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岁月的落叶

2021-12-26抒情散文沙封
○散文岁月的落叶沙封岁月的叶片我的院子里种了十几棵树,桔树,柿树,枇巴树,樱桃树,香椿树,白玉兰树。她们分别站立在自己的位置上,环绕着我的家。她们结果实的时间是岔开的,樱桃在春天可以吃,枇巴在夏天,柿子在秋天,桔子最晚,在深秋才会发黄。我很……
  ○散文
  岁月的落叶
  沙封
  岁月的叶片   我的院子里种了十几棵树,桔树,柿树,枇巴树,樱桃树,香椿树,白玉兰树。她们分别站立在自己的位置上,环绕着我的家。她们结果实的时间是岔开的,樱桃在春天可以吃,枇巴在夏天,柿子在秋天,桔子最晚,在深秋才会发黄。我很为自己的住处自豪,满足,虽然结出的果子自家人吃不到多少,基本是几个邻家的孩子吃了(有他们自己偷摘的,或是最后一次清果时,我妻子各家送几个过去),但不影响我的那份自得和惬意。   保持院子的清洁,其实不是一件多难以承受的事。我没有把水泥地铺满整个院子,留给树木的土地是完整的一块领地,我不愿看到在树下生长芜杂的野草,那会给人一种不洁之感,所以,常常在杂草蓬勃生长起来的时候,我就会放下手里的书本,去把草拔掉。落叶是不被排斥的,它腐烂后,是树木的好肥料。有一句话“落叶凋零”,我很喜欢这个词,晚秋时节,风吹起院子里的落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并在水泥地上翻滚。暖暖的阳光,穿透树叶,在水泥地和走廊上,也在我的额头上,书本上,我站在走廊下,体会到一种生命流逝、时光恍惚的感觉。一片落叶就是一段逝去的时间,一片,一片,她落下来总是在你不经意间,当你察觉时,地上已经是一片了,你看,那是满地零碎的时间,那是谁的,你的,我的?没有人来认领。我在落叶的声音中沉醉,天有些暗了,我坐在楼上,打开台灯,直到听到下面院子里,下班回来的妻子在用扫把刷刷地将水泥地上的落叶,扫到树木的领地上去。   我常常走进树木领地,树叶裂碎的声音从我脚下传来,那是将时间撕裂的声音。我看到树叶上的螳螂在巡视,听见地下的蚯蚓出头叹息,这里是那么有声息有气息。我是要让这里的生物熟悉我,不至于把我当陌生人,至少把我当做一个友好的邻居。我常常会俯身捡拾,我感到,回味那过往的一段时间,就如观看手里的一张落叶,叶的经脉如事物的原理,道道明晰。   是谁丢失和遗弃了这一片片时间?无人认领,好像那是从天上飘落的,好像时间是那么不珍贵,没有价值,人们的无视里没有一点羞怯。   我也是一棵树,我身上的叶片是否也在不经意间凋落呢,在我的脚下,也是一片岁月打下的落叶?那一页页写满字迹的稿纸,就是我身上的落叶,那是一个个过往的故事?哪一片是我的哭泣,哪一片是我的心思,哪一片又是我的欢乐?每一次对社会对人生与事物的认识,就是那落叶背后的经脉。在一个个落叶的季节里,一棵树不断地生长,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在不断增长。   落叶归根,在一年的冬季到来时,树叶落尽,我拎起一把扫帚,将被风吹散的落叶,扫回树下,然后,回到书房,也将自己一年里完成的稿纸捡叠起来,封装。我知道,在这样的冬去春来中,树木又增加了一次年轮,而我,又长了一岁。
   金色领地
  春末夏初, 连续下雨,傍河的村庄变得湿漉漉的。在河流和一条乡间土路之间,有一排房屋,我的家就在其中。我每天上下班就骑着自行车从这条土路进出。其实在雨季来临的第二天早晨,我就发现,土路上四处蹦着爬着那种刚由蝌蚪变成的小蛤蟆。很小很小的,稍微不注意,会以为是土路上的一个石子,一团细碎的叶片,或者是土块,很容易被忽视。它们在路上蹦着,粗看是没有目标的。我的车轮不由自主地避让着,小心别压着它们,我知道一旦压到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于是,我的自行车骑得很不规范,车轮在遍地的小蛤蟆中穿行,好像喝醉酒的人骑车,歪歪扭扭。   一路上,我能看到很多被车轮和鞋底压烂踩扁的蛤蟆尸体。等雨一停,那些已经死去的蛤蟆,会被强劲的阳光蒸发掉,变成尘土。在这些同伴的尸体间,活着的和后继者仍然穿行,没有惊异的感觉,那种对死亡的漠视,表现出对不可知未来的毫不畏惧。   为什么一有雨水,它们就要出行?是要寻找一个新的领地?还是一个梦想?是啊,那条河里的青蛙蛤蟆是很多了,在这样的夜晚,蛙声伴你一夜沉眠。也许它们会是这样想的:这条河是父母的生息之地,有出息的子女,应该创造自己的天地,而不是和父母挤在一起。所以雨就成了出行的召唤,因为在干燥的晴天,它们带有粘液的身体是不利于出行的。它们要徒步跋涉多远?我知道,它们穷其一生也不能摸清这个世界的一个角落,上帝注定了它们永远生存在懵懂之中。