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思忆春花(之二)

2021-12-26抒情散文极品山庄
思忆春花(之二)——闲谈读书、思考或生活的方式在家闲坐,偶尔又翻出了《李白全集》,心中不仅涌起莫名的忧伤。李白早年随父从中亚的碎叶远迁至四川江油青莲乡,故此成名以后自号青莲居士。蜀中灵秀山水养育了他清俊高雅的人格,所以他第一次进长安,太傅贺……
          思忆春花(之二)
       ——闲谈读书、思考或生活的方式
  在家闲坐,偶尔又翻出了《李白全集》,心中不仅涌起莫名的忧伤。李白早年随父从中亚的碎叶远迁至四川江油青莲乡,故此成名以后自号青莲居士。蜀中灵秀山水养育了他清俊高雅的人格,所以他第一次进长安,太傅贺知章就惊呼之为“太白下凡”。古人论人云:相由心生。可见他不光是品格一流,而且长相也非同寻常。但这只是他悲剧人生的开端。
  李白的确是仙,读他的诗句总像是天外来音,如潮水般撞击着俗人幽冥的心扉,最后不得不给他下个定义——狂。其实这个狂是不准确的,钱钟书先生曾云:李白的性格有两方面,一是狂,一是狷。狂,是他外在的行为表现,狷,是他忧离愤世后内在思虑的凝结。当然,也有一些人一直想拿先生晚年的诗酒自娱来否定先生遗留给人世的绚烂华章。
  其实,先生的狂不是他性格的本源,而这狂恰恰来自于先生的天真,来自先生的直爽、豪侠,来自先生不同凡俗的人生追求,求之不得,便成为忧愤和狂狷。早年的李白也曾经拥有山花般烂漫的理想和追求,“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就是为了实现一番宏功伟业。那时他的心境是明朗的,思想是单纯的。“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一切就如这桃园洞的美景一样如此清澈诱人,如此幽静闲雅,如此的令人心醉而神往!
  所以,杜甫在早年与李白交游中原时,就评价李诗云“白诗也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言辞最为恳切不过。可见天真、直率等等一些人类本来的性格是他人格的本源,而悲剧就在于先生太过于认真了。杜夫子也因此忧虑着旷世奇才“世人皆欲杀”的悲剧命运,所以就情同相连的“吾意独怜才”起来。但是杜甫没有救得了李白,就连他自己,因为李杜就注定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而如果没有这样的悲剧那将是更大的历史性悲剧,这就是一个人们永远无法逃离的历史悖论!
  思想着李杜,仿佛一个个悠远的身影飘然而来,聚集在我身旁,觉得这样熟悉甚至毫无理会。不仅慨叹,这命运就像是一个永远无法逃脱的魔法石,埋伏在血液和骨骼里并始终指向一个人未来,是由它来决定你的人生,而不是你自己!也如一年有四季,人生有轮回,我们只能去顺应,而无法违背一样。   欧阳文忠公说: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不同的人生道路虽相异,乐趣不同,可追觅之心永同,这也许就是命运。已经是初夏了,繁花似锦成为过往,季节又送走了一个烂漫的春天。在这春天的挥别之际,我是否也需要打理一下自己思想。   生活要求我们必须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但有时也要求追求一点情趣和格调——春天到了,聆听春泉在解冻中汩汩流唱,观察春草在寒风中摇摆着身姿,一直到山花烂漫,风筝飘满了天空,春的温情变成了夏的热烈,还不时地回望着、寻觅着春天的气息。其实,人们这种思想行为,不是说忍受不了夏的酷热,或者说进入夏季就没有了情趣,还是其他原因,而实在是出于多年养成的习惯所生出的一种生物性本能。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说得不好听,是一种偏执型的心理表现;如果说得好听一点,是反思型的心理表现。无论如何,这也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种定义,一种不可或缺的行为方式,说到底也就是一种思考的需要了。
  如果说拥有这种偏执的反思型性格就注定是一种悲天悯的人情怀的话,那可能就在于我过早的区分开了“诗仙”和“诗圣”的年龄。中学语文课本的脚注这样写: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河南巩县人。于是我就把它们给记下了,然后在考试时笔尖儿轻轻一挥就填上了试卷,最后释然地放下钢笔等着拿高分。我的这种所谓的记忆力也曾经是同学们极端羡慕的,也是我所极端自傲的。但是,这种记忆的细致背后隐藏着的敏感却是多年以后我才发现的。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任何事物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敏感对于我来说也是这样,对于我所敏感的春天就更是这样了。
  春是有春的好处,春是有春的特点。“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一场春的夜雨,睡一场懒觉,醒来后看着远山迷蒙,路上行人匆匆,悬想飞花飘零,凄美如失意的眼送来渴盼的目光,令人生出无限的爱恋和怅惘。草丛里虫儿啾啾密语,湿润的路边青草泛出亮泽,总能唤起对生命的某种遐想和追求的快意。一切的开端都是幼弱的,但的确是最富生命力的时候。
  这样一边享受着春的气息,一边徜徉在唐诗宋词的春意里,是我每年必做的功课,不失为一种人生的境界。那些微妙的人生际遇,那些微妙的情感体验,那些微妙的诗意表达,都给人一种十分温馨的感觉。春天读唐诗宋词好,好在心情好,氛围好,想象力充足,体会就不同以往。这时节,就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失意之情也变得十分浪漫了!就是“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的相思之苦也变得十分踏实了!就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凄苦中也有几分向往的意味——亭台楼阁,悲悯的皇帝,才华横溢的词人凭栏长叹,也是千古难遇的诗的境界啊!当然“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背后诗人的极度悲痛就会减淡许多!所以,不论读书还是写作情景氛围的影响看来的确大!
