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散文四篇

2021-12-27叙事散文蓝色的小木屋
敦煌古城列车缓缓地驶进了这个小站,这个小站就叫敦煌。敦煌,像一个好客的西北人,向远方的我伸开了欢迎的双臂。在我的想象中,荒漠的敦煌,应该是风沙四起、寒风刺骨。然而,当我们从列车上走下来,却发现这座小城非常温暖。天空那样晴朗,云彩那样洁白,阳……
                     敦煌古城

  列车缓缓地驶进了这个小站,这个小站就叫敦煌。敦煌,像一个好客的西北人,向远方的我伸开了欢迎的双臂。   在我的想象中,荒漠的敦煌,应该是风沙四起、寒风刺骨。然而,当我们从列车上走下来,却发现这座小城非常温暖。天空那样晴朗,云彩那样洁白,阳光那样明媚和刺眼。小城也非常干净。绿化很好,道路平展光洁,街道整齐有序。敦煌人更是温厚和诚实,处处是欢乐的笑脸。这里不愧是一座旅游城市,他们懂得怎样去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我们晚上下榻在一家宾馆里。这是一家三星级宾馆,设施齐全。我们洗漱完之后,就走出宾馆,去逛敦煌的夜市。敦煌是一个很小的县级市,全市只有18万人口,市内人口是10万。敦煌小城也不大,夜市区大概就是敦煌市的市中心。这是一条窄小瘦长的街道,两旁是商铺,路的中间也是小摊,在这里只能步行。店铺和小摊上,大多卖得是以敦煌艺术、汉唐遗风、丝路风情为题材的工艺产品,像文物复制品、彩陶、彩塑、地毯壁挂、珠宝玉器、金铜首饰、丝绸工艺和夜光杯等。价格比较贵。也有一些便宜的旅游品,但又因为价格出奇的便宜,我们只敢打量,却不敢购买。   从夜市出来,敦煌小城还是灯火辉煌。敦煌剧院里正在上演“大漠敦煌”,附近街道商铺也开着门市。但敦煌的人很少,此时在夜市里走动的大部分是外地游客。   第二天早晨,我们又在昨晚就餐的那家餐馆吃早餐。早餐的食品挺丰富,有蒸包、牛肉面和大饼稀饭。价格也非常便宜。我和有老师每人要了一碗牛肉面,一共花了10元钱,便吃得饱饱的。敦煌人喜欢吃辣椒,面条上浮着一层红红的辣椒油。我这个在四川长大的北方汉子,也喜欢吃辣,看到餐桌上还摆放着一碗辣椒油,又用小勺挖了一勺,拌进了面条里。有老师看着我直惊叹。   我们吃完早餐,莫师傅也准时来到了。他是我们雇用的出租车司机,有四十七八岁,人很憨厚和诚实。我们来的当天就和他谈好了价格,租用他的出租车,一共是两天时间。我们要去游览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玉门关、雅丹地貌和阳关。去玉门关、雅丹地貌和阳关的路途很遥远,来回有两百多公里,时间很紧,因此,我们把每个景点需要用多长时间都计算好了。   我们在敦煌小城就住了两晚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路途中。在莫高窟参观得比较粗,因为有许多的窟都不开放,只能走马观花了。到了最后一天,我们参观了敦煌古城。这座古城并不是原来的敦煌古城,而是1987年为中日合拍大型历史故事片《敦煌》,以宋代《清明上河图》为蓝本,由日方出资,参考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精心设计、建造而成。敦煌古城建造在大漠戈壁上,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融千年西域民俗于一体,城开东、西、南三门,城楼高耸;城内由北宋时期的高昌、敦煌、甘州、兴庆和汴梁五条主要街道组成,点缀以不同地域的过街楼、佛庙、当铺、货栈、丝绸店、酒肆、饭馆、住宅等。敦煌古城再现了唐宋时期西北重镇敦煌的雄姿,被称为中国西部建筑艺术的博物馆,除了拍摄《敦煌》外,先后在这里还拍摄过《封神演义》、《怒剑啸狂沙》、《新龙门客栈》、《敦煌夜谈》、《沙州王子》、《海市蜃楼》等二十多部中外影视剧目。   然而,旧时的敦煌古城是什么样子,我们无从考证了。敦煌古城现在仅存南、北、西三面断续残垣。东面已被水冲坍陷无余,在党河西岸河床上可找到部分基址。因此,在我们的印象里,也许现在看到得这座人造敦煌古城,就是原来的敦煌古城吧。   
     
