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水中清味之茭白

2021-12-26叙事散文韩开春

茭 白头一次在书上看到“菰”的时候,我以为是那种叫做茨菰的水生植物,在我所认识的水生植物中,只有它的名字里包含了这个字,它在水底下的淤泥里结一种扁圆的球茎,能吃,有苦味,和肉一起烧味道不错,有清香味。这种错误的认识根深蒂固,一直伴随了我好……
茭 白

  头一次在书上看到“菰”的时候,我以为是那种叫做茨菰的水生植物,在我所认识的水生植物中,只有它的名字里包含了这个字,它在水底下的淤泥里结一种扁圆的球茎,能吃,有苦味,和肉一起烧味道不错,有清香味。这种错误的认识根深蒂固,一直伴随了我好多年,要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修正这个错误,有可能还会一直错下去。直到有一天,我偶尔在翻《新华字典》的时候看到这个字的解释,才知道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是误会了它,犯了因文害义的毛病,把姓张的帽子戴在了姓李的头上。这个“菰”实际上是另外一种水生植物,也是我所熟悉的,也能吃,叫做茭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说“江南人呼菰为茭,以其根交结也”,只可惜我翻看《本草纲目》已经是很多年后的事。好在我当时没有在别人面前提这“菰”就是茨菰的机会,不然,一准要闹出大笑话来。现在我在这里自揭其短,也算是给自己提个醒,凡事不可不求甚解,更不可自以为是。
  菰这种植物,在我老家被叫做高苗——我怀疑这个“高”就是读白了的“茭”,长的有点像水稻,也是一丛一丛的,却要比水稻更加高大,叶片也更长更宽,这也是有道理的,它们都是禾本科植物,不同的是,高苗多年生,而水稻一年生。同类的植物还有茅草,跟高苗长的也很像,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一个长在水里,一个生在旱地,单单从叶片来看,茅草也要比高苗瘦硬峭拔许多,有森森剑气。
  我母亲对高苗是很有感情的,我不止一次听她说过,在她小的时候陈子湖里的高苗一大片一大片的,很多,她们经常下湖去割,割回来当作驴草,草太多背不动,就用小驴车往家拉。母亲说这话的时候总是一脸的神往,我能想到这个时候的她又回到了少女时光。
  母亲所说的陈子湖是洪泽湖的一部分,在大湖的东北角,母亲少女时代曾经在湖边的学校读过书,她的父亲在那所学校当过老师。等我懂事的时候我们一家早已远离了那个地方,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去过陈子湖,对于我来说,那里很是令人向往。
  我很羡慕母亲,羡慕她曾经看到过那么壮观的场面,那么多的高苗连天接地,在浩瀚的水面上随风摇摆,波涛起伏,姿态万千,气势一定十分雄伟,我无缘亲眼见到这样的景象,只能在想象中去体会,但我并不缺少和高苗亲密接触的机会,虽然并没湖里那么多,却也是真实的物体,明明白白出现在我眼前。我二舅家旁的那口小汪塘的西南角,就长有一大丛高苗,我最初认识这种植物,就是在这里。这口小汪塘,U字形,缺口里面的部分高出一块地来,长有一片竹林和几棵杂树 ,汪塘面积不大,却容纳了许多好东西,比如莲、菱、鸡头果,还有这高苗,我和表弟还曾经在这里逮过鱼,钓过虾,摸过河蚌、螺蛳,打过水仗,它是我少年时代的乐园,犹如鲁迅先生的百草园。
  我记得是一个夏天的上午,表弟捧着几只白白胖胖模样有点像竹笋的东西来到我家,交给母亲,说是二舅让送来的,中午可以做菜吃,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茭白,但当时听他们说的是叫做高瓜,是从我见到过的那高苗上长出来的。这天中午,我家的饭桌上果然多了一盆高瓜丝豆腐汤,头一次吃它,并没感到特别的美味,倒是有一丝淡淡的清苦味,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最近的一次见到高苗,是前年夏天去执法大队采访,执法大队位于水边,旁边就是淮河,大队靠水一侧以堤为墙,也是一大特色。