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黄土房
2021-12-27叙事散文谢文成
黄土房—《鲁北记事》之一祖先初到鲁北平原,选一水洼旁高地居住。结草为绳,搭起草房。冬日草房四面透风,千层单不如一层棉,千层板不如一堵墙,又改用湿泥垛墙。用铁锨从附近水洼内锄来一锨锨湿泥,垛而成墙,但由于费时费工,墙矮而不平,又改为手招板打……
黄土房
—《鲁北记事》之一 祖先初到鲁北平原,选一水洼旁高地居住。结草为绳,搭起草房。冬日草房四面透风,千层单不如一层棉,千层板不如一堵墙,又改用湿泥垛墙。用铁锨从附近水洼内锄来一锨锨湿泥,垛而成墙,但由于费时费工,墙矮而不平,又改为手招板打墙。两块长板相对,手扶肩倚,右手拿小木夯拍打,一人发土,三人即可动工。后来人口增多,房屋增加,又容纳外地落户之人,逐渐形成一个小小村落,改为串厅板打墙。两块木板相对,上下左右用四根铁棍相对串联,两头锁眼用铁栓削牢,用石夯打墙,并由此而出现了打墙的把式,成为一门学问和技艺。讲究多起来,发展为五挂铁础,铁础成锥形:头础尖,二础圆,三础浅,四础满,五础打出一个面。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又把串厅墙改为大板墙,墙体用高高的粗木夹住,下面深埋固定,上面用铁丝或粗绳拧紧,板窄而长,打墙的石夯、铁础改为木制“立人”,“立人”高1、5米,直径三十公分,上方中间削出三根木柱供人抓牢,多选用木质坚硬而沉重的枣木或榆木。三人高高举重重落,打出的墙体没有串厅板的连接之痕,但所需人力物力较多,是入社后生产队时期的产物。
鲁北有一句谚语:女人怕没粮,男人怕修房。 修房之前,需备砖瓦铺材木料门窗,更费时费力的就是“做土”。选土质肥沃之地,把阳土翻到下面,把阴土翻到上面,阴阳中和,调拌均匀,少则一年,多则三年。打墙时,首先打好地基,地基夯牢,墙体不倒。打地基多选在傍晚,村人吃饱晚饭,皆自动聚集而来,用四根长木棍成“井”字形捆住几个石碌碌,分成几组,一人喊号,众人呼应,几个石碌碌一起升降,砸在潮湿的泥土上,发出沉闷的回声。号子就是命令,喊号人自然就成了领袖,号子声穿过夜空,穿过大街小巷,像一根根无形的绳子,把村里的男女老少拉到了现场。
咱们打起来呀,唉嗨依哟唉!
向东挪一夯呀,----------------------!
快快向上举呀,----------------------!
重重向下夯呀,----------------------!
想起刘关张呀,----------------------!
他们三结义呀,----------------------!
三人一条心呀,----------------------!
黄土变成金呀,----------------------! 号子的内容灵活多变,皆有喊号人的一时兴致决定,但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劳动的内容有关,把劳动的内容以说唱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抒发当时心中的情感,或许这就是诗歌与民歌的起源。 在号子声中,女人们走到屋里向主妇问好,问柴米油盐少与不少,什么时候来帮着烧火做饭。顽童借此尽情玩耍,嬉戏追逐。一片亲情和睦,一片温馨关怀,一座黄土房的崛起,总让人有一片难忘的回忆。 月亮升起来呀,唉嗨依哟儿呀!
照着树梢梢呀,------------------!
照着墙上草呀,------------------!
照着那扇门呀,------------------!
照着那扇窗呀,------------------!
照着那盘炕呀,------------------!
照着炕上人呀,------------------!
那是小两口呀,------------------!
他们刚结婚呀,------------------!
