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检阅红场

2021-12-27经典散文
[db:简介]
  到莫斯科,红场是必去的。
  风被云层镇压了,空气凝固得沉闷,灰蒙的云缀成稠雾,渐渐有雨丝哼唱,窸窸窣窣,淅淅沥沥,如细碎的花迷眼。雨丝不急不躁,却伤游人的兴致。一会儿功夫,旅行车的窗玻璃落了一层水,视野里的景物都显得湿漉漉的,建筑物斑驳得变了形状。
  你们看,右前方路口的这幢上部米黄下部青灰的方形敦实建筑,就是当年的克格勃总部,如今是俄罗斯的内务部。艾强热情地介绍着沿途著名的建筑物。艾强是我们的导游,在莫斯科大学留学的中国小伙。众人随他的手指引颈向右,一阵闪光灯,车窗玻璃上立刻幻映出青灰米黄,晃得眼睛产生短暂的迷离,犹有穿越了时空隧道的恍惚感。沿街众多古建筑,大都刻有原苏联时期的思维痕迹,历史的变迁挥之不去,苏联的阵痛似乎对于中国人更有震动。
  莫斯科河静如处子,波光不兴。沿岸建筑多呈浅黄,尖顶部分或金黄或明蓝,在雨雾中懒洋洋地收敛着光彩。跨河的拱桥更显灰暗,却分明剥蚀出不凡的历史,引人要多看几眼。突然跃出一段红墙,在视野里没有尽头地朝前延伸。墙下起伏绿意盎然的草地,矮灌修剪得跟草地一样齐整,而稀落的高大树木可着劲地欢长。红墙、绿草、矮灌、高树,用一种我听不懂的语言,一直在跟历史交谈。红墙里就是克里姆林宫。可惜,因行程安排,这次无缘进入里面参观,我特意嘱托同行的其他旅伴好好欣赏,算是替我多看几眼。
  遗憾是始终伴随人生的。既知,心态便平和很多。绕行在红墙之外,旅行车上了一个坡,墙里的建筑更显巍峨。坐落在博罗维茨基山岗上的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国家的象征,是人类历史文化艺术的瑰宝,能行走在它身边,都有一种震撼的幸福。
  艾强提醒说,等会儿车子停在路边,我们大家动作快一些,这主干道一般是不给停车的。瞧意思,红场应该到了。可是,十分没有空旷的感觉。举眼四望,都是繁华的街道,建筑物不高,大多五六层,结构大同小异,下两层窗户宽大,中三层窗户窄小,最上层的与中间的相似,却又被外凸的墙檐阻隔,每一层的窗框饰纹都不一样,外形有方有圆,如果加上墙体斑斓的色彩,整座建筑显出异彩多姿来。
  再走一段,眼前豁然。近处一个小广场,方展的青石地面在细雨中映幻天光。右前方一座几乎与地面等高的王冠状建筑,尖顶塑一雕像,马腾人威,与视野里远处的金色宝顶恰成一幅凯旋图。想来,这应该是一处地下建筑,但不在我们的参观之列,因为前方的建筑更让人眼花缭乱。小广场的尽头就是克里姆林宫的红墙,拐角的红蓝相间的尖形塔楼庄严巍峨。与之相邻,是一座通体几乎全红的三层建筑,只有顶部的尖塔和屋脊呈现青灰,庄重而敦实,夺人眼珠,撼人心魄。艾强说,这是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建于十九世纪,也是莫斯科的标志性建筑。你们瞧,整座建筑几乎通体红砖,虽是阴雨笼罩,仍辉映光彩。在里面,收藏有大约450万件文物展品,因时间关系,我们这次就不进去参观了。
  那么,列宁墓能不能参观?有人问艾强。好像不开放。艾强边思考边说,今天是礼拜二吧,应该不开放。一时无语,似乎多了一层遗憾,比细密的雨线还令人心情湿漉,沉沉的不大舒服。对于近现代的中国革命来说,列宁曾经是路途上的指明灯,是人造的神,崇拜了几十年的领袖。虽然时事变迁,但作为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他的名字已镶入历史,这么近距离,不远万里到来了,却不能一睹真容,如何都是一种遗憾。
  进得一个铁门,走近克里姆林宫红墙,气氛猛然庄重许多。硕大的红色大理石台地中间凹进一处长方形池坑,旁边凸起一方石料,仿佛是从池坑中整体掀开。石上刻字,凸起着,如昂扬不折的精神。池坑中心窜出一股火苗,熊熊燃燃,如跃动的神灵。两旁不远处,各置岗亭,两名英姿威武的士兵持枪肃立,护卫着这一方神圣。
