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一歌
2020-09-17叙事散文yangyizhuo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51 编辑
课前一歌从什么时候兴起的呢?不知道。反正我们一上小学时,就见大同学们在唱。哇啦哇啦的好玩。后来我们也唱,再后来,初中也唱。再后来,高中也有唱的。再后来…
课前一歌从什么时候兴起的呢?不知道。反正我们一上小学时,就见大同学们在唱。哇啦哇啦的好玩。后来我们也唱,再后来,初中也唱。再后来,高中也有唱的。再后来…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51 编辑 <br /><br />课前一歌
从什么时候兴起的呢?不知道。反正我们一上小学时,就见大同学们在唱。哇啦哇啦的好玩。后来我们也唱,再后来,初中也唱。再后来,高中也有唱的。再后来……不记得怎么就没有这么一回事了。再再后来,我又回了学校当老师了。偶尔回忆当年“课前一歌”的情境,一些老教师也会感慨:校园里,怎么能没有歌声呢?
上小学时,我们学会的第一首歌,叫做“春风吹,阳光照”。歌名叫什么,不知道。反正到了时候,预备钟一敲,唱歌班长小玲姐就去讲台前面,起头“春风吹,阳光照。预备――唱!”我们就一起各腔各调的“唱”了起来。
现在想想,还能记得小玲姐“打拍子”的模样。她面无表情,杵在那里,两只胳膊也只是机械的在脸面扒拉着。我们当时也不知道她为什么要站在讲台前面一样。也不知道“打拍子”有什么用。好像当时老师也不明白这是在做什么。反正就是唱歌啦,前面就要有这么一个人,做这样的动作。至于为什么让小玲姐去做呢?可能是因为她长的还是蛮漂亮的:圆圆脸,瞪瞪眼儿。她还是我的一个远方亲戚呢。不过,她唱歌真的不好听。
每天都唱歌,上午一遍,下午一遍,唱的多了自然就烦。我们就改编着唱。在我们南街有位领袖级别的秀会哥。他会玩好多新鲜玩艺,也改编了许多歌曲。比如我们唱的“春风吹,阳光照”。里面有原词是:春风吹……小朋友啊,欢欢喜喜进学校。见了老师敬个礼,见了同学问声好。老师,您好。同学您早
他的改编是“春风吹……小朋友啊,哭哭咧咧进学校。见了老鼠敬个礼,见了耗子问声好……”
好像还有许多被改编的歌曲,现在大多记不得了。想想那时候,有一种恶作剧的畅快。
那时候,唱歌也很少有老师教。大家不定怎么就听来了,也就学会了。就拿到课前一歌里去唱。反正小玲姐也就起个头,然后就两手划拉划拉。我们就在底下大声唱的高兴。那时还喜欢唱了一阵子“回娘家”:风吹着杨柳这刷啦啦啦啦啦。小河的流水它哗啦啦啦啦啦啦啦……
大家也不知道在唱什么。一屋子土小子们也可着劲的大声叫“我身穿大红袄,我头戴一支花。胭脂和香粉我的脸上搽”。到了最后一句,大家都很认真了。好像整个歌也就是为着唱最后一句似的。大家憋足了劲等着,本来的歌词是“哎呀,我怎么去见我的妈――”。
女生们当然还是要唱原词。男生们却扯着嗓子,怪着腔调唱“哎呀,我怎么去见我的爹^^^^^^^嘎嘎呱呱又怪声大笑。大家就觉得很痛快、很满足,似干了一件极满意的大坏事一样,颇有成就感的那种。
真到了学区领导要来我们小学检查了,听说还要参加我们的升旗仪式。可国歌还不会唱,还要唱“少年先锋队队歌”。校长就赶紧的搞集训。课也先不要上了,各班去大院子里,排了队唱歌去。他还给我们请来了高人,说人家是会识谱的。果然,那个老师手里拿着密码符咒似的一些东西,教我们唱歌。唱两句歌词,还要倒回去自己再小声唱两句“嗖豆,豆豆豆豆嗖拉稀豆豆”我们就觉得好神奇,又有些好笑不敢笑。甭管怎样,不在教室里憋着上课总是好的。
然而,大家最后的集训效果也还是不好。校长就批老师,老师就批我们:怎么就这两句歌就学不好,唱不响呢。等老师发过脾气,聪明的我就找到她去主动进言:老师啊,其实呢,不是我们不会唱。而是大家不喜欢唱。不喜欢唱的歌怎么能唱得响亮唱得好呢?我给您出个主意吧。有这样一首歌,大家都会唱,都喜欢唱。等那天来检查了,我们就唱那歌,绝对盖了帽的好!