  可是春天读唐诗宋词也不完全好,就我多年的读书经历来说: 春光明媚,悲苦的境界融进了许多美好的想法,就变得明朗温和起来,而那些抒发快意人生的诗,反而变得怀疑起来,让人生出几分疑问!譬如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一种至高人生际遇吧?值得羡慕、值得追求,每次读这句诗的时候,本想借着畅快一下人生,于滚滚浮尘中找到一种自信或者人格的尊严,可事实恰恰相反。毫无疑问这句诗歌史上极为少数的写快意人生的诗,人们在赞赏中总含有几分微意,尤其是站在颂扬时代的角度上,就更是入此。可是很少有人设身处地地思量过作为“士人”的人的命运。其实,如果把我们自己真正置于一个封建时代的读书人的角色,来探究那些出身微寒的举子当时的心态,这种成功也是令人哀恋的。十年寒窗,金榜题名,可不知他们还要经历多少的生活的磨练和人格的考验,经历多少心灵的煎熬和道路的抉择。其实,细细品来对于“得意” 的举子们,春风得意也只是一个开端。
  现在,我们考究以下这写诗的人到底是谁呢?翻一翻书就知道是唐代“苦吟派”诗人孟郊老夫子。但是这里面往往藏着一个很可笑的事实,就是人们总是很难把这句洋溢着青春气息的诗和一生孤苦伶仃的孟郊联系在一起,就像有人们常常错误的感觉到“诗圣”要比“诗仙”的年龄大一样?事实上我们的这样的定式思维所形成的错觉是没有错的,因为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沉淀,文学史意义的“李杜”已经是个特指了。所以,李白洒脱豪放就应该年轻一点,杜甫沉郁顿挫就应该老一点。于是,年轻时就喜欢李白,老年了就玩味老杜。事物的本质属性决定着它的价值和用途,这无可厚非,关键是我们作为利用者的态度和方式。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伟大的作家总是把自己非凡之思馈赠给自己热爱的世界,以贻后人,千古流芳、名垂青史!于己则冷却一生,与世则可温暖百代!所以,对待那些伟大的作品,就如对待秋虫夏草、冬雪春花一样,各有其时,各有其长,我们不必过分地奢求自然外物赐予我们什么,我们也不必苛求自己要从中的得出点什么特殊的启示。我们只有顺其自然,用灵敏的思维触角,充分地感受和体悟,然后把感悟到的结果当作礼物归还给自然,把我们的“所思”馈赠给我们的“所在”!   如果有了这种馈赠的心情,无论读书,还是写作,怎么样都觉得有滋有味!有了这种馈赠的心情,干起什么都觉得有个由头,精神就有个着落!关键在于我们要有一种悦纳的心情和包容的态度,过分的苛求于自己或苛求于他人,对于思想的成熟都是不利的!   怀着这样的态度读书,每当获得一次思想的成功超越,我都会由衷地说:春花(自然的代表)是我永远的“所思”,思忆是我永远的“所在”!
             ——2005年  春末夏初
Flash: http://vip2.activeclub.net/user_file/51/forum/2004091117504716.mp3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