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几何:上学
2021-12-27经典散文
[db:简介]
昨晚上,给天天洗澡时,小家伙乐不可支。“爸爸,我给你讲一下我们班上的趣事。”他对我说。我当然是洗耳恭听,孩子愿意交流是好事儿。“班上7个男生,都被老师批评了,要求写检讨!”他开心地对我说。“啊?不包括你吧?”我是个合适的捧哏。“肯定不包括我了啊。”天天顶着满头泡沫眉飞色舞地给我讲到底是哪7个人,还透露说是他向数学老师举报的。“谁让他们下课时打架?!”小家伙说起举报理直气壮,满满的正义感。我却是为他捏一把汗的:“你举报时,没被其他同学看到吧?”他想了想说:“没有,是在厕所门口说的。”我舒了口气:“那就好,如果他们知道,会不喜欢你的。”
该不该举报同学的违规行为,这事儿就不像该不该把捡到的钱交给警察那么好说了。前阵子班上有俩孩子总是欺负天天,后来找了班主任,班主任找了对方家长,才消停了些。现在的孩子不像我们当初那么怕老师了,在找家长前,班主任警告过那孩子,但没什么效果。最后气得班主任在课堂上对所有同学说:“以后谁都不许欺负天天,大家也都看着点,看到谁欺负天天,就来向我报告。”这事儿是叶子转述给我听的。对于老师这个处理方式,我也说不上好不好,但人家终归是一片善意,且从保护天天的角度来看,效果立竿见影。好在,至少从天天后来的表述来看,我所担心的他可能被孤立这事儿,也并不明显。
有一次那孩子把天天推倒了,老师问情况时,还恶人先告状说天天向他伸中指。幸好,有几个小孩子给天天作证,否则那事儿一个处理不好,小家伙会很伤心。对孩子来说,被打一下并不算什么,但如果老师不公平,受了冤枉那心里就委屈大了。为此我特意在家长群里找了给天天作证的孩子家长的微信,对人家道谢。对方当然都很客气,表示同学互相帮助是应该的,然后就此约定找机会一起玩。我在家长群里口碑还不错,主要是跟其中某个家长深聊过一次待遇,然后对方就把我吹嘘成儿童教育专家了,而他又是家长群里的活跃分子,大家就信以为真。
顶着专家这个名头,也不好不作为,于是我偶尔会发些自己汇总的学习资料到群里。但对我这个“专家”人设,叶子认为不是好事儿,她要求我少在家长群里说话:“对天天不好,他现在学习好还好,一旦他学习不好呢?”我觉得她说得也有道理,虽然我也认为这个人设对于天天交朋友有加分,但还是很少在群里说话了。直到前两天,天天回来家校练习册上的作业记录什么都没写,我才在家长群里发话询问,看谁家孩子写了,希望能帮忙拍照发一下。发出去后,如石沉大海,无人理会。我又给加过的一位家长发微信求助,也是没有回应。直到过了快一个小时,才有人拍了发出来,然后那位家长也回了,说不好意思,刚忙没看到。
为了表示感谢,我就又在群里分享了一段儿:“最近孩子们遇到好几个包含‘隹’的字,可以合并起来记忆,比如谁难推?雄鹰!难、滩、摊。再就是关于一个字改变偏旁变化的题型,我觉得最常见的也是孩子们可以优先考虑的十个偏旁是金木水火土、人手心口走…….”这次叶子没有阻止我,群里的家长看了,都觉得实用性很强。发完之后我就又保持沉默了,懂得适可而止很重要,在人群中适当展露一下实力和价值有必要,但是总出风头并不是好事儿。虽然我其实很愿意跟其他家长分享,但是一厢情愿地无偿对别人好,成年人都知道并不可取。
对于国内的语数教育,我是意见很大的。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批评数学教育的语文化。一门本来追求严谨的学科,却不得不借助语言的歧义去给孩子挖坑设套,这是数学的耻辱。难道数学本身不足以难住孩子们吗?其实语文教育问题也很大,跟数学恰恰相反,这门本该模糊的学科,硬是被要求“精确”。阅读理解怎么可能有正确答案?我读了一篇文章,怎么理解是我的事儿啊,我不该把自己的理解硬说成是作者的意思,同样的,作者也无权要求我必须按照他的想法去理解。阅读理解根本没有考的必要,一个脑子没病的孩子长大后理解方面不会有大问题;作文占那么多分也不应该,这玩意太主观了,不公平。
语文就是个沟通工具,学校里教些基础的知识就好了,剩下的,更重要的反而是激发和呵护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如果我读一篇文章,连自己的真实感受都不能写出来,必须去考虑出题人的感受,并以此为准,那阅读还有什么兴趣呢?我何必去阅读原文呢,掌握所谓正确答案的人,你到底想灌输什么东西给我,直接出本书我背不就行了?大家都省事儿。我就觉得掌握正确答案的人牛,那帮所谓名家的经典文章,扯了那么多字,读者都看不出他到底想表达什么,而这帮人一两句话就说透了。既然这么厉害,真的,直接读这帮人的就好,读所谓经典干嘛呢?他们话都说不清楚。
