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古朴典雅 木雕画卷——畅游宁津德百古建木雕博览园

2021-12-27抒情散文高迎春
古朴典雅 木雕画卷——畅游宁津德百 古建木雕博览园 高迎春岁末寒冬,大雪季候,宁津县文联组织宁津作家协会成员,畅游了宁津德百欢乐谷古建木雕博览园。自接到通知,我心里便充满向往与期待。到了周五这一日,早早打点好行装,沿着宁德高速公路南行,……

古朴典雅 木雕画卷——畅游宁津德百 古建木雕博览园 高迎春 岁末寒冬,大雪季候,宁津县文联组织宁津作家协会成员,畅游了宁津德百欢乐谷古建木雕博览园。自接到通知,我心里便充满向往与期待。到了周五这一日,早早打点好行装,沿着宁德高速公路南行,远远望到路东飞檐翘角的仿古建筑大门,就知道名闻遐迩的宁津德百杂技蟋蟀欢乐谷,已经近在眼前了。近瞧但见,宽阔的门洞中心之上,是一座三层重檐庑殿式建筑,左右两边,用飞桥连通四座凉亭,巍峨与小巧结合,令人耳目一新。 宁津德百杂技蟋蟀欢乐谷,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宏伟的设计已经初显端倪。远远望去,壮观的高楼,错落有致;精致的别墅,美观别致;古雅的宝塔,直插蓝天。走过大门,湖面清波荡漾,岸边翠竹摇曳。亭台楼榭,点缀其间;树木草坪,曲径通幽。竣工开园的德百古建木雕博览园,位于欢乐谷东南角。整个明清时期的建筑群落,采用整体搬迁,然后就地组装,恢复原貌。其工程之精细,其组装之难度,令人叹为观止。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发展到宋代,已经到达成熟阶段,宫殿,寺庙,塔幢,书院,园林,造型更趋于秀丽,打破完全对称的单调格局,出现了纯以砖石发券构成,无梁的楼阁殿堂。到了明清时期,中国木构建筑出现了新的变化,其中包括简化梁架结构,采用斜梁支撑,有时将梁柱直接置于柱头。规模较大的建筑,仍然采用斗拱作装饰,但比列显著缩小,成为高檐一横列密集的装饰物。木雕,石雕,砖雕,彩饰,装修的广泛应用,成为明清时期最突出的建筑成就和艺术特色。宁津德百古建木雕博览园,以其木梁构件上众多群像上的镂空透雕,中堂装饰上的浅浮雕深浮雕,匾额匾牌上的平雕圆雕,书柜书橱屏风上的线雕花格雕,根雕如意瑞兽上的立体雕刻,构成技艺精湛的木雕画卷。 到达德百古建木雕园,门前小广场前方有一个长度为108米,高度为6米的大型影壁墙。影壁,也称照壁,古代称作萧墙。春秋时期,人们将面对鲁国国君宫门的矮墙,叫做塞门,或者屏风。君臣至此矮墙前,便会肃然起敬。古代,“肃”通“萧”。久而久之,这段矮墙就被称呼为萧墙。萧墙在宫苑之内,因此萧墙又被借指内部。祸起萧墙,这个词汇指的就是家里或内部发生了祸乱。影壁,有的位于大门之内,叫做内影壁。有的影壁位于大门之外,称为外影壁。影壁上有的雕刻着“福”字,有的绘画着山水,有的刻画着松竹梅,有的刻着阴阳八卦,有的雕刻着赵孟頫的赤壁赋书法。而明清皇家影壁,多采用琉璃九龙壁,呈现出皇家气派。而山西乔家大院的一个门前影壁上,除了雕刻有山水树木动物,还在上面开了一个洞口,仔细想来,自然是暗喻别有洞天了。影壁的形状,有品字形,有八字形,有一字型。而德百古建木雕园前这个影壁,却呈现出弓玄弧形,非常独特。雪白的墙面上镶嵌着自宋元明清以来,姿态各异的999头狮子。中间,是一个窗格图案的绣球。飘拂的绣带附近,有火焰图纹装饰,寓意着绣球的旋转与灵动。因此,这个影壁墙被命名为“千狮戏球”影壁墙。 影壁墙,一般分为底座,壁身,顶盖三个部分。最为奢华的,当属皇家宫苑的九龙壁了。它的底座,由汉白玉莲花瓣和瑞草图案勾连而成。壁身有九条金龙青龙白龙,采用深浮雕琉璃构件镶嵌。它的顶盖,是琉璃檐和琉璃瓦。整个九龙壁,可谓活龙活现,金碧辉煌。“千狮戏球”影壁墙,中间绣球部分的底座,由海浪波涛纹构成,这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古代不但出现在皇帝的龙袍上,也出现在朝中大臣的朝服上。“千狮戏球”其他部分底座,虽然没有装饰图案,却在底座前安装了带有狮子雕像的立柱来装饰,成为整个“千狮戏球”影壁的组成部分。“千狮戏球”中间影壁上,镶嵌着姿态各异的石雕狮子,可谓千狮千面。狮子,中国古代称作狻猊,它是世界上唯一保持雌雄两态的大型猫科动物。中国人自古推崇狮子,认为它是百兽之尊。雄狮鬃毛飘拂,披肩洒颈;肃穆威严,坐姿威武,身上有一种神秘力量,可以历神显圣,可以祛除邪恶。因此,它端坐在宫殿、寺庙、桥梁、佛塔、府邸、园林、陵墓等建筑大门前,成为镇守一方平安的瑞兽。之外,它还出现在印纽,砚台,如意,绣品之上,成为人们喜爱的艺术形象。毫无疑问,宁津德百古建木雕园前的“千狮绣球”影壁墙,也是借助瑞兽狮子,来镇守古建木雕园,平安吉祥。 看过“千狮戏球”影壁墙,回头望,就是飞檐翘角的集贤楼了。集贤楼,是集贤书院的大门,它占地面积460平方米,立柱和房梁,全部采用珍贵的红木,可见修筑规格之高。上万件斗拱,互相勾连,呈米字排列,撑起飞檐,给人以视觉震撼。斗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特有的物件,它由方形的兜、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所构成。使用这种斗拱结构,可以支撑屋顶出檐,减少屋内大梁的跨度,并将屋顶大面积载荷,经过斗拱传导到立柱上。斗拱既有实用性,又有装饰性,是我国木匠集体智慧的发明和创造。斗拱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斗拱的排列和大小,与飞檐出挑的层数有关,层数越多,说明建筑等级越高。集贤楼大门斗拱是五层,三层飞檐,层层叠高,飞檐错落,显得美观而庄重。门洞左右,各有一间宽阔的耳房,可以让教授学生的先生,在其中起居。左边耳房横匾上写的是:一轮明月四壁清风;右边耳房横匾上写的是:蛟龙凤起培桂滋兰。上联形容集贤书院光明正气,下联形容培养学子的品质如兰似桂。而集贤楼正堂上方写的:承勉迪训。应该就是这幅对联的横批了。意思是要对莘莘学子承志勉强,教导抚育。可见这对联,就是集贤书院的校风与校训了。 在集贤楼正堂中间木板上,写着这样一幅楹联:情性即文章,有德有言,一任平奇浓淡;彝伦皆学问,惟忠惟孝,不分孔孟程朱。这两句楹联的意思是:所谓文章,是情感和心性的结晶。随心而动,落笔成章。有德行的人,一定会有善言,诗文不论平奇浓淡,总是以自然为贵。常理和常道都是学问,惟有以忠诚和孝道来报答国家,不必分清秉承是孔孟儒家之道,还是程朱理学精神。这幅楹联,应该就是集贤书院所遵从的办学宗旨了。中国的书院始于唐代,当初是为了集中全国著名学者,进行写书、讲书活动。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崛起之后,讲学之风日盛。从元代开始,书院逐渐发展为类似学校的体制。明清两代,除了官办书院,私人出资办书院开始兴盛。到了清代末叶,书院授课除了国文和算学,还引进了自然学科目,已经类似现代学校了。这幅楹联中的孔孟,指的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和孟子;这幅楹联中的程朱,指的是宋代程颢、程颐二兄弟和朱熹。孔孟的儒家思想和程朱的道学,都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学术流派。这幅楹联的下方,摆放着一方巨大的龙形雕刻砚台,汹涌的波涛与惟妙惟肖的龙头,相映成趣。而砚池之内,似乎正在散发着悠悠墨香。砚台,是中国古老的文房四宝之一,将龙形砚台摆放在集贤书院大门厅堂之下,自然就有了期盼学子成龙的寓意。

