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闲话
2021-12-26抒情散文花落了无痕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8:30 编辑
汴梁闲话 文/ 陈瑛“年深处境犹吾境,日久他乡似故乡。”恍然之间,来汴已然两年有余。这两年多的时间里,设身处地……
汴梁闲话 文/ 陈瑛“年深处境犹吾境,日久他乡似故乡。”恍然之间,来汴已然两年有余。这两年多的时间里,设身处地……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8:30 编辑 <br /><br /> 汴梁闲话
文/ 陈瑛
“年深处境犹吾境,日久他乡似故乡。”恍然之间,来汴已然两年有余。这两年多的时间里,设身处地地感受着汴梁之地异于古城长安的习俗、文化和方物,不只不觉间俨然其中的一员,而心中的长安已然渐去渐远,以致淡陌成了一种隐隐的情节,不忍提及。
一、归去来兮
人的一生,辗转奔走,总会遍及很多地方,或信步而至,或滞留,或小憩,这种状态毋庸‘归去来’三字概括较为全面。
十九岁之前的日子,对于长安我还没有任何哪怕略微具体一点的印象,然而却在那里度过了整整四年的时光。第四年,为了逃避再熟悉不过的、感觉腻味的环境、人和事,我匆忙离开。就像一颗随风飘散的种子,却不料竟随意落在了同样被称为‘古都’的汴梁。且更未料及的,是这一别离,竟再也难以回去。如若将两年的日日夜夜拉开扯长了来看,两地间足有一座天堑,而不是通途。人在旅途,脚步还是要走,不再有尽情赏玩的心情,不再满怀心安理得的随意。心,可以随遇而安,但身,却已受缚。所到之处,似乎总有一个声音在提醒:该走了,该回去了。长安向我敞开了怀抱,而我,只是过客、只有背影。
“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圣地立纲常。”长安,已然翻去一页。
汴京是古城,也更是一座“城中之城”,意即小。尽管与郑州仅两个小时的车程,也尽管政府着力弘扬“郑汴荣城”、“郑汴一体化”,但毫不客气的说,汴京似乎依然‘与世隔绝’,与郑州相媲美无疑于以卵击石,自不量力。因为二者实有天壤之别。这种区别,不仅限于经济发展,也不赖国家和政府,仅就人的观念而言,就能让人刮目相看。
二、汴城印象
汴城人恋家。所谓的恋,也有保守、守旧的成分,何况他们对生地的眷恋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开封发展滞缓的局面。然而,从历史文化保护的角度来看,这种思想以至行为也较好的复古了历史原貌,为后遗留下了可供瞻仰的机缘。
记得初来的时候,无论乘车还是购物,总有人问我:妞(nié/囡)儿,不是本地人吧?我随即开朗起来:我喜欢这个称呼。那一声抑扬顿挫的呼唤,叩开了我初来乍道戒备的心扉,如温润的小雨,滋润到了心底。时间长了,我便知道那是对女孩的昵称,且尤其是年轻女孩儿。那么无形中被人委婉的夸了一番,有什么不可以乐的呢?而在陕西,人们则称“女子”(nǜ zi),显然不分年龄,也不带较多的情感色彩。
距离更近了,交流的也就更近一步。然而在他们的方言语系里,似乎“陕西”和“山西”是不加区分的。于是往往需要再三重申与纠正,为了我的祖籍。对方半带疑惑与思索,末了一个长长的“哦”字,算是明了的表示。也有人感叹:西安不好吗?来这干啥?离家多远那。而紧接着又说:我就不让孩子出去,走那远干啥,在家熟门熟路的,消费也不高,做啥都不一样生活?走远不放心。由此可见他们内心的矛盾:既希望儿女有好的生活环境,又不想让他们离家太远。也许正因如此,汴梁之地亦多老者,大有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时见两鬓斑白、体态康健者抖空竹、练太极、抽陀螺、遛狗养鸟,一副怡然自乐、超然世外的神情。就连汴城人自己也感慨:开封,适合养生。他们习惯了稳妥而缓慢的生活节奏,将一切进行的有条不紊,从而落得心宽体胖、处变不惊,或许,这便是长寿的秘诀。
