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原创]
2021-12-26抒情散文木祥
木祥1、老屋老屋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的童年、少年的居住地。老屋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我觉得它不算老,因为我认为它没有奶奶老。在老屋里,我觉得奶奶最古老,好象是一块化石,来自远古。我能记事的时候,奶奶就老得不能干活了。清晨,我会看到到奶奶从漆……
木祥
1、老屋 老屋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的童年、少年的居住地。老屋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我觉得它不算老,因为我认为它没有奶奶老。在老屋里,我觉得奶奶最古老,好象是一块化石,来自远古。 我能记事的时候,奶奶就老得不能干活了。清晨,我会看到到奶奶从漆黑的屋子里蹒蹒跚跚走出来。她的手里提着一个土坛,土坛上拴着一根麻绳。这个土坛是奶奶和爷爷的夜壶。奶奶住的屋子没有窗户,关上门,什么光亮也没有。我不知道奶奶是怎么知道天亮了的。奶奶早上起床十分准时,她走过院子的时候,我看到太阳正好照在西边的山梁。这时候,院子里很静,只有幺娘在不知疲倦的扫地。奶奶走过院子的时候,已经穿戴得十分整齐。蓝色的土布衣服,黑色的包头,枯瘦的手上,戴着一只打过补丁的玉手镯。 提着土坛,走过院子,我老是听见奶奶不停地喃喃念叨什么。奶奶念叨什么,没有任何人能听清楚,但都知道她不是在背诵经文,就是在骂人。我觉得奶奶好象看不惯世上的许多的事物,心里老是有气。这种时候,我站在院子的一个角落里,偷偷地看着奶奶,她的眼睛小,但明亮有神,一副不屑的样子。 我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记忆里,我很少叫过奶奶,也很少叫我的父亲和母亲。小时候,一些人把我当做一个哑叭,奶奶也很少和我说话。奶奶睡在我里面的房间里,房间不太隔音。夏天,母亲在房间里点燃豆杆、麦桔然后盖上青蒿或柏叶薰蚊子,浓厚的烟雾会飘到奶奶的屋子里去。这时候,蚊被烟子董跑或躲藏了起来,我也会钻进被子捂紧了头。我隐约听到奶奶重重的咳嗽。 我不爱多说话,但在有些早晨,我会在床上高声唱歌,奶奶便能听见。后来,见我从她面前走过,便对我说,我家木祥的歌唱得好,唱什么,我听得清清明明的。我听了脸便红了,奶奶从来不随便表扬人。 听说,奶奶年轻的时候,在家里说话算话。可是,到了老了的时候,与我的母亲和婶婶不和睦,母亲和婶婶,也很少把奶奶放在眼里,这可能是奶奶对任何事都不顺心的原因。当时我也想不通,奶奶修的房子,让母亲和婶婶家居住,为什么还不听奶奶的。 奶奶原来居住在离我们村子三十多公里的县城,她之所以要迁到这个村子里来,一是县城的房子被一场大火所毁,二是村子里居住着她的二姐。奶奶的二姐,是村子里的一家大地主,有成片的土地,种着大片的鸦片,建着滇西最具特色的房子。奶奶到了这个村子以后,没有顾及其他,先买了十多亩宅基地。从这些宅基地的面积和位置,足于说明奶奶要在妃子村发家的雄心。然而,从奶奶最初修建的房屋来看,也可以看出奶奶当时有些力不从心。奶奶设计修建的房子泥土味十分浓,不象村子里的有钱人家那样是“四合开井”,三坊一灶壁,在房梁上雕梁画栋。但是,奶奶设计的房屋围墙很厚,房间利用率很高,很能说明奶奶的精明。奶奶设计的房屋,称得上壁垒森严,不但增加了防火功能,而且设计着抗击土匪的枪眼。特别是老屋正房的楼上,更是没有任何人能上去。奶奶的主楼里,设着香火台,每天,奶奶都会在楼上念经祷告。 所以,后来的日子里,我总是觉得老屋的楼里阴森恐怖。有时候,又希望能进入到奶奶的香火台里去看一看,但偶尔有机会走过楼口,便会吓得冒一身冷汗。 这种恐吓让我经常做恶梦或夜游。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一个人起床,独自一个人在月光下独语,舞蹈,或者说爬到草楼上去,看家里的小狗在院子里游荡… …做这些事的时候,开始是在睡梦中,慢慢地开始苏醒,心里开始明白,产生羞愧和自卑。于是,便会情不自禁地呐喊,但不论声音有多大,整个老屋里,住了三户人家,十多口人,没有一个人会理采我。包括我的父母。这件事,让我至今都想不明白。 后来,母亲和老屋里的人都到生产队出工去了,只剩下我和奶奶。我想,奶奶可能会说起我夜游的事。但是没有。奶奶仍然只说我早晨唱的歌。我想,我晚上惊恐的呼喊,远比早晨唱歌的声音大,难道奶奶会听不到。