在集贤楼左边山墙横梁上,雕刻有石榴浅浮雕。石榴多子,故国人用石榴来寓意“子孙满堂”、“多子多福”、“后继有人”、“繁荣昌盛”、“吉祥富贵”;石榴在五月开花,红红火火,因此石榴又寓意“潮气蓬勃”、“丹心赤诚”;另外,石榴的榴字,与留下的“留”字同音,“榴者留也”,所以也用石榴来挽留客人或者学子。石榴浅浮雕附近,有一对深浮雕山羊。羊与阳同音,“山羊”即“三阳”:朝阳、正阳、夕阳。朝阳启明,其台光荧;正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辉照,其台腾射,均含有勃勃生机之意。于是,三阳(山羊)开泰或三羊开泰,就成了吉祥话语和吉祥图案。中国的民俗,常常将吉祥写作吉羊。山羊儒雅温和,温柔可爱,是被人类驯化最早的动物之一,自古深受人们喜爱。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的“美”字,就是头顶大羊角的山羊形状。因此,山羊也常常用来寓意美好。在集贤楼右边山墙横梁上,雕刻有佛手浅浮雕。佛手为香橼科植物,果实成熟时,分离成细长弯曲的果瓣,形状若仙人指,故名佛手。佛手果实颜色金黄,芳香四溢,可以净化空气,抑制细菌。而且佛手与观音相关,于是,佛手就成了吉祥的瑞草。在佛手附近,有两只耕牛深浮雕。三国时期,曹操打败袁绍后下昭:“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这说明,早在那个年代,人们就使用牛来耕田了。牛温顺听话,粗壮有力。因此中国文化中,用耕牛来象征勤劳和勤奋。