汴城人爱吃。汴城的道路规划并不是很好,然而“酒香不怕巷子深”,汴城的夜市便成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来这里旅游的人,一是赏景,二是品尝美食。每到下午5点,忙于夜市的小车小贩便纷纷出动,定点定摊一字摆将开来,人来车往、觥筹交错之间,夜市便拉开了帷幕。几盘荤素,一扎冰啤,或二人对坐,或三五围桌,叙家常唠交情,趁兴而来尽兴而去。这样的热闹总会持续到凌晨,有的地段可能更晚。毕竟,酷暑天气,没有什么比得上享受舒坦更为惬意的了。
汴梁之地亦多丝竹之音,管弦之声。有着国家AAAA级景区之称的清明上河园内,一年四季钟鼓齐乐,歌舞升平。不论严寒还是酷暑,乐手们总是激情澎湃、乐此不疲的练习吹拉弹唱,毅力之坚韧令人叹服。此为从事艺术的专业人士,更有平民百姓亦好此道者,三五成群,十人结对,于西司桥下、包公湖畔一遍遍吹唱演艺,引来路人驻足旁观。诸如此种景致,在夏夜的汴城也已自成一景。
长安之于汴城,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有着必然的联系。就连同一宗族、唱响八百里秦川的秦腔,几经演变到了河南即成为豫剧。在汴城地段,河南梆子在表演艺术上似乎也更趋向于温婉、抒情,较秦腔而言,少了几许泼辣、吼咋。依我的理解,如果秦腔是一位狂躁易怒的莽夫的话,那么豫剧则更像一位慧中秀外的小家媳妇。
晚饭后常去西司桥畔,凉风习习,灯火璀璨,更重要的,是迷恋那清扬婉转、悠扬的飘荡在湖面上的排箫声。除过恶劣天气,桥下总会伫立一位排箫爱好者。一人、一箫、再有一只装箫的大匣子,仅此而已。他衣着朴素,如果一转身混入人群,你很难在众人之中很快寻找到他。而最显眼的,莫过于他头顶的鸭舌帽了,帽檐较长,所以整张脸完全遮住在阴影里。他没有俏丽的身姿,面湖而立的姿势也总一陈不变:专注而投入。墨黑色的湖水闪烁出绸缎般的光泽,无声无息的荡漾着,箫声悠传,声声入耳。霓虹散了,人影也花了,参差错落成弧形的排箫,在他嘴里蹦出一个个鲜活灵动的音符,让夏的热浪默默蛰伏,变得清凉如水。
三、余绪
观东京梦华,赏汴梁菊花。昔日胜景犹存忆,哪管它灞柳风雪、金池夜雨?忆及长安的时候,我将东京梦华比作大唐曲江,将铁塔行云当作雁塔晨钟,将州桥明月则想像成骊山晚照……
王安忆说:“当我们身处他乡的时候,我们急迫地要寻找故乡,身处故乡时,却热切地要去往他乡……。”这种情感和向往,并非不安分守己,也并非好高骛远。只是在一处地方呆的久了,便顺应了某些习惯、淡漠了对它的真实感受,真应验了“得到不足惜,失去方可贵”的思维逻辑。所以,在某些时候我们慨叹和埋怨,更多的,却是思念与向往。
也许这样,生命才充满阳光,生活才有动力,人生也才更具价值和意义。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文/ 陈瑛
“年深处境犹吾境,日久他乡似故乡。”恍然之间,来汴已然两年有余。这两年多的时间里,设身处地地感受着汴梁之地异于古城长安的习俗、文化和方物,不只不觉间俨然其中的一员,而心中的长安已然渐去渐远,以致淡陌成了一种隐隐的情节,不忍提及。
一、归去来兮
人的一生,辗转奔走,总会遍及很多地方,或信步而至,或滞留,或小憩,这种状态毋庸‘归去来’三字概括较为全面。
十九岁之前的日子,对于长安我还没有任何哪怕略微具体一点的印象,然而却在那里度过了整整四年的时光。第四年,为了逃避再熟悉不过的、感觉腻味的环境、人和事,我匆忙离开。就像一颗随风飘散的种子,却不料竟随意落在了同样被称为‘古都’的汴梁。且更未料及的,是这一别离,竟再也难以回去。如若将两年的日日夜夜拉开扯长了来看,两地间足有一座天堑,而不是通途。人在旅途,脚步还是要走,不再有尽情赏玩的心情,不再满怀心安理得的随意。心,可以随遇而安,但身,却已受缚。所到之处,似乎总有一个声音在提醒:该走了,该回去了。长安向我敞开了怀抱,而我,只是过客、只有背影。
“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圣地立纲常。”长安,已然翻去一页。
汴京是古城,也更是一座“城中之城”,意即小。尽管与郑州仅两个小时的车程,也尽管政府着力弘扬“郑汴荣城”、“郑汴一体化”,但毫不客气的说,汴京似乎依然‘与世隔绝’,与郑州相媲美无疑于以卵击石,自不量力。因为二者实有天壤之别。这种区别,不仅限于经济发展,也不赖国家和政府,仅就人的观念而言,就能让人刮目相看。
二、汴城印象
汴城人恋家。所谓的恋,也有保守、守旧的成分,何况他们对生地的眷恋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开封发展滞缓的局面。然而,从历史文化保护的角度来看,这种思想以至行为也较好的复古了历史原貌,为后遗留下了可供瞻仰的机缘。