` `````````````````````` 夜深了,石碌碌发出最后一声轰响,在一片笑骂声中,劳累的人们被号子的内容所启发,转念之间,疲劳已从人的身上悄悄溜走。 地基打完,盘砖砸纤,砖上辅一层密密的芦苇,芦苇上的长扳备好木楔,发土的提锨,打墙的拿础,不几日,墙体拔地而起。打墙人光着脊梁,汗水淋漓,肌肉棱棱突起,阳光下闪耀着古铜色的光芒,一声声号子节奏分明,铿锵有力,在高高的墙体上传向四面八方,引得走道过路之人驻足观望。墙两头,一头挂烧饼,一头挂油条,饿了就吃,吃饱了再干。墙下边,几十张银光闪闪的铁锨发土,推车供土的人往来穿梭,络绎不绝。更兼墙头起“拦水”尖顶之时,两位墙把式双臂相抱,四脚相对,脚踹泥土,在墙头上飞檐走壁,引来一片赞叹。场面之宏伟,耗人力物力财力之巨大,对于平常省吃俭用的农家小户,一生一世都不曾经历。 最热闹的时候当属上梁之日,鞭炮响过,全村的老少爷儿们像得了一声命令,提得动锨、锄得动土的乡亲皆来帮忙。先看师傅把画好的阴阳八卦图贴上中堂正林,横绑一双筷子象征丰衣足食,竖挂一串铜钱象征财源茂盛,两边贴一付对联以求平安吉祥: 八卦能通天地理
六爻搜尽鬼神机 众人看完发一声喊,各就各位,驾梁挑林,扎苇把,展苇帘,铺麦秸,上顶土,人声鼎沸,笑语喧哗。最后,主人摆宴设席以谢乡邻,当乡邻向主人竖起大拇指夸奖时,主人豪情顿生:喝不醉酒的男人,算什么男人。 一座上有房帽下有砖基的黄土房能住上百年,即使墙体没有片瓦块砖也能住上几十年。泥土在墙内犬牙交错环环相扣,像人与人挽起的臂膀,抵挡住暴雨冲击狂风侵袭。夏日晒不透,冬日冻不透,七月流火之时,打开后门,与前门窗形成自然的过堂风,给并不炎热的屋内送来凉爽。三九严寒之日,在温暖的屋内看窗外雪花飞舞,听北风肆意咆哮,惬意的感觉油然而生。蓝天之下,黄土之上,拥有一座金光闪闪的黄土房,谁能不说是幸福的象征。 沿古城德州东北走百余里,四女寺碱河东侧,有一村依岸傍河,名为黄家镇。该村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了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墙把式——黄大强。此人身材魁梧,五岳隆明,有济人度世、造福一方之相。他不仅会打墙,还会扶墙,一座摇摇欲坠的黄土墙经他扶正,十年八载不会倾斜,一座年久失修的破房漏屋经他修理,住进去会觉得如迁新居。而且此人德艺双馨,穷不嫌弃,富不巴结。当地有一句顺口溜:找到黄大强,修房盖屋不用忙。传说他得到一套天书,受过仙人指点。 一日,黄大强领一班人在外村修房,一要饭老人拄着拐棍,背着饭袋,衣衫褴褛,尘垢满面,今天从墙东往墙西走,明天从墙西往墙东走,一连三日,他都围墙而转。转完之后,每次都坐在黄大强的桌前讨碗水喝,黄大强倒水敬烟,并无慢待之意。第三日,老人把茶水洒了一桌,直嚷桌子不平,黄大强双手按住桌面,桌子四脚落地,不动不摇,抬头看老人,却见破帽下一双眼睛亮如明灯,黄大强恍然大悟,莫非此人有点来历,便认真答道:“有桌平怎会不平?”老人不语,却把茶碗放在了西北角,黄大强道:“一横定东西,一竖定南北,小小屋字里,藏有大乾坤。”老人把茶碗拿起,看着碗口,黄大强道:“口不吞日月”。老人又看碗底儿,黄大强道:“晒根不晒梢。” “碗里盛得什么?”老人开口问道。黄大强答:“碗里盛得三色水。”“哪三色?”“黑水、白水、和红水。一人喝下三色水,走遍天南与地北。”只见老人哆哆嗦嗦把茶碗举起,黄大强提壶斟水,碗却掉在桌子上摔成了八瓣。老人问:“这碎片可能备楔?”黄大强答:“枣木柱,榆木梁,没有椿木不盖房。”这时,主人从外面买东西归来,看见老人三番五次前来打扰,早就有点不耐烦,又见老人打碎茶碗,就想冲老人发火,老人却旁若无人,仰天大笑:“气死他,乐死我,修房不用他当家,主人可别以讹传讹,冤枉了好人啊!”