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我的热词
2020-09-17叙事散文昨日时光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8:11 编辑
语言是衣服,是存在的另一种形式,每年流行不同的款式。盘点刚刚过去的一年,公众热词大约有:“给力”,就是“给劲”、“带劲”的意思;“纠结”,本是“烦恼
语言是衣服,是存在的另一种形式,每年流行不同的款式。盘点刚刚过去的一年,公众热词大约有:“给力”,就是“给劲”、“带劲”的意思;“纠结”,本是“烦恼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8:11 编辑 <br /><br /> 语言是衣服,是存在的另一种形式,每年流行不同的款式。
盘点刚刚过去的一年,公众热词大约有:“给力”,就是“给劲”、“带劲”的意思;“纠结”,本是“烦恼”、“矛盾”的意思,现在连小学生都在说;“抓手”,泛滥于领导讲话、官方文告,就是“突破口”、“切入点”的意思;“我爸是李刚”,这是官二代、特权主义的代名词……
2010年,我的热词却是“弃儿”、“记者”、“爱心人士”。
发现孤儿陈亮绝对是一个偶然。秋天的午后,我去莲花池东门外闲看,却看见了让人揪心的一幕:贫困的老人,邋遢的孩子,破败的瓦房,熏黑的土墙。出于好奇,我跟老人攀谈起来,知道了他的名字“陈恩惠”,他的孙子陈亮,以及两个名字背后的辛酸往事!
1998年的秋交会上,警察在垃圾堆里捡到一个五个月大的弃儿,本该送福利院,却阴差阳错交给一个根本没有抚养能力的抗日老兵。老兵陈恩惠收留了奄奄一息的弃儿,给他取名“陈亮”,许是渴望光明吧。老人没拿过政府一分钱的抚养费,还自己掏钱给陈亮看病。一路看下去,养下去,竟然积攒下12年哺育的深恩。老人的名字里有隐喻,莫非是命定要施与别人恩惠不成?可他一贫如洗,唯一能施与的只是每天一个馒头、一碗稀粥,一辈子的不离不弃!一个12岁的孩子,本该在校园里快乐地读书学习,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阳光,却迫于生计整天和爷爷一起到处给人倒垃圾、捡废品维持生计。贫穷,疾病,失学,被父母遗弃,到现在还不知道父母是谁……陈亮一生下来就承受了生活中几乎全部的不幸!他不被校园接纳,只是因为他没有户口,不是共和国的合法公民。可是,陈亮来到这个世界上有错吗?如果婴儿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世界上还会有弃儿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美丽的莲花池畔,在汉航集团的高楼旁,在广电网络公司的大门外,在这个计划中人口将要达到一百万的中等城市的核心地带,在我们不断冒泡泡的幸福生活的图景上,居然会有那样一个异常醒目的良知的盲点!
我是一个心里装不住事的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最操心的还是陈亮的上学问题。在多方奔走无果的情况下,我把问题反映给了《汉中日报》“教育周刊”主任王晏,没想到引起了她的高度重视,说是第二天就去采访。第二天早上,当我带着王晏老师和全国道德模范杨怀保一起走进陈亮家时,爷孙俩的凄惨景象让我们感到深深的忧虑。一老一少住在租来的黑屋子里,屋檐下一个土灶,房间里没有窗户,柴门摇摇欲坠,比“瓮牖绳枢”还要差劲得多。目睹这一切,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良知被深深触动了。回到报社,王晏老师含着眼泪写了一篇特别报道《“我肯定想上学”》。所幸的是事件披露出去后引起了市区两级政府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陈亮上学的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11月10 日,陈亮终于坐进了汉中市北大街小学四年级1班的教室。“教育周刊”做了三期跟踪报道,其中一期采用了我的稿子。王晏老师不仅关心陈亮的学习,还关心他和爷爷的生活问题。在她的积极推动下,汉台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后来去看望了陈亮爷孙俩,给他们送去了棉衣棉被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还决定按“三无人员”的标准每月给爷孙俩500元的生活补助。
