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叶面条
2021-12-26经典散文
[db:简介]
夏天,湿热拉扯着日子滋滋生长,芝麻在七月窜到一人高,枝繁叶茂,正是掐芝麻叶的好时候。掐芝麻叶是为了吃,田地里能吃的东西很多,红薯叶、南瓜秧头、马齿笕、扫帚苗,洗干净拌上面粉,放笼屉里蒸熟,浇上蒜汁儿,是上好的美味。芝麻叶因为容易得到,香郁中略带些苦,滋味独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霸占家里的餐桌。
出门的饺子,回家的面。在外漂着的人,是被牵着的风筝,一头是自由,一头是故乡。少小离家,扎进城市,挣扎着为名为利为前程,年纪渐长,思乡渐浓,毕竟根在那里,骨子里的东西,难以抗拒更改。每次回家,只要有,奶奶就会烧一锅芝麻叶面条。这东西容易储藏,掐下来的叶子,放锅里用清水煮透,去掉大部分涩味儿,捞出来晾得半干,抓一把团成一团,放冰箱里冷冻。吃的时候,用开水泡开,切一把小香葱,拍两个大蒜,剁一撮姜丝,一并扔进温油锅里翻炒,香味出来后,放入碎肉末,肉末发白,再放沥过水的芝麻叶,炒半熟,一并捞出来,锅里加水煮面,面快熟的时候倒入芝麻叶肉末。这样的程序我看过无数次,从七八岁,一直到现在,那时我到她腰身,要踮着脚看她忙活,现在高出她一个脑袋,须低头看,时间的逻辑里,没有道理可讲,参差渐忘,唯有这场景巩固强化,愈加明晰。
做了几十年,也有失手的时候。有一次过节,姑姑、叔叔都回去,照例是一锅芝麻叶面条,她在做,我在看,看她把刀放平,把调料铲进锅里,看她在油星子噼里啪啦的响声里翻炒那团皱皱巴巴的叶子,我则在心里盘算,该放盐了,再过一分钟该煮面了。眼见着水添得多了,我提醒她:老丁啊,你做的太多了,吃不完。奶奶一愣,回过头开始笑骂:你这孩儿,叫我的啥?老丁也是你叫的?你是想挨小杆杖敲哩吧?!笑骂完,父亲刚好进屋,开始跟父亲告状:你瞅你儿子,没大没小的,刚叫我的啥,你让你儿子再叫一遍试试!然后又给大姑二姑告状、给叔叔告状。此后好多年,这都是我跟她之间屡用不爽的梗,只要回家,她都翻出旧账嘲笑我的不懂事,我的辩解一如既往苍白无力:你的确是做得太多了,浪费。
她这大半辈子不是在为子女操劳,就是在为子女的子女操劳,和中国传统的女人一样,把一生全部奉献给家庭。奶奶养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她小儿子没结婚的时候,就又开始养活她儿女的儿女。在这二十多年前,她盼望子女长大,二十年多后又盼望我们四个孙子女长大。家里经济拮据,穿的衣服不少是亲戚的旧衣服,难免不合身,她一件件拆洗、熨烫,量了我们的尺寸重新裁剪,日日年年,她开始劳作的时候我们还没醒,她还在缝纫机旁的时候我们已睡着。有一年冬天,破天荒地去扯了几尺灯草绒布,比照着商店的棉袄样式,居然复制出两套来,这让我和哥哥炫耀了一整个新年。在吃上,她也讲究,虽然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叶子啊、根茎啊,也变着法儿地做。院子里满满当当,都是各色时令菜,地上是小白菜、菠菜、韭菜、番茄,墙上爬满梅豆角和木耳菜,房顶上铺着南瓜秧和丝瓜。别人不要的旧盆,捡回来装满土,里面可以种田七、大蒜、十香菜、茴香、辣椒,这些算是平淡生活的配料,她总能把寡淡的日子过得丰腴,摊煎饼和烙菜馍的时候掐一把十香菜、小茴香掺在里面,特殊的味道能在嘴里蔓延好几天。后来想想,都不知道那么小的一块儿地,她怎么就种出了四季,也不知哪来那么大的精力,把每个季节侍弄得有声有色。