黄大强摆手制止住主人,竟一时语塞,不能回答出老人的问话,禁不住皱紧了眉头。老人三次前来皆围墙而转,是在观察他打墙的实际本领,又以碗代砖代林代梁与他盘道,是在考察他的理论水平。黄大强深知,一位出色的墙把式,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瓦匠,还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木匠或石匠,平原地区虽然无山无石,以抹匠代替,但其中的技术要领却不能不懂。老人的问话看似简单,实则内容深刻,非正宗门派所能答出。老人问他“桌平”,看他是否知道桌背面闲槽里的斜角小木板起什么作用?把碗放在西北角,是问他修房时第一块砖应放在何处?是什么方向?老人看碗口,是问他檩条的口向东还是向西?又看碗底儿,是问他过梁的根向南还是向北?又问碗里盛得什么水?是问他墙把式应该会什么?“三色水”就代表着鲁班祖师留下的三条线。白线给瓦匠,黑线给木匠,红线给石匠。最后老人又与他论起“树王”,其实这里还隐藏着一段故事:相传刘秀帝当年落荒逃难,躲藏在桑树下,饥渴难耐之时,又食桑椹充饥,并发誓登上龙庭后,封此树为“百树之王”。后天下太平,刘秀帝却封“椿树为王”,桑树气破肚皮,杨树在一旁鼓掌大笑,真是“气死桑,乐死杨,椿树成了百树王。”一座房屋,若有一块“树王”木料备楔,百木便会各尽其责,不敢兴妖作怪。老人说他以讹传讹,是说他不坚持真理,跟着刘秀帝一起冤枉桑树。黄大强想到此,便慢慢道来:“刘秀帝乃真龙天子,明察秋毫,怎会因私废公、以假乱真?椿树亭亭如盖,不修自直,有王者风范,木质轻盈而坚硬,正是修房盖屋的好材料,更为备楔平檩的一等上品。与其相反,桑树枝蔓横生,干邪枝歪,不求上进,自暴自弃,即使有恩于帝,也断断不能封为“树王”, 若封其为“树王”,何以服天下的能工巧匠?黄大强一席话深明大义,老人点头称赞。他正想把老人让上正座另行求教,老人却拾起拐棍向外走去,黄大强搀扶着老人说道:“弟子愚昧,还望先辈指点迷律。”老人却一把推开他,回头向他脸上吐了一口口水。黄大强闭上眼睛,擦掉口水,却见老人扔掉拐棍步行如飞。 老汉今年七十三,
倒骑毛驴上青天,
天上无路任我走,
地上有路走却难。
黄大强回到桌前,见老人饭袋忘在桌下,提起饭袋追赶老人,老人早已不见了踪影。打开饭袋,里面竟是一些破砖碎瓦,砖瓦下埋着一只精致红木盒,打开盒子,里面有一只金黄绸缎布包,打开布包,三本古线装书顿时照亮了黄大强的眼睛:《阳宅图谱通览》。书皮上写有两行字: 欲得广厦千万间
烧掉黄皮做纸钱
黄大强欣喜之余又疑惑不解,既然送来宝书,为何又让他烧掉?抬起头,却看到众人都站在高墙上看他,心中明白了几分。后“文革”风起,破“四旧”,立“四新”,烧古书家谱,几位徒弟也成了造反派,黄大强自告奋勇,把古书当众一把火烧掉。后来有人说,他烧得是书皮,里面都是空白的黄烧纸,又说那位老人是某村五八年打成的一个右派,黄大强曾经找到过他。又说那老人是仙人下凡,黄大强为人修房盖屋不计名利,行了大善,积了大德,仙人向他脸上吹了一口仙气,又送来宝书,已得到了仙人的口传心授。 不管此传说是否真实,黄大强身怀绝技却是真。有一次,黄大强率领众徒弟在本村打墙,因病不能亲到现场,主人前来探望,说话间,黄大强忽然沉默不语,随即告诉主人,让东山上的铁础停下来,把土扔下去,换新土,土太干燥。主人匆忙回家,发现大徒弟金梁正在向下扔第一锨土,墙土果然干得发黄。主人回来复命,还没坐稳,黄大强又说:西山上的土里有一块异物,让他们找到取出来。主人一路小跑来到墙下,告诉了打墙人,一会儿,打墙人在墙土内找出了一块白骨,按迷信说法,骨头打在墙内是不吉利的。主人甚是吃惊,黄大强是怎么知道的?他躺在家中的土炕上,离这里少说也有上百米,主人百思不得其解。可来到黄大强家,黄大强又说:你先歇一会儿,再把北檐上的玉柱叫来。主人哪里敢歇,玉柱是黄大强的二徒弟,师傅喊徒弟前来怕是有要紧事吧!