在这样的跋涉中,这个群体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仅仅从这一条土路上的穿越,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有无数巨大的力量在决定着它们的命运,人的偶然与不经意间的行为,给小蛤蟆带来的就是悲惨的结局。我不能指责骑车和行走时两眼抬高不看脚下的人们,他们的车轮和脚板压扁小蛤蟆时,几乎是没有感觉的,更听不见那极其微弱的生命撕裂的声音(或喊叫)。我第一次发现,偶然与漠视带来的灾难同样是巨大的,人们会为自己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出行,比如去邻家闲聊,而踩死数个生命。   在一次次的避让中,我自问,从我车轮和脚步下幸存的小蛤蟆,在这条路上的劫运是不是就算结束了呢,显然不是,因为,在我避让的同时,先后有许多车辆快速从我身边驶过,一群上学的孩子打着雨伞穿着雨鞋,在路上蹦蹦跳跳地嬉闹。而我,没有力量去制止和改变他们。   回到家,我看到地板上有一只小蛤蟆。我知道,它是从门缝里进来的。应该说,它是幸运的,一是在我回来之前,它没有被猫咪发现,否则,它会被戏耍到死去为止;二是它不至于在沙发、门后或冰箱底下饿死干死,变成一片干巴巴的尸体。   我将它小心地捏在手里,它在挣扎,它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不是因为恐惧,而只是觉得在我手里不舒服罢了。它的力量太小了,我的手指稍微一挤,就会要了它的命。可是,它没有把我当作会给它带来致命危害的敌人,它的眼睛告诉我,它能承受很多事情。哦,这是一种什么力量,能够使它不惧任何危难呢?一条遥远的不可知的河流,才是它应该去的地方。我把它放入房屋边的河水时,在想,它不会理解我的行为,在随后的雨天,它还会出行,去寻找它命定的,那个未知的金色领地。
   文屁冲天
  我不再以为自己是个作家,我真的以为,自己不过象个木匠一样,会一门写作的手艺罢了。这一是从经济收入上来看的,二是我少年离校后真的学过木匠。这样看待写作,当然和现在文化环境的变化有关,作家不再是个荣耀的称呼,人们真的承认写作是个很个人化的事,不是吗,就像一个木匠背起工具箱就能干。木匠一天收入有40元,剔除阴雨天和业务中断的天数,月收入在1000元上下,和一个中等水平的写作人差不多(这里要剔除编辑收入、记者的工作收入等)。好的写作人中,有收入几十万、几百万的,这种特例木匠中也有,比如拉起队伍搞装潢的,做家具厂的。   少年时把写作当做事业,以为那就叫有理想有追求,认为那些手艺人是碌碌无为的。二十多年过去再看,选择学写作和学木匠竟然是几乎等同的,社会给写作人的报酬(千字就是50元上下),和一个木工的收入差不多,这就是一种价值的判断与认同,不管你是否难以接受。   当年,我的木工师傅是自己的姐夫。那时候学手艺正是热门,“手艺是自己的,水淹不着,火烧不着”,许多离校生都去学手艺,那是为今后找一个谋生的手段。可我只学了二三天就放弃了,应了姐夫一句话:“他文屁冲天,学不了几天”。   其实,古代“小说家”是下九流人物。写那“话本”的文人,读过书,懂点儿历史,以闯荡江湖的社会知识和素材谋生,不但不敢争“版权”,还怕人知道,大都用别号署名,例如漱六山房、兰陵笑笑生等。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写诗词歌赋是“文人雅士”,写小说是“无聊文人”,是“误人子弟”,例如明代李昌祺,写了传奇小说《剪灯余话》,不但生前受到嘲笑,死后还为此被取消进入乡贤祠的资格。明代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说:罗贯中因为编《水浒传》,“其子孙三代皆哑”,以此证明这是“天报应”。与他们相比,我觉得现在的写作环境正常多了。   有了这门手艺,让我虽身处生活的最底层,却还不至于为温饱发愁。当身边打工的人,一天没活干就没收入时,我坐在家里写几个字就可能挣到一天工资,是叫他们羡慕的,他们说,“老沙这个人可以”。每月的稿酬,让我摆脱了不少经济上的窘迫,有时候小小地奢侈一下,孩子的零食、我劳累时的几瓶啤酒等等。让我体会到金钱富余的滋味。   写作的难度会越来越大。而今,经过系统学习的年轻一代,他们提起笔来,其优势和起点,较之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自修生,都高出许多。但是我不再有转行的可能,因为我这一辈子,就只会这一手艺。   我在写作中感受到的情调成分越来越少了,渐渐感受到的是一份沉淀,她能使我安稳,心的安宁。我可以一直写下去,我不止一次自豪地对人说:我很高兴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是趴在书桌上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