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明月
2021-12-26抒情散文木祥
木祥记忆最深的,是小时候和母亲、大姐去水碾房里去碾米。父亲赶马到丽江(也可能是鹤庆)去了,我家的米就得母亲和大姐去碾。米碾好,又由父亲驮到丽江去卖。碾米一般是在深秋的晚上,天气很晴朗,天空中布满了星星,月光淡淡的洒在田野里的庄稼上和田埂上……
木祥
记忆最深的,是小时候和母亲、大姐去水碾房里去碾米。父亲赶马到丽江(也可能是鹤庆)去了,我家的米就得母亲和大姐去碾。米碾好,又由父亲驮到丽江去卖。
碾米一般是在深秋的晚上,天气很晴朗,天空中布满了星星,月光淡淡的洒在田野里的庄稼上和田埂上的杂草上。一般情况下都没有风,有风的时候我会觉得那田地里的一切动静都是月光给带来的——这就是那时候我对故乡之夜的最直截的印象,这种印象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 水碾房在村子外面的中泥河边,碾房的旁边也没有其它的房子和人家户。深夜里,在水碾房外边,听不到一点儿声音,偶尔才有一两声狗的叫声从村子里传来,也只能是让人感到夜的寂静和空旷。我不知道,水碾房里白天是那样热闹,到了晚上,会是这样的安静。白天,这里照样有人在碾房里碾米、推磨。但是我家的人,都不愿意用碾米来眈搁白天的时间,晚上碾米,白天他们还可以下地干活,去苦工分。白天只是我一个人到碾房里来玩,来看碾房里碾米的人和打香油的人。在这里打油的人,都是生产队里的马帮,油打好,又驮到街上去卖,剩下的油枯,就领回家去喂牲口(听说,他们来打油的原因之一,就是为牲口多争一些油枯)。打油的油榨,是村里人用一棵三人合抱的树做的。先在树上上挖一个槽,一头宽,一头窄,宽的一头装菜籽饼或油麻饼,窄的一头用来加楔子。菜籽和油麻,先在磨上磨细,再用甑子蒸熟,用山草包成饼,放到了榨里面。油饼放好,在榨里加上楔子。准备工作做好,榨油的马帮用大锤砸楔子,楔子砸下去一节,再加上一个,一直不停地加,油就从榨底下冒了出来。榨油挥锤需要费大力气,那石锤,一把有五六十斤重,没有力气简直不要想挥起来。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些光着上身的男子汉,喊着号子,抡着大锤在打油的样子。打油人的那种力量,那种气魄,让我感动一辈子。我永远也挥不起那把锤来,永远也喊不出那声号子来。到现在为止,我一说起故乡的水碾房,就马上想起那些打油的马帮来。 水碾房安装水碾子的房子宽大,方圆有几丈宽,除了有供碾磙子磙动的碾槽以外,房子里还放着风箱,还有供碾米人烤火做饭的火塘。碾房旁边还有一座“炮楼”。炮楼就修在碾米房的侧面,与碾米房连成一体,椿着很厚的土墙,留着一排排的枪眼,一副戒备森严的架式。这炮楼是旧社会用来防止土匪抢劫的。那时候碾米还有土匪来抢,想起来真是可怕。解放后没有土匪了,炮楼还照样存在着。我到村子里去,觉得村子里现在最有特点的房子要算是那些炮楼。炮楼说明一段历史。
我每次走到水碾房门口,远远地就可以听见水碾子的“吱吱呀呀”的叫声,我可以凭水碾子叫声的大小、叫声的长短判断碾砣转动的快慢,碾槽里米粒的成熟成度。我听到水碾子的响声,就本能地想起了新米的味道。新米的味道是什么样子的呢?那种味道嘴上说不出来,心里却是明白,香、顺口、热气腾腾。水碾子叫起来的时节,是我们的家乡最富有的季节,一切都是那样充实,和谐,人们走到哪里,脸上都比任何时候安祥和从容。一种秋天里农家孩子特有的充实感,一种在收获的季节里特殊的感情。 秋天,我怀着一种非常平静的心情走到水碾房里。 我走到水碾房的门口,就要先看到一盏昏黄的油灯,这灯的光十分弱,几乎穿不透水碾房里面漂起的谷糠的灰尘。因此我每次走进了水碾房里,只是隐隐约约看得见水碾子的碾砣在沿着碾槽转动。那碾砣刚好有一扇小簸箕大,直径在三尺左右。碾砣也不太厚,最厚的地方,厚度也只在七八寸来往,而落进碾槽内的部分,整个碾砣都呈半圆形,刚好与碾槽的凸凹程度相吻和。碾砣的中间,有一个十分圆的洞,穿在与碾房下面的叶轮相连的木杠上,由木杠带动着不停地转动。我看见碾房里的那盏灯很多时候都是放在连接碾砣的那根木杠上,随着碾子转动,只要碾子不停止转动,它就永远不会停下来,永远墨守成规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灯十分的简单,只是用一个细小的瓷碟子做的,里面放了一点香油,一根灯芯。那灯光无比的细小,但是很少有熄灭的时候,它可以从谷黄开始一直亮到农家的谷子碾完。 