陈亮头顶的那片天终于亮了,他的生活因为媒体的介入有了一生中最大的改变。当我把这些好消息告诉我班里的那些孩子们时,他们都感到无比振奋。在这之前,他们很多同学都给陈亮献了爱心,要么是自己穿过的衣服,要么是自己用过的课本和文具,每天都有人送到我办公室,让我转交给陈亮。在这之后,他们又自发地组织起来,轮流给陈亮辅导功课。陈亮的第一篇作文《激动的泪水》登在了报纸上,我以为他真正应该感谢的人不是我,而是他的王阿姨。陈亮的事情能那么地解决掉,而且解决得那么好,多亏了王晏老师,我算是找对人了。下班后或者双休日,王晏老师经常步行去陈亮家,给孩子买衣服鞋子,跟他谈心,批改他的作文,鼓励他努力学习。前几天还给他联系剑桥少儿英语补习班,通过熟人争取到免费的优惠。
事后才知道,王晏老师是资深爱心人士,她早就加入了“汉中市爱心义工协会”,而且是协会的主要领导之一。她关注陈亮这件事完全是出于一个记者的良知,想真心帮助一个可怜的弃儿,负起“铁肩担道义”的责任,她丝毫没有拿陈亮这件事来做“噱头”哗众取宠,做表面文章。作为一个党报的记者,她和时下那些追腥追臭的小报“娱记”们有着本质的不同。做新闻的最忌讳在报道中搀杂进个人感情,但孤儿和老兵根本就不是可以淡然处理的人事,王晏老师为此倾注了饱满的热情。她呼吁,她奔走,她做的是唤醒良知的事,这让我非常敬佩!假如没有记者,我们这个社会还不知道要黑暗成什么样子。
让我敬佩的还有几个记者,他们分别是汉报的资深摄影记者李正社,“教育周刊”的记者何大龙、实习记者罗佩,还有《汉中广播电视报》的青年记者陈梅……他们都是有责任心和正义感的好记者,他们对陈亮的关心个帮助都是发自内心的。有一次,王晏老师和一些爱心人士准备去青木川看望几个孤儿。行前李记者给我打来电话,他把我叫“兄弟”,说是很敬佩我,就因为陈亮这件事。从青木川回来,他从超市割了一大坨猪肉,背了摄影包,让我带着他和几个爱心人士去看陈亮和他爷爷。恰好那天中午我的两个女学生也去看陈亮,合起来给他买了一件奶,还给陈亮辅导功课。这一幕幕温暖动人的情景,都被李记者的镜头摄了进去。我很欣赏李记者的那句话:“当你了能力的时候,一定要记着去帮助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我想,能力有大小之分,但爱心是没有大小的分别的。
通过媒体的传布,很多人的良知被唤醒,爱心和温暖不断辐射到陈亮和他爷爷身上。据我所知,留坝县有个姓赵的女士给陈亮寄了500块钱到北小,汉中市慈善协会给陈亮和他爷爷捐助了800块钱,汉中市爱心义工协会也捐了500块钱。我教过的残疾学生张明东竟然坐着轮椅去看陈亮,给陈亮买了好多好吃的。“元旦”晚会上,我把陈亮接来跟我们的同学们一起联欢,陪他一起来的还有张明东和陈梅。陈梅跟陈亮说:“我们都姓陈,是一家人,我是你姐姐。”晚会结束后,陈梅送她这个刚认下的弟弟回家,手搭在弟弟的肩膀上,有说有笑的。
前天中午,我刚走到校门口就被一个保安叫住,说是有人找。那人头发花白,戴了一副线手套,推了一辆半旧自行车,整个人躲在校门外石狮子背后。他一开口就说他是检察院的,着实把我吓了一跳!见我有点紧张,他脱了手套跟我握手,笑着说:“我在电视报上看过那篇孤儿老兵的报道,很受感动!昨天中午我找到北小,可人家不让进。快过年了,我想给陈亮发点压岁钱。”“后来呢?”“后来我就在校门口等,把小家伙等到了,给了他100块钱。”“好,你是好人!”“哪里,跟林老师比起来,我差得远。我姓姜,可以吃的那个姜。今天找你是想去陈亮家里看看,你能不能给我带个路?”