在集贤楼正面中间横梁上,最上面雕刻的是丹凤朝阳。凤凰是我国古人推崇的四大神灵之一,它头顶华美头冠,身披五彩斑斓的羽毛,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传说中的凤凰,原本是一对,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因此凤凰是美好爱情的象征。也是皇妃的象征,只有皇妃才可以戴凤冠,穿凤衣。在凤凰之下,是一组群象木雕,九头象之中,有成年大象,也有顽皮的小象。象与“祥”同音,它长鼻阔耳,长相奇特,驯化后的大象,温顺友好,善解人意,容易亲近,可以帮助人们搬运沉重的木柴。于是,勤劳能干,聪明灵性的大象,被中国人赋予了吉祥的寓意。集贤楼里面的二龙戏珠深浮雕,龙的姿态非常生动。龙在我国古代,是四大神灵之首,也是皇帝的象征。皇帝穿的衣服称作“龙袍”,皇帝睡觉的床叫“龙床”,皇帝坐的椅子叫“龙椅”,皇帝坐的轿子叫“龙撵”。龙可以腾云驾雾,播撒甘霖,龙可以穿水入海,兴风作浪。总而言之,龙是一种神秘力量的象征。集贤楼里的麒麟木雕,也是古代人推崇的神物。它遍体鳞甲,形态似鹿,长着一对翅膀,既可以奔跑,又可以飞天。小孩子过周岁,爷爷奶奶会送一个麒麟送子纯银配饰,戴在胸前,是老人期望子孙繁荣幸福的象征。集贤楼里的鸳鸯木雕,也是美好爱情的象征。在中国唐代以前,鸳鸯是比喻兄弟的。唐代以后,才用来比喻男女爱情。卢照邻的诗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就是很好的例证。