采访完毕,时间还早,我就到堤上走走,看看周边的风景,忽然就看到了一大丛一大丛的高苗,长在成片的芦苇旁边,一种久违的亲切,就像潮水一样,从心海的深处漫上来,我想走过去,和它亲近一下,但最终还是停止了脚步,原因是我听到了“柴刮子”的叫声,随着就看到那只褐色的水鸟正抓着一根芦苇,在欢快地歌唱;高苗的根部,还有一只绿头的野鸭,带着一群褐色绒球一样的小家伙,在水里游弋,我怕惊扰了它们,就在原地站着,远远地观望了一阵。那天回来也巧,饭桌上也有这么一盘茭白,不过不是茭白丝豆腐汤,而是油焖茭白,那天中午,在那盘菜里,我分明嗅到了河水的气息,我不知道是那茭白本身的气味,还是因为我在河边待的时间久了。现今的执法大队已经不复存在,人员归到了城管局里,办公地点也迁走了,但我敢肯定河边那些大丛大丛的高苗一定还在,“柴刮子”也该在,或许,还会有野鸭。
  菜场里的茭白多是剥了外壳一层一层码在摊位上的,肉质细白,让人想见它这“茭白”一名的由来,必定跟这个“白”的特点不无干系。茭白的形状下粗上细,像个纺锤体,细看上去,当真美丽可人,能引发人无限遐想,有人因此把它叫做“美人腿”,虽说感觉上有些暧昧,却也形象贴切。据说台湾三芝地区,每年都会举办一个“美人腿节”,要是不明就里的人,乍一听到这个节日的名字,估计想破脑袋也不会想到这是在庆祝茭白的丰收。它又让我想起唐玄宗的那个典故,这个风流皇帝看到美人的乳头居然会想到新剥鸡头米,看来,把美食与美色联系到一起,也不是某个人的专利,上自皇帝下到百姓,似乎都有这个嗜好,确实,你得佩服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想象力超群,只是这样一来,满足了的究竟是食欲还是色欲就不得而知。
  都说“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这个茭白同样也是这样,既然有了“美人腿”的雅号,自然就跟美人有了扯不断的联系,茭白能吃并且好吃的时间并不长,稍不留神就会长老了,它长老的标志是表皮泛青、嫩白的肉里出现黑点,一有黑点便不好吃,就像美人,年老色衰,也会遭人遗弃。
  看看茭白的成长史,我们居然发现,原来它这黑点是从娘胎里就带来的,高苗之所以能结茭白或者说高瓜,是因为感染了菰黑粉菌后膨胀所致,菰黑粉菌多了也就形成了小黑点。要是没有这菰黑粉菌,高苗就结不出茭白,同样,也是因为这菰黑粉菌,才使得这个人见人爱的“美人腿”迅速衰老,最终人老珠黄,遭人遗弃。这个菰黑粉菌,竟如人中萧何,成也是它,败也是它。
  有没有没被菰黑粉菌感染的高苗?当然是有!据说这样的高苗会开淡色小花,花落后结籽,籽黑色,两头尖,个头大约是普通稻米的三倍,剥壳后可食用,叫菰米,又叫雕胡,是我国古代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周礼·天官·膳夫》上就有记载:“凡王之馈,食用六谷(徐、黍、稷、粱、麦、菰)”,可见,那个时候,这种菰米数量还不少,不然,也不可能成为六谷之一。只是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这样的菰米很少见到,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也许是我粗枝大叶,反正我从来没见到高苗开花,更没吃过这样的菰米,但李白肯定是吃过的,事见《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茭白正宗的吃法是切片清炒,单炒、炒肉片,味道都佳;用开水烫一下甚至生吃也可;还可用油焖,这是主妇们都喜欢做的一道菜,口感脆中带滑且有柔性,味微甘而有清香。江南水性,径可从茭白中获得。清代袁枚《随园食单》载:“茭白炒肉,炒鸡俱可。切整段,酱醋炙之,尤佳。煨肉亦佳。须切片,以寸为度,初出太细者无味。”可作为做菜的参考。据说,当年引动季鹰先生挂官封印起兴回乡的,不单是莼菜和鲈鱼,还有这茭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