主人又急忙跑回去喊玉柱,并和玉柱一起来到黄大强面前。黄大强静静地看着玉柱,一双锐利的目光似乎要看透他的身体,问道:“你怎么不用力?”主人顿时愣住了,玉柱身材高大,膀阔腰圆,而且汗流浃背,怎么会没有用力呢?不用力哪来的汗水?主人想替玉柱辩解,黄大强严肃地看了他一眼说:“我在问他。”主人见插不上言,心里在暗暗发笑,这次,黄师傅一定搞错了吧!谁知玉柱却吞吞吐吐地说:“我------我-------”竟没有说上话来。黄大强却镇定地说:“我不在你就偷赖。”显然,黄大强真的生气了。“师傅,我不是偷赖,我昨天晚上拉了一夜肚子,今天上午一点劲儿也没有,我想和你说一声,可又怕别人打不好头础-------”黄大强急忙坐起来,摸一把玉柱的前额,汗是冷的,皮肤是凉的,又急忙喊老伴儿:“快,快,给玉柱沏一碗红糖水”。玉柱听罢松了一口气,一下子瘫倒在炕上,喝下师娘端来的红糖水后,才慢慢缓上劲来。主人惊得目瞪口呆,翘起了大拇指:“黄师傅,你真是活神仙啊!”从此,一传十,十传百,说黄大强能隔墙看物,已修成了半仙之体,可又有人说,他凭得是多年的经验和一双听觉灵敏的耳朵。 责任田承包到户后,村人皆修起了红砖瓦房,打地基不再用碾米轧场的石碌碌,而是改用电夯、吊夯和气夯,修房也是包工、包料或包清工,五日内起主房,十日内起院墙和偏房,没有了修黄土房时的热闹和隆重,没有了前来观望的人群。一座红砖瓦房的崛起,就像田地里随手栽上的一棵绿树,就像春天悄悄开放的一朵红花,只有在上梁封林之日,还保留着放鞭炮的习惯。鞭炮响过之后,往往会引来两个人,一个是唱喜歌的老人,一个是鹤发童颜双手转动健身球的黄大强。包工头见到黄大强,趋步前来,口称“师爷”,只是黄大强不知道,他是徒弟的徒弟还是两个儿子的徒弟,因为他的两个高徒金梁、玉柱和他的两个儿子已走州过县,在外搞起了房地产开发生意。徒孙未语先笑,求黄大强指点迷津,说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怪梦,梦见一片一片的红砖瓦房,醒来后,眼前还晃动着一片耀眼的红色。黄大强听后笑而不答,因为他年轻时也经常做梦,梦见一座座金光闪闪的黄土房,醒来后,眼前还晃动着一片耀眼的金光。这时,一位唱喜歌的老人,唱着喜歌走来。 一进大门观四方,四梁八柱在中央,
四块金砖驮玉柱,四棵玉柱架金梁。
这木是好木,这梁是好梁,
它生在何处?长在何方?
它生在云南、贵州,长在卧龙岗上,
根扎东洋大海,梢遮空中太阳。
鲁班师傅经过,见此树长得贵洋,
回去和主家商量,多花银钱买个妥妥当当,
车拉船载,运到做坊。
大刨子七十二对,小刨子对对成双,
把梁刨个又明又光。
这梁它摇头摆尾向上行,
行在空中它不动,
但等主人来挂红。
挂红挂在九龙腰,祖祖辈辈出阁老,
挂红挂在九龙口,洪港五福到白头,
挂红挂在九龙尾,做官明如镜来清如水。
上墙的四大天王,站岗的哼哈二将,
挑水的四海龙王,脱坯的四大金刚。
烧火的九天仙女,蒸锅的王母娘娘,
推磨的雷公闪电,碾米的金花姑娘。 主人听到唱喜歌的声音,从家里拿来一盒烟和两元钱,交给老人。墙上的瓦匠们听得入迷,不肯罢休:“再唱一段,再唱一段。”老人没有推辞,又用粗犷沙哑的喉咙唱道: 小小瓦刀七寸长,修了前房修后房,
前房修得阁老府,后房修得祖先堂,
右边修得金银库,左边修得万年仓,
金银库里有财宝,万年仓里有余粮。
阁老府里摆宴席,祖先堂里不断香,
