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原创] 玉润中华(一)

2021-12-27抒情散文吴君雯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26 编辑

  玉,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美德的象征,世人爱玉之风莫如中国,中国自古以"玉石之国"著称于世,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和2500多年的玉器研究史,玉文化是……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26 编辑 <br /><br />  玉,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美德的象征,世人爱玉之风莫如中国,中国自古以"玉石之国"著称于世,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和2500多年的玉器研究史,玉文化是中国最具民族神韵的特色文化。
  石之美者为玉,在自然界中,化学性能稳定、质地坚韧、致密,经加工后能成为细腻油润、色泽柔美工艺品的矿物质称之为玉。
  玉材只有两种:角闪石和辉石,由此分为软玉和硬玉。
  角闪石称为软玉,主要成份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质,硬度为5.5至6.4度,比重为2.55至2.65,辉石称为硬玉,主要成份为硅酸钠和硅酸铝的纤维状矿物质,硬度为6.75至7度,比重为3.2至3.3。
  硬玉亦称翡翠,又称缅玉,全世界只有缅甸出产。
  我国四大名玉为:新疆和阗玉、河南独山玉、辽宁岫岩玉、湖北绿松石。
  中国玉为软玉,以纯白色的新疆和阗玉最为名贵。她特别洁白、光亮、温润、细密,晶莹无瑕,"白如截肪",光泽"常如肥物所染",好似刚刚割开的肥羊肉脂肪,故得"羊脂玉"之美名,更可贵的是她看似柔软却内质刚硬坚韧,其硬度为6至6.5,仅次于翡翠,为中国软玉中最高等级,是玉中极品,其价值远远胜于黄金和钻石,被公认为世界软玉之首。
  玉以其结构细腻、晶莹纯净、光泽油润、坚韧柔美的特质,给人以无限美好的感觉和联想,古人将对天地神灵的崇拜和对崇高人性的追求都喻于玉,因之识玉、赏玉、尊玉、爱玉,创造了举世无双的玉文化。
  中国文化中的玉,博大精深,意味深远,是民族文化中的精粹,主要是以和阗玉为代表和依据,并始终以和阗玉为尊贵和正宗。
  古人爱玉,首先推崇的是玉的美质,所突出的也是其美质。《礼记》中说"大圭不琢,美其色也",认为玉之为人所爱,首先在于她的优良品质,无论是琢磨也好,不琢磨也罢,看中的是玉本身的天然美质,而琢不琢磨就不是那么重要了。"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因而在古文中,玉和玉器都是用同一个"玉"字来概括之,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料,玉器是已经琢磨成的器物,将这两个不同概念的词共用一个字,体现了古人认为"大美至朴"的朴素理念。
  在《三礼》中还对赏玉和玉的具体使用方式作了人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定,如:鉴玉尚质,即要求玉制品雕刻朴素少纹,着重突出玉的美质;执玉尚谨,要求执持用玉时必须严肃认真,不得马虎随便;用玉尚慎,公礼用私礼用要严格分开,不得混同使用。
  温润如玉,至坚者如玉。至柔与至坚本是一对相悖的品性,可玉却能够将这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刚柔相济、集大美为一身。宝石和宝玉同为宝物,可宝石之光是璀灿夺目的,玉的光泽却是柔和养眼的,宝石之美是绚丽美艳的,玉石之美则是质朴柔美的,她不张扬,不玄美,有一种"精光内蕴"的美,非常高雅,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含蓄的审美观念,她卓越的品质与儒家所追求的谦恭礼让、宽以待人、敦厚圆融、温婉平和、柔中有刚等品性息息相通,浑为一体,深得儒家的喜爱,孔子曰:"言念君子,温如其玉,故君子贵之也",因而古先贤对玉情有独钟,儒家思想与玉构成了相生相长的玉文化。
  儒家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人为贵"的管理理念,主张"克已复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怒"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明确提出"德政"、"仁政",具有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是一种温和主义。儒家用自已的道德观念去比附于和阗玉所具备的各种物理特征,进行了从物质到精神、由感性到理性的理论创造,以玉为载体,赋予玉以德行,即所谓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说。
  《礼记》中,孔子赋予玉"十一德",即仁、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此十一德,实乃儒家道德规范的大全,其相对应的是和阗玉的物质属性,如温润而泽、缜密而栗、清越以长等。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核心的儒家思想认为君子应"比德于玉",玉光洁温润,可谓之"仁";不易折断,且断后不会割伤皮肤,可谓之"义";佩挂起来整齐有序,可谓之"礼";击其声清越优美,可谓之"乐";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可谓之"忠",越数千年仍温润如新,坚硬如初,可谓之为"信";气如白虹,可谓之为天;精神见于山川,可谓之为地;仁义温润可谓载天地之"德";人人皆珍爱之,可谓之"道"等等,凡儒家认为君子的必备条件,在玉身上都得到尽善尽美的体现,因而儒家对玉推崇备至。认为佩玉可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程度,即是"德"的体现,同时还体现人的身份感情和风度,佩玉表示君子时刻用玉的品性来严格要求自已,以玉来规范人的道德,用鸣玉之声限制人的行为动作,时时提醒自已君子如玉,因而佩玉不仅仅是起装饰美化的作用,更主要的是以玉洁身明志,故"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守身如玉",亦成必然。
  儒家把玉推为万物之尊,赋予神奇的魅力,这种对玉的解释和推崇,即是人性的觉悟和对美好高尚人品的追求,这种觉悟和追求超越了对神的崇拜, "比德于玉"的建立和完善,标志着玉的人格化确立。
-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