河蚌赌徒 2021年12月16日
该不该举报同学的违规行为,这事儿就不像该不该把捡到的钱交给警察那么好说了。前阵子班上有俩孩子总是欺负天天,后来找了班主任,班主任找了对方家长,才消停了些。现在的孩子不像我们当初那么怕老师了,在找家长前,班主任警告过那孩子,但没什么效果。最后气得班主任在课堂上对所有同学说:“以后谁都不许欺负天天,大家也都看着点,看到谁欺负天天,就来向我报告。”这事儿是叶子转述给我听的。对于老师这个处理方式,我也说不上好不好,但人家终归是一片善意,且从保护天天的角度来看,效果立竿见影。好在,至少从天天后来的表述来看,我所担心的他可能被孤立这事儿,也并不明显。
有一次那孩子把天天推倒了,老师问情况时,还恶人先告状说天天向他伸中指。幸好,有几个小孩子给天天作证,否则那事儿一个处理不好,小家伙会很伤心。对孩子来说,被打一下并不算什么,但如果老师不公平,受了冤枉那心里就委屈大了。为此我特意在家长群里找了给天天作证的孩子家长的微信,对人家道谢。对方当然都很客气,表示同学互相帮助是应该的,然后就此约定找机会一起玩。我在家长群里口碑还不错,主要是跟其中某个家长深聊过一次待遇,然后对方就把我吹嘘成儿童教育专家了,而他又是家长群里的活跃分子,大家就信以为真。
顶着专家这个名头,也不好不作为,于是我偶尔会发些自己汇总的学习资料到群里。但对我这个“专家”人设,叶子认为不是好事儿,她要求我少在家长群里说话:“对天天不好,他现在学习好还好,一旦他学习不好呢?”我觉得她说得也有道理,虽然我也认为这个人设对于天天交朋友有加分,但还是很少在群里说话了。直到前两天,天天回来家校练习册上的作业记录什么都没写,我才在家长群里发话询问,看谁家孩子写了,希望能帮忙拍照发一下。发出去后,如石沉大海,无人理会。我又给加过的一位家长发微信求助,也是没有回应。直到过了快一个小时,才有人拍了发出来,然后那位家长也回了,说不好意思,刚忙没看到。
为了表示感谢,我就又在群里分享了一段儿:“最近孩子们遇到好几个包含‘隹’的字,可以合并起来记忆,比如谁难推?雄鹰!难、滩、摊。再就是关于一个字改变偏旁变化的题型,我觉得最常见的也是孩子们可以优先考虑的十个偏旁是金木水火土、人手心口走…….”这次叶子没有阻止我,群里的家长看了,都觉得实用性很强。发完之后我就又保持沉默了,懂得适可而止很重要,在人群中适当展露一下实力和价值有必要,但是总出风头并不是好事儿。虽然我其实很愿意跟其他家长分享,但是一厢情愿地无偿对别人好,成年人都知道并不可取。
对于国内的语数教育,我是意见很大的。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批评数学教育的语文化。一门本来追求严谨的学科,却不得不借助语言的歧义去给孩子挖坑设套,这是数学的耻辱。难道数学本身不足以难住孩子们吗?其实语文教育问题也很大,跟数学恰恰相反,这门本该模糊的学科,硬是被要求“精确”。阅读理解怎么可能有正确答案?我读了一篇文章,怎么理解是我的事儿啊,我不该把自己的理解硬说成是作者的意思,同样的,作者也无权要求我必须按照他的想法去理解。阅读理解根本没有考的必要,一个脑子没病的孩子长大后理解方面不会有大问题;作文占那么多分也不应该,这玩意太主观了,不公平。
语文就是个沟通工具,学校里教些基础的知识就好了,剩下的,更重要的反而是激发和呵护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如果我读一篇文章,连自己的真实感受都不能写出来,必须去考虑出题人的感受,并以此为准,那阅读还有什么兴趣呢?我何必去阅读原文呢,掌握所谓正确答案的人,你到底想灌输什么东西给我,直接出本书我背不就行了?大家都省事儿。我就觉得掌握正确答案的人牛,那帮所谓名家的经典文章,扯了那么多字,读者都看不出他到底想表达什么,而这帮人一两句话就说透了。既然这么厉害,真的,直接读这帮人的就好,读所谓经典干嘛呢?他们话都说不清楚。
河蚌赌徒 2021年12月16日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