我每次来到碾米房里,就随时看到我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从碾槽里面出米,用扫帚把地上的米粒细心地清扫干净,那种细小的谷灰随着扫帚在整个碾米房里面弥漫。经常是有一层灰蒙蒙的东西笼罩在母亲的四周,一些细小的米糠飘在她的脸上、鼻子上。在这种环境中,我不论怎么仔细,母亲总是模糊不清,但看上去亲切,我心里产生一种温柔感。在昏黄的灯光下,母亲随时都是不慌不忙,每一个动着都是娴熟、细腻,完完全全体现了一个劳动妇女的总体气质。我现在一想起碾米房,留在心里的,就是母亲在碾米房里的那些非常完美的动着。 在碾米房的一角,还有一个火塘,里面的火长时间不熄,这家的米碾完了,那家的柴又继续烧上,火塘里整天整夜都有淡淡的青烟,红红的火苗。我每次到了水碾房里,不久就睡在了火塘边的地铺上。地铺的行李都有是自己家里拿来的,但睡上去和在家里睡觉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在水碾房的地铺上睡觉,比在家里感到温暖,新鲜,一切都好象是比平常舒服,有味道。我每次在碾房的地铺上睡到半夜,就要被大人们喊了起来。我睁开了眼,我就马上会闻到一股新米饭的香喷喷的味道,大人己经在火塘边煮好了新米饭,无论如何也要起来饱餐一回。这也是曾经在荒月饿过饭后对米饭的最强烈的渴求,那时候,往往是要几个月见不到大米的啊。碾房里的新米饭,是用自家的铜锣锅煮成的,虽然新米里的有些细糠杂质都还来不及筛洗干净,但是让人感到它绝对的纯净,都是稻谷上产生的东西。在水碾房里煮的饭,不用吃菜也可以吃饱肚子,那种新鲜的感觉就很开人的味口。不过,菜还是有的,一般是在外面水沟边上找来的野菜。吃得最多的是秋水瓜,秋水瓜在碾房外的水沟上就可以找得到,瓜只有拳头那么大,鲜嫩,质地细腻,不是随时可以吃得到的,非要到这野外来不可。也还有南瓜尖上鲜嫩的部分,有一点绒毛,有一些象丝一样的绿胡须,煮在锅里不一会就漂出一种无法言说的味道来。把这些东西做好,又做醮水。醮水是再简单不过的东西,只是将一些辣椒放在火塘里烧糊,然后揉碎,再装点盐和酱就行… …这种样的新米饭,我想无论是谁,都不可能轻易地忘记掉。现在我回忆起家乡的水碾房来,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那一餐新米饭,还有那水碾子的碾砣转动的不紧不慢的速度,水碾子上油灯的暗淡的光影,以及暗淡的光影下母亲一刻也不歇息的身影… …
[ 本帖最后由 木祥 于 2009-6-2 11:45 编辑 ]
碾米一般是在深秋的晚上,天气很晴朗,天空中布满了星星,月光淡淡的洒在田野里的庄稼上和田埂上的杂草上。一般情况下都没有风,有风的时候我会觉得那田地里的一切动静都是月光给带来的——这就是那时候我对故乡之夜的最直截的印象,这种印象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 水碾房在村子外面的中泥河边,碾房的旁边也没有其它的房子和人家户。深夜里,在水碾房外边,听不到一点儿声音,偶尔才有一两声狗的叫声从村子里传来,也只能是让人感到夜的寂静和空旷。我不知道,水碾房里白天是那样热闹,到了晚上,会是这样的安静。白天,这里照样有人在碾房里碾米、推磨。但是我家的人,都不愿意用碾米来眈搁白天的时间,晚上碾米,白天他们还可以下地干活,去苦工分。白天只是我一个人到碾房里来玩,来看碾房里碾米的人和打香油的人。在这里打油的人,都是生产队里的马帮,油打好,又驮到街上去卖,剩下的油枯,就领回家去喂牲口(听说,他们来打油的原因之一,就是为牲口多争一些油枯)。打油的油榨,是村里人用一棵三人合抱的树做的。先在树上上挖一个槽,一头宽,一头窄,宽的一头装菜籽饼或油麻饼,窄的一头用来加楔子。菜籽和油麻,先在磨上磨细,再用甑子蒸熟,用山草包成饼,放到了榨里面。油饼放好,在榨里加上楔子。准备工作做好,榨油的马帮用大锤砸楔子,楔子砸下去一节,再加上一个,一直不停地加,油就从榨底下冒了出来。榨油挥锤需要费大力气,那石锤,一把有五六十斤重,没有力气简直不要想挥起来。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些光着上身的男子汉,喊着号子,抡着大锤在打油的样子。打油人的那种力量,那种气魄,让我感动一辈子。我永远也挥不起那把锤来,永远也喊不出那声号子来。到现在为止,我一说起故乡的水碾房,就马上想起那些打油的马帮来。 水碾房安装水碾子的房子宽大,方圆有几丈宽,除了有供碾磙子磙动的碾槽以外,房子里还放着风箱,还有供碾米人烤火做饭的火塘。碾房旁边还有一座“炮楼”。炮楼就修在碾米房的侧面,与碾米房连成一体,椿着很厚的土墙,留着一排排的枪眼,一副戒备森严的架式。这炮楼是旧社会用来防止土匪抢劫的。那时候碾米还有土匪来抢,想起来真是可怕。解放后没有土匪了,炮楼还照样存在着。我到村子里去,觉得村子里现在最有特点的房子要算是那些炮楼。炮楼说明一段历史。
