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生活系列之四十三:刘三贩菜
2021-12-27抒情散文于文华
本色生活系列之四十三:刘三贩菜□ 文/于文华绿绿的樱子,白白的身子,从酸软的地里拔出来,掸掸湿泥,小心翼翼放到三轮车里。再铲些青翠青翠、水灵水灵的白菜。冒着日头影子,向县城马路牙子——那个素日里已经站稳脚跟的地方奔去。地是自家的,力气是自个……
本色生活系列之四十三:刘三贩菜
□ 文/于文华
绿绿的樱子,白白的身子,从酸软的地里拔出来,掸掸湿泥,小心翼翼放到三轮车里。再铲些青翠青翠、水灵水灵的白菜。冒着日头影子,向县城马路牙子——那个素日里已经站稳脚跟的地方奔去。 地是自家的,力气是自个儿的,菜也是起早贪黑、没明没夜种下的。可是,要换成现钱,还得花些心思和时间。地头来的菜贩子,方便是方便,利索是利索,价格却杀的厉害,几乎是零售的1/3多一些——就这,还横挑鼻子竖挑眼,菜帮子削去,烂菜、残缺的不要。而自己销售,价格高不说,一分是一分,净落腰包。菜帮子送给喂鸡的城里人,即落了人情,又利于卖菜。残缺的菜,拾掇拾掇,说些好话,稍稍便宜些,也能卖出去。无论啥,总有合适的存留之地。
刘三起个大早,和媳妇开车到自家地里拔萝卜、铲白菜,待估摸差不多当天的量了,回家,喝点稀饭,啃几嘴馍馍。或是媳妇忙忙洗手,打两个荷包蛋,趁热吃了,赶紧往城里赶——去的稍迟一步,就会有人“捷足先得”。要是那样,又得呥牙拌嘴争吵。虽说那地方不是自家掏钱占的,但时间一长,就约定俗成为自己的。你来的迟了,人家就有理由占据。炎炎夏天,酷暑难挡,新鲜、水灵的萝卜,倍受居民喜欢。西北人早餐必吃的牛大碗,汤里少不了漂浮几块方方正正的萝卜片。县城大大小小,散落在各街各巷的牛肉面馆,要的数量大,价格得稍稍向下浮动。零零星星的卖主,像居民老大妈,态度客气些,嘴巴甜些,秤抬高一点,再送只个头小的,欢欢喜喜掏了钱,不忘做声活广告:“这萝卜多水灵,个个就像小人参,切凉菜、熬汤,和排骨清炖……都好”。城里人好挑剔,好端端的白菜,你再削去多少菜帮,人家挑挑拣拣,还一片片撕——有时太过分了,刘三也适当说几句:大哥,差不多就行了,再撕,就成白菜心了……。风吹日晒不怕,雨淋雪飘不怕,就怕城里人那种瞧不起人的眼光。午饭没个正点,不像呆在家里,按时按节媳妇端茶供水的,热汤热面。出门在外,饥一顿,饱一顿,家常便饭。有时吃碗牛肉面、炒拉条,有时端个酿皮子,有时超市弄个包子、饼子啥的。唯有收摊回家了,割点肉,呼噜两碗拉条子、手工擀面面,炒个土豆丝、辣子炒肉……刘三才吃的心满意足、大汗淋漓,再消闲自在地到庄子里转转,看看电视,烫个热水脚,美美睡一觉。
日子平和、自然,像流水一样。好似没有什么变化。可是春花落了,夏天走了——一地的萝卜、白菜,变成了一摞沉甸甸的钞票。虽说没有“万贯”之财,但也让刘三手头宽松了不少,也使他逐步尝到了买卖人的滋味。