  这里就是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牺牲的无名英雄们建造的无名烈士墓。再看去,掀起的石块上不仅凸起着字,靠右的边沿还坠挂着青铜铸造的军旗,之上陈设一顶钢盔,造型简洁明快,思之意蕴深长。池中的火炬台凸起呈五星状,火焰从五星中央喷出。据说,建成至今,火炬燃烧不息,以示烈士精神永远映照人间。火炬台两端,沿火红的宫墙,是翠绿的草地和挺立的青松,衬托得墓园肃穆庄严。
  回身看,一座树木参天的公园,仿佛有无数精魂站在那里向墓园注目。艾强走过来说,这是亚历山大花园。在俄罗斯,许多公共场所和建筑物的名字都用著名人物的名字命名,俄罗斯人对自己民族的优秀儿女是非常尊重而引以为自豪的,他们尊重历史,不忘历史,更不忘民族的精英,哪怕是无名者,也得到充分的纪念和尊重。你们瞧,那块大理石地面上镌刻的文字,一直被俄罗斯人颂扬。铭文写的是:你的名字无人知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你们再看右边的这12座不大起眼的长方体石碑,上面也刻着文字和五星,它们分别代表着卫国战争中12座英雄的城市。这里不仅是墓园,更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驻锡地。你们看这两座岗亭,被俄罗斯人称为“全国第一岗”,原来设在列宁墓前,如今不再为一个人守灵,而是为整个民族的无数英雄。这两座岗哨每一个小时举行一次换岗仪式,如同我们国家天安门广场每天的升国旗仪式,成为一种标志和象征,吸引着全世界人的目光。
  雨线不紧不慢的,不是驻足的好时辰。游客稀落,却是照相的好时候。两个俊俏的俄罗斯姑娘摆定姿势,脸上的笑灿若桃花,笑容里分明凝聚了自信和庄重。最后胜利了的俄罗斯人擦干了眼泪,继续着伟大民族坚韧的步伐。或许,她们不是来膜拜的,仅如我等一般是普通的游客,但站定在这儿,周遭的氛围注定这里不是常规的风景,心中或多或少油生一种崇敬,也许,爱国之心,民族精魂,正是在这一次次随意的熏陶默化中沉淀积聚而升华的。
  艾强突然招呼众人过去。看时,刚才进来的铁门外排起了长队。艾强催得急,快点,大家动作快点,今儿运道不错,虽逢雨天,但列宁墓开放了,你们赶得巧。他一边说一边收大家的挎包和电器,这些东西都是不给带进去的。眨眼间,他背上肩上和手里已满满坠坠的,跟附近兜售画册名信片的小商贩几无差异,逗得众人一阵欢笑。艾强示意安静,指了指队伍蠕动的方向,示意去往肃穆场所,先要把表情收敛了。
  队伍很长。雨水淋不湿景仰。
  前去的路呈十多度的斜上坡,总觉得有种预示作用。左边是国家历史博物馆,右边是红色宫墙,当然有参天的树和绿茵的草。越走近,队伍越肃静,脚步越轻,神情越恭敬。中途有一道安检门,简易却规范,检验得仔细,动作轻缓,然后指指前方,跟上队伍。一条石铺的小道,绿茵夹道,一路庄严。队伍的速度突然缓下来,有人停下脚步,看一排青灰色大理石墓碑,碑上刻有头像和姓名及生辰年月,许多头像都是大胡子,不可能认得,更认不得俄文,但我知道,这些墓碑全是前苏联时期的政治领袖,如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捷尔任斯基等。我们几个中国人没有停留,赶了几步,去看列宁。
  眼前几乎是一色的红,鲜红的宫墙,深红的墓墙,逼人心生凝重。转过去,却是深红和黑色的大理石墓墙,心神顿然肃穆。墓室门是黑的。沿石阶而下,隐约有光,整条墓道都在厚重的暗影里。停放水晶棺的石室光影朦胧,宁静而神秘。石室不大,除了水晶棺,似乎只有一条绕行的步道。仔细感觉,整座石室的柔光都是从水晶棺里发散的。柔光聚集在仰面躺卧神态安详的列宁脸上,如安然熟睡般自然平和。身高只有1.62米的列宁躺着更显短瘦,脸部的皮肤质感光滑,仿佛涂了一层腊,泛现幽光。他的左手微握,右手松开,那么自然放松,随意的犹如生前。前苏联国旗郑重地盖在身上,柔光里焕出别样的鲜艳,似乎当年的辉煌全都凝结在了这里。这位影响了世界也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人,逝去百年了却容颜依旧,但他是否知道,他开创的一代伟业却已在他的国度偃旗息鼓,他安详的容颜,是否能像古埃及法老的木乃伊一样不朽?