陈亮住的地方很近,但我马上有课,没法带他过去,就大概给他指了指,让他自己找过去。
当天晚上,我去了陈亮家,他说了姜师傅给他压岁钱的事。姜师傅下午五点多又来了一趟,还给他买了些作业本、笔芯、还有一本书。我问了陈亮的考试情况,又问他放假后有什么打算,他说爷爷让他明天去卖废品。我让他没事多读点书。还告诉他:“等你拿到通知书,我也给你发压岁钱。领通知书的时候要双手接过,说声‘谢谢’,给老师鞠一躬。” 他点头答应了。
今晚我又去陈亮家,打算带他去街上转转,给他买双保暖鞋。刚走到花市门口,我就被一个声音拽了回来。回头一看是罗佩,她说陈亮家没人。她也是去看陈亮的,准备明天带他去上英语补习班。
很久以来,在如何界定陈亮的身份这件事上,我有点纠结。弃儿也好,孤儿也好,似乎都不准确,因为他身后站着那么多爱心人士,他一点也不孤单。尤其是现在,他简直成了新闻人物,是“重点保护动物”,他得到了比别的孩子多得多的来自社会的关爱,几乎每天都有人去他家,送钱送物,或者只是出于好奇,看一看就走,而我们帮助他的初衷,只想让他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平静、朴素、不被打扰。然而,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苦尽甘来,这些满满当当的关爱,就算是他前面12年苦难生活的补偿吧。每次见到陈亮,我都要问他:“同学老师对你怎么样,有没有人欺负你,有没有人看不起你啊?”他说:“没有,他们对我挺好的。”
听此言,我心安!父母抛弃了陈亮,但经过我们的努力,现在看来社会并没有抛弃他。我们做这些好事不仅仅是为孤儿和老兵,也是为我们自己能更加畅快地呼吸,也是为这个社会更加和谐美丽。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已经加入了“汉中市爱心义工协会”,还参加了协会组织的新年联欢晚会,认识了很多爱心人士。我跟李记者说以后有什么活动叫上我,他说没问题。
2010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才刚刚开始。让我们一起努力,扶贫助弱,经邦济世,将美好的德行发扬光大,把“爱”和“温暖”撒向大地,让“爱心人士”成为今年全社会的热词!
2011年1月15日(3500字)
盘点刚刚过去的一年,公众热词大约有:“给力”,就是“给劲”、“带劲”的意思;“纠结”,本是“烦恼”、“矛盾”的意思,现在连小学生都在说;“抓手”,泛滥于领导讲话、官方文告,就是“突破口”、“切入点”的意思;“我爸是李刚”,这是官二代、特权主义的代名词……
2010年,我的热词却是“弃儿”、“记者”、“爱心人士”。
发现孤儿陈亮绝对是一个偶然。秋天的午后,我去莲花池东门外闲看,却看见了让人揪心的一幕:贫困的老人,邋遢的孩子,破败的瓦房,熏黑的土墙。出于好奇,我跟老人攀谈起来,知道了他的名字“陈恩惠”,他的孙子陈亮,以及两个名字背后的辛酸往事!
1998年的秋交会上,警察在垃圾堆里捡到一个五个月大的弃儿,本该送福利院,却阴差阳错交给一个根本没有抚养能力的抗日老兵。老兵陈恩惠收留了奄奄一息的弃儿,给他取名“陈亮”,许是渴望光明吧。老人没拿过政府一分钱的抚养费,还自己掏钱给陈亮看病。一路看下去,养下去,竟然积攒下12年哺育的深恩。老人的名字里有隐喻,莫非是命定要施与别人恩惠不成?可他一贫如洗,唯一能施与的只是每天一个馒头、一碗稀粥,一辈子的不离不弃!一个12岁的孩子,本该在校园里快乐地读书学习,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阳光,却迫于生计整天和爷爷一起到处给人倒垃圾、捡废品维持生计。贫穷,疾病,失学,被父母遗弃,到现在还不知道父母是谁……陈亮一生下来就承受了生活中几乎全部的不幸!他不被校园接纳,只是因为他没有户口,不是共和国的合法公民。可是,陈亮来到这个世界上有错吗?如果婴儿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世界上还会有弃儿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美丽的莲花池畔,在汉航集团的高楼旁,在广电网络公司的大门外,在这个计划中人口将要达到一百万的中等城市的核心地带,在我们不断冒泡泡的幸福生活的图景上,居然会有那样一个异常醒目的良知的盲点!