过去,这是念给大财主的喜歌,喜歌中的内容是穷人对砖瓦房的一种向往。现在,人们都过上了好日子,都变成了大财主,都有能力修上了红砖瓦房。黄土房在慢慢消失,慢慢地淹没在一片红色里。 在鲁北这片广袤的平原上,没有悠扬起伏的山歌对唱,没有优美动听的渔歌互答,没有洪亮宽阔的蒙古长调,没有西部民歌的载歌载舞,只有这九曲回转如怨如诉的喜歌,在这片憨厚纯朴的泥土上飘荡。它唱出了一代又一代农民的坎坷与辛酸,也唱出了农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远处,黄大强回过头来,默默地望着那一座刚刚崛起的红砖瓦房,眼睛里流出了难过的泪水,脸上却流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鲁北记事》之一 祖先初到鲁北平原,选一水洼旁高地居住。结草为绳,搭起草房。冬日草房四面透风,千层单不如一层棉,千层板不如一堵墙,又改用湿泥垛墙。用铁锨从附近水洼内锄来一锨锨湿泥,垛而成墙,但由于费时费工,墙矮而不平,又改为手招板打墙。两块长板相对,手扶肩倚,右手拿小木夯拍打,一人发土,三人即可动工。后来人口增多,房屋增加,又容纳外地落户之人,逐渐形成一个小小村落,改为串厅板打墙。两块木板相对,上下左右用四根铁棍相对串联,两头锁眼用铁栓削牢,用石夯打墙,并由此而出现了打墙的把式,成为一门学问和技艺。讲究多起来,发展为五挂铁础,铁础成锥形:头础尖,二础圆,三础浅,四础满,五础打出一个面。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又把串厅墙改为大板墙,墙体用高高的粗木夹住,下面深埋固定,上面用铁丝或粗绳拧紧,板窄而长,打墙的石夯、铁础改为木制“立人”,“立人”高1、5米,直径三十公分,上方中间削出三根木柱供人抓牢,多选用木质坚硬而沉重的枣木或榆木。三人高高举重重落,打出的墙体没有串厅板的连接之痕,但所需人力物力较多,是入社后生产队时期的产物。
鲁北有一句谚语:女人怕没粮,男人怕修房。 修房之前,需备砖瓦铺材木料门窗,更费时费力的就是“做土”。选土质肥沃之地,把阳土翻到下面,把阴土翻到上面,阴阳中和,调拌均匀,少则一年,多则三年。打墙时,首先打好地基,地基夯牢,墙体不倒。打地基多选在傍晚,村人吃饱晚饭,皆自动聚集而来,用四根长木棍成“井”字形捆住几个石碌碌,分成几组,一人喊号,众人呼应,几个石碌碌一起升降,砸在潮湿的泥土上,发出沉闷的回声。号子就是命令,喊号人自然就成了领袖,号子声穿过夜空,穿过大街小巷,像一根根无形的绳子,把村里的男女老少拉到了现场。
咱们打起来呀,唉嗨依哟唉!
向东挪一夯呀,----------------------!
快快向上举呀,----------------------!
重重向下夯呀,----------------------!
想起刘关张呀,----------------------!
他们三结义呀,----------------------!
三人一条心呀,----------------------!
黄土变成金呀,----------------------! 号子的内容灵活多变,皆有喊号人的一时兴致决定,但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劳动的内容有关,把劳动的内容以说唱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抒发当时心中的情感,或许这就是诗歌与民歌的起源。 在号子声中,女人们走到屋里向主妇问好,问柴米油盐少与不少,什么时候来帮着烧火做饭。顽童借此尽情玩耍,嬉戏追逐。一片亲情和睦,一片温馨关怀,一座黄土房的崛起,总让人有一片难忘的回忆。 月亮升起来呀,唉嗨依哟儿呀!
照着树梢梢呀,------------------!
照着墙上草呀,------------------!
照着那扇门呀,------------------!
照着那扇窗呀,------------------!
照着那盘炕呀,------------------!
照着炕上人呀,------------------!
那是小两口呀,------------------!
他们刚结婚呀,------------------!