去年,村子里的人嚷着,说川区玉米制种搞订单农业,大多赚了钱。咋这里土质、浇水不必他们差,只是气温稍低。可种植蔬菜好,高山娃娃菜,蒜苗,土豆,萝卜,葫芦……村上千方百计引进项目,说是种莴笋。这洋玩意儿谁都没经验。但人家说了:负责种子、化肥、地膜及种植技术,只是要求高,长到一定高度就须铲下来,削去根部和顶端,高度在50公分左右,但误差不得超过一厘米。还要加千分之五的折耗。且种植面积至少达到1千亩。村上一一答应了要求,绝大多数的人家拉来免费的化肥、地膜和种子,兴高采烈下种,小心翼翼侍弄——浇水、施肥、除草、打药,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可,这种菜咋和中日关系有了牵连。供销商原本是搞出口生意的,专门销往日本。谁知因钓鱼岛问题,莴笋有些滞销。农民听说订单要黄,一地长势喜人的莴笋吃不能吃,眼看煮熟的鸭子要飞了,不管订单不订单,有人私下找到菜贩子,能出售多少是多少。夏末秋初,雨水又多,眼看莴笋一天比一天高,村民给村支书打电话,有些找上门反映:再不收,人家合同上说的尺寸可早就超过?村上也是干急而无奈何。没办法,有人出主意,到兰州的公司找。
人千找万找,总算是找到了。好话说了一箩筐,求爷爷告奶奶,请到了村委会,谈来谈去,先赶紧销菜要紧。村民都下地,铲下莴笋,剁根,削顶,一量尺寸,个个超标。且饱和度、圆润度超标。收购方说村民未履行合同。村民说谁让你不早些来收。莴笋长在地里。雨水浇灌,阳光照射,肥料滋润,可不拔着劲儿长。村支书多方调解,双方做适当让步,标准降低,只是收购价格也得下浮,折耗降低为千分之三,由村上集体收购,转卖给兰州公司。由其一次性付款给村上——原本38万元的莴笋款,货到站后仅付给村上账户15万。其余的菜钱,说是以后陆续还。
世间,总有些道理,得经历了、见识了,才明白;有些路,得亲自实打实尝试了、走过了,才清楚。这一次订单,彻底伤了村民的心,也算交了学费,领教了市场的厉害。两年多风里雨里的练摊生涯,刘三明白了古人说的没错:泥里娃,泥里活。不指望挣个金山银山,只想着日子平平妥妥,手头不缺钱花,家人老小安康,就是天大的福气!
县城开店卖菜的,品种多,客源足,位置好,人家是资金充足、购销两旺的“正规军”。基本都是外地凉州区的,有稳定的供货渠道。本地的几家,也有客货两用车,每天夜里起个大早拉货,八九点开门不久即可摆上新鲜蔬菜。夏秋农闲时节马路牙子边摆摊设点的,属于散兵游勇,单打独斗的“土八路”——钱多有钱多的营生,钱少有钱少的干事。只要人不闲着,只要天天有收入,有总比没有强。只要多少有些收入就成。斤里不添两里添。有人种了几行小葱,几分地的芹菜,拉个架子车,一秤一人站在街边,能卖多少是多少,赚多赚少无所谓,有人点了些香菜,原想自家吃,看实在有些多了,也铲些,沿街叫卖。刘三感觉苦是苦,累是累,但总比打工自由、轻松,不受拘束。他盘算好了,开春种够口粮,多种些时令菜蔬,夏天变卖了,也搞个温棚:养育肥羊。现在他见好就收。当天卖剩的菜,有些当猪饲料,大多晒起来——到寒冬腊月里,晒好的干青草,就成了喂羊的好料。
活了几十岁,刘三才越来越明白:原来,日子不是随随便便用来打发的,不是消消闲闲任意挥霍的,而是认认真真用心来经营的,是一滴一滴汗水打拼的;钱财不是空口白牙说说就能赚到的,不是轻轻松松上坡下坡一样轻易到手的,而是一分一厘慢慢积攒的,是像小时滚雪球般的,越滚越大,越滚越有信心;原来,人说钱是圆的,滚动才有利可图,滚动才越赚越多;路是人走出来的,走着走着才找到感觉。走着走着眼界也宽了,心境随之开阔。
究竟谁是谁的过客,谁是谁生命的点缀。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唯有每天的买卖顺利、家人安康、日子充实,生活平和,就是最大的幸福和收获!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3-8-7 10:27 编辑 ] 本色生活, 贩菜, 平民