我每次走到水碾房门口,远远地就可以听见水碾子的“吱吱呀呀”的叫声,我可以凭水碾子叫声的大小、叫声的长短判断碾砣转动的快慢,碾槽里米粒的成熟成度。我听到水碾子的响声,就本能地想起了新米的味道。新米的味道是什么样子的呢?那种味道嘴上说不出来,心里却是明白,香、顺口、热气腾腾。水碾子叫起来的时节,是我们的家乡最富有的季节,一切都是那样充实,和谐,人们走到哪里,脸上都比任何时候安祥和从容。一种秋天里农家孩子特有的充实感,一种在收获的季节里特殊的感情。 秋天,我怀着一种非常平静的心情走到水碾房里。 我走到水碾房的门口,就要先看到一盏昏黄的油灯,这灯的光十分弱,几乎穿不透水碾房里面漂起的谷糠的灰尘。因此我每次走进了水碾房里,只是隐隐约约看得见水碾子的碾砣在沿着碾槽转动。那碾砣刚好有一扇小簸箕大,直径在三尺左右。碾砣也不太厚,最厚的地方,厚度也只在七八寸来往,而落进碾槽内的部分,整个碾砣都呈半圆形,刚好与碾槽的凸凹程度相吻和。碾砣的中间,有一个十分圆的洞,穿在与碾房下面的叶轮相连的木杠上,由木杠带动着不停地转动。我看见碾房里的那盏灯很多时候都是放在连接碾砣的那根木杠上,随着碾子转动,只要碾子不停止转动,它就永远不会停下来,永远墨守成规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灯十分的简单,只是用一个细小的瓷碟子做的,里面放了一点香油,一根灯芯。那灯光无比的细小,但是很少有熄灭的时候,它可以从谷黄开始一直亮到农家的谷子碾完。 我每次来到碾米房里,就随时看到我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从碾槽里面出米,用扫帚把地上的米粒细心地清扫干净,那种细小的谷灰随着扫帚在整个碾米房里面弥漫。经常是有一层灰蒙蒙的东西笼罩在母亲的四周,一些细小的米糠飘在她的脸上、鼻子上。在这种环境中,我不论怎么仔细,母亲总是模糊不清,但看上去亲切,我心里产生一种温柔感。在昏黄的灯光下,母亲随时都是不慌不忙,每一个动着都是娴熟、细腻,完完全全体现了一个劳动妇女的总体气质。我现在一想起碾米房,留在心里的,就是母亲在碾米房里的那些非常完美的动着。 在碾米房的一角,还有一个火塘,里面的火长时间不熄,这家的米碾完了,那家的柴又继续烧上,火塘里整天整夜都有淡淡的青烟,红红的火苗。我每次到了水碾房里,不久就睡在了火塘边的地铺上。地铺的行李都有是自己家里拿来的,但睡上去和在家里睡觉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在水碾房的地铺上睡觉,比在家里感到温暖,新鲜,一切都好象是比平常舒服,有味道。我每次在碾房的地铺上睡到半夜,就要被大人们喊了起来。我睁开了眼,我就马上会闻到一股新米饭的香喷喷的味道,大人己经在火塘边煮好了新米饭,无论如何也要起来饱餐一回。这也是曾经在荒月饿过饭后对米饭的最强烈的渴求,那时候,往往是要几个月见不到大米的啊。碾房里的新米饭,是用自家的铜锣锅煮成的,虽然新米里的有些细糠杂质都还来不及筛洗干净,但是让人感到它绝对的纯净,都是稻谷上产生的东西。在水碾房里煮的饭,不用吃菜也可以吃饱肚子,那种新鲜的感觉就很开人的味口。不过,菜还是有的,一般是在外面水沟边上找来的野菜。吃得最多的是秋水瓜,秋水瓜在碾房外的水沟上就可以找得到,瓜只有拳头那么大,鲜嫩,质地细腻,不是随时可以吃得到的,非要到这野外来不可。也还有南瓜尖上鲜嫩的部分,有一点绒毛,有一些象丝一样的绿胡须,煮在锅里不一会就漂出一种无法言说的味道来。把这些东西做好,又做醮水。醮水是再简单不过的东西,只是将一些辣椒放在火塘里烧糊,然后揉碎,再装点盐和酱就行… …这种样的新米饭,我想无论是谁,都不可能轻易地忘记掉。现在我回忆起家乡的水碾房来,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那一餐新米饭,还有那水碾子的碾砣转动的不紧不慢的速度,水碾子上油灯的暗淡的光影,以及暗淡的光影下母亲一刻也不歇息的身影… …
[ 本帖最后由 木祥 于 2009-6-2 11:45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