` `````````````````````` 夜深了,石碌碌发出最后一声轰响,在一片笑骂声中,劳累的人们被号子的内容所启发,转念之间,疲劳已从人的身上悄悄溜走。 地基打完,盘砖砸纤,砖上辅一层密密的芦苇,芦苇上的长扳备好木楔,发土的提锨,打墙的拿础,不几日,墙体拔地而起。打墙人光着脊梁,汗水淋漓,肌肉棱棱突起,阳光下闪耀着古铜色的光芒,一声声号子节奏分明,铿锵有力,在高高的墙体上传向四面八方,引得走道过路之人驻足观望。墙两头,一头挂烧饼,一头挂油条,饿了就吃,吃饱了再干。墙下边,几十张银光闪闪的铁锨发土,推车供土的人往来穿梭,络绎不绝。更兼墙头起“拦水”尖顶之时,两位墙把式双臂相抱,四脚相对,脚踹泥土,在墙头上飞檐走壁,引来一片赞叹。场面之宏伟,耗人力物力财力之巨大,对于平常省吃俭用的农家小户,一生一世都不曾经历。 最热闹的时候当属上梁之日,鞭炮响过,全村的老少爷儿们像得了一声命令,提得动锨、锄得动土的乡亲皆来帮忙。先看师傅把画好的阴阳八卦图贴上中堂正林,横绑一双筷子象征丰衣足食,竖挂一串铜钱象征财源茂盛,两边贴一付对联以求平安吉祥: 八卦能通天地理
六爻搜尽鬼神机 众人看完发一声喊,各就各位,驾梁挑林,扎苇把,展苇帘,铺麦秸,上顶土,人声鼎沸,笑语喧哗。最后,主人摆宴设席以谢乡邻,当乡邻向主人竖起大拇指夸奖时,主人豪情顿生:喝不醉酒的男人,算什么男人。 一座上有房帽下有砖基的黄土房能住上百年,即使墙体没有片瓦块砖也能住上几十年。泥土在墙内犬牙交错环环相扣,像人与人挽起的臂膀,抵挡住暴雨冲击狂风侵袭。夏日晒不透,冬日冻不透,七月流火之时,打开后门,与前门窗形成自然的过堂风,给并不炎热的屋内送来凉爽。三九严寒之日,在温暖的屋内看窗外雪花飞舞,听北风肆意咆哮,惬意的感觉油然而生。蓝天之下,黄土之上,拥有一座金光闪闪的黄土房,谁能不说是幸福的象征。 沿古城德州东北走百余里,四女寺碱河东侧,有一村依岸傍河,名为黄家镇。该村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了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墙把式——黄大强。此人身材魁梧,五岳隆明,有济人度世、造福一方之相。他不仅会打墙,还会扶墙,一座摇摇欲坠的黄土墙经他扶正,十年八载不会倾斜,一座年久失修的破房漏屋经他修理,住进去会觉得如迁新居。而且此人德艺双馨,穷不嫌弃,富不巴结。当地有一句顺口溜:找到黄大强,修房盖屋不用忙。传说他得到一套天书,受过仙人指点。 一日,黄大强领一班人在外村修房,一要饭老人拄着拐棍,背着饭袋,衣衫褴褛,尘垢满面,今天从墙东往墙西走,明天从墙西往墙东走,一连三日,他都围墙而转。转完之后,每次都坐在黄大强的桌前讨碗水喝,黄大强倒水敬烟,并无慢待之意。第三日,老人把茶水洒了一桌,直嚷桌子不平,黄大强双手按住桌面,桌子四脚落地,不动不摇,抬头看老人,却见破帽下一双眼睛亮如明灯,黄大强恍然大悟,莫非此人有点来历,便认真答道:“有桌平怎会不平?”老人不语,却把茶碗放在了西北角,黄大强道:“一横定东西,一竖定南北,小小屋字里,藏有大乾坤。”老人把茶碗拿起,看着碗口,黄大强道:“口不吞日月”。老人又看碗底儿,黄大强道:“晒根不晒梢。” “碗里盛得什么?”老人开口问道。黄大强答:“碗里盛得三色水。”“哪三色?”“黑水、白水、和红水。一人喝下三色水,走遍天南与地北。”只见老人哆哆嗦嗦把茶碗举起,黄大强提壶斟水,碗却掉在桌子上摔成了八瓣。老人问:“这碎片可能备楔?”黄大强答:“枣木柱,榆木梁,没有椿木不盖房。”这时,主人从外面买东西归来,看见老人三番五次前来打扰,早就有点不耐烦,又见老人打碎茶碗,就想冲老人发火,老人却旁若无人,仰天大笑:“气死他,乐死我,修房不用他当家,主人可别以讹传讹,冤枉了好人啊!”黄大强摆手制止住主人,竟一时语塞,不能回答出老人的问话,禁不住皱紧了眉头。老人三次前来皆围墙而转,是在观察他打墙的实际本领,又以碗代砖代林代梁与他盘道,是在考察他的理论水平。