记得初来的时候,无论乘车还是购物,总有人问我:妞(nié/囡)儿,不是本地人吧?我随即开朗起来:我喜欢这个称呼。那一声抑扬顿挫的呼唤,叩开了我初来乍道戒备的心扉,如温润的小雨,滋润到了心底。时间长了,我便知道那是对女孩的昵称,且尤其是年轻女孩儿。那么无形中被人委婉的夸了一番,有什么不可以乐的呢?而在陕西,人们则称“女子”(nǜ zi),显然不分年龄,也不带较多的情感色彩。
距离更近了,交流的也就更近一步。然而在他们的方言语系里,似乎“陕西”和“山西”是不加区分的。于是往往需要再三重申与纠正,为了我的祖籍。对方半带疑惑与思索,末了一个长长的“哦”字,算是明了的表示。也有人感叹:西安不好吗?来这干啥?离家多远那。而紧接着又说:我就不让孩子出去,走那远干啥,在家熟门熟路的,消费也不高,做啥都不一样生活?走远不放心。由此可见他们内心的矛盾:既希望儿女有好的生活环境,又不想让他们离家太远。也许正因如此,汴梁之地亦多老者,大有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时见两鬓斑白、体态康健者抖空竹、练太极、抽陀螺、遛狗养鸟,一副怡然自乐、超然世外的神情。就连汴城人自己也感慨:开封,适合养生。他们习惯了稳妥而缓慢的生活节奏,将一切进行的有条不紊,从而落得心宽体胖、处变不惊,或许,这便是长寿的秘诀。
汴城人爱吃。汴城的道路规划并不是很好,然而“酒香不怕巷子深”,汴城的夜市便成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来这里旅游的人,一是赏景,二是品尝美食。每到下午5点,忙于夜市的小车小贩便纷纷出动,定点定摊一字摆将开来,人来车往、觥筹交错之间,夜市便拉开了帷幕。几盘荤素,一扎冰啤,或二人对坐,或三五围桌,叙家常唠交情,趁兴而来尽兴而去。这样的热闹总会持续到凌晨,有的地段可能更晚。毕竟,酷暑天气,没有什么比得上享受舒坦更为惬意的了。
汴梁之地亦多丝竹之音,管弦之声。有着国家AAAA级景区之称的清明上河园内,一年四季钟鼓齐乐,歌舞升平。不论严寒还是酷暑,乐手们总是激情澎湃、乐此不疲的练习吹拉弹唱,毅力之坚韧令人叹服。此为从事艺术的专业人士,更有平民百姓亦好此道者,三五成群,十人结对,于西司桥下、包公湖畔一遍遍吹唱演艺,引来路人驻足旁观。诸如此种景致,在夏夜的汴城也已自成一景。
长安之于汴城,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有着必然的联系。就连同一宗族、唱响八百里秦川的秦腔,几经演变到了河南即成为豫剧。在汴城地段,河南梆子在表演艺术上似乎也更趋向于温婉、抒情,较秦腔而言,少了几许泼辣、吼咋。依我的理解,如果秦腔是一位狂躁易怒的莽夫的话,那么豫剧则更像一位慧中秀外的小家媳妇。
晚饭后常去西司桥畔,凉风习习,灯火璀璨,更重要的,是迷恋那清扬婉转、悠扬的飘荡在湖面上的排箫声。除过恶劣天气,桥下总会伫立一位排箫爱好者。一人、一箫、再有一只装箫的大匣子,仅此而已。他衣着朴素,如果一转身混入人群,你很难在众人之中很快寻找到他。而最显眼的,莫过于他头顶的鸭舌帽了,帽檐较长,所以整张脸完全遮住在阴影里。他没有俏丽的身姿,面湖而立的姿势也总一陈不变:专注而投入。墨黑色的湖水闪烁出绸缎般的光泽,无声无息的荡漾着,箫声悠传,声声入耳。霓虹散了,人影也花了,参差错落成弧形的排箫,在他嘴里蹦出一个个鲜活灵动的音符,让夏的热浪默默蛰伏,变得清凉如水。
三、余绪
观东京梦华,赏汴梁菊花。昔日胜景犹存忆,哪管它灞柳风雪、金池夜雨?忆及长安的时候,我将东京梦华比作大唐曲江,将铁塔行云当作雁塔晨钟,将州桥明月则想像成骊山晚照……
王安忆说:“当我们身处他乡的时候,我们急迫地要寻找故乡,身处故乡时,却热切地要去往他乡……。”这种情感和向往,并非不安分守己,也并非好高骛远。只是在一处地方呆的久了,便顺应了某些习惯、淡漠了对它的真实感受,真应验了“得到不足惜,失去方可贵”的思维逻辑。所以,在某些时候我们慨叹和埋怨,更多的,却是思念与向往。
也许这样,生命才充满阳光,生活才有动力,人生也才更具价值和意义。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