□ 文/于文华
绿绿的樱子,白白的身子,从酸软的地里拔出来,掸掸湿泥,小心翼翼放到三轮车里。再铲些青翠青翠、水灵水灵的白菜。冒着日头影子,向县城马路牙子——那个素日里已经站稳脚跟的地方奔去。 地是自家的,力气是自个儿的,菜也是起早贪黑、没明没夜种下的。可是,要换成现钱,还得花些心思和时间。地头来的菜贩子,方便是方便,利索是利索,价格却杀的厉害,几乎是零售的1/3多一些——就这,还横挑鼻子竖挑眼,菜帮子削去,烂菜、残缺的不要。而自己销售,价格高不说,一分是一分,净落腰包。菜帮子送给喂鸡的城里人,即落了人情,又利于卖菜。残缺的菜,拾掇拾掇,说些好话,稍稍便宜些,也能卖出去。无论啥,总有合适的存留之地。
刘三起个大早,和媳妇开车到自家地里拔萝卜、铲白菜,待估摸差不多当天的量了,回家,喝点稀饭,啃几嘴馍馍。或是媳妇忙忙洗手,打两个荷包蛋,趁热吃了,赶紧往城里赶——去的稍迟一步,就会有人“捷足先得”。要是那样,又得呥牙拌嘴争吵。虽说那地方不是自家掏钱占的,但时间一长,就约定俗成为自己的。你来的迟了,人家就有理由占据。炎炎夏天,酷暑难挡,新鲜、水灵的萝卜,倍受居民喜欢。西北人早餐必吃的牛大碗,汤里少不了漂浮几块方方正正的萝卜片。县城大大小小,散落在各街各巷的牛肉面馆,要的数量大,价格得稍稍向下浮动。零零星星的卖主,像居民老大妈,态度客气些,嘴巴甜些,秤抬高一点,再送只个头小的,欢欢喜喜掏了钱,不忘做声活广告:“这萝卜多水灵,个个就像小人参,切凉菜、熬汤,和排骨清炖……都好”。城里人好挑剔,好端端的白菜,你再削去多少菜帮,人家挑挑拣拣,还一片片撕——有时太过分了,刘三也适当说几句:大哥,差不多就行了,再撕,就成白菜心了……。风吹日晒不怕,雨淋雪飘不怕,就怕城里人那种瞧不起人的眼光。午饭没个正点,不像呆在家里,按时按节媳妇端茶供水的,热汤热面。出门在外,饥一顿,饱一顿,家常便饭。有时吃碗牛肉面、炒拉条,有时端个酿皮子,有时超市弄个包子、饼子啥的。唯有收摊回家了,割点肉,呼噜两碗拉条子、手工擀面面,炒个土豆丝、辣子炒肉……刘三才吃的心满意足、大汗淋漓,再消闲自在地到庄子里转转,看看电视,烫个热水脚,美美睡一觉。
日子平和、自然,像流水一样。好似没有什么变化。可是春花落了,夏天走了——一地的萝卜、白菜,变成了一摞沉甸甸的钞票。虽说没有“万贯”之财,但也让刘三手头宽松了不少,也使他逐步尝到了买卖人的滋味。
去年,村子里的人嚷着,说川区玉米制种搞订单农业,大多赚了钱。咋这里土质、浇水不必他们差,只是气温稍低。可种植蔬菜好,高山娃娃菜,蒜苗,土豆,萝卜,葫芦……村上千方百计引进项目,说是种莴笋。这洋玩意儿谁都没经验。但人家说了:负责种子、化肥、地膜及种植技术,只是要求高,长到一定高度就须铲下来,削去根部和顶端,高度在50公分左右,但误差不得超过一厘米。还要加千分之五的折耗。且种植面积至少达到1千亩。村上一一答应了要求,绝大多数的人家拉来免费的化肥、地膜和种子,兴高采烈下种,小心翼翼侍弄——浇水、施肥、除草、打药,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可,这种菜咋和中日关系有了牵连。供销商原本是搞出口生意的,专门销往日本。谁知因钓鱼岛问题,莴笋有些滞销。农民听说订单要黄,一地长势喜人的莴笋吃不能吃,眼看煮熟的鸭子要飞了,不管订单不订单,有人私下找到菜贩子,能出售多少是多少。夏末秋初,雨水又多,眼看莴笋一天比一天高,村民给村支书打电话,有些找上门反映:再不收,人家合同上说的尺寸可早就超过?村上也是干急而无奈何。没办法,有人出主意,到兰州的公司找。
