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水云乡
2021-12-26叙事散文莫明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47 编辑
再现 水 云 乡放眼西北茫茫戈壁,没有哪一个地名能够像张掖这样令人砰然心动!张掖,这个被千年睡佛之光映照得如此辉煌的名字,这个被绵延黑河润泽得如此鲜亮的……
再现 水 云 乡放眼西北茫茫戈壁,没有哪一个地名能够像张掖这样令人砰然心动!张掖,这个被千年睡佛之光映照得如此辉煌的名字,这个被绵延黑河润泽得如此鲜亮的……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47 编辑 <br /><br />再现 水 云 乡
放眼西北茫茫戈壁,没有哪一个地名能够像张掖这样令人砰然心动!
张掖,这个被千年睡佛之光映照得如此辉煌的名字,这个被绵延黑河润泽得如此鲜亮的名字,这个被汉武帝“张国臂掖”挥洒得如此豪情满怀的名字,这个被无数仁人志士激荡得如此魂牵梦萦的名字,今天,又因了湿地的存在,而再次像磁石一般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
拂去历史厚重的雾霭,踏着黑河河畔一望无际的戈壁卵石,回首张掖这片平畴千里的湿地,历史的回音竟是如此地清晰和令人神往。
“一湖山光,苇溪连片”,有谁相信,地处戈壁腹地的张掖曾经如此美丽?“芳菲两岸依流水,杨柳千山绕镇城”,有谁又相信,雄踞走廊荒漠的张掖曾经这般迷人!“半城芦苇,半城塔影”,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骚客不吝锦绣华章,深情地讴歌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上的张掖,也正因有了罗家伦的一首小诗而被世人深深地惦念和难以忘怀。是啊,“绿荫丛外麦毵毵,竟见芦花水一湾,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张掖的湿地,就是这样一种让人惊愕、让人叹服、让人意想不到的美。
的确,张掖的历史,就是一部承载着厚重湿地文化的历史;而历史的张掖,正是一个遍布了湿地的水乡泽国。目前,张掖境内依然留存着各类天然湿地三百多万亩,其中沿黑河干流形成的河流湿地有六十二万亩,仅城区北郊保护完好的天然湿地就有三万多亩。这一组枯燥的数字,如果放之江南,或许根本就不值得一提。但有了西北一望无际的荒原戈壁作陪衬,有着河西走廊北端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的日夜逼视,张掖湿地,这片神奇的绿洲立马就显得弥足珍贵起来。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没有这片湿地,西部大地该是怎样的一片荒芜?如果没有这片绿洲,西北历史又当做怎样的改写?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湿地,成就了张掖多姿多彩的美丽风光;是湿地,养育了勤劳朴实的张掖人民;是湿地,孕育了张掖“丝路明珠”的灿烂文化;是湿地,谱写了“金张掖”的传世美誉;也是湿地,铸就了“金张掖”的“金”字招牌。生长于斯,我们不能不感恩大自然赐于我们的这一独特禀赋资源;生长于斯,我们不得不惊叹历史留给我们的这一厚重文化积淀。
万物之中,惟人最灵;万物之中,也惟人最具破坏性。曾几何时,张掖水乡泽国风光不再,戈壁荒漠日益侵蚀着这片美丽的绿洲。和全国各大城市一样,张掖的发展,一度也是以牺牲环境、消耗资源为代价的。随着一座座高楼大厦的崛起,随着一条条宽阔马路的开通,随着一个个工业企业的建成投产,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着,身边曾经“举步见塘,抬头见苇”的美景不见了,天空曾经“雁鹤争鸣,鸭鹳群翔”的动人画面也不见了……
当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又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的时候,重新审视张掖的发展之路,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生态、文化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而生态更是链接经济和文化的关键环节。《周易●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对张掖而言,恢复与保护黑河流域湿地资源,就是恢复与保护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就是正在从事一项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不朽事业。
好在张掖已经深深认识到了这一点。随着张掖市滨河新区和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的开工建设,张掖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被提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再现蓝天绿水,彰显张掖金色,张掖人民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凝心聚力、众志成城!我忽然发现,湿地恢复与保护已不再是一项简单意义上的工程建设,它是张掖千百年来沿袭着的一个“戈壁水乡”的梦想。有水,就有了灵气;有绿,就有着生机!张掖,这个坐落在西部边陲的小城的确已经干渴了太久。张掖,需要湿地文化的不断浸润;张掖人民,必须传承好这个交接棒。
春去秋来,张掖城北的芦苇荡随风起伏、一望无际。漫步其间,看溪水潺潺,湖光摇曳,我们不能不慨叹,这里真的就是人间仙境!回望张掖湿地,它源于戈壁自然,生于丝路人文,既是我们的来处,也必将是我们的归宿。大道无形,目不见风,但风之所到,波起云涌;视不逮春,然春之所过,冰开雪融。张掖湿地生态之功,如风,如春,不着痕迹,尽得风流,不事张扬,新局一开。明朝诗人郭绅写过这样一首诗:“甘州城北水云乡,每至秋深一望黄。穗老连畴多秀色,实繁隔陇有余香。”其中,“甘州城北水云乡”一句历来为人传诵。由此推而广之,或许“水云之乡”便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终极目的吧!
