到处都是远水萦纡遥烟远曙的仙境画面,正在羊倌的民歌里慢慢苏醒,从轮廓到线条都呈现出了活色生香的韵味。能够亲自听到羊倌唱的民歌对我来说是一种福分。至少,我就是在这样的民歌里感受到了自己的灵魂空间在扩展,同时觉得自己的心灵被彻彻底底洗涤漂白了一次。事实就是这样,贪恋、倾轧和谎言可能在现实的生活里,但绝不在民歌里。
  西北的山怪石嶙峋雄浑粗犷,不像江南的山葱郁灵秀。我的这个印象在青铜峡黄河大峡谷再次得到了应正。山脚下因为有黄河滋润,芦苇、菖蒲生长得特别茂盛。山腰间就萧条了很多,只有一些零零星星的低矮植被。到了山顶就是裸露的石头了。黄河水从峡谷中时缓时急汩汩流淌而过,也从我的心上流淌而过。黄河流淌的姿势是从容的,流淌的态度是恬淡的,不像我的心头虽然也有生命之水在流淌,但流淌并没有带走我的怨恨、悲痛、伤感和各种各样的顽疾。这应该就是黄河的自然性,它根本就不需要理睬一个人的怨天尤地,一心朝着它的目标奔流而去。我并不觉得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有多么的震撼。不过,我倒觉得它的声音是很优美的,长年累月绝无消歇之意。它的优美不仅让我在峡谷中的黄河岸边,不断与蜂目豺声,凤鸣鹤唳,金石丝竹,群雌粥粥或者敲金戛玉的水的音色邂逅,意外地捕获了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的那种泥土气息。还让我看出来波光粼粼的水面就是正在跌宕起伏的琴弦。岸边葳蕤芜杂的芦苇、菖蒲和篙草就是琴弦拨出来的音符。峡谷两岸对峙的山峰就是隐形的音阶。汩汩流淌的黄河水就是一首首水质的宁夏民歌。河水不竭,弹奏不止。黄河就是用这样的原生态民歌填补着苍天之下的空白,问候着荒野之上的野草、树枝上的果实,还有在峡谷中不断徘徊的我。
  我看黄河黄河也看我。它没有认出我是来自南方的一个蛮子,但我却看见黄河正在将一块岩石一株野草变成了声音的过程,也见证了黄河边上一块岩石一株野草和一个人,是怎样用自己的声音来回应黄河的过程。黄河流淌在宁夏的大地上,回族同胞用时而激昂嘹亮时而委婉细腻的的嗓子唱出来的民歌,勿论从形式上还是从性质上看,都是一条音质的黄河,滔滔不绝地奔涌在宁夏人的心头上。山腰上那些零零星星的低矮植被中开出来的野花虽然渺小卑微,但在此刻我觉得它们却代表了大地的精神,黄河的精神和宁夏民歌的精神,比那些人工营造的漂亮景物更加深入我的直觉之中。从它们纤弱的模样上我可以看见时间的硬度,从它们年复一年顽强生长的过程中我可以看见它们在跟时间比拼忍耐性,从它们绚丽的色泽上我可以看见时间的弹性和厚度……裹挟着黄河潮湿的山风吹拂而至,野花开始在风中来来回回摇摆起来,用自己的动作诠释出花儿与宁夏民歌的内核和本质。这些可看可触的野花所代表的宁夏民歌的内核和本质,有可以让人麻木抑或冷漠的心苏醒过来的芳香气息,有可以让人贪婪妄为和相互倾轧停下来的温存模样,还有可以让人从一蹶不振过渡到对未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艳丽色泽。
  头上的天空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天空下行走的我。无论是相貌、身体、还是脑袋里想的东西,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就连曾经一直徘徊在我身边的懵懂和迷茫,也早已瘦成了一根曲线。经历了这么多令我惊讶、喜悦、激动但更多的还是针刺刀剐带来的痛楚变化后,我才慢慢发现或许我留下来一次次回转脸庞回转身子,就是为了等候在青铜峡黄河大峡谷中听一次黄河演唱水质的宁夏民歌,听一次黄河边上一块岩石一株野草和一个人演唱音质的宁夏民歌。宁夏民歌的音乐旋律是一条黄河。它的歌词是河水掀起来的浪花,带着在我眼前早已消失隐遁了的先人们曾经踩过的西北黄土的颗粒或者沙砾,溅到我的鞋子和裤脚上,敲打在我的心里,成了我用伤感、酸楚、凄婉、疼痛和柔软来抵御独行中的孤寂与寒冷的依凭。它的音线是涌动的波浪和深深浅浅的漩涡。忧伤在澎湃,疼痛也在澎湃,不断打磨着人的冲动、莽撞、血气和棱角,呈现出了原本山川、极命草木的所有精细、精深和精妙的灵魂世界。