                      雅丹地貌

  雅丹是地理学名词,据《辞海》解释“雅丹——维吾尔语,原义为具有陡壁的土丘,是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   从玉门关出来,沿着古疏勒河谷西行,沿途有成片的沼泽、水湖和草甸。这儿水草非常丰茂,是野鸭、白鹭、大雁、灰鹤、天鹅等水鸟的栖息地。路边有写着“保护湿地”的大型广告牌。在合适的季节里,能看到从南方飞来的成群的野鸭等水鸟在蓝天飞翔。再继续往西行驶,大概有10公里的路程,就到达了后坑子。这儿的疏勒河谷沼泽已逐渐干涸,草甸渐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大漠荒原。又继续沿谷地西行约一小时,出现了一座高大的城楼——这便是著名的玉门关雅丹地貌旅游景区了。   玉门关雅丹地貌离玉门关有90多公里,敦煌人称它为“玉门关雅丹地貌魔鬼城”。它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4至5公里。
  从城楼进去,便要换乘旅游公司的电瓶车,沿着一条柏油路观赏雅丹地貌。司机也兼着导游,他会在一些奇形怪状的景点边把车停下,叫游客们下车拍照和观赏。只见路两旁有一些大小不等、形状奇异、由东北向西南排列有序的土阜和土丘。这些土丘又干又硬、栉次鳞比。有的拔地而起,如土柱、如树木、如竹、如伞;有的匍匐在地,似狮、似虎,似鸡;有的怪异,像神、像魔鬼;有的肃穆庄重,像城堡、像帐幔、像房屋;还有的像茫茫沙海中的一群巨鲸,或者像一支游弋的联合舰队。而在那些“土丘林”的沟壑中,鹅黄色的沙堆,蜿蜒起伏,金波粼粼,犹如匹匹锦缎。每当云影飘过,或细风撩起轻沙,土阜土丘似乎缓缓漂移,像船启航,宛如鲸鱼遨游,扑朔迷离,给人以无限暇想。
  据说,中国最美的三处雅丹地貌,其中就有玉门关的三垄沙雅丹群。三垄沙是一条横亘于罗布泊东部地区的流动沙丘带,至今仍受东北风的影响,随时游动。这条沙漠带长约百公里,宽约数公里。但是,雅丹地貌的成因,目前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大多数人认为属洪水冲蚀为主,再加上风的作用形成。土台的结构多已沉积层黄土形成,有不同的颜色。在早午晚太阳的光线的作用下,产生不同的色彩世界,奇幻无群。因土台形状近似,如果一个陌生人走进之后,很容易迷路。若碰上沙暴,风声如同鬼哭,令人心惊胆战。因此就像走进一座魔鬼城。   虽然已是十月秋日季节,但是,玉门关雅丹地貌魔鬼城的天气还非常炎热。天格外的湛蓝,格外的高,地格外的阔,人显得格外的渺小。紫外线的照射非常强烈,如同针刺在皮肤上一般。   在正午时分的时候,戈壁上起了旋风,卷起几柱“大漠孤烟”,沙漠的海市蜃楼如烟波浩渺的大海,整个“雅丹魔鬼城”犹如飘浮其中,令游人如置身于天国,如梦如幻。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渺渺瀚海渐渐退去,如血的残阳给雅丹魔鬼城披上一抹金黄,一会儿又变成桔红,金壁辉煌中现出几分神秘几分庄严,让游人流连忘返,更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尽兴地在这如梦如幻的沙漠中行走着,竟然遇到了一个小动物,那是一只爬行的四脚蛇,有一榨长,长了一身五彩缤纷的颜色。这只小动物让我们感到惊喜,有老师连忙把镜头对准了它。小动物匍匐在地上,一动不动,还回过头瞅着我们,一双闪亮又机灵的眼睛十分喜人。遗憾的是它的颜色与沙漠融入一体,根本分辩不出哪是沙漠,哪是四脚蛇了。有老师最终也没有为它照上一张相。这只小动物停了有几分钟,又不慌不忙地从我们眼前消失了。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如果不是王之涣的《凉州词》,也许我们还不会想到要到那儿去看看。   临出发的时候,莫师傅告诉我们:到玉门关有90多公里,路途很遥远。   我们从敦煌出来往北走,没走多远,就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了,偶尔能看到一小片湿地和胡杨林,也有一些绿洲,住着几百户人家,但大部分地方是荒无人烟的沙漠和戈壁滩。不过,去玉门关的道路很好走,是新修的柏油路,路面虽然不宽,但是车辆很少,甚至半天见不到一辆。我们一路上只遇到一个部队的教练车队,快到玉门关时,出现了一个收费站。这是一家旅游公司投资修建的旅游路,因此在此设卡卖票。我们下了车,准备去买票,却发现远处有一片胡杨林。也许是秋天的缘故,胡杨叶都变成了金黄色,特别好看。我和有老师被这片胡杨林吸引住了,惊喜地跑过去,在林边照了很多相。   照完相,买了门票,我们又乘车继续往里行驶,走了有十来分钟,来到汉玉门关的遗址了。   过去那座雄伟壮观的城楼已没有踪影。玉门关的遗址也所存无几,耸立在我们眼前的只有一座四方形的小土台。但是,瞅着这座土台,能想象出当年的玉门关是多么气势壮观。玉门关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南边有一片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东西走向的古长城现在只有一小段保存下来了,想象着的古长城肯定是蜿蜒逶迤,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这大漠戈壁上。古长城每隔5里或10里,有一座方形烽火台。这些烽火台有的还残留着一些像小土包的遗迹。周围还能看到一些古时建造的房屋痕迹。在东西长城之南,另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长城,它绕过玉门关西侧,向南直达阳关。玉门关城北坡上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车道直通西域。汉玉门关关城全用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多平方米。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残高97米,城墙上宽均为37米,东西墙下宽4米,西北墙下宽49米,开西、北两门。城顶四周有宽13米的走道,设有内外女墙。城内东南角有一条宽不足1米的马道,靠东墙向南转上可直达顶部。   提起玉门关,首先要讲到张骞出使西域的一段历史。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日渐繁荣,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公元前121年---107年间,汉武帝下令修建了“两关”,即:阳关、玉门关。然而,到了北宋仁宗景有、三年(公元1036年)西夏占领整个河西走廊后,玉门关就从史籍上销声匿迹了。玉门关自西汉元鼎或元封中设置以来,伴随着中西交通的发展,历时1140余年,关址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迁。玉门关在东西交通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我们在汉玉门关的遗址旁站立了很长时间。望着一望无际的沙漠和戈壁滩,默念着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心里升起了无限的感叹。如果不是为了看看这座遗址,想象一下古人是如何把守这个关口?丝绸之路是怎样从这儿通过?也许我们这一辈子也不会来到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                     
                      西出阳关无故人