但愿“水云之乡”不再遥远。
放眼西北茫茫戈壁,没有哪一个地名能够像张掖这样令人砰然心动!
张掖,这个被千年睡佛之光映照得如此辉煌的名字,这个被绵延黑河润泽得如此鲜亮的名字,这个被汉武帝“张国臂掖”挥洒得如此豪情满怀的名字,这个被无数仁人志士激荡得如此魂牵梦萦的名字,今天,又因了湿地的存在,而再次像磁石一般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
拂去历史厚重的雾霭,踏着黑河河畔一望无际的戈壁卵石,回首张掖这片平畴千里的湿地,历史的回音竟是如此地清晰和令人神往。
“一湖山光,苇溪连片”,有谁相信,地处戈壁腹地的张掖曾经如此美丽?“芳菲两岸依流水,杨柳千山绕镇城”,有谁又相信,雄踞走廊荒漠的张掖曾经这般迷人!“半城芦苇,半城塔影”,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骚客不吝锦绣华章,深情地讴歌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上的张掖,也正因有了罗家伦的一首小诗而被世人深深地惦念和难以忘怀。是啊,“绿荫丛外麦毵毵,竟见芦花水一湾,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张掖的湿地,就是这样一种让人惊愕、让人叹服、让人意想不到的美。
的确,张掖的历史,就是一部承载着厚重湿地文化的历史;而历史的张掖,正是一个遍布了湿地的水乡泽国。目前,张掖境内依然留存着各类天然湿地三百多万亩,其中沿黑河干流形成的河流湿地有六十二万亩,仅城区北郊保护完好的天然湿地就有三万多亩。这一组枯燥的数字,如果放之江南,或许根本就不值得一提。但有了西北一望无际的荒原戈壁作陪衬,有着河西走廊北端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的日夜逼视,张掖湿地,这片神奇的绿洲立马就显得弥足珍贵起来。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没有这片湿地,西部大地该是怎样的一片荒芜?如果没有这片绿洲,西北历史又当做怎样的改写?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湿地,成就了张掖多姿多彩的美丽风光;是湿地,养育了勤劳朴实的张掖人民;是湿地,孕育了张掖“丝路明珠”的灿烂文化;是湿地,谱写了“金张掖”的传世美誉;也是湿地,铸就了“金张掖”的“金”字招牌。生长于斯,我们不能不感恩大自然赐于我们的这一独特禀赋资源;生长于斯,我们不得不惊叹历史留给我们的这一厚重文化积淀。
万物之中,惟人最灵;万物之中,也惟人最具破坏性。曾几何时,张掖水乡泽国风光不再,戈壁荒漠日益侵蚀着这片美丽的绿洲。和全国各大城市一样,张掖的发展,一度也是以牺牲环境、消耗资源为代价的。随着一座座高楼大厦的崛起,随着一条条宽阔马路的开通,随着一个个工业企业的建成投产,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着,身边曾经“举步见塘,抬头见苇”的美景不见了,天空曾经“雁鹤争鸣,鸭鹳群翔”的动人画面也不见了……
当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又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的时候,重新审视张掖的发展之路,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生态、文化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而生态更是链接经济和文化的关键环节。《周易●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对张掖而言,恢复与保护黑河流域湿地资源,就是恢复与保护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就是正在从事一项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不朽事业。
好在张掖已经深深认识到了这一点。随着张掖市滨河新区和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的开工建设,张掖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被提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再现蓝天绿水,彰显张掖金色,张掖人民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凝心聚力、众志成城!我忽然发现,湿地恢复与保护已不再是一项简单意义上的工程建设,它是张掖千百年来沿袭着的一个“戈壁水乡”的梦想。有水,就有了灵气;有绿,就有着生机!张掖,这个坐落在西部边陲的小城的确已经干渴了太久。张掖,需要湿地文化的不断浸润;张掖人民,必须传承好这个交接棒。
春去秋来,张掖城北的芦苇荡随风起伏、一望无际。漫步其间,看溪水潺潺,湖光摇曳,我们不能不慨叹,这里真的就是人间仙境!回望张掖湿地,它源于戈壁自然,生于丝路人文,既是我们的来处,也必将是我们的归宿。大道无形,目不见风,但风之所到,波起云涌;视不逮春,然春之所过,冰开雪融。张掖湿地生态之功,如风,如春,不着痕迹,尽得风流,不事张扬,新局一开。明朝诗人郭绅写过这样一首诗:“甘州城北水云乡,每至秋深一望黄。穗老连畴多秀色,实繁隔陇有余香。”其中,“甘州城北水云乡”一句历来为人传诵。由此推而广之,或许“水云之乡”便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终极目的吧!
但愿“水云之乡”不再遥远。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