在集贤楼大堂左边横梁上,有一组木雕刻画的是“香山九老图”。这幅画的原作,为明代的周臣。他是江苏苏州人,字舜卿,号东村,他画的人物,古貌奇姿,各极仪态,被世人所推崇。他的两个学生,都是明代著名画家,一个是唐寅,一个是仇英。香山九老图,描画的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晚年退居香山,闲来与胡杲,刘真,郑据,张浑,卢贞,卢慎,狄兼谟,吉旼,畅游香山的情景。因为九个人都是高龄老人,当时人们称他们为香山九老。集贤楼木梁上的香山九老图,就是来之这个故事。九位老者,额头前凸,银须垂胸,手持拐杖,有的在下围棋,有的在观赏书画,有的在观赏山景,谈笑风生,仪态清雅,给人一种安闲自在的感觉。木雕人物生动饱满,雕刻技艺精湛,表现出他们九个人,远离世俗喧嚣,忘情于青山绿水,沉湎于清闲淡泊,是古代文人雅士归隐于自然的体现。为什么寿星老额头凸出?据《尔雅释天》云:“寿星,角,亢也。”郭璞解释说:寿星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寿星头上的大包,原来是角。古人长以松树和丹顶鹤来寓意长寿,画家便把丹顶鹤额头的凸出,画到寿星头上,成为老人长寿的象征。雕刻画面之上,还有寺庙和松树,槐树,使得布局饱满而生动。 在集贤楼大堂左面上方,悬挂着两方书斋匾额:一方写的是“若虚斋”,一方写的是“养气斋”。在集贤楼右面上方,也悬挂着两方书斋匾额:一方写的是“凝瑞轩”,一方写的是“醇儒轩”。在大堂正面上方,悬挂着四方匾额。左边写的是:“绳其祖武”、“贻厥孙谋”;右边写的是:“锦绣传芳”、“圜桥继志”。集贤楼大堂右边上方,雕刻有竹林和人物的群雕,刻画的是竹林七贤。其上有一人作画,一人弹琴,二人下棋,三人写书法。人物形象,动感十足。这七个人,是魏末晋初时期的七位名士,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闲暇时候,山涛便召集大家,在山阳县(现今河南辉县)竹林中喝酒,赋诗,纵歌,论道。当时人们尊称他们为“竹林七贤”。这七个人精通文学,谙熟音律,尊崇自然,提倡自由,并在哲学领域有深入研究。他们的诗文,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展现出对自由的追求,对光明的渴望。《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曾评价嵇康的诗文,志向清峻;阮籍的诗文,主旨遥深。所以,他们能够做到标新立异。在竹林七贤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墨客,所共有的美好品德。对于后世的人来说,都是深厚的精神财富。千年以来,有许多书画大家,竹雕艺人,木雕艺人,玉雕艺人,都有表现“竹林七贤”的艺术作品。我想,集贤楼梁上之所以雕刻“香山九老”和“竹林七贤”,就是让学子们学习他们标新立异的治学精神吧? 进了集贤楼大门,迎面就是集贤书院了。它修建于清代光绪年间,为双层木结构徽式建筑。集贤书院的门为二门,是三层飞檐牌坊式样。正中由六个比真人还大的门神把守,人们进入则须过左右便门。门神,是中国民间贴在门上的神像。这一风俗的形成,是人们渴望平安,摆脱灾难的心理需求与信念。春秋时期的鲁班,摹拟螺蛳形象制作出门锁门环,意在由螺蛳守护大门。后来人们,逐渐以猛兽的头面装饰在门上,称作“铺首”,来为主人守护大门。西汉时期,有一位王爷患病,让人画了一位叫做“成庆”的壮士贴在殿门上,想借助他的威武神勇,驱走病魔。从此以后,贴门神在民间逐渐流行,并确定由黄帝信任的两个卫兵来当门神。这两个卫兵是哥儿俩,哥哥叫神荼,弟弟叫郁垒。他们身披盔甲,手持青铜斧钺,神荼立在左门扇上,郁垒立在右门扇上。到了唐朝时期,唐太宗夜间常听到鬼叫门,常常吓得魂不附体。唐太宗的将军秦琼和尉迟恭听说之后,甘愿戎装守门,小鬼不再来叫门。民间从此又多了两个门神。到了清末时期,民间的门神多了起来,有马超、马岱,有孟良、焦赞,有关羽关平等等。集贤书院门上的门神,除了神荼、郁垒、秦琼、尉迟恭,其中一位手持长刀,看来余下的两位,就是关羽和关平了。 中国自唐代始有书院,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设于遂宁的张九宗书院,为最早的私人书院。唐玄宗时开设的丽正书院为官家书院,集中国内著名学者,在书院著书立说,讲学论道。书院中专设侍讲,特为皇帝讲解经史。据《唐代官府书院研究》一书统计,唐代共有57所书院,其中48所书院有确定地址。到了宋代,全国创建书院711所,书院成为教育机构。庐山的白鹿书院,衡阳的石鼓书院,应天的应天书院,长沙的岳麓书院,是最有名的四大书院。书院内除了讲解和校正典籍,主要是开展学术讲座和学术辩论。到了元代,各地州、府都设置了书院。明代书院进入成熟推广期,书院达到两千多所,超过唐宋元三个朝代的总和,书院更加注重授课与科考。到了清代,各地创办书院处于爆发期,私人出资办的书院也很发达。据《中国书院制度研究》统计,书院高达3868所。除了西藏没有书院,全国各地都有了书院。最为著名的有汉江书院,经心书院,江夏书院,晴川书院。宁津也创建了书院,名字叫做临津书院。集贤书院是双天井结构,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阁楼飞檐画栋,青瓦花窗,厢房通围,回廊相连,当是这众多书院中,面积和规格都是相当高的私家书院之一。 过集贤书院右便门,北侧廊庑周屋内壁上,挂着数以千计的“家规”,“家训”。比如:必孝友乃可传家,兄弟式好无他,即外误侮何由而入。振家声还是读书,劝人为善好学。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治家之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以及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诸多内容,至今仍然值得借鉴。明代的吕近溪在《小儿语》中说:“儿小任情娇惯,大来负了亲心。费尽千辛万苦,分明养个仇人。”这句话,仍然可以作为父母的座右铭。清代教育家陆世仪,在《小学类》中告诫人们:启蒙教育,不但是出就外傅谓之教,凡家庭之教最急。这个“急”字,说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所言所行,都是在给孩子上课,影响到孩子道德观念的形成。而孩子对父母言行的模仿,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所以,父母率先垂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身教重于言教,儿童人生的第一课上不好,日后则“虽有良师,化诲亦难”。集贤书院之所以将家规、家训挂满墙,说明他们非常懂得“教养之方”。中国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尽管不很科学全面,却也有一定的道理。集贤书院满墙家训,家规,就是强调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将来受益终生。 出右边厢房,就来到了集贤书院第一个天井。这个天井是集贤书院最精华的部分,雕梁画栋上的戏曲人物雕刻,一幅接着一幅,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集贤书院与二门连接着的,是一个古韵古香的戏台。沿着楼梯,登上戏台。戏台中央上方,是一个彩绘八方形藻井。在戏台上说话,感觉有回声从头顶藻井返回。原来这个藻井是为戏台特别设计而成,能够起到拢音和扩音效果。演员在戏台上的唱腔念白,即便是坐在对面忠义堂里面的人,也能听的清清楚楚。戏台正中心上方,是摇头摆尾的二龙戏珠木雕,下面方格形的木雕人物群像,表现的主题是琴棋书画。方格形木雕左边竖匾上写的是:礼仪廉耻;右边竖匾上写的是:孝悌忠信。戏台的左侧匾额上写着:龙蒸蔚云,演绎春秋;戏台右侧匾额上写的是:凤楼庄梧,唐月传今。中国戏曲起源,一是因“巫”而兴起的“歌舞”,“巫”字在甲骨文中通“舞”。可见,巫师与舞蹈,密不可分。二是与傀儡戏、影戏有关联。三是由杂技歌舞戏演变而来。中国最早的戏曲演员,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优孟;最早的戏曲剧目是汉代的《东海黄公》;最有成就的剧作家是元代的关汉卿,他一生写了60多个剧本。中国地方戏曲据种有360多个,是世界上保存戏剧样式和类型最多的国家。站在戏台中央,我仿佛穿越到清代,听到隐隐约约的锣鼓敲打声,咿咿呀呀的戏曲对白声…… 清代私家书院,一般都设有家族祠堂。与戏台对着的“忠义堂”,就是集贤书院的祠堂所在了。家族祭祀和节日庆典活动,都在这个天井隆重举办。忠义堂左右墙上匾额上,刻有家训楹联:齐家治国、仁德修行、存心养性、积德务本、读书守法、清风明月。忠义堂左右,也悬挂着家训楹联。左边写的是:顺时听天,守分安己。这句话,摘抄自《朱子家训》,说的是做人须守住本分,努力工作生活,上天自有眷顾。右边写的是:行仁义事,读圣贤书。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圣贤书的目的,就是要做有德之人,行有德之事,进而达到知行合一。忠义堂二楼,为集贤书院的主讲大厅。集贤书院修建于江南,所以戏台之上以演出南戏为主。元代以后,南戏由江苏、浙江两地传入江西、安徽,形成海盐腔、馀姚腔、昆山腔、弋阳腔四大声腔。题材上偏重于爱情故事和家庭纠纷,内容上表现出发对封建思想的倾向,因此深受人们喜爱。南戏剧本有170多种,但大多以折子戏为主,戏曲全本流传的,仅有16种。高明的《琵琶记》,被尊为“南戏之祖”,南戏《拜月亭记》《杀狗记》《荆钗记》《白兔记》,为明清时期四大传奇剧目。 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是婚变悲剧《张协状元》。剧本写书生张协,十年寒窗,发奋苦读,几经努力考中了状元。他高中状元之后,竟然抛弃了结发妻子。张协之妻被休之后,流离失所,让朝廷一位高官收为义女。阴差阳错,又被高官许配给张协。两个人见面,张协被原配妻子狠狠羞辱了一番。张协忍辱赔罪,终于和好如初。这一出南戏,反映出人一阔,就变脸的社会现实。明代初期高明创作的南戏《琵琶记》,取材于宋代南戏《赵贞女》。他将原本一出婚变悲剧,改编成歌颂男子忠孝,女子贞烈的正面剧本。书生蔡伯喈进京赶考,高中后被当朝丞相看中,被迫入赘丞相府。家乡遭灾,父母都被饿死。妻子赵五娘卖发,安葬了公公和婆婆,身背琵琶进京寻夫。辗转遇到丞相之女牛小姐,幸亏她有良心,识大体,终于让一家人归于大团圆。南戏《拜月亭记》,写的是书生蒋世隆与王瑞兰在战乱中相识,定下婚约。没想到的是,却遭到父母反对,将二人活活拆散。王瑞兰难忘旧情,乘月圆之夜,跪拜诉说衷情。后来,蒋世隆高中状元,被王家招赘为女婿,夫妻二人终于相逢团圆。家庭伦理戏《杀狗记》,写的是孙华孙客兄弟不和睦,孙华妻子杨氏杀狗,伪装成人形,放于自家门外。致使孙华背负杀人嫌疑。孙客冒充哥哥,放入大牢顶罪。杨氏闯进公堂,说明原委,两个亲兄弟和好如初。

