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消失的故乡

2021-12-27抒情散文汪彤

消失的故乡
(约1800字)
汪彤故乡总在心里时时萦绕牵绊着。不知何时,故乡的一条路,一棵树,会从脑海里蹦跳出来,忽然影响了此时此刻的心情、思绪和记忆。《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对家乡的怀念和记忆,有了一部影响世界的巨著,而我心里自己的故乡,……
消失的故乡
(约1800字)
汪彤
故乡总在心里时时萦绕牵绊着。不知何时,故乡的一条路,一棵树,会从脑海里蹦跳出来,忽然影响了此时此刻的心情、思绪和记忆。
《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对家乡的怀念和记忆,有了一部影响世界的巨著,而我心里自己的故乡,永远是石膏山下那个小小的矿区。
冬天,白茫茫的世界。一夜醒来,开采过的石膏山,被雪覆盖得满满当当。矿区低矮的小院落,和新盖的小红楼,一起被雪盖得严严实实。若不是几缕蓝烟袅袅升起,若不是几只早起的灰雀,唧唧喳喳抖落了树枝上的白雪,谁知道这个躺在白雪里的城堡,何时才会醒来呢!
然而,总有一串小脚印,从雪地里留下最初的痕迹,那是早起的孩子,去学校里生火炉做值日;也总会有一声震耳欲聋的怒吼,打破雪里原本安静的矿区,那是锅楼房的烟囱突然冒出一股浓黑的烟,连同锅炉房里启动的电机声,一起传送出去,像个久病的老汉,终于咳出了腔子里的一个爆破音。随着那一声,矿区的人们醒来了。
那个星期六,穿着妈妈做的红棉鞋,踏进绵软软的雪地里,像两朵红梅花在白雪里行走。空荡荡的棉袄,裹在瘦弱的身上,我始终病怏怏的。手里捏着母亲给的两角钱,我去矿区唯一的大商店门口,买一角钱一卷的山楂片吃。我从小瘦弱,母亲偏心我,总偷偷塞给我零钱,让我去买开胃的零食。一个冬天,两朵红梅花的脚,天天站在商店门口的雪地里,直到红梅花落在结实的黑土地上,大地苏醒了,春天来了。
春天,坚硬的石膏山与纵横阡陌的青稞麦田,环绕着矿区。学校里,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最先翻过围墙,顺着风吹起的青麦浪,一波接一波,一直向东边涌去。总有个逃学的孩子,和书声一起翻越围墙,在田野里奔跑,追着春天暖暖的风,一起远去。
这时,我去的最多的地方是药房,我的脑海里,母亲总带着没病的我,去药房看病抓药,母亲总重复一句话:“这孩子,这么瘦,有没有药吃了胖一些”。
其实母亲即便不带我去药房,医院的院落也是我们兄妹,总进进出出抬水的地方。水龙头旁种着大黄和枸杞子,大黄的叶片总是破破烂烂,是抬水的孩子们在上面戳的洞。枸杞子稍稍发黄就被摘走,只有高处的几颗,像红石榴籽,又像一颗随时会滴落下来的红水晶,看着人眼馋。大黄和枸杞子可以入药,药房里的铁药窝和铁碾子,叮叮当当碰撞起来,从春天一跃便进入了夏天。
在矿区,夏天没有明显的概念,女孩子们早晨还穿着灰色的厚毛衣,中午会换上一身豆绿色的长连衣裙,穿不到晚上,出门时又变成灰色的毛衣。这里海拔高,早晚温差大,虽然女孩们不能尽情的展示自己带给夏天的美,却能在矿区附近的山野上,找到大山带给矿区的夏天。一场雨后,一点一点的星绿,便长成了红红的“鸭子嘴”“草莓果”。放进嘴里,夏天的甜蜜全都消融在舌尖上。
小河里的鱼,更是星期一同学们早餐时都要分享的美味。有个叫“小朱”的同学,他瘦瘦的身体,戴着大草帽,耐心地守着自己看好的一条河,守上整整一个星期天,将河里的狗鱼一网打尽,之后便是一晚上料酒和酱油的腌制,之后便是星期一早晨同学们手里油腻的,和嘴里咀嚼的连骨头带刺的鲜酥美味!
矿区的秋天和“二蛋”的吼声随着西北风一起来。“二蛋”是从小患了脑瘫的中年人,但他自始至终保持了孩子的天真和无忧。夜里,西北风呼呼的刮起来,天要变了,二蛋准时出门,在风地里一边跑,一边“嗷嗷”地像牲口一样的吼叫。只要听到二蛋的叫声,大家知道明天一定有雨雪。二蛋是矿区的天气预报,大人们说,天变的时候,二蛋浑身都会疼。
矿区的天地,在我离开十八年以后变化了!对于矿区生活过的人们,有喜悦也有哀愁,算是夏天来了一阵凉雨,又似冬天飘起的冷冷雪花。2000年,矿区生活和居住的人们整体搬迁到武威西郊的城市里生活,结束了这里几代人居住的延续。
我知道我心里一直惦念的故乡消失了,我不知道它会变成了什么样子,后来听恋旧的回去过的人们说,小矿区的围墙拆掉了,山野里的羊群、牛群随便进进出出,光洁的石板街道,到处都是牛羊的粪便。小矿区的工厂买掉了,临近村里的农民们每天到工厂里上下班,他们似乎对这个将他们封闭在外的小矿区,已经不满得太久,他们随意拆掉一排房子的砖头,拉回去一架子车土,再随意挖掉矿区园地里的一颗杨树。他们似乎在泄愤,那些年,这个矿区里人们趾高气昂的架势,从一方土、一块砖中、一棵树、一个苗中一点点的剥离蚕食,直到将这个封闭的地方,变成踏踏实实属于他们自己一份子的田野。
我的故乡,消失的故乡,没有人记得我,却我似乎常常从远处听到她的呼唤:“哎……彤”

2014/5/2于鞠翠堂
[ 本帖最后由 汪彤 于 2014-5-27 07:08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