  提起阳关,人们马上会想到一首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这首杰作,可谓千古绝句。   我们乘车来到阳关,眼前依然是一片黄色的沙漠和戈壁滩,昔日雄伟壮观的阳关城楼早已荡然无存了,只有远处一座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墩墩山并不高,也只是一个小沙包。站在墩墩山上朝南望去,沙丘纵横,沙梁道道。当地人把这片沙丘称为“古董滩”。   “古董滩”距敦煌城有70公里,阳关因在玉门关之阳而得名。史料上记载,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它是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也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但在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旧《敦煌县志》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敦煌八景之一。   阳关现在已是一座被流沙掩埋掉的古城,它所给人们留下的只有那座孤独凄凉的烽火台和一望无际的沙漠。历代文人墨客都用凄哀的吟唱,为这座消失的古城唱着挽歌。但据说阳关曾经是一个柳绿花红、林茂粮丰、泉水清清的好地方。考古学家们在古董滩沙丘之间的砾石平地上,发现了许多古代的钱币、兵器、装饰品、陶片等古遗物,甚至是分布广泛,随手可捡。当地人也有一句话:“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当大风过后,这里还残存部分房屋、农田、渠道等遗址,清晰可见,引人瞩目。因此考古学家们证实古代的阳关是一个十分繁华的小城。可是阳关何时何因被掩埋,至今还无从考证。   不过,叫人们感到惊喜地是,今日的阳关,已不再是王维笔下“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凄凉委婉的代名词。阳关已做为一个旅游景点,展示在后人的面前。同时,经过人们与大自然的抗争,植树造林,阻挡风沙,改良土地,引水灌溉,阳关一带已成为敦煌最大的葡萄种植基地。站在烽燧高耸的墩墩山上,举目远视,昔日的阳关大道前边,已是绿树葱葱,一派塞上绿洲的好景色。在阳关烽火台高耸的墩墩山上,人们也建造了许多的旅游景观。新修建的名人碑文长廊,留有许多诗人、书法家的墨迹。游人漫步在长廊里,既可欣赏当代名人的诗词书法,又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   我们在阳关烽火台旁站立了许久,心里升起无限的感慨:烽火台是阳关的见证,是繁华古城的见证,是丝绸之路的见证。作为一个历史,它永远铭刻在人们的记忆里。
               [ 本帖最后由 蓝色的小木屋 于 2008-11-13 18:14 编辑 ] 散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