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三处水磨坊

2021-12-27经典散文
[db:简介]
   三处水磨坊

    从县城东门外沿着一条叫作“白水峪”的河溯源而上,一路上天女散花般地散落着许多村庄--北石桥、灰胡同、柳林、孟家圪台、东坪、河西、庙坪等。上世纪七十年代,沿河的村子都建有水磨坊。最有名的三处水磨坊,是上游河西生产队的水磨坊,下游柳林生产队的水磨坊,还有中间地带的我村的水磨坊。
    我村就是我生产队,我生产队就是我村。这个村不是村民委员会的村,而是聚族而居的自然村。全大队有八个自然村,其中三个村临水沿河,于是就建起了三个水磨坊,担负着全大队2000多口人吃粮磨面任务。因此水磨坊就很忙,昼夜不停地“吱吱呀呀”,磨玉谷磨麦子还有豆子,在河川上唱着一支古老的歌谣。夜深人静时,“哐嘡、哐嘡”的踏箩声,使河川显得愈加寂静。

        一

    河西生产队的水磨坊,距离我村有三里地,它有三间房,不但能磨面还有榨油设备,还是油坊。一到冬季,收了棉花、大豆、芝麻等油料之后,几个生产队都去河西的水磨坊打油。关于河西生产队的磨坊,记忆中只有一件事,就是那年生产队派5个人去榨油。这可是个肥差,5个人可以尽情地吃油了。于是,他们炒菜,炒馍花,炸油菜,炸馍片,白天吃,晚上加班还吃。不知道是空了一年的肠子不受,还是新榨的油暴气大,总之没等油榨完,五个人都开始“蹿鞭杆”。就是拉稀,拉成直线,拉得提不起裤子那种。于是不得不换人。以后在地里干活时,榨油蹿鞭杆的故事,被人们当作笑料,很愉悦了大伙一阵子。末了,调笑的人总说:“没材料,饿死鬼脱生哩,欠吃死了。”
    不管怎么说,那年油料丰收,社员们都分了不少油。一口人3斤多,我家一下子分了17斤多。家里两只油罐都装不下,最后又用一个葡萄糖瓶子装了满满一瓶。

          二

    柳林生产队的水磨坊历史最悠久,悠久到解放前。它最早属于私人。这个私人,不是别人,而是我姨姨的老公公--富农杨老三。
    杨老三是南阳人,早年“一担两筐”来到卢氏,靠竹匠手艺养家糊口,逐渐积累下一些家产。但杨老三真正发起来,却是靠水磨。柳林村有一园好竹子,杨老三常年在这里干活,给人编席编篓。讲究的人家,一般竹器只用竹青不要竹黄。杨老三就白天给东家干活,晚饭吃得撑饱,走时把人家不用的竹黄带回家,熬夜加班编成风门子,再拿到集市上去卖。白天干活挣工钱,夜里编风门子再卖钱。吃了人家的,省下自家的,晚饭吃得饱再顶半夜。你说杨老三不当富农都不行!在柳林干活时间长了,他又发现了商机:村前这一河好水白白流过,何不在这里建一盘水磨?他本人不但是竹匠,还会石匠,会锻磨。于是就投资建起一个水磨。那时候,河川上下还没有水磨,他的生意就很红火,方圆附近的人们都来这里磨面。  
    解放初期,本县处于拉锯地带,军队来往频繁。有国民党的部队,有共产党的部队。但不管哪一方的队伍,来了都要吃饭。杨老三就给部队磨面。除了挣钱,还可以落下许多麸皮子,他又用这些麸皮养了十几头猪。
    一次,杨老三给部队磨面五天五夜没合眼。第5天他回到家里,坐到灶火门口。老婆给他递上一碗饭。他吃了两口,就把碗一撂,杵到地上瞌睡了。老婆以为他中了邪,脱下一只鞋就朝他脸上打。打了好几下才醒。他说,“你打我咋吗?我老瞌睡啊,你叫我美美睡一觉。”结果他睡了一天一夜才醒过来。
    姨姨是解放后嫁过去的,但姨家的水磨一直到“四清”前才充公。因为有了这个水磨,他们家不缺粮食。三年困难时期,姨姨经常接济我父母,使他们顺利度过大饥荒。
    后来柳林村的水磨坊成了生产队所有。每次进城路过,父亲都要给我讲杨老三的发家史。父亲说,土改时杨家被划为富农,属于征收。但运动搞起来,谁还管政策?富农的财产照样没收。一次,农会人把杨老三绑在浮梁上,把家里的东西一扫而光。杨老三心想,这下完蛋了。然而他一抬头,看见捶布石头下面的锻磨家伙还在,一根堑子,一把锤子。又“扑次”一下笑出了声,心想,只要这两样家伙还在,老子不愁挣不下家业!第二天,他就掂上这两件家俱下乡给人锻磨,一个月后让驴驮回来一担粮食。