南戏《荆钗记》,写的是书生王十朋与钱玉莲,以荆钗为记私定终身。王十朋考中状元,被丞相相中其相貌和文采,想招为女婿。因王十朋死活不答应被贬官。期间,无赖孙当权垂涎钱玉莲美貌,伪造了假休书,诓骗钱玉莲已经被王十朋休了。钱玉莲听说之后,悲愤之下愤而投江,幸亏被人抢救上岸。后来,王十朋与钱玉莲偶然相见,真相终于大白,夫妻得以团聚。南戏《白兔记》,写的是刘知远与妻子李三娘,不容于兄嫂。刘知远无奈从军,李三娘在家里,饱受兄嫂的虐待,并在磨坊产下儿子,只得将孩子托人送交刘知远。十年之后,刘知远的儿子外出打猎,巧与母亲相认,一家人历经磨难,终于得以团圆。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包含文学、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服饰、化妆等诸多艺术成分。观众在感受戏剧人物经历的同时,也得到了教育。浏览集贤书院两个天井横梁上木雕的戏曲人物,不难看出其中有上述戏剧,以及《精忠旗》《清忠谱》《雷峰塔》《李逵负荆》等表现剧目人物故事的片段。除了这繁多的戏曲人物木雕,两个天井还悬挂着明清时代的古老的功名匾额。比如上写“解元”的匾额,指的是乡试第一名。这些木雕人物和古代匾额,有着深厚的国学内涵,凝聚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我边走边看,内心受到极大震撼。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新式教学方式的引入,光绪皇帝于1901年昭令全国的书院,一律改为新学堂。随着中国科举制度的结束,中国的书院也缓缓落下了帷幕。