  一条线索终于真相大白:黄河的出现就是一段历史和一个民间故事正在复原。而一段历史和一个民间故事正在复原的过程记录和传承,就是一首首宁夏的民歌。
  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经历和记忆是一个最柔软的部位。稍不留意,柔软的部位,连同它的形式和内容,就会被气候、喧嚣、速度、钢铁和混凝土构成的刀锋切割,支离破碎甚至彻底消散。合围而来的威胁,决定了记忆不能脱离壳的保护,单独游离在壳的外面。所以,选择一个合适的壳,对于维持和坚守记忆的形式和内容,实在是太重要了。记录心情的文字,如果留在宣纸,墙壁,木头或者石块上,大多难逃风化带来的覆灭结局。这种覆灭结局,就是记忆选错了保护自己的壳的结局。从这个层面来看,曾经生活在宁夏大地上的回族同胞,把自唐朝末期以来在“丝绸之路”上奔走的历史,在宁夏大地上诗意栖居的过程,还有自己对自然和对生活的感念与感悟存放在诸如《爱死个人呢》,《你这个姑娘好打扮》,《血身子陪你坐着哩》和《阿哥是绸子尕妹是布》这些民歌里的选择是英明的。回族同胞的历史记忆存放在民歌里,情形就如同春风里,所有的枝叶始终都走在生长的途中,不会枯萎不会改变自己的真实品性。历史不是待嫁的新娘,不需要打扮也不需要粉饰,保持真实的品性已经足矣。祖先们抛开娴熟掌握的文字,选择民歌用声音来保存他们的记忆和故事,并不是有意藏匿。应该说,文字才具有适合藏匿的迷雾性质。民歌没有藏匿的性质,甚至连一点迷雾的痕迹都找不到。它的所有叙述,都是敞亮和客观的,干干净净,接满了地气。实际上,用民歌而不是用文字来记录和保存回族同胞的记忆和故事,才能够让记忆和故事,躲过一场场纠结了歪曲、篡改、掩盖和毁灭真相这些元素的大雨带来的浩劫。
  我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听觉被民歌唤醒,它的本能,就会像一只放飞的风筝,一再地朝了高远的方向飞去,超越了民歌与生命的界限,甚至也超越了思想被囚禁的范畴。我在宁夏听过羊倌、绣花的大妈、沙丘上牵骆驼的行者和热恋中的男女唱过民歌。虽然他们唱歌的水准达不到舞台表演的高度,但他们演唱民歌的态度是虔诚的,姿势是尊严的。这是一个生者对已故先人的尊敬和缅怀,也是他们对自己生活家乡的一个细致而又仁厚的爱的表现。我不由自主沦陷在了他们演唱的民歌里,就如同是沦陷在了参差不伦,如子瞻之文随意断续、意态天然的宁夏自然山水的画卷里。我全部的感情、憧憬、希望、敏感和由爱燃起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小火焰,都产生不了一点抵抗力。他们用声音寻找历史,历史也在用民歌寻找他们。有谁能够否认说,羊皮筏子、白色小圆帽、耳套、盖头、坎肩、口弦、羌笛、埙、牛羊肉、馓子和回族的移民、宗教、祭奠、礼仪、习俗、清真寺和娱乐这些枚不胜数的东西,不是筏子客、脚夫和阿哥尕妹们在用凝固的民歌寻找着他们的知音呢?宁夏大地上一切淳朴、自然、清新和草芥的事物连同宁夏本身,就是这样被民歌驼载着从历史的深处走到了我的眼前。
  有民歌的地方就有原生态的荒野和人文的淳朴风景。在我的感觉中,这样的地方是可以涤荡灵魂的地方。听一次宁夏的民歌,便是我肉体和灵魂的一次神形契阔的回归。这样来看民歌驮载的宁夏,优不优美?迷不迷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