我给老师出的主意是唱“鞋儿破,帽儿破”。老师当时就否定了我的提案。说升旗仪式唱那个,不合适。
我在当时是真心的遗憾。几次背地里扼腕顿足的叹息。真的啊,当时大家都喜欢唱这歌。多好听啊!当时电视连续剧“济公”刚刚播完,大街小巷,人们都在谈论回味。里面的歌大家都在唱,不分男女老幼。再说了,那歌就真的好听。一唱就觉得浑身舒服,就像穿了再可身的衣服,吃了可口的菜,吹着温凉的小风,再往舒服的小草堆上一倒,天高云淡无不妥帖啊。――可老师为什么就不能理解呢。
到现在,我明白老师的正确了。好吧,试想想:一校师生站齐了,领导正装大步的走来了。鲜艳的红星红旗升起来了。我们的歌曲也响天动地的唱起来了: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南无阿弥托佛,南无阿弥托佛。――那将是一种何等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壮观影像啊。幸亏老师明察秋毫,不至于被我蛊惑。
后来,我转过一年的学。那里六年级小学生也唱课前一歌。我的前桌一位小女生,扎吊辫。她唱歌有一种小鼻音,那声音很好听,拿现在话来比,好像有一种混声音响效果。最喜欢听她唱“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尤其是那个“凉爽”唱的好听。悠悠的扬上去,又陡然飘落下来。她的声音好似一条彩带,在蓝天碧空里高高抛起,划一个极优雅的抛物线。这也成了三十年来,我的记忆里一个美丽的符号了。
后来,在初中里喜欢一首气壮山河的歌,也不知道歌名。大家都喜欢唱。课前也唱,歌咏比赛上也唱。一唱起就觉得血脉贲张:站着咱是一座山,倒下咱是一条河。亿万座(也可能是“一万座”,当时大家只是听音,不太重视歌词准确)山,亿万条河,连起来就是当代中国。有什么困难不能征服,有什么险阻不能冲破。奋起啊,中国的山。奔流吧,中国的河!――现在想想,还能听到我们当时的汹涌气魄。那时候,好像大家就开始明白,哦!原来唱歌也并不只是唱着好玩,好像歌里还有一种别的什么东西,可以让人心里砰砰跳,让人有一种冲动,让身体产生出许多力量感。
到了高中,好多学校也就不再唱歌了。起码这种课前一歌的形式也就不多了。原因,不是大家不愿意唱,可能是不好意思唱了。慢慢的,大家更喜欢一个人的表演。实际上,合唱的那些歌曲,那个年代也就越来越远。记得一次去另外一所高中,找我原来的同学。当时正好赶上预备钟响过,他们还唱课前一歌。我听他们唱的是“如果大海能够,带走我的哀愁。就像带走,每条河流。所有受过的伤,所有流过的泪,我的爱――请全部带走!”
在学校里,教室外,听一群高中生,在预备钟后,大家一起起立,齐唱了这么一首港台流行性的歌曲。说不出的怪异,有些啼笑皆非的意味了。总的来说,合唱的,校园的,课前一歌已经不再合乎时宜。过去的东西,惋惜可以,流连可以,只是不得勉强。
到现在呢?现状是,学校里都改了楼房了。预备钟后,学生们就连拥带挤的下楼去厕所,上楼回来,差不多也就上课了。也没有时间唱歌。也并不代表学生们不喜欢唱。比如上音乐课上,也有学生自报奋勇唱个歌。他扯着脖子,咬牙切齿,踮着脚尖几乎要跳着高的,把那歌儿“唱”完了。我是一句也没听明白。只是觉得他像个愤怒的和尚,不知道在念什么经。这也不怪孩子,主要是现在的歌好多也就不是用来唱的,差不多就是念的。一不靠谱,二不着调。就是他们现在唱歌的基本状态。想搞点“合唱”,不容易。
从什么时候兴起的呢?不知道。反正我们一上小学时,就见大同学们在唱。哇啦哇啦的好玩。后来我们也唱,再后来,初中也唱。再后来,高中也有唱的。再后来……不记得怎么就没有这么一回事了。再再后来,我又回了学校当老师了。偶尔回忆当年“课前一歌”的情境,一些老教师也会感慨:校园里,怎么能没有歌声呢?