芝麻叶是菜蔬匮乏的替代品,在每一个秋冬温暖院落。夏天到来,她都要去周边的田地里,掐上一蛇皮袋的芝麻叶,一锅锅焯水,没有冰箱,就一片片挂在院里的绳上晾干后,找几个塑料袋存储,以渡过菜蔬难寻的时节。我看到铁锅的蒸汽氤氲小屋,闻到芝麻叶特殊的苦香味道飘过屋檐,飘进童年。整个小学、初中她都早上五点准时起床,生火做饭,一日三餐,没有耽误过一顿。后来上初中功课重,有了早晚自习,晚上九点多才能到家,半大的孩子,长身体的时候,饿得快,回来还要加一顿餐,最常吃的就是这一碗芝麻叶面条。人在饥饿时,食物能满足一切欲望,漫长的十几年之后,深夜的这碗面能满足关于过去的一切幻想。
鸟大了,往外飞,家成了临时驻足的地方,外面的世界确实要丰富得多,形形色色,超出预知和想象,我把自己扔进去,就像一个小石头扔进深井,不见回应,不闻回音。食物不再分南北地域,菜蔬不再分春秋冬夏,除了温度的差异,四季的轮廓慢慢模糊,日渐趋同。城市的角落里,偶然会见这些不稀罕的东西,它们用好看的盘子装盛,卖到几十块钱一盘,当然也有芝麻叶面条,跟它配套的还有一小碟一小碟的零星配菜,身价高了,样式也好看,但总觉形式远大于内容,少了份乡土气,吃不出那种清新香郁的苦味。它们是表象,在某一时刻提醒将要迷失在迷离中的人,在遥远的地方还有无论如何擦除不净的印记。
奶奶今年八十二岁,身体硬朗,除了耳朵稍微有点背,没啥毛病。有时跟她打电话,说要回去,她都说:回来干啥,我有吃有喝的,用不着你们操心,该忙忙吧。真要是回去了,她又忙前忙后张罗。前不久我和大姑回家,邻居跟她开玩笑:老太太,闺女、孙子都回来了,你还不赶紧去割肉做好吃的。奶奶嘴一撇:就一碗芝麻叶面条,吃就吃,不吃赶紧走,省哩招人烦。
出门的饺子,回家的面。在外漂着的人,是被牵着的风筝,一头是自由,一头是故乡。少小离家,扎进城市,挣扎着为名为利为前程,年纪渐长,思乡渐浓,毕竟根在那里,骨子里的东西,难以抗拒更改。每次回家,只要有,奶奶就会烧一锅芝麻叶面条。这东西容易储藏,掐下来的叶子,放锅里用清水煮透,去掉大部分涩味儿,捞出来晾得半干,抓一把团成一团,放冰箱里冷冻。吃的时候,用开水泡开,切一把小香葱,拍两个大蒜,剁一撮姜丝,一并扔进温油锅里翻炒,香味出来后,放入碎肉末,肉末发白,再放沥过水的芝麻叶,炒半熟,一并捞出来,锅里加水煮面,面快熟的时候倒入芝麻叶肉末。这样的程序我看过无数次,从七八岁,一直到现在,那时我到她腰身,要踮着脚看她忙活,现在高出她一个脑袋,须低头看,时间的逻辑里,没有道理可讲,参差渐忘,唯有这场景巩固强化,愈加明晰。
做了几十年,也有失手的时候。有一次过节,姑姑、叔叔都回去,照例是一锅芝麻叶面条,她在做,我在看,看她把刀放平,把调料铲进锅里,看她在油星子噼里啪啦的响声里翻炒那团皱皱巴巴的叶子,我则在心里盘算,该放盐了,再过一分钟该煮面了。眼见着水添得多了,我提醒她:老丁啊,你做的太多了,吃不完。奶奶一愣,回过头开始笑骂:你这孩儿,叫我的啥?老丁也是你叫的?你是想挨小杆杖敲哩吧?!笑骂完,父亲刚好进屋,开始跟父亲告状:你瞅你儿子,没大没小的,刚叫我的啥,你让你儿子再叫一遍试试!然后又给大姑二姑告状、给叔叔告状。此后好多年,这都是我跟她之间屡用不爽的梗,只要回家,她都翻出旧账嘲笑我的不懂事,我的辩解一如既往苍白无力:你的确是做得太多了,浪费。
