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流体城市

2021-12-28叙事散文李兴文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33 编辑

  这是个只有东西方向一条街的小城。    雨季的泥水路,旱季的尘灰路。后来变成了水泥路,并且,人和车开始各走各的。先前的小城,在当今越来越少的一些人心……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33 编辑 <br /><br />  这是个只有东西方向一条街的小城。    

雨季的泥水路,旱季的尘灰路。后来变成了水泥路,并且,人和车开始各走各的。先前的小城,在当今越来越少的一些人心目中还保留着些微的活气。那种活气弥散在泥、水或者尘灰遍布的街道两边,缠绕着低矮的瓦屋以及更加低矮的榻板屋、土棚屋。那些屋子或者开着幽暗的小门,或者装着作为铺面的活动门板。年深日久,所有的门板都干缩松动了,极像屋中的老者口中萎缩的牙床上面松动的牙齿,再也不会严丝合缝。门板是涂过朱砂油漆的,漫长的时光又把那种颜色打磨得温暖而沉郁。街上的尘灰从门缝里随风进入,油盐酱醋和饭菜的香气从里面飘出,打骂声和谈笑声从里面传出。晚间,昏暗的灯光从门缝里泄出,据说,一些昼伏夜出的人也从那里听到过甜言蜜语和欲仙欲死的呻吟,听到过如雷的鼾声和便溺之声,当然,也有咬牙切齿跺脚喷唾的诅咒。个别游手好闲的成人和天真幼稚的孩子从中窥见过光鲜柔嫩的肩膀和饱满圆润的屁股。    

门阶是整齐光洁的青石板砌成的,也有被精心打凿过的花岗岩砌成的,都被鞋底磨得光滑锃亮。门槛,更像衰老而萎缩的牙床,被鞋底磨蹭成光滑的弓形,露出清晰的木质纹理。这些,合并起来就是小城过去日子的一部分。    

经过那些日子的人,有一些还活着,先前的小城也就活着。    

依然活着的人太少了,并且正在逐年减少,而小城的往昔越来越无处搁置,就像终老的人从东到西再从西到东再也找不到平稳、熨帖的门墩——靠着门柱,坐在门墩上晒太阳的感觉是很不错的——坐在门墩上看得最多的是属于自家门前的那段街道。门前自扫,但这样的事情也越来越轮不上那些老者来做了,虽然原因并不是他们已经衰老到再也不愿拿起扫帚。    

同龄的人,如今在这里相遇是悲哀而光荣的。悲哀是因为好过的日子总抓不牢、留不住,难过的日子则像头疼脑热一样一年四季都甩不脱;光荣是因为毕竟度过一长串日子了,现在还活着。另有一些人之间的关系可算是忘年的。华发初上者见到皓首頽颜者,前者对后者的记忆是丰盈饱满而较为清晰的,后者对前者免不了总像隔着白内障或者睁着老花眼去看了。隐隐约约的,大体知道是谁家的后人,或许还叫得上名字,但不知道所操何业年岁几何成家未否膝下几子。这很令人感到无奈。但也笑了。用年龄来证明年龄,用活着来见证活着,真是很有趣的事情!即便在宽阔平坦的广场上,即便游人如织,即便广场舞曲从早到晚都是震耳欲聋的,但终因听觉早就不甚灵敏了,扰攘也不算太严重的。有花坛,花坛四周有一圈可以落座的台阶,大理石的,冬日的阳光很难把它们晒热。但他们总有办法的。他们出门时都带着一个厚厚的衬垫。相继到来,相继落座。认识,或者不认识,都会紧紧靠着,面向太阳,在花坛石阶上坐成半个圈。迟来的,就在广场上站立或随意踱步。电暖器和空调总不像太阳那样靠得住,虽然冬日的早晨不免有风且很凛冽,但毕竟还有饱满的阳光诚心诚意地晒着,酷寒的风就是不必在意的。    