上小学时,我们学会的第一首歌,叫做“春风吹,阳光照”。歌名叫什么,不知道。反正到了时候,预备钟一敲,唱歌班长小玲姐就去讲台前面,起头“春风吹,阳光照。预备――唱!”我们就一起各腔各调的“唱”了起来。
现在想想,还能记得小玲姐“打拍子”的模样。她面无表情,杵在那里,两只胳膊也只是机械的在脸面扒拉着。我们当时也不知道她为什么要站在讲台前面一样。也不知道“打拍子”有什么用。好像当时老师也不明白这是在做什么。反正就是唱歌啦,前面就要有这么一个人,做这样的动作。至于为什么让小玲姐去做呢?可能是因为她长的还是蛮漂亮的:圆圆脸,瞪瞪眼儿。她还是我的一个远方亲戚呢。不过,她唱歌真的不好听。
每天都唱歌,上午一遍,下午一遍,唱的多了自然就烦。我们就改编着唱。在我们南街有位领袖级别的秀会哥。他会玩好多新鲜玩艺,也改编了许多歌曲。比如我们唱的“春风吹,阳光照”。里面有原词是:春风吹……小朋友啊,欢欢喜喜进学校。见了老师敬个礼,见了同学问声好。老师,您好。同学您早
他的改编是“春风吹……小朋友啊,哭哭咧咧进学校。见了老鼠敬个礼,见了耗子问声好……”
好像还有许多被改编的歌曲,现在大多记不得了。想想那时候,有一种恶作剧的畅快。
那时候,唱歌也很少有老师教。大家不定怎么就听来了,也就学会了。就拿到课前一歌里去唱。反正小玲姐也就起个头,然后就两手划拉划拉。我们就在底下大声唱的高兴。那时还喜欢唱了一阵子“回娘家”:风吹着杨柳这刷啦啦啦啦啦。小河的流水它哗啦啦啦啦啦啦啦……
大家也不知道在唱什么。一屋子土小子们也可着劲的大声叫“我身穿大红袄,我头戴一支花。胭脂和香粉我的脸上搽”。到了最后一句,大家都很认真了。好像整个歌也就是为着唱最后一句似的。大家憋足了劲等着,本来的歌词是“哎呀,我怎么去见我的妈――”。
女生们当然还是要唱原词。男生们却扯着嗓子,怪着腔调唱“哎呀,我怎么去见我的爹^^^^^^^嘎嘎呱呱又怪声大笑。大家就觉得很痛快、很满足,似干了一件极满意的大坏事一样,颇有成就感的那种。
真到了学区领导要来我们小学检查了,听说还要参加我们的升旗仪式。可国歌还不会唱,还要唱“少年先锋队队歌”。校长就赶紧的搞集训。课也先不要上了,各班去大院子里,排了队唱歌去。他还给我们请来了高人,说人家是会识谱的。果然,那个老师手里拿着密码符咒似的一些东西,教我们唱歌。唱两句歌词,还要倒回去自己再小声唱两句“嗖豆,豆豆豆豆嗖拉稀豆豆”我们就觉得好神奇,又有些好笑不敢笑。甭管怎样,不在教室里憋着上课总是好的。
然而,大家最后的集训效果也还是不好。校长就批老师,老师就批我们:怎么就这两句歌就学不好,唱不响呢。等老师发过脾气,聪明的我就找到她去主动进言:老师啊,其实呢,不是我们不会唱。而是大家不喜欢唱。不喜欢唱的歌怎么能唱得响亮唱得好呢?我给您出个主意吧。有这样一首歌,大家都会唱,都喜欢唱。等那天来检查了,我们就唱那歌,绝对盖了帽的好!
