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酸刺
2021-12-27抒情散文李祥林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26 编辑
酸 刺我小时候,家乡的山顶长满了酸刺,那是一种耐旱的灌木,长得没人高,枝叶粗糙,七扭八歪的,树皮缀满裂逢和苔斑,枝头上长着又……
酸 刺我小时候,家乡的山顶长满了酸刺,那是一种耐旱的灌木,长得没人高,枝叶粗糙,七扭八歪的,树皮缀满裂逢和苔斑,枝头上长着又……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26 编辑 <br /><br /> 酸 刺
我小时候,家乡的山顶长满了酸刺,那是一种耐旱的灌木,长得没人高,枝叶粗糙,七扭八歪的,树皮缀满裂逢和苔斑,枝头上长着又尖又长的刺。它的树杆不能当大梁,又做不成锄把,甚至还算不上好一点的柴禾。这样一种不起眼的树木,自然没有人去砍伐。人们懒得去理它,连年牛羊也不吃它的叶片。
众多的酸刺就是这么寂寞的生长着,一棵又一棵,一座山又一座山头。很细心地把大山覆得严严的,村头的老人常对我们说,山不能露头露脸的,是要有草木遮着的,家乡的大山就这样严严实实地被酸刺林遮住了。
我却始终对那一片又一片的酸刺林怀有偏见,黑压压的,像个啥呀,记得上小学三年级时老师布置了一篇题为《我的家乡》的作文,我从一花一草写到一晨一暮、一房一舍,又从春天写到冬天,从山脚写到山腰,写到山顶时,觉得非写一写树木不可,便对着村口的大山发了半天呆,后来写到:家乡的大山长满了垂柳,微风吹过来,绿色的柳条哗啦啦,哗啦啦。没想到那篇作文被年轻的语文老师在班上范读了,末了他说:李祥林同学笔下的家乡多美,满大山长着垂柳,多好的愿望……清楚地记得当时我把头埋得很低,双颊发热。
在暮春,墨黑的酸刺林浮出一层淡淡的绿色,那是酸刺枝在叶舒着新叶。酸刺的叶片小小的,没有一瓣瓜子皮儿大,长得瘦瘦弱弱。一到夏天,叶片上面镀着一层银灰色的粉末,看起来更没有生机了。倒是每年夏末秋初,酸刺枝上缀满了碗豆粒大小的红色果实,乡亲们叫它“酸桕桕”。远远望去,似一层红晕从黑色的背景中泅出。多年后读诗时,读到“咯血”这个词,猛然想起酸桕桕缀满枝头的背景,多像饱经沧桑的酸刺咯血呕心,终于把殷红的果实奉献给了人们。对于人们的偏见,这是一种证实,更是有力的反驳。
当时采摘酸刺桕桕的场面也蔚为壮观,大人在田地里忙活,孩子们则背着篓筐,一边采摘一边嚼着品尝。别看酸桕桕小小的颗粒,咬破后汁饱液浓无果肉,酸里透甜的汁液在口腔里乱溅,在炎热的夏天,那个舒爽劲儿,甭提了。当时我们发现姑娘们最爱吃酸桕桕,便采了许多又繁又红的枝条,送给我们刚调来的脸很白的音乐老师,接过我们特殊的礼物,她脸上浮出了既惊奇又差涩的表情。她的家在天水市,不知是因为爱情,还是心中的某个愿望,和我们的语文老师双双守在于这个名叫好地的遥远的地方。每次看望他们,我都真切地感觉到,她们守住了幸福、坦然,还有盈盈诗意。
后来我到远方求学,远离了家乡的酸刺林。一次寒假回家时,故乡的大山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凉,再也没有驳杂黑湿的酸刺林横斜雪野的水墨古意了。酸刺被看守林木的人卖给村民当柴烧了。那么多残留的树桩,在大风中撕扭、挣扎,昭示着大山内心深处隐约的阵痛。我从家信中得知,家乡连续几年没有下过淋漓的雨,守不住几亩干旱的田地,许多村民去了远方的城市打工。我感到了一种背井离乡的悲哀。故乡的人没有守住酸刺林,导致了他们连家园也难以守住。当酸刺被砍成柴火放进灶膛,也许谁也没有意识到噼啪作响的火焰换来的温热的背后,是一幅怎样的凄凉的景象!谁也没有意识到酸刺林和这个古老的村庄,有着多么重要、多么复杂的牵系。
在“退耕还林”的大潮中,我多么希望家乡的山顶能够再现生机,哪怕覆满葳莛的酸刺,也是令人欣慰的。
大山不能抛头露面的,是要被草木遮着的。老人的话说得多好!