  不给停留,哪怕是想多看一眼都不可能。
  从墓室出来,一条半米高的铁索链拉出一条路来,跨过去就是红场,但军警威严,必须按指定的路线行走。向西,绕过观礼台,从列宁墓的后侧向南。原来,紧贴克里姆林宫的红墙下,整齐地排列着二十多座墓葬,埋着前苏联时期一批功勋显赫的人物,如加里宁、斯维尔德洛夫、朱可夫等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有作家高尔基、科学巨匠库尔恰托夫和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这里被莫斯科人称为名人墓地。
  规定游人走这里,等于是软性强迫人们过来瞻仰。人到了,心里却不是滋味,思想里感觉别扭。旦且看看这些墓。形制几乎如一。墓碑为方柱型,上置墓主人半身胸像。棺盖上平放一块黑色大理石板,上刻主人的姓名与生卒年月。最后一座,是斯大林的。说到他的墓,不能不提一下历史。当年,他去世后被放进水晶棺里跟列宁放在一起,也是想万世流芳供人瞻仰遗容的,不曾料世事沧桑,没多少年就被赫鲁晓夫否定,于1961年10月31日从列宁墓移走。起初,赫鲁晓夫是想将斯大林的遗体葬在新处女公墓,但临时又改葬在列宁墓后面,而他自己最后则被葬在了新处女公墓。不管怎么说,斯大林在二战中为苏联人建立的不朽功勋,一直为俄罗斯人铭记,所以,历史依旧给了他一个位置。
  离开克里姆林宫高耸的红墙,眼前豁然,心胸顿时舒畅许多,呼吸都显得明爽。雨线细了短了,点点洒洒的,落地无声。脚下的青石若即若离,如一段段历史对望后亲吻,吻得天沉地颤,颤得游人脚步脆响,惊起目光闪动几许喜气。
  哦,这就是红场啊!
  古老而名扬四海五洲的红场,怎么没有感觉到与其威名相应的浩大气魄,仅看规模,未免太过普通了。我们中国不显眼的一个县城新辟的广场也比这红场有气势啊!一般,真的一般,真的。
  干脆把伞收了,仿佛伞盖影响了视觉。雨势却大了,不仅淋身子,相机更承受不了。同伴们在几位女士的吆喝下齐齐奔向东边的古姆百货商场,借躲雨之名逛商场去了。我举伞向红场中央走,边走边拍照,尽管雨雾朦胧,出不了好片子,但纪念总是能满足的。
  面西而立,正中是红黑花岗岩长石筑就的列宁墓,之后有高大的克里姆林宫红墙和圆顶的建筑物烘托,更突显了墓室的庄严。墓室之上建有检阅台,两侧附以观礼台,是重大活动时领导人和贵宾的专用场所。克里姆林宫红墙的南北,对称耸立着斯巴斯基塔楼和尼古拉塔楼,凌云飞空,犹如忠诚的卫兵日夜站守。往北走,又见通体红砖筑就的国家历史博物馆,在红场上看去愈显庄重。拐回头,东边一溜灰青色条石建造的三层楼房,敦实而古朴,就是号称世界知名的十家百货商店之一的古姆商场,这座建于1893年的百年老店,确实为空旷的红场增加了人气。而红场正南方,是地标性建筑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又称圣母大教堂。
  这座教堂的扬名缘于其极富特色的洋葱式圆顶塔楼,不仅在俄罗斯,于世界而言都独具一格。从北面看过去,视野里呈现七个洋葱式塔顶,其实整座建筑由九座教堂组成,中央最高的一座47米,上部的帐篷状塔楼顶着一个小尖穹,颇具俄罗斯民族风格。四周的八座教堂都冠以洋葱头状的穹顶,饰以螺旋型、菱形等状,花纹凹凸不同,色彩各异,尤以金绿为重,杂以黄红,仿如一簇簇升腾跳跃的火焰,引人注目。教堂前雕筑有民族英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的塑像,纪念他们十七世纪初打败波兰侵略军解放莫斯科的丰功伟绩。在另一处,建有一座圆形的断头台,据说是当年向群众布教和宣读沙皇令的地方,台上宣读处死令和罪状,在台下不远处行刑。
  说到这儿,不能不说说这座教堂的历史。教堂原名是代祷教堂,后来曾因一名叫瓦西里•布拉仁的修士在此苦修,最终死于该教堂而改为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布拉仁在俄语里是仙逝、升天的意思。建造教堂的起因,是为了纪念1552年伊凡四世战胜喀山鞑靼汗国。传说战争中,俄罗斯军队由于得到了八位圣人的帮助,战争才得以胜利。于是,八个塔楼上的八个圆顶分别代表一位圣人,而中间那座最高的教堂冠则象征着上帝的至高地位。可怕的是,为了保证不再出现同样的教堂,伊凡大帝残酷地刺瞎了所有建筑师的双眼,被世人称作恐怖沙皇。
  不必进去了。我不是东正教徒,但相信外观的美感比内里的宗教气氛更令我震撼。宗教总令我神经紧张,哪怕是心灵的敬慕也显得拘谨,而建筑的旷达之美传递给我的是颤动魂魄的,是一种欣喜的快感。我情愿傻呆一会,再一会,把异域才有的大美浸润在眼底,沉淀在我日常的思维里,化作精神修养的新基因,与生命同灿烂。
  向南,从洋葱头教堂的东边向南,一个长长的下坡,等于离开了红场。好像每次在红场上的重大检阅也是从这个方向结束的。而我们这次来,走过整个红场,却是来检阅莫斯科的辉煌历史的。走下去是停车场,不是结束,而是我们继续莫斯科之行的中继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