从集贤楼香山九老木雕,到竹林七贤木雕,其中都有下围棋的画面。在集贤书院的木雕作品中,更是有多幅下围棋的木雕作品。在下围棋的木雕作品中,有的人神情专注,有的人仪态安闲,有的人捻须思考,有的人摇扇等待,有的人伫立观战,展现出木雕技艺的高超。中国围棋,早在2500年就已经发明出来了。《博物志》说,是尧帝所创造,并教授给儿子丹朱。还有人传说,是舜帝的发明,并和儿子商均一块下棋。其实,不太可靠。关于围棋最早的记载,是《左传》中以围棋来比喻卫国国政,说的是公元前559年的事情。这样推算,距离今天已经2500多年了。从发明出来,到有文字记载,围棋存在的时间,或许会更早。春秋时期的《论语》和《孟子》,都在书中提到了围棋。不过不叫围棋,叫做“弈”。围棋在古代颇为流行,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学士;下至才人淑女,僧尼黄冠,都以会玩围棋为时尚。汉朝的班固写的《弈旨》,流传至今。魏晋南北朝时期,围棋得到普及,甚至举办过全国性的围棋比赛。梁武帝肖衍,写过一部《棋经》,著述了当时的围棋规则和棋谱。唐代时期,日本棋手漂洋过海,为的就是和中国围棋高手过招“手谈”。唐代诗人皮日休、杜甫、杜牧,宋代词人苏东坡都有歌咏围棋的作品。

南宋时期,出现了围棋专著《忘忧清乐集》。元代的虞集,曾高度评价围棋:“有天地方圆之象,有阴阳动静之理,有星辰分布之序,有风雷变化之机,有春秋生杀之权,有山河表里之势,世道之升降,人事之盛衰,莫不寓是。惟达者能守之以仁,行之以义,施之以礼,明之以智。”言论之妙,足见他对围棋了解之透彻。清代的施耐庵,著述有围棋专著《弈理指归》,但有点高深莫测。为此,钱长泽重新编著,取名《弈理指归图》,为后人研究围棋,留下了珍贵资料。宋代的赵师秀,曾写过一首关于围棋的诗歌《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意思是:梅雨时节家家户户都笼罩着烟雨,池塘边青草翠绿蛙鸣声声。约好的客人午夜还不到来,只好无聊的敲着棋盘看灯花落下。赵师秀的诗歌,写的是自己的感受,所以才这般生动传神。唐代张说,写过一个传奇故事《虬髯客传》,说的是虬髯欲谋其天下,但在与李世民下围棋“手谈”(当时围棋博弈,也称手谈)时,发现李世民气宇轩昂,谈吐非凡,于是放弃了将其谋杀的打算。明代时候,有人将这个故事改编成剧本《红拂记》,搬上了戏曲舞台。集贤书院木雕下棋图,为后人留下了木雕技艺奇葩,历久弥香。

走出集贤书院南门,对面就是珍藏古代各式中堂、书房、书柜、木牌坊、家风家训匾额的一号展馆“培德堂”,展示出明清时期读书人家的房间布置,文人雅士们的尚德培德的文化气质,木雕作品技艺的高超和发展状态。古代书院里的正厅,一般都设有中堂。书院有大有小,因此中堂陈设也是款式有别。“中堂”这个称谓,源之唐宋时期。朝廷在中书省内设置政事堂,是当朝宰相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中堂,就是中书省政事堂的简称。后来,人们干脆也将宰相叫做“中堂”。上行下效,民间逐渐将家宅的正房称为“中堂”,将悬挂在厅堂正中配有条幅的书画,叫做“中堂”,将书院正厅的家私摆设称作“中堂”。北方的四合院,因为四周都有房子,且将庭院合围在中间而得名。一般是三进宅院,一进院落呈“口”字形,为门屋;二进院落呈“日”字形,为正室厅堂;三进院落呈“目”字形,为家庭私室和闺房,属于女眷活动空间,外人不得随意进入。四合院正厅中堂的摆设,有比较固定的模式。即正中悬挂中堂字画,其下放条形翘头案,案上放置佛龛、瓷瓶、帽桶、福禄寿三星和小型望镜等陈设。案前放置四仙桌或八仙桌,桌子两边放置官帽椅或太师椅。正厅旁边,放置有挂衣架。集画、案、桌、椅、架于一体的中堂摆设,涵盖名人字画以及珍贵木器,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出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对列祖列宗的崇敬,对儒家礼教的遵循。