后来我懂事一些以后,又估计奶奶是不想揭我的伤痛。 我便与奶奶一起坐在老屋的走廊上。时间坐久了,奶奶想起我已经上了两年学了,突然让我为她读一本灰颜色的小书。那是一本用本地土纸装裱出来的小本子,翻开来,里面用毛笔工工整整写着蜜蜜麻麻的字。那些字都是名字,有我不熟悉的名字,也有我熟悉的名字。我看到我父亲的名字在里面,我母亲和婶婶的名字也在里面。后来我才知道,这本旧书是我们的家谱。奶奶让我一页一页地翻,问我看到我母亲的名字没有,我说看到了。奶奶又问我看到婶婶的名字没有,我说看到了。奶奶便让我在上面找她们的出生年月,并精确到哪一日出生。 奶奶看着我翻着家谱,神情开始紧张,眼睛里放射出神秘的光亮,脸上皱纹慢慢聚集起来。此时,我莫明其妙地慌乱起来,手有些发抖,但还是稀里糊涂地说出了母亲和婶婶的出生日期。听到我的声音,奶奶跟着念叨了几遍,然后匆忙上楼了去了… … 细心的读者,可能知道奶奶要知道母亲和婶婶生日的目的。但是,后来的事实是,我的母亲和婶婶都安然无恙。只不过,等到奶奶上楼以后,我便有时间读了我们家的家谱。家谱不只记录着我家历代祖宗的名字,他们的前辈和后人的子女,还记录着,我们家来自“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柳树塘村”。那时候,我不知道湖南在哪里,湘乡在何方。后来,我到宣传部门工作的时候,才看了一些关于家乡的历史资料。原来,我们县内,乃至云南的大部分汉族祖先,都来自湖南或江西,来自朱元璋的部队,史称“洪武调卫” (因“调卫”是在明朝洪武十五年既1381年),或“湖广调卫”… … 所以,现在我吃起文字饭来,记录我的乡村,首先注意到了这样的资料: 朱元璋为了彻底消除元朝在西南地区的残余势力,派明军进攻云南。取得战果以后,次年三月,皇帝朱元璋又下令,命征南将军傅友德、沐英等:“云南既平,留江西、浙江、湖南、河南四都司兵守之,控制要害。”引自《云南通志》。
洪武十九年(1386年),南征副将沐英奏:“云南土地甚广,而荒芜居多,宜置屯令军士开垦,以备储用。”上(朱元璋)曰:“屯田之政,可以纾民力,足兵食,边防之计莫善于此。”
洪武二十年九月,朝庭下令,“命湖广官军二万六千五百六十人征云南,赏纱五十万八千绽。”洪武二十二年,“令移山东、山西、江西、湖广、江南富户和移民八十余万实滇。” 同时,我会想到我的老屋,我的奶奶。乡村里所有的故事,都可能会与老屋,与奶奶,与家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文为我的一个乡村系列) 一个
1、老屋 老屋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的童年、少年的居住地。老屋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我觉得它不算老,因为我认为它没有奶奶老。在老屋里,我觉得奶奶最古老,好象是一块化石,来自远古。 我能记事的时候,奶奶就老得不能干活了。清晨,我会看到到奶奶从漆黑的屋子里蹒蹒跚跚走出来。她的手里提着一个土坛,土坛上拴着一根麻绳。这个土坛是奶奶和爷爷的夜壶。奶奶住的屋子没有窗户,关上门,什么光亮也没有。我不知道奶奶是怎么知道天亮了的。奶奶早上起床十分准时,她走过院子的时候,我看到太阳正好照在西边的山梁。这时候,院子里很静,只有幺娘在不知疲倦的扫地。奶奶走过院子的时候,已经穿戴得十分整齐。蓝色的土布衣服,黑色的包头,枯瘦的手上,戴着一只打过补丁的玉手镯。 提着土坛,走过院子,我老是听见奶奶不停地喃喃念叨什么。奶奶念叨什么,没有任何人能听清楚,但都知道她不是在背诵经文,就是在骂人。我觉得奶奶好象看不惯世上的许多的事物,心里老是有气。这种时候,我站在院子的一个角落里,偷偷地看着奶奶,她的眼睛小,但明亮有神,一副不屑的样子。 我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记忆里,我很少叫过奶奶,也很少叫我的父亲和母亲。小时候,一些人把我当做一个哑叭,奶奶也很少和我说话。奶奶睡在我里面的房间里,房间不太隔音。夏天,母亲在房间里点燃豆杆、麦桔然后盖上青蒿或柏叶薰蚊子,浓厚的烟雾会飘到奶奶的屋子里去。这时候,蚊被烟子董跑或躲藏了起来,我也会钻进被子捂紧了头。我隐约听到奶奶重重的咳嗽。 我不爱多说话,但在有些早晨,我会在床上高声唱歌,奶奶便能听见。后来,见我从她面前走过,便对我说,我家木祥的歌唱得好,唱什么,我听得清清明明的。我听了脸便红了,奶奶从来不随便表扬人。 听说,奶奶年轻的时候,在家里说话算话。