有些脑子在用另一种眼光审查这个城市。从早到晚,街上不绝的车流简直就像随风乱滚的巨石——巨石?滚着?还别说,真有这事,有人至今记得。看看这个小城,其实它在一场洪波过去之后留下的冲积扇上坐落着。小城原来在西边那个土塬上。那年,那场大雨引发山洪,乌黑的巨石被泥浆裹挟着从沟里冲出来,就像蓬草疙瘩一样随风翻滚或者随流滚动。那洪道就像这街道,那些巨石就像这些车——全城的人都站在土塬边上看着,都瞠目结舌的。    

水走了,或者洪波平息了,留下了一个大大的冲积扇。一川巨石大如斗。有人向冲积扇上迁居了。有人出于好心出面劝阻,但语意不免带着恐吓:大水走过的地方还会再走一回的!但也有人更加了解山川地理的来龙去脉的:一地一龙脉,龙去不复来。龙都走了,还有什么可以指望的,又有什么值得害怕的!看看它当初出走时候的那个气势,惊天动地,携云带雾,哪个皇上出宫的阵容都是比不上的。一龙带九蛟作为护卫,二十四个穿山甲在前面开路!大势早已远去,如今这里再也不是龙兴宝地了。无宝便无盗,无盗便无祸,无祸即无灾,怎能不是安居之地呢?    

于是,倾城迁居!    

日子重新开始。有了活动门板的店铺,有了穿街走巷的绝活;有了方桌长凳的茶寮酒肆,有了主顾盈门的饭馆醋作;有了带马厩的客店,有了带织布间的染坊;有了富家的高门朱户,有了贫户的土院土屋;有了穿绸缎的老板,有了著麻鞋的贩夫;有了不务正业的“摸哥儿”①,有了招蜂引蝶的婊子;有了高柜台的当铺,有了不见天日的烟土;有了拉水的马车,有了卖菜的农妇;有了饱食暖衣的学童,有了饥寒交迫的遗孤;有了保、甲长,有了“地头蛇”……    

那曾经是一段看不见尽头的漫长时光。不过,提到那段日子的来历,如今很少有人说得清楚了,而那段时光的匆匆归去也是极为突然而迅速的,就像变戏法一样让人无法捉摸。那么多的有,从某一天开始很快变成了无。那种无,包括天地,包括命,没有一样是真正属于人自己的。自从世界与个人再无多少瓜葛,这日子在个人没有多少着落。包括不死不生的神灵在内,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再信奉的……    

熟知这场变故的人,如今有些还活着,他们就在广场上晒着冬日的阳光。他们向别人指空为画:那里是某家的老宅,那里是某姓的祠堂,那里是某家的药铺,那里是某家的花园子,那里曾有某家的拴马桩,那里曾有某家大门口的两只石狮子。某家绝后了,绝业被族人侵吞,但后来,那些还在暗暗高兴的族人因此获罪,人被惩办,绝业也被悉数充公了。某姓大户祖上显赫灵光,不料遭逢析产,众口遣散,最后最后,死者为野鬼,生者成愚顽,真真应了“大树底下寸草不生”那句古话……那个街口,原来有两棵七、八丈高的大榆树,每年二、三月间青黄不接的时候,赤脚上树捋榆钱的穷孩子们,露出寒碜的屁股,活像满树的猴娃子……    

说者说得口舌生津,但在未知其祥的听者看来,说者指画之处全都是参差错落花里胡哨的楼房。危楼高百尺,哪里看得见过去时光里旧日子的影子呢?眼前,当下,日子是新的,也便会这般喧嚷嘈杂无处可去的。有些零星且低声的言语中,也有念叨正屋正堂的,正堂正中摆放着太师椅和八仙桌,抑或是长长的香案或琴桌,几代同堂的乐趣远不同于今天扰攘背后隐藏的空寂和孤独,甚至连吃饭这样的事情也要被呼来唤去的了。    

有些走了,有些来了;有些永远地走了,然后又有面目各异的来者。不像木头的门墩,大理石台阶在冬天是很难被捂热的。好在阳光未改其色也未减其暖,小城上方的天空也是从未有过雾霾之类的,还像旧时光里一样干净、沉静、湛蓝、明澈,虽然那样的晴空被方方正正的牙齿啃咬得相当的残破,虽然广洒的阳光被切割成一条一缕的。    