黄大强深知,一位出色的墙把式,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瓦匠,还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木匠或石匠,平原地区虽然无山无石,以抹匠代替,但其中的技术要领却不能不懂。老人的问话看似简单,实则内容深刻,非正宗门派所能答出。老人问他“桌平”,看他是否知道桌背面闲槽里的斜角小木板起什么作用?把碗放在西北角,是问他修房时第一块砖应放在何处?是什么方向?老人看碗口,是问他檩条的口向东还是向西?又看碗底儿,是问他过梁的根向南还是向北?又问碗里盛得什么水?是问他墙把式应该会什么?“三色水”就代表着鲁班祖师留下的三条线。白线给瓦匠,黑线给木匠,红线给石匠。最后老人又与他论起“树王”,其实这里还隐藏着一段故事:相传刘秀帝当年落荒逃难,躲藏在桑树下,饥渴难耐之时,又食桑椹充饥,并发誓登上龙庭后,封此树为“百树之王”。后天下太平,刘秀帝却封“椿树为王”,桑树气破肚皮,杨树在一旁鼓掌大笑,真是“气死桑,乐死杨,椿树成了百树王。”一座房屋,若有一块“树王”木料备楔,百木便会各尽其责,不敢兴妖作怪。老人说他以讹传讹,是说他不坚持真理,跟着刘秀帝一起冤枉桑树。黄大强想到此,便慢慢道来:“刘秀帝乃真龙天子,明察秋毫,怎会因私废公、以假乱真?椿树亭亭如盖,不修自直,有王者风范,木质轻盈而坚硬,正是修房盖屋的好材料,更为备楔平檩的一等上品。与其相反,桑树枝蔓横生,干邪枝歪,不求上进,自暴自弃,即使有恩于帝,也断断不能封为“树王”, 若封其为“树王”,何以服天下的能工巧匠?黄大强一席话深明大义,老人点头称赞。他正想把老人让上正座另行求教,老人却拾起拐棍向外走去,黄大强搀扶着老人说道:“弟子愚昧,还望先辈指点迷律。”老人却一把推开他,回头向他脸上吐了一口口水。黄大强闭上眼睛,擦掉口水,却见老人扔掉拐棍步行如飞。 老汉今年七十三,
倒骑毛驴上青天,
天上无路任我走,
地上有路走却难。
黄大强回到桌前,见老人饭袋忘在桌下,提起饭袋追赶老人,老人早已不见了踪影。打开饭袋,里面竟是一些破砖碎瓦,砖瓦下埋着一只精致红木盒,打开盒子,里面有一只金黄绸缎布包,打开布包,三本古线装书顿时照亮了黄大强的眼睛:《阳宅图谱通览》。书皮上写有两行字: 欲得广厦千万间
烧掉黄皮做纸钱
黄大强欣喜之余又疑惑不解,既然送来宝书,为何又让他烧掉?抬起头,却看到众人都站在高墙上看他,心中明白了几分。后“文革”风起,破“四旧”,立“四新”,烧古书家谱,几位徒弟也成了造反派,黄大强自告奋勇,把古书当众一把火烧掉。后来有人说,他烧得是书皮,里面都是空白的黄烧纸,又说那位老人是某村五八年打成的一个右派,黄大强曾经找到过他。又说那老人是仙人下凡,黄大强为人修房盖屋不计名利,行了大善,积了大德,仙人向他脸上吹了一口仙气,又送来宝书,已得到了仙人的口传心授。 不管此传说是否真实,黄大强身怀绝技却是真。有一次,黄大强率领众徒弟在本村打墙,因病不能亲到现场,主人前来探望,说话间,黄大强忽然沉默不语,随即告诉主人,让东山上的铁础停下来,把土扔下去,换新土,土太干燥。主人匆忙回家,发现大徒弟金梁正在向下扔第一锨土,墙土果然干得发黄。主人回来复命,还没坐稳,黄大强又说:西山上的土里有一块异物,让他们找到取出来。主人一路小跑来到墙下,告诉了打墙人,一会儿,打墙人在墙土内找出了一块白骨,按迷信说法,骨头打在墙内是不吉利的。主人甚是吃惊,黄大强是怎么知道的?他躺在家中的土炕上,离这里少说也有上百米,主人百思不得其解。可来到黄大强家,黄大强又说:你先歇一会儿,再把北檐上的玉柱叫来。主人哪里敢歇,玉柱是黄大强的二徒弟,师傅喊徒弟前来怕是有要紧事吧!主人又急忙跑回去喊玉柱,并和玉柱一起来到黄大强面前。黄大强静静地看着玉柱,一双锐利的目光似乎要看透他的身体,问道:“你怎么不用力?”主人顿时愣住了,玉柱身材高大,膀阔腰圆,而且汗流浃背,怎么会没有用力呢?