培德堂收藏的书院中堂,有“东壁图书”中堂,有“锦绣传芳”中堂,有“国恩家庆”中堂,有“返虚入浑”中堂,有“琪花玉树”中堂。锦绣传芳中堂,书有曾参语录:“先格物,后致知,必诚意,方正心,大修身,以齐家,由治国,平天下。”阐述了“治国修身平天下”的儒家思想。返虚入浑中堂木器上,雕刻有镇宅瑞兽,有五只蝙蝠,象征着“五福临门”。所谓的五福,第一福是长寿,寓意福寿绵长;第二福是富贵,寓意衣食无忧;第三福是康宁,寓意健康平安;第四福是好德,寓意仁善宽厚;第五福是善终,寓意无疾而终。这五福之中,好德是福因,长寿、富贵、康宁、善终是福报。琪花玉树中堂,高7米长20米,为香樟木打造,不虫不蛀。木雕采用金箔镶嵌工艺,光彩耀目。左刻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右刻六行:孝、友、睦、姻、任、恤。琪花玉树中堂体量巨大,木雕精致,为乾隆盛世时期珍贵木器,堪称“镇馆之宝”。培德堂珍存的“庸德可风”匾额,为清代军事家、政治家左宗棠题写。是他带兵收复新疆,功德无量。培德堂“中邦人瑞”匾额,为民国之父孙中山题写,赞誉受匾人德高望重,国之栋梁。培德堂南门口伫立的“春满桃园”木制牌楼,原本是一个将军府院内的装饰性门楼,亦是难得的木雕珍品。

出一号收藏馆南门东行,不远处就是二号收藏馆正本堂。正本堂门口,是一个古老的双层飞檐凉亭,凉亭悬挂“正本堂”匾额,陈旧褪色的匾额,证明着它久历沧桑。凉亭横梁处,精美的木雕故事人物等雕刻,依然历历在目,鲜活动人。进门后右侧,是蕴义怀古佛堂。中间牌位上写:文昌帝君,关圣帝君,天地君宗师位。牌位的左侧写的是:诗酒陶情;牌位的右侧写的是:吟赏烟霞。进入佛堂,但见周围摆放着身高二尺左右的立体彩绘神像。听讲解员讲解,才知道这些排列有序的神像,是二十四诸天神像和六十甲子神像。古代传说,每一人降临人世,在天上都有一个本命星和自己对应,在保佑着自己。夜观天象,有流行划过天际,迷信的人往往说,人间又有一个大人物陨落了。人们到这间佛堂礼拜,就是祈求本命星君来保佑自己一生顺遂安康。再往前走,就是“披风玩月处”二进式厢亭。厢亭建在山岗或高台上,是古代文人雅士赏月吟诗的地方。上书楹联: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祗存真。门口两侧,各有一块两平方米长方形深浮雕画格,画格内三层浮雕亭台楼阁,伴以透雕花草树木,圆雕骏马人物,十分精致。厢亭左右窗户为连体式多扇多格镂空雕,使得整个厢亭古雅别致。厢亭一进亭堂正中,用篆书题写的是《朱文公家训》全文。

紧挨厢亭不远,是一架三联楠木雕座式屏风,中间书写“延福室”三个大字。屏风上方是一只翅膀张开的巨型蝙蝠形状,在蝙蝠形状双翅内和底座周围,雕刻着101个栩栩如生的蝙蝠。寓意着:百福有余,延福不断。座屏左右楹联,为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自撰并书写:“沧海日、赤城霞、峨媚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姻、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上联写中华大地壮丽风景,景色经典,气势恢宏。下联写历代文人逸事,构思奇特,绮章叠秀。全联一气呵成,对应工整,文辞雅丽,含蕴悠长。在中国蝙蝠的“蝠”字,与“福”字谐音,因此蝙蝠成为了寓意有福的吉祥动物。正本堂大厅右侧,是通连式木制厢房。厢房内写有“忠孝廉节”四个翰墨大字,木格内会有二十四孝图彩绘,以及杨家将故事彩绘和岳飞精忠报国彩绘。教育家人及来客为人要尽忠尽孝,廉洁奉公。大厅内珍存的“贮天茂月”九龙匾,经历颇为传奇。原本它悬挂在文昌阁塔楼顶层内,此塔在解放前毁于战火。可是这块匾牌却完好无损。人们都说是匾额上的九条龙辟火,才让这块匾额幸免于难。但见九龙张牙舞爪,怒目圆瞪,龙须飘飞,祥云彩带,环绕左右,可谓是匾额中的稀世珍品。