可是,到了老了的时候,与我的母亲和婶婶不和睦,母亲和婶婶,也很少把奶奶放在眼里,这可能是奶奶对任何事都不顺心的原因。当时我也想不通,奶奶修的房子,让母亲和婶婶家居住,为什么还不听奶奶的。 奶奶原来居住在离我们村子三十多公里的县城,她之所以要迁到这个村子里来,一是县城的房子被一场大火所毁,二是村子里居住着她的二姐。奶奶的二姐,是村子里的一家大地主,有成片的土地,种着大片的鸦片,建着滇西最具特色的房子。奶奶到了这个村子以后,没有顾及其他,先买了十多亩宅基地。从这些宅基地的面积和位置,足于说明奶奶要在妃子村发家的雄心。然而,从奶奶最初修建的房屋来看,也可以看出奶奶当时有些力不从心。奶奶设计修建的房子泥土味十分浓,不象村子里的有钱人家那样是“四合开井”,三坊一灶壁,在房梁上雕梁画栋。但是,奶奶设计的房屋围墙很厚,房间利用率很高,很能说明奶奶的精明。奶奶设计的房屋,称得上壁垒森严,不但增加了防火功能,而且设计着抗击土匪的枪眼。特别是老屋正房的楼上,更是没有任何人能上去。奶奶的主楼里,设着香火台,每天,奶奶都会在楼上念经祷告。 所以,后来的日子里,我总是觉得老屋的楼里阴森恐怖。有时候,又希望能进入到奶奶的香火台里去看一看,但偶尔有机会走过楼口,便会吓得冒一身冷汗。 这种恐吓让我经常做恶梦或夜游。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一个人起床,独自一个人在月光下独语,舞蹈,或者说爬到草楼上去,看家里的小狗在院子里游荡… …做这些事的时候,开始是在睡梦中,慢慢地开始苏醒,心里开始明白,产生羞愧和自卑。于是,便会情不自禁地呐喊,但不论声音有多大,整个老屋里,住了三户人家,十多口人,没有一个人会理采我。包括我的父母。这件事,让我至今都想不明白。 后来,母亲和老屋里的人都到生产队出工去了,只剩下我和奶奶。我想,奶奶可能会说起我夜游的事。但是没有。奶奶仍然只说我早晨唱的歌。我想,我晚上惊恐的呼喊,远比早晨唱歌的声音大,难道奶奶会听不到。后来我懂事一些以后,又估计奶奶是不想揭我的伤痛。 我便与奶奶一起坐在老屋的走廊上。时间坐久了,奶奶想起我已经上了两年学了,突然让我为她读一本灰颜色的小书。那是一本用本地土纸装裱出来的小本子,翻开来,里面用毛笔工工整整写着蜜蜜麻麻的字。那些字都是名字,有我不熟悉的名字,也有我熟悉的名字。我看到我父亲的名字在里面,我母亲和婶婶的名字也在里面。后来我才知道,这本旧书是我们的家谱。奶奶让我一页一页地翻,问我看到我母亲的名字没有,我说看到了。奶奶又问我看到婶婶的名字没有,我说看到了。奶奶便让我在上面找她们的出生年月,并精确到哪一日出生。 奶奶看着我翻着家谱,神情开始紧张,眼睛里放射出神秘的光亮,脸上皱纹慢慢聚集起来。此时,我莫明其妙地慌乱起来,手有些发抖,但还是稀里糊涂地说出了母亲和婶婶的出生日期。听到我的声音,奶奶跟着念叨了几遍,然后匆忙上楼了去了… … 细心的读者,可能知道奶奶要知道母亲和婶婶生日的目的。但是,后来的事实是,我的母亲和婶婶都安然无恙。只不过,等到奶奶上楼以后,我便有时间读了我们家的家谱。家谱不只记录着我家历代祖宗的名字,他们的前辈和后人的子女,还记录着,我们家来自“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柳树塘村”。那时候,我不知道湖南在哪里,湘乡在何方。后来,我到宣传部门工作的时候,才看了一些关于家乡的历史资料。原来,我们县内,乃至云南的大部分汉族祖先,都来自湖南或江西,来自朱元璋的部队,史称“洪武调卫” (因“调卫”是在明朝洪武十五年既1381年),或“湖广调卫”… … 所以,现在我吃起文字饭来,记录我的乡村,首先注意到了这样的资料: 朱元璋为了彻底消除元朝在西南地区的残余势力,派明军进攻云南。取得战果以后,次年三月,皇帝朱元璋又下令,命征南将军傅友德、沐英等:“云南既平,留江西、浙江、湖南、河南四都司兵守之,控制要害。”引自《云南通志》。
洪武十九年(1386年),南征副将沐英奏:“云南土地甚广,而荒芜居多,宜置屯令军士开垦,以备储用。”上(朱元璋)曰:“屯田之政,可以纾民力,足兵食,边防之计莫善于此。”
洪武二十年九月,朝庭下令,“命湖广官军二万六千五百六十人征云南,赏纱五十万八千绽。”洪武二十二年,“令移山东、山西、江西、湖广、江南富户和移民八十余万实滇。” 同时,我会想到我的老屋,我的奶奶。乡村里所有的故事,都可能会与老屋,与奶奶,与家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文为我的一个乡村系列) 一个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