她这大半辈子不是在为子女操劳,就是在为子女的子女操劳,和中国传统的女人一样,把一生全部奉献给家庭。奶奶养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她小儿子没结婚的时候,就又开始养活她儿女的儿女。在这二十多年前,她盼望子女长大,二十年多后又盼望我们四个孙子女长大。家里经济拮据,穿的衣服不少是亲戚的旧衣服,难免不合身,她一件件拆洗、熨烫,量了我们的尺寸重新裁剪,日日年年,她开始劳作的时候我们还没醒,她还在缝纫机旁的时候我们已睡着。有一年冬天,破天荒地去扯了几尺灯草绒布,比照着商店的棉袄样式,居然复制出两套来,这让我和哥哥炫耀了一整个新年。在吃上,她也讲究,虽然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叶子啊、根茎啊,也变着法儿地做。院子里满满当当,都是各色时令菜,地上是小白菜、菠菜、韭菜、番茄,墙上爬满梅豆角和木耳菜,房顶上铺着南瓜秧和丝瓜。别人不要的旧盆,捡回来装满土,里面可以种田七、大蒜、十香菜、茴香、辣椒,这些算是平淡生活的配料,她总能把寡淡的日子过得丰腴,摊煎饼和烙菜馍的时候掐一把十香菜、小茴香掺在里面,特殊的味道能在嘴里蔓延好几天。后来想想,都不知道那么小的一块儿地,她怎么就种出了四季,也不知哪来那么大的精力,把每个季节侍弄得有声有色。
芝麻叶是菜蔬匮乏的替代品,在每一个秋冬温暖院落。夏天到来,她都要去周边的田地里,掐上一蛇皮袋的芝麻叶,一锅锅焯水,没有冰箱,就一片片挂在院里的绳上晾干后,找几个塑料袋存储,以渡过菜蔬难寻的时节。我看到铁锅的蒸汽氤氲小屋,闻到芝麻叶特殊的苦香味道飘过屋檐,飘进童年。整个小学、初中她都早上五点准时起床,生火做饭,一日三餐,没有耽误过一顿。后来上初中功课重,有了早晚自习,晚上九点多才能到家,半大的孩子,长身体的时候,饿得快,回来还要加一顿餐,最常吃的就是这一碗芝麻叶面条。人在饥饿时,食物能满足一切欲望,漫长的十几年之后,深夜的这碗面能满足关于过去的一切幻想。
鸟大了,往外飞,家成了临时驻足的地方,外面的世界确实要丰富得多,形形色色,超出预知和想象,我把自己扔进去,就像一个小石头扔进深井,不见回应,不闻回音。食物不再分南北地域,菜蔬不再分春秋冬夏,除了温度的差异,四季的轮廓慢慢模糊,日渐趋同。城市的角落里,偶然会见这些不稀罕的东西,它们用好看的盘子装盛,卖到几十块钱一盘,当然也有芝麻叶面条,跟它配套的还有一小碟一小碟的零星配菜,身价高了,样式也好看,但总觉形式远大于内容,少了份乡土气,吃不出那种清新香郁的苦味。它们是表象,在某一时刻提醒将要迷失在迷离中的人,在遥远的地方还有无论如何擦除不净的印记。
奶奶今年八十二岁,身体硬朗,除了耳朵稍微有点背,没啥毛病。有时跟她打电话,说要回去,她都说:回来干啥,我有吃有喝的,用不着你们操心,该忙忙吧。真要是回去了,她又忙前忙后张罗。前不久我和大姑回家,邻居跟她开玩笑:老太太,闺女、孙子都回来了,你还不赶紧去割肉做好吃的。奶奶嘴一撇:就一碗芝麻叶面条,吃就吃,不吃赶紧走,省哩招人烦。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