不用力哪来的汗水?主人想替玉柱辩解,黄大强严肃地看了他一眼说:“我在问他。”主人见插不上言,心里在暗暗发笑,这次,黄师傅一定搞错了吧!谁知玉柱却吞吞吐吐地说:“我------我-------”竟没有说上话来。黄大强却镇定地说:“我不在你就偷赖。”显然,黄大强真的生气了。“师傅,我不是偷赖,我昨天晚上拉了一夜肚子,今天上午一点劲儿也没有,我想和你说一声,可又怕别人打不好头础-------”黄大强急忙坐起来,摸一把玉柱的前额,汗是冷的,皮肤是凉的,又急忙喊老伴儿:“快,快,给玉柱沏一碗红糖水”。玉柱听罢松了一口气,一下子瘫倒在炕上,喝下师娘端来的红糖水后,才慢慢缓上劲来。主人惊得目瞪口呆,翘起了大拇指:“黄师傅,你真是活神仙啊!”从此,一传十,十传百,说黄大强能隔墙看物,已修成了半仙之体,可又有人说,他凭得是多年的经验和一双听觉灵敏的耳朵。 责任田承包到户后,村人皆修起了红砖瓦房,打地基不再用碾米轧场的石碌碌,而是改用电夯、吊夯和气夯,修房也是包工、包料或包清工,五日内起主房,十日内起院墙和偏房,没有了修黄土房时的热闹和隆重,没有了前来观望的人群。一座红砖瓦房的崛起,就像田地里随手栽上的一棵绿树,就像春天悄悄开放的一朵红花,只有在上梁封林之日,还保留着放鞭炮的习惯。鞭炮响过之后,往往会引来两个人,一个是唱喜歌的老人,一个是鹤发童颜双手转动健身球的黄大强。包工头见到黄大强,趋步前来,口称“师爷”,只是黄大强不知道,他是徒弟的徒弟还是两个儿子的徒弟,因为他的两个高徒金梁、玉柱和他的两个儿子已走州过县,在外搞起了房地产开发生意。徒孙未语先笑,求黄大强指点迷津,说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怪梦,梦见一片一片的红砖瓦房,醒来后,眼前还晃动着一片耀眼的红色。黄大强听后笑而不答,因为他年轻时也经常做梦,梦见一座座金光闪闪的黄土房,醒来后,眼前还晃动着一片耀眼的金光。这时,一位唱喜歌的老人,唱着喜歌走来。 一进大门观四方,四梁八柱在中央,
四块金砖驮玉柱,四棵玉柱架金梁。
这木是好木,这梁是好梁,
它生在何处?长在何方?
它生在云南、贵州,长在卧龙岗上,
根扎东洋大海,梢遮空中太阳。
鲁班师傅经过,见此树长得贵洋,
回去和主家商量,多花银钱买个妥妥当当,
车拉船载,运到做坊。
大刨子七十二对,小刨子对对成双,
把梁刨个又明又光。
这梁它摇头摆尾向上行,
行在空中它不动,
但等主人来挂红。
挂红挂在九龙腰,祖祖辈辈出阁老,
挂红挂在九龙口,洪港五福到白头,
挂红挂在九龙尾,做官明如镜来清如水。
上墙的四大天王,站岗的哼哈二将,
挑水的四海龙王,脱坯的四大金刚。
烧火的九天仙女,蒸锅的王母娘娘,
推磨的雷公闪电,碾米的金花姑娘。 主人听到唱喜歌的声音,从家里拿来一盒烟和两元钱,交给老人。墙上的瓦匠们听得入迷,不肯罢休:“再唱一段,再唱一段。”老人没有推辞,又用粗犷沙哑的喉咙唱道: 小小瓦刀七寸长,修了前房修后房,
前房修得阁老府,后房修得祖先堂,
右边修得金银库,左边修得万年仓,
金银库里有财宝,万年仓里有余粮。
阁老府里摆宴席,祖先堂里不断香,
过去,这是念给大财主的喜歌,喜歌中的内容是穷人对砖瓦房的一种向往。现在,人们都过上了好日子,都变成了大财主,都有能力修上了红砖瓦房。黄土房在慢慢消失,慢慢地淹没在一片红色里。 在鲁北这片广袤的平原上,没有悠扬起伏的山歌对唱,没有优美动听的渔歌互答,没有洪亮宽阔的蒙古长调,没有西部民歌的载歌载舞,只有这九曲回转如怨如诉的喜歌,在这片憨厚纯朴的泥土上飘荡。它唱出了一代又一代农民的坎坷与辛酸,也唱出了农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远处,黄大强回过头来,默默地望着那一座刚刚崛起的红砖瓦房,眼睛里流出了难过的泪水,脸上却流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