我是一个心里装不住事的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最操心的还是陈亮的上学问题。在多方奔走无果的情况下,我把问题反映给了《汉中日报》“教育周刊”主任王晏,没想到引起了她的高度重视,说是第二天就去采访。第二天早上,当我带着王晏老师和全国道德模范杨怀保一起走进陈亮家时,爷孙俩的凄惨景象让我们感到深深的忧虑。一老一少住在租来的黑屋子里,屋檐下一个土灶,房间里没有窗户,柴门摇摇欲坠,比“瓮牖绳枢”还要差劲得多。目睹这一切,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良知被深深触动了。回到报社,王晏老师含着眼泪写了一篇特别报道《“我肯定想上学”》。所幸的是事件披露出去后引起了市区两级政府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陈亮上学的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11月10 日,陈亮终于坐进了汉中市北大街小学四年级1班的教室。“教育周刊”做了三期跟踪报道,其中一期采用了我的稿子。王晏老师不仅关心陈亮的学习,还关心他和爷爷的生活问题。在她的积极推动下,汉台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后来去看望了陈亮爷孙俩,给他们送去了棉衣棉被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还决定按“三无人员”的标准每月给爷孙俩500元的生活补助。
陈亮头顶的那片天终于亮了,他的生活因为媒体的介入有了一生中最大的改变。当我把这些好消息告诉我班里的那些孩子们时,他们都感到无比振奋。在这之前,他们很多同学都给陈亮献了爱心,要么是自己穿过的衣服,要么是自己用过的课本和文具,每天都有人送到我办公室,让我转交给陈亮。在这之后,他们又自发地组织起来,轮流给陈亮辅导功课。陈亮的第一篇作文《激动的泪水》登在了报纸上,我以为他真正应该感谢的人不是我,而是他的王阿姨。陈亮的事情能那么地解决掉,而且解决得那么好,多亏了王晏老师,我算是找对人了。下班后或者双休日,王晏老师经常步行去陈亮家,给孩子买衣服鞋子,跟他谈心,批改他的作文,鼓励他努力学习。前几天还给他联系剑桥少儿英语补习班,通过熟人争取到免费的优惠。
事后才知道,王晏老师是资深爱心人士,她早就加入了“汉中市爱心义工协会”,而且是协会的主要领导之一。她关注陈亮这件事完全是出于一个记者的良知,想真心帮助一个可怜的弃儿,负起“铁肩担道义”的责任,她丝毫没有拿陈亮这件事来做“噱头”哗众取宠,做表面文章。作为一个党报的记者,她和时下那些追腥追臭的小报“娱记”们有着本质的不同。做新闻的最忌讳在报道中搀杂进个人感情,但孤儿和老兵根本就不是可以淡然处理的人事,王晏老师为此倾注了饱满的热情。她呼吁,她奔走,她做的是唤醒良知的事,这让我非常敬佩!假如没有记者,我们这个社会还不知道要黑暗成什么样子。
让我敬佩的还有几个记者,他们分别是汉报的资深摄影记者李正社,“教育周刊”的记者何大龙、实习记者罗佩,还有《汉中广播电视报》的青年记者陈梅……他们都是有责任心和正义感的好记者,他们对陈亮的关心个帮助都是发自内心的。有一次,王晏老师和一些爱心人士准备去青木川看望几个孤儿。行前李记者给我打来电话,他把我叫“兄弟”,说是很敬佩我,就因为陈亮这件事。从青木川回来,他从超市割了一大坨猪肉,背了摄影包,让我带着他和几个爱心人士去看陈亮和他爷爷。恰好那天中午我的两个女学生也去看陈亮,合起来给他买了一件奶,还给陈亮辅导功课。这一幕幕温暖动人的情景,都被李记者的镜头摄了进去。我很欣赏李记者的那句话:“当你了能力的时候,一定要记着去帮助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我想,能力有大小之分,但爱心是没有大小的分别的。
