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进攻桥头堡的岁月

2020-09-17叙事散文李炳来
进攻桥头堡的岁月一提起桥头堡,很容易就让人想到英雄董存瑞。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县的战斗中,因部队受阻于敌军的桥头堡,董存瑞毅然抱起炸药包,冲至桥下。由于总攻马上就要开始,身边又无处安放炸药包,战友的生命正在受到暗堡中敌人的疯狂射
进攻桥头堡的岁月
一提起桥头堡,很容易就让人想到英雄董存瑞。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县的战斗中,因部队受阻于敌军的桥头堡,董存瑞毅然抱起炸药包,冲至桥下。由于总攻马上就要开始,身边又无处安放炸药包,战友的生命正在受到暗堡中敌人的疯狂射杀,危急时刻,董存瑞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充当支架——手托炸药包,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通向胜利的辉煌篇章。


然而我要说的进攻桥头堡,与英雄既没什么联系,更不能同日而语,这只是当年李楼联中鲜为人知的一个口号,但她却深深地烙进了我的生命里。每每想起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想起那些为了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老师们,对故乡的思念便油然而生。


到过马村的人都知道,严格地讲,马村的镇政府其实并不在马村村里面,而是与马村隔河相望,中间有一座大桥相连。镇政府就坐落桥南的路东面,与它隔路相对处,原本是个学校,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就被合并掉了。但就是这所学校的旧校舍,在恢复高考后却派上了一个新用场,那就是在那里办文化补习班。可以说,几乎是整个马村公社(现为镇)的精英,都聚集到了那里,在全公社阵容最强的教师团队的辅导下,向着自己的梦想发起冲锋。


由于这个补习班就在桥头上,便被我们李楼联中戏称为桥头堡。但我们进攻桥头堡,并不是想也能到那里去学习,去享受那马村阵容最强的教师团队的教学资源,而是想着拿下它在马村升学率最高的称号。


由于我升初中时只有十一岁,智力很是一般,再说事情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记忆中的一切显得有点零碎,但那时全校师生的热情,我还是记忆犹新的。


每天天还不亮,学生们就都已提前到校,在出完早操后,教室里的光线才能够读书;晚上的晚自习当然也是少不的,大多放学还没到家,就广播完了(有线广播晚上九点停止播音)。现在人们的夜生活丰富了,晚上十点多休息也很正常,但在那个年代,特别是冬天,到了晚上九点时,多数人家已经做了好几个梦了。


联中里的老师虽然多数都是民办老师,他们的文化程度也不高,有的甚至连县师范的培训都没参加过,但他们的敬业精神,想起来着实让人感动。一天天的起早贪黑地备课上课不说,绝对没有现在这样让学生给学生批作业,或是在课堂上集体批作业的现象。他们从内心里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亲人来对待,把教学工作当作富民兴国的大事业来完成。学校里的刘书芹、张洪玉、常青等几位公办老师,虽然离家只有几里路远,并且家属都是农村的,上有老下有小,但他们却都吃住在学校,只有星期六下午业务研究完后才回家,而在星期天的下午就一早返校,从没有一人因家里的事影响过教学。


正是由于这些,才使李楼联中的教学成绩在整个马村的初中学校中首屈一指,才使她有了敢于叫板桥头堡的底气。


这个学校的固定生源虽然只有李楼、黄庄、刘桐梧三个村共七个大队,而当时马村公社有四十多个大队,但在我们那一届,考上中专和高中的就有近四十人,占嘉祥四中当年招生数的五分之二。这还不算当时在这个学校上学,而后又回家参加考试,被其他高中录取的外来户。


就是在那几年里,很多在李楼有亲戚的人家,都想着法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李楼联中来上学。不仅有周围村的,还有周围公社的,就象如今都想把孩子送到县一中一样。要是当时也有择校费的话,我想一定会发个大财。


我不知道,这对于一个没有一点资源优势的农村初中来说,算不算是一个奇迹?


那时学校里学生考得好,老师也换得勤。不是他们不安心工作跳了槽,而是一些年轻老师仅以试试看的心态,就都金榜题名,考入了不同的高等学府。


我至今还记得当时全校列队为黄廷奎老师送行的情景,那是成功,更是荣耀。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他不仅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的榜样,时时在激励着我。在他之后,几个教过我的年轻老师,也都相继考了出去,把他们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进攻桥头堡,几多豪情,几多诗意,只有敢于进攻,才能取得胜利、取得辉煌。尽管李楼联中早就不在了,但她的风采和业绩,将永远都是我最美好的回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