小城的日子患上了耳鸣症,所有衰老的听觉神经都在顽强地坚持着。有步履蹒跚的老者,他是广场上的常客,来来去去的,他总是手提一个纸袋,里面总是装着一只小狗,那狗一直是很虚弱和胆怯的,所以,从来都躲在袋子里不肯出来。    

阳光很好,差不多是在暴晒了。这样的冬天,城市的外表仍然是繁华的,生活在其间的人,那些经历了漫长岁月的人,那些见识过小城旧时光里旧日子的人,怀揣着更为遥远的平静与温暖,在支离破碎的心灵广野上默默寻觅。翻天覆地的变故催生了新的城市,那些变故,很像遭逢了一场场盗劫或哄抢,老屋老宅,尘灰街道,华厦与寒屋,广大无边而必然需要四围高山来支撑的天空,这些好像也该死了!新的城市,总让一些人无法找到回家的门,回家了也找不到那一把安之若素的太师椅。那就干脆把城市交给年轻的吧,满眼花里胡哨的,充耳嘈杂喧嚷的,这些都是必须努力爱上的。那就试着爱一爱吧,坐在社区广场的大理石台阶上晒太阳,而冬日的阳光是最能勾起人怀旧情结的。旧之为旧,仅仅在那些垂垂老矣之人落尽叶子的树木一样的脑子里。那些可称作旧的东西不算多,也不算少,但无论多少总与这个小城的当下不甚相称,最相称的应该是衰老的人和古老的树,都依傍着安静舒适的屋子。旧,或者老,都应该像阳光一样,说老也老得谁也说不清来历出处,说新,那种新颖总会让人心生感慨和激动,希望和幸福也会随之而来。流吧,这小城确实像流体的,在老者,他们很难看清奔流喧腾的浪花,却也像日子一样正在往前流去,幸亏还有阳光是一如既往的,照亮冬日,温暖冬日,活在小城里还是值得的。    

小城,属于一些人的小城;也是属于另一些人的小城。他们都在这里生活过,也都在这里把梦想和现实不断融合,城市终于变成了城市,但没有一个人把它享用到头。一些人总要至真至诚地把造好的城市亲手交给另一些人,而另一些人,总把老旧的城市视若敝履,总要按照新生活的意图屡屡翻新,而把旧的随手扔进旧时光里。是啊,小城中的大树从未寿终天年,当然也没有高到参天。至于幽静的宅院,确乎很老了,老得让人无法在长流不止的时光里看到它们的一丝痕迹。    

朽了吧。都会朽的。城市是人不眷顾也不眷顾人的;城市在一处,城市人的灵魂在另一处。城市是流体的,有几多豪杰曾在这里中流击水,又有几多强梁曾在这里浑水摸鱼;有几多志士曾在这里竭力正本清源,复有几多贼寇曾在这里仓鼠如牛偷梁换柱!城市不是流体的吗?灵魂怎么尽随膏粱一起流失,留下来的是欺世盗名的空壳,那些空壳,是越来越漂亮的。人创造了那些空壳,但到最后,都不是人的灵魂在里面居住。    

或某日,天阴了,干冷的风迸发出古老的活力,从街上扫过,由东而来,向西而去,在小城的上空掠过旧时光里才有的雄宏低沉的音响。天将雪,或者天将雨,此情此景让小城一下子回到了年富力强的过去,新旧两种日子就这样握手言合继而开始欢呼雀跃。    

风过之处,一些红灯笼晃动起来,那是上一个年节的喜庆标记,主人们忘记了把它们摘取下来,或者有意留在檐下,也许的确是为了保留一些永不淡漠的意趣。褪色了,蒙尘了,但还挂在该挂的地方——夜幕降临,它们居然亮了起来!
    
2015-12-11

——————————————————————    
注①:“摸哥儿”,陇南、川北一带方言,指扒手、小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