我给老师出的主意是唱“鞋儿破,帽儿破”。老师当时就否定了我的提案。说升旗仪式唱那个,不合适。
我在当时是真心的遗憾。几次背地里扼腕顿足的叹息。真的啊,当时大家都喜欢唱这歌。多好听啊!当时电视连续剧“济公”刚刚播完,大街小巷,人们都在谈论回味。里面的歌大家都在唱,不分男女老幼。再说了,那歌就真的好听。一唱就觉得浑身舒服,就像穿了再可身的衣服,吃了可口的菜,吹着温凉的小风,再往舒服的小草堆上一倒,天高云淡无不妥帖啊。――可老师为什么就不能理解呢。
到现在,我明白老师的正确了。好吧,试想想:一校师生站齐了,领导正装大步的走来了。鲜艳的红星红旗升起来了。我们的歌曲也响天动地的唱起来了: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南无阿弥托佛,南无阿弥托佛。――那将是一种何等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壮观影像啊。幸亏老师明察秋毫,不至于被我蛊惑。
后来,我转过一年的学。那里六年级小学生也唱课前一歌。我的前桌一位小女生,扎吊辫。她唱歌有一种小鼻音,那声音很好听,拿现在话来比,好像有一种混声音响效果。最喜欢听她唱“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尤其是那个“凉爽”唱的好听。悠悠的扬上去,又陡然飘落下来。她的声音好似一条彩带,在蓝天碧空里高高抛起,划一个极优雅的抛物线。这也成了三十年来,我的记忆里一个美丽的符号了。
后来,在初中里喜欢一首气壮山河的歌,也不知道歌名。大家都喜欢唱。课前也唱,歌咏比赛上也唱。一唱起就觉得血脉贲张:站着咱是一座山,倒下咱是一条河。亿万座(也可能是“一万座”,当时大家只是听音,不太重视歌词准确)山,亿万条河,连起来就是当代中国。有什么困难不能征服,有什么险阻不能冲破。奋起啊,中国的山。奔流吧,中国的河!――现在想想,还能听到我们当时的汹涌气魄。那时候,好像大家就开始明白,哦!原来唱歌也并不只是唱着好玩,好像歌里还有一种别的什么东西,可以让人心里砰砰跳,让人有一种冲动,让身体产生出许多力量感。
到了高中,好多学校也就不再唱歌了。起码这种课前一歌的形式也就不多了。原因,不是大家不愿意唱,可能是不好意思唱了。慢慢的,大家更喜欢一个人的表演。实际上,合唱的那些歌曲,那个年代也就越来越远。记得一次去另外一所高中,找我原来的同学。当时正好赶上预备钟响过,他们还唱课前一歌。我听他们唱的是“如果大海能够,带走我的哀愁。就像带走,每条河流。所有受过的伤,所有流过的泪,我的爱――请全部带走!”
在学校里,教室外,听一群高中生,在预备钟后,大家一起起立,齐唱了这么一首港台流行性的歌曲。说不出的怪异,有些啼笑皆非的意味了。总的来说,合唱的,校园的,课前一歌已经不再合乎时宜。过去的东西,惋惜可以,流连可以,只是不得勉强。
到现在呢?现状是,学校里都改了楼房了。预备钟后,学生们就连拥带挤的下楼去厕所,上楼回来,差不多也就上课了。也没有时间唱歌。也并不代表学生们不喜欢唱。比如上音乐课上,也有学生自报奋勇唱个歌。他扯着脖子,咬牙切齿,踮着脚尖几乎要跳着高的,把那歌儿“唱”完了。我是一句也没听明白。只是觉得他像个愤怒的和尚,不知道在念什么经。这也不怪孩子,主要是现在的歌好多也就不是用来唱的,差不多就是念的。一不靠谱,二不着调。就是他们现在唱歌的基本状态。想搞点“合唱”,不容易。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