        三

    我村的水磨建于1967年秋。
    父亲是个木匠,东坪村要建水磨坊,找匠人打水磨轮子。请外地匠人,打一副水磨轮子要价470元。生产队拿不出这笔钱。有熟人就给队长建议,说县城有个木匠,在城里吃不饱,想下乡落户。咱把他收下,他就成了咱队的社员。社员给队里干活,只争工分不挣钱。并且有了这个木匠,水磨啥时候坏了啥时候修,何乐而不为?于是经过熟人牵线搭桥,我家就从县城搬到这里,成了生产队的社员。
    父亲给生产队打了一副水磨轮子,做了3个面仓,还有磨盘之类,生产队给他记了300个工分。当时生产队一个劳动日值为4毛,合计为120块钱。这样比请外地人合算多了。
    父亲擅长打水磨轮子,他说这是粗糙活,不用合缝都是钉子钉。把周长拿3.14一除就是直径。九分之一留一个卯榫就对了。老式水磨轮子立轮和平轮是24比20,父亲打破禁区,打了一个20比20,水一放照样转的欢。
水好养磨子。但我们这河水不行,带沙,碎沙子。一副水磨轮子只能用七、八年,就得换。
    我村的水磨建在河边一处落差很大的地方,人工挖好再用石头砌成,叫轮坑,很高很深。房子三面建在地上,一面悬在空中,悬空的墙用木板钉成,半空有一只小窗户。
    水磨由两扇石磨扇和中间的木头磨盘组成。上扇固定不动,用木头吊起在房梁上,下扇磨扇转动磨面。水流打动立轮,立轮再带动平轮,平轮和立轮靠“拨子”啮合带动。平轮一转,固定在老轮桩上的下扇磨扇就跟着转动。水流大,水磨就转得快,流水小,磨子就转得慢。没有水,磨子就不转了。
    磨面需要两个人。一人踏锣,一人收磨盘上的粮食绊子,同时往磨上倒,还得拨磨眼。一个人就顾不过来了,又要踏箩,又是收磨盘,就赶趁的很。箩面中间的柱子,俗称“挨打毛”,箩面时要左一下右一下地挨打。
    水磨坊常年有两种动物,一个是老鼠,个个都肥硕,毛都油汪汪的,门一开,只见老鼠“出溜”一下就钻到墙缝或木板缝里。还有一个是麻雀,老在房梁上,墙缝里,瓦楞上,“扑录录、扑录录”乱飞,啄食磨道上的粮食。
    每次磨面,都要把面仓、箩子、磨盘上、磨眼里,一扫再扫,因为有老鼠屎,还有麻雀粪。
    水磨坊里曾发生过许多故事。一个寡妇来磨面,就有村里的光棍前来帮忙。夜深人静,两个孤男寡女,在远离村中心的水磨坊里,就“古董”到一块了。水磨坊里,放有一张铺着烂席片的床,以备磨面人乏了偶尔在上面躺一躺。现在就成了他们的作案工具了。还有一家孩子小,男人一个人来磨面。中途出去尿尿,一眨眼功夫就被贼偷了。水磨坊还出过人命。一个叫天生子的中年人,夜里磨面时,水大磨子停不下来。他就拿一根杠子去顶立轮的幅条。待到他去抽杠子时,储满水的轮子猛一转,一下子把他别到轮坑里。等天亮人们发现时,他已经死了了啦。