人千找万找,总算是找到了。好话说了一箩筐,求爷爷告奶奶,请到了村委会,谈来谈去,先赶紧销菜要紧。村民都下地,铲下莴笋,剁根,削顶,一量尺寸,个个超标。且饱和度、圆润度超标。收购方说村民未履行合同。村民说谁让你不早些来收。莴笋长在地里。雨水浇灌,阳光照射,肥料滋润,可不拔着劲儿长。村支书多方调解,双方做适当让步,标准降低,只是收购价格也得下浮,折耗降低为千分之三,由村上集体收购,转卖给兰州公司。由其一次性付款给村上——原本38万元的莴笋款,货到站后仅付给村上账户15万。其余的菜钱,说是以后陆续还。
世间,总有些道理,得经历了、见识了,才明白;有些路,得亲自实打实尝试了、走过了,才清楚。这一次订单,彻底伤了村民的心,也算交了学费,领教了市场的厉害。两年多风里雨里的练摊生涯,刘三明白了古人说的没错:泥里娃,泥里活。不指望挣个金山银山,只想着日子平平妥妥,手头不缺钱花,家人老小安康,就是天大的福气!
县城开店卖菜的,品种多,客源足,位置好,人家是资金充足、购销两旺的“正规军”。基本都是外地凉州区的,有稳定的供货渠道。本地的几家,也有客货两用车,每天夜里起个大早拉货,八九点开门不久即可摆上新鲜蔬菜。夏秋农闲时节马路牙子边摆摊设点的,属于散兵游勇,单打独斗的“土八路”——钱多有钱多的营生,钱少有钱少的干事。只要人不闲着,只要天天有收入,有总比没有强。只要多少有些收入就成。斤里不添两里添。有人种了几行小葱,几分地的芹菜,拉个架子车,一秤一人站在街边,能卖多少是多少,赚多赚少无所谓,有人点了些香菜,原想自家吃,看实在有些多了,也铲些,沿街叫卖。刘三感觉苦是苦,累是累,但总比打工自由、轻松,不受拘束。他盘算好了,开春种够口粮,多种些时令菜蔬,夏天变卖了,也搞个温棚:养育肥羊。现在他见好就收。当天卖剩的菜,有些当猪饲料,大多晒起来——到寒冬腊月里,晒好的干青草,就成了喂羊的好料。
活了几十岁,刘三才越来越明白:原来,日子不是随随便便用来打发的,不是消消闲闲任意挥霍的,而是认认真真用心来经营的,是一滴一滴汗水打拼的;钱财不是空口白牙说说就能赚到的,不是轻轻松松上坡下坡一样轻易到手的,而是一分一厘慢慢积攒的,是像小时滚雪球般的,越滚越大,越滚越有信心;原来,人说钱是圆的,滚动才有利可图,滚动才越赚越多;路是人走出来的,走着走着才找到感觉。走着走着眼界也宽了,心境随之开阔。
究竟谁是谁的过客,谁是谁生命的点缀。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唯有每天的买卖顺利、家人安康、日子充实,生活平和,就是最大的幸福和收获!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3-8-7 10:27 编辑 ] 本色生活, 贩菜, 平民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