我小时候,家乡的山顶长满了酸刺,那是一种耐旱的灌木,长得没人高,枝叶粗糙,七扭八歪的,树皮缀满裂逢和苔斑,枝头上长着又尖又长的刺。它的树杆不能当大梁,又做不成锄把,甚至还算不上好一点的柴禾。这样一种不起眼的树木,自然没有人去砍伐。人们懒得去理它,连年牛羊也不吃它的叶片。
众多的酸刺就是这么寂寞的生长着,一棵又一棵,一座山又一座山头。很细心地把大山覆得严严的,村头的老人常对我们说,山不能露头露脸的,是要有草木遮着的,家乡的大山就这样严严实实地被酸刺林遮住了。
我却始终对那一片又一片的酸刺林怀有偏见,黑压压的,像个啥呀,记得上小学三年级时老师布置了一篇题为《我的家乡》的作文,我从一花一草写到一晨一暮、一房一舍,又从春天写到冬天,从山脚写到山腰,写到山顶时,觉得非写一写树木不可,便对着村口的大山发了半天呆,后来写到:家乡的大山长满了垂柳,微风吹过来,绿色的柳条哗啦啦,哗啦啦。没想到那篇作文被年轻的语文老师在班上范读了,末了他说:李祥林同学笔下的家乡多美,满大山长着垂柳,多好的愿望……清楚地记得当时我把头埋得很低,双颊发热。
在暮春,墨黑的酸刺林浮出一层淡淡的绿色,那是酸刺枝在叶舒着新叶。酸刺的叶片小小的,没有一瓣瓜子皮儿大,长得瘦瘦弱弱。一到夏天,叶片上面镀着一层银灰色的粉末,看起来更没有生机了。倒是每年夏末秋初,酸刺枝上缀满了碗豆粒大小的红色果实,乡亲们叫它“酸桕桕”。远远望去,似一层红晕从黑色的背景中泅出。多年后读诗时,读到“咯血”这个词,猛然想起酸桕桕缀满枝头的背景,多像饱经沧桑的酸刺咯血呕心,终于把殷红的果实奉献给了人们。对于人们的偏见,这是一种证实,更是有力的反驳。
当时采摘酸刺桕桕的场面也蔚为壮观,大人在田地里忙活,孩子们则背着篓筐,一边采摘一边嚼着品尝。别看酸桕桕小小的颗粒,咬破后汁饱液浓无果肉,酸里透甜的汁液在口腔里乱溅,在炎热的夏天,那个舒爽劲儿,甭提了。当时我们发现姑娘们最爱吃酸桕桕,便采了许多又繁又红的枝条,送给我们刚调来的脸很白的音乐老师,接过我们特殊的礼物,她脸上浮出了既惊奇又差涩的表情。她的家在天水市,不知是因为爱情,还是心中的某个愿望,和我们的语文老师双双守在于这个名叫好地的遥远的地方。每次看望他们,我都真切地感觉到,她们守住了幸福、坦然,还有盈盈诗意。
后来我到远方求学,远离了家乡的酸刺林。一次寒假回家时,故乡的大山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凉,再也没有驳杂黑湿的酸刺林横斜雪野的水墨古意了。酸刺被看守林木的人卖给村民当柴烧了。那么多残留的树桩,在大风中撕扭、挣扎,昭示着大山内心深处隐约的阵痛。我从家信中得知,家乡连续几年没有下过淋漓的雨,守不住几亩干旱的田地,许多村民去了远方的城市打工。我感到了一种背井离乡的悲哀。故乡的人没有守住酸刺林,导致了他们连家园也难以守住。当酸刺被砍成柴火放进灶膛,也许谁也没有意识到噼啪作响的火焰换来的温热的背后,是一幅怎样的凄凉的景象!谁也没有意识到酸刺林和这个古老的村庄,有着多么重要、多么复杂的牵系。
在“退耕还林”的大潮中,我多么希望家乡的山顶能够再现生机,哪怕覆满葳莛的酸刺,也是令人欣慰的。
大山不能抛头露面的,是要被草木遮着的。老人的话说得多好!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