       四

    我家住在村子最南头,离水磨不远。下一个大坡,再拐一个弯就到了。但记忆中总是夜里磨面,这是我最发愁的事。那时,父亲常年在外面干木匠活,夜里磨面就是妈和哥的事了。他俩去磨面,剩下我和妹妹在家,心里害怕,就把门顶得十字八吊。老鼠吱吱叫,以为是鬼;门缝吹来风,也以为是鬼。听着空旷的夜空,“叮哐、叮哐”的踏箩声,心里愈加害怕。用被子蒙住头,大气不敢出一下。直到哥哥和妈磨面回来,才放心大胆睡觉。
    我在家里害怕,在水磨坊磨面的他们也害怕。有时半夜磨完了,就把水磨坊门顶住,等天明了再回家。
白天磨面,就由我给妈打下手。她用“铲瓢”收磨盘上的粮食绊子,往箩里倒,而我只管踏箩。坐在高高的凳子上,两脚够不着,就站立着踏--叮哐叮哐。一会儿,腿就困了,又用手推,“咚、咚、咚”,但又觉得吃不住劲,怎么都不舒服。
    小孩子耍心大,我还常常爬到木板墙的小窗上,往下面吐唾沫。看着唾沫被轮子上的水浪卷走,很开心。再不就是爬到窗户上,望对面路上过往的行人。妈就喊:“哎,又仰憨脸了,赶快锣,都堆住了。”
水磨坊的墙上、地板上,甚至墙角的蜘蛛网上,都落满了白面。磨完面,人也就涨成“面娃娃”了。回到家,要用刷子好打好打。
    磨子不快了,要请石匠来锻。但刚锻过的磨子磨的面,吃着碜人。
       
    水磨渠,是一个专有名词。渠水,清澈如许。它比河水洁净,同时规整,从上游一路流下来,一直流到水磨坊,有600多米。
    夏天,渠边长满水芹菜,辣蓼,猪耳朵,还有马莲。蝇蠓、蝴蝶,还有“花花舌儿”都来这里飞。我们在渠边割草,用马莲编草戒指,还逮“水叮叮”。  
   冬天,水磨渠表面冻住了,但水还在下面流,“淙淙,淙淙”,象没有人关注的小孩,自己跟自己玩。下学回来,在渠边扳一根冰溜橛啃,也很快乐无比。
    水磨渠还有很多功能。淘粮食--妈用筛子,笊篱,把粮食漂到水里,淘净再捞出来,我负责把麦子挑回家,晾干。玉谷不用淘,只用湿手巾抹一下就行,而麦子要淘。晾时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不干不湿,磨出的面才最好。洗菜洗衣服--靠水磨坊墙根,有两块大石头,洁净光滑,且有荫凉,洗衣服最舒服。但不好的是,一不留神,衣服就被刮走了。冲到轮坑下面,沉好大一会儿,才能泛上来,等水把衣服刮到下面河里,再赶快去捞。围巾啊,袜子啊,常常被冲走。洗澡--夏夜,一群女子,叽叽嘎嘎,在渠边洗澡,说啊笑啊。而河滩,是属于男人的领地,野河滩,野河滩,水磨渠与它比起来,就温柔多了。

    我村的水磨一直到1984年底才彻底废弃。村里有了一个钢磨,柴油机带动的,虽然还是人工上料,声音震得人头疼,但比起水磨来,效率还是高多了。
   完成了历史使命的水磨坊,矗立在村头河边上,孤零零地一任风吹雨打。先是门锁生锈了,再是房子墙倒屋塌。再后来轮坑也坍塌了。水磨轮子也朽了,被拾柴禾的人一片一片扳坏拿回家,再是后来两扇磨扇也不知所终,作了谁家猪圈的垫脚石。

   柳林和河西的水磨坊,是何时倒塌的,都说不清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