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辽西年俗记忆之五——贴对子

2021-12-26抒情散文云破月出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15 编辑

贴对子老家那一带把春联叫“对子”,还有省了“子”而加了儿化音,娇娇地叫做“对儿”的。有人到村代销点买大红纸,一边用手卷着,一边自我安慰似的说,年瞎年瞎,……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15 编辑 <br /><br />贴对子
  老家那一带把春联叫“对子”,还有省了“子”而加了儿化音,娇娇地叫做“对儿”的。有人到村代销点买大红纸,一边用手卷着,一边自我安慰似的说,年瞎年瞎,该花就花,咋没钱也得写副对儿啊。村道上,常有在冷风里缩了脖颈欻欻急走的汉子,胳肢窝下夹了一卷红纸,人若问,就回道,找二先生写副对儿去。

  二先生是村里的小学老师,教过我。二先生教书不咋地,老和尚帽子平平塌塌。但写一手好字,用乡里人话说,叫“手笔相随”,了不得,至于教书好坏,倒没人在意。文革那阵子,可把二先生忙乎够呛,但也出尽了风头。满村子大大小小的标语,批张三斗李四的大字报,都出自他的手。“二先生”的绰号也就是在这一阵子里叫开的。
  过了腊月二十,二先生家就热闹起来了,每天走里走外送纸取对儿的人不断。炕当间一张方桌,方桌旁放一个火盆。二先生盘腿坐在炕桌旁,戴一副老花镜,端肩挺背,凝神屏气,文质彬彬颇有大儒之风。来了人,也不说话,也不抬头。好在来的人都是送纸求对儿的,很少有别的事。求对儿的人自己取了桌旁的半截铅笔,在纸卷的背面写上自家名字,放下,悄没声的走了。倘有人觉得过意不去,陪着笑客气两句,二先生就把左手抬至额下,轻轻地摆一摆,算是回敬。你再说,人家就烦了。二先生警示过,最好别说话,写字的人就像练气功,气出于丹田,行于臂,再注于笔端,是千万打搅不得的。取对儿时也不必吱声,只在炕角上一堆写好的纸卷子里翻,找到自己名字的,大大方方地拿走;找不到,平心静气地再等。
  有大儒之风的二先生有时也跑粗。遇着哪个性急又不谙世事的半大小子,毛毛愣愣地一边找,一边嘴里叨咕,哎,咋没有我们的呢,早都拿来咧,还没写?二先生用眼睛盯了他一会儿,终于忍不住了,说,你以为写对子像尿尿那么痛快?刺溜下子就一泡?那小子再不敢吱声,吐着舌头蔫溜了。二先生跑粗数落人,人也都理解。大年根子了,人家落个啥?杀猪匠还落个抹油嘴呢,二先生只落个搭笔搭墨和好几天洗不利索的黑手指头。
  二先生虽说架子端得足,但不小瞧人,谁让他写他都给写。句子也好。二先生有一本半拃厚的《对联大全》,啥都有,写三二百副不再重样的。人们都愿意找二先生写,二先生也年年如是,乐此不疲。
  贴对子是大年三十早饭后的事。舀半碗白面打一盔子糨糊,火盆里埋一把烙铁。北方过年那几天,差不多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抹了糨糊的对子刚拿到屋外,就冻了,成了硬巴撅的木片子了。因此,贴对子时,旁边要有一个专门拿烙铁的人,而且做好时刻准备出击的架势。单等贴对子的人一声短喝:烙!于是拿烙铁的人稳当而迅速地把烙铁从贴对人的腋窝下面伸上去,沿着对子的四边走一圈。烙铁过处,嗞拉拉一片响,冒起一股白烟。贴对人腾出一只手来,展开手掌,紧跟着烙铁从上到下一捋,就贴上了。对子有大门对,前门对,屋门对。贴完了对子,还要在门楣上贴挂钱儿。挂钱儿是精选出来的,大多都是刻着字样花纹的。大门贴六张。中间四张分别是“招、财、进、宝”四字,两旁则是刻着大“福”字的。以红为主,间以黄、绿,又吉祥又喜兴。
  猪圈门子上贴“猪大自肥”,鸡架板儿上贴“金鸡满架”,洋井管子上贴“井泉兴旺”,大门对面墙上贴“出门见喜”,屋里墙上还要贴“抬头见喜”。炕头墙上要贴炕条。炕条是春条的一种,宽二寸,长二尺三尺不等,视内容多少而定。词句多是顺口溜,一般都以“宜”字开头,用“大吉”结尾。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个是:“宜入新年乐,财神屋中坐,金子堆成山,银子垛成垛,今年过得好,明年更不错,大吉”。
  前门两扇木板门的门心本该是贴门神的地方。文革时破“四旧”,不让贴门神,改贴福字儿。原来都是正正当当地贴,后来时兴倒着贴。福字儿倒着贴,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我第一次看到人家倒贴的福字儿时,以为是主人家一时疏忽贴颠倒了,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哎,福字儿贴倒了。”说后马上就后悔自己多嘴,怕人家不高兴。没成想,把人家乐得够呛。人家讨的就是这个“福到”的口彩。
  屋里门上贴的是门心对儿。门心对儿每句多是四字五字,比如“春风送福,喜气临门”,或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老家那有个风俗,当年有丧事的就不贴对儿,或是贴绿纸写的对子。因此,凡是有房有门的地方,就有人贴对儿。有举家在外做事,过年不回来的,也要托邻里买副对儿贴上。一是为了喜庆,二是防 “小人语”。倘被过来过去的人说成是“这家死了人”,则是大不吉的事。
  过年贴对儿,即是一种民俗,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听村里写对子的二先生说,历史上最早的一副对儿,是五代时后蜀之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最牛的一副对儿是明初时朱元璋为一个屠户写的“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大人物就是大人物,论及“引车卖浆者流”也都含着一种大气魄,非一般人可比。
  有一村邻,识得几个字,也读过几本书。那年腊月他儿子结婚,乃自书一联云:养女不孝如养猪,养儿不孝如养驴。高悬于门楣,引观者无数。若从联的格律上论,这副对儿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可谓是一无是处。但二先生评论说,也很有特色。



[/copyright]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