出正本堂北门,迎面就是第三号收藏馆有忠堂。红底黄字的“有忠堂”匾额左边,有一行小字,写的是:道光三年癸未岁在孟冬月。道光三年是公元1823年,可见这块匾额距今已经有195年了。有忠堂门口也是两层飞檐凉亭式样,凉亭横梁上亦是木雕人物故事和瑞草图案,渗透出古色古香韵味。有忠堂宽阔的展厅里,收藏着:福建闽南厢房式客厅,“出塞图”木雕屏风,“谦益斋铭”挂屏,程荃篆体书法挂屏,“论松说剑”中堂,程颐《程子四箴》家训厅堂,“西园翰墨”中堂,“四时读书乐歌”挂屏,戴复古三组合屏风,金丝楠木雕两柱二十四孝人物故事叠雕,金丝楠木一柱圆雕“老子出关图”和“王母娘娘下凡图”,金丝楠木圆雕两位大力神像,金丝楠圆雕“一对“天官赐福”神像,金丝楠木两米高一对木雕花瓶,金丝楠木五扇“百鹿图”屏风,书院内院门楼,金丝楠木木船一艘。我罗列出的这些珍贵藏品名称,足见有忠堂收藏品之丰富了吧?福建闽南厢房式客厅,中间写有“仁和”两个大字,指的是:人心归一,上下团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左边山墙处写着“诗书”两个字,指的是:诗书传家远,耕读继世长。右边山墙处写着“执礼”,指的是:执礼守法,以治天下。内壁有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的书法作品:《千字文》全文。

书院内院门楼,为双层过廊式建筑,有两米左右长条状门洞,两个屋门紧紧相对。屋顶覆盖金色琉璃瓦,在灯光照射下,显得金碧辉煌。整个门楼通体雕刻,给人富丽而庄重的感觉。大门上方书写着《大学第》三个字,下方是一个“福”字。门的左边写着“凤毛”,门的右边写着“麟趾”。原意是指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脚掌,用来比喻珍贵而稀少。在门墙围之上,左边写的是一个“勤”字,右边写的是一个“俭”字,寓意着与人为善,勤俭持家。抽象的两个字,看似简简单单,却蕴含着深刻地生活哲理。在潜移默化中,从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在分分秒秒的时光里积攒财力与前进的力量。《大学第》门楼的两扇门的门插,设计有暗锁,不知道底细的人,很难将门打开。从古老的鲁班锁到近代木门暗锁,传承着中国木工工匠们的集体智慧,延续至今。金丝楠木五组合“百鹿图”屏风,是“有忠堂”里颇为珍稀的一组木雕屏风。它的雕刻时间,为民国时期。木屏风上,山石嶙峋,树木茂盛,绿草丰美。99只梅花鹿,散落其间。有的雄鹿在为争夺王位,厮杀拼搏,难分难解。有的母鹿在为小鹿喂奶,身上散发出母性慈爱。有的小鹿在追逐玩耍,顽皮的样子率真可爱。有的雄鹿在忙着交配,有的已经骑在母鹿身上,有的正将鹿蹄搭上母鹿身上,裸露的鹿鞭,昂扬出雄性荷尔蒙。99只梅花鹿,刻画出群鹿悠闲自得的生活画卷。因为“鹿”与“禄”同音,故而“百鹿图”屏风,寓意着高官厚禄,加官进爵。所以,体型优雅的梅花鹿,在中国是寓意着大富大贵的吉祥动物。

听导游讲解,整个宁津德百古建木雕园里的藏品,都是由福建收藏家陈明青所提供。陈明青现任中国木雕艺术博物院院长,鲁班文化研究创作中心主任,中国收藏家协会古典家具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福建省三明市第十届政协委员。2013年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陈明青从十七岁踏上古木雕建筑,古木雕器具收藏之路,一晃已经30多年了。他收藏的近万块古木楹联,古木匾额,占到了全国存世量的百分之八十,可见他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心血。幸亏有他出资珍存抢救了这么多古木雕刻器具和建筑,才让宁津德百古建木雕园,得以展示明清时期古建木雕精品,光彩照人。华夏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崇尚林木的民族,从钻木取火到构木为巢,从刳木为舟到弯木做弩,从刻木活字到捣木制纸,从木制算盘到围棋军棋,从古筝古琴到木楼木塔……盛木为怀,和木而生的华夏民族,造就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渊踪而广博。古老的木雕与绘画、书法、篆刻、戏曲、建筑、服装、美食等文化元素,都是一个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晶,它们构成了中国国学丰厚的内涵。中国木雕从一条古朴的木鱼起步,跨越千年,一路风尘,一路高歌,到了明清时期,已经到达了辉煌的时期。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武装起来的时候,才是真正傲然屹立来的时候。

宁津德百古建木雕博览园,是中国黄河以北最大的古建木雕博览园。 精美而古老的楼台亭榭,精致而细腻的浮雕镂雕,该是凝聚了多少木雕工匠们的心血,凝聚了多少木雕工匠们的奇思妙想。我无法想象,你无法想象,我们都无法想象。所以,有人说古木建筑和珍木雕刻是凝固的音乐,我非常赞同。它们是凝固的音乐,而且是中华民族风华绝代的黄钟大吕!畅游宁津德百古建木雕博览园,让我的视觉受到很大冲击,让我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回望古老的建筑群,但见屋檐榫卯相扣,仿佛手挽着手,欢迎游客的到来;但见楼亭飞檐如翼,仿佛比翼齐飞,俯视着远来的客人。恋恋不舍走出宁津德百蟋蟀杂技欢乐谷,再游德百古建木雕博览园的欲望,不知为何,却又在心底汹涌滋长……


2019年12月28日写于迎春堂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