通过媒体的传布,很多人的良知被唤醒,爱心和温暖不断辐射到陈亮和他爷爷身上。据我所知,留坝县有个姓赵的女士给陈亮寄了500块钱到北小,汉中市慈善协会给陈亮和他爷爷捐助了800块钱,汉中市爱心义工协会也捐了500块钱。我教过的残疾学生张明东竟然坐着轮椅去看陈亮,给陈亮买了好多好吃的。“元旦”晚会上,我把陈亮接来跟我们的同学们一起联欢,陪他一起来的还有张明东和陈梅。陈梅跟陈亮说:“我们都姓陈,是一家人,我是你姐姐。”晚会结束后,陈梅送她这个刚认下的弟弟回家,手搭在弟弟的肩膀上,有说有笑的。
前天中午,我刚走到校门口就被一个保安叫住,说是有人找。那人头发花白,戴了一副线手套,推了一辆半旧自行车,整个人躲在校门外石狮子背后。他一开口就说他是检察院的,着实把我吓了一跳!见我有点紧张,他脱了手套跟我握手,笑着说:“我在电视报上看过那篇孤儿老兵的报道,很受感动!昨天中午我找到北小,可人家不让进。快过年了,我想给陈亮发点压岁钱。”“后来呢?”“后来我就在校门口等,把小家伙等到了,给了他100块钱。”“好,你是好人!”“哪里,跟林老师比起来,我差得远。我姓姜,可以吃的那个姜。今天找你是想去陈亮家里看看,你能不能给我带个路?”
陈亮住的地方很近,但我马上有课,没法带他过去,就大概给他指了指,让他自己找过去。
当天晚上,我去了陈亮家,他说了姜师傅给他压岁钱的事。姜师傅下午五点多又来了一趟,还给他买了些作业本、笔芯、还有一本书。我问了陈亮的考试情况,又问他放假后有什么打算,他说爷爷让他明天去卖废品。我让他没事多读点书。还告诉他:“等你拿到通知书,我也给你发压岁钱。领通知书的时候要双手接过,说声‘谢谢’,给老师鞠一躬。” 他点头答应了。
今晚我又去陈亮家,打算带他去街上转转,给他买双保暖鞋。刚走到花市门口,我就被一个声音拽了回来。回头一看是罗佩,她说陈亮家没人。她也是去看陈亮的,准备明天带他去上英语补习班。
很久以来,在如何界定陈亮的身份这件事上,我有点纠结。弃儿也好,孤儿也好,似乎都不准确,因为他身后站着那么多爱心人士,他一点也不孤单。尤其是现在,他简直成了新闻人物,是“重点保护动物”,他得到了比别的孩子多得多的来自社会的关爱,几乎每天都有人去他家,送钱送物,或者只是出于好奇,看一看就走,而我们帮助他的初衷,只想让他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平静、朴素、不被打扰。然而,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苦尽甘来,这些满满当当的关爱,就算是他前面12年苦难生活的补偿吧。每次见到陈亮,我都要问他:“同学老师对你怎么样,有没有人欺负你,有没有人看不起你啊?”他说:“没有,他们对我挺好的。”
听此言,我心安!父母抛弃了陈亮,但经过我们的努力,现在看来社会并没有抛弃他。我们做这些好事不仅仅是为孤儿和老兵,也是为我们自己能更加畅快地呼吸,也是为这个社会更加和谐美丽。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已经加入了“汉中市爱心义工协会”,还参加了协会组织的新年联欢晚会,认识了很多爱心人士。我跟李记者说以后有什么活动叫上我,他说没问题。
2010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才刚刚开始。让我们一起努力,扶贫助弱,经邦济世,将美好的德行发扬光大,把“爱”和“温暖”撒向大地,让“爱心人士”成为今年全社会的热词!
2011年1月15日(3500字)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