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贴身的隐约

2021-12-28抒情散文青衫子
远空虽然有月,为暗夜的天际增添了一点明光,但是毕竟有小小的一部分月色为丝缕的阴云所遮蔽,现出一份贴身的隐约来……我不知道自己所理解的这份贴身和隐约是否合乎她的想法,是否合乎她的文字所蕴含的精髓所指。在我看来,其实在作者和读者之间从来不乏一种……
  远空虽然有月,为暗夜的天际增添了一点明光,但是毕竟有小小的一部分月色为丝缕的阴云所遮蔽,现出一份贴身的隐约来……我不知道自己所理解的这份贴身和隐约是否合乎她的想法,是否合乎她的文字所蕴含的精髓所指。
  在我看来,其实在作者和读者之间从来不乏一种空白,这种空白更多时候展现为一种隐约的光,以贴近的姿态和势力。在这种贴近之间,作者和读者得以体会,是那种源于心灵的体会,体会能够联系彼此的心灵颤音,一如此刻耳边传来的钢琴声。无疑地,这种琴音是贴近心灵的,同样无疑地,这种琴音也是隐约的,以殊途同归的无疑与淡定成就了一份贴身的隐约。
  在这种贴身的隐约中,我第一次发现,原来黑色也足以称得上是可爱的,也可以以自己的厚重成就一种柔软的贴身,在这个花团锦簇的七月。所有的惯习和呈现必会因为数量太多而至于俗与腻,比如红花绿叶,比如花团锦簇。当这种审美疲劳到达一定程度时,相反的质素以相宜的状态给予呈现,比如中色的灰,比如无法言清的贴身的隐约。
  在颜色的世界里,我一直是一个不及格的学生,对于颜色的认知局限于那种经纬分明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中,与其说是一种认知,不如说是一种被动的灌输。迟钝如此,木讷如此,以至于当一种贴身的隐约呈现在我的面前时,只能以明亮与否来进行童稚般的感受和区分,却无法精切体会那种原本的贴身隐约。
  没有人能够帮助我,帮助我精切体会那种贴身的隐约。在这种隐约面前,在这种贴身面前,我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和程度来体会,以文字的形式。好在这种体会是自由和自觉的,没有强迫,没有任务,没有答案,也没有奖赏。无论你体会与否,那片月色依然呈现于遥远的夜空,以贴身的隐约的方式。那片月色和那片夜空一样,不只遥远,而且神秘,遥远神秘得让人道不清说不明,任由平静舒缓的琴音一下一下,一点一点,如流水般轻轻漫过人的心扉。这种漫过和高山无关,和落差无关,有的是认同,是皈依,是无法言清的贴身的隐约。
  虽然无法言清,但是并不能否认某些现像的存在,比如月色,比如阴云,比如这一切所构成的贴身的隐约。更何况,这些贴身的隐约存于远处,存于天边,成为背景的一部分。
  在我们的认知习惯里,近处的、清晰的、尺度大的镜像更容易引起更多更重的注意,我们习惯称其为主角,当然了,这种主角也是相对的,抛开周围的因素,离开那些所谓的背景,便不会有主角,或者说即使有了相对的主角或是角色,也根本站不住脚,让人无法通晓一幅作品所要揭示的主旨。
  在这幅图片中,主角是一个手执蜡烛的女孩儿,在黑色的背景映衬下,她的上半身显得比较明亮,与烛光浑然一体,与其说烛光照亮了她,不如说她如一面镜子,映出了烛光,与烛光形成一种贴身的隐约。在这种独到的贴身与隐约中,我们得以看清她明净的额,干净的眸子,小巧的鼻子,自然闭合的唇,素简的衣衫,悄悄发育的身体,拢着烛光的右手……
  我叹服于她的敏锐和精巧,于图,于字。在那幅图片下面,紧接着的是“你好”,像是一封信的开头。
  有好久没收到信了,也好久没写信了,早已淡忘了关于信的感觉。可是当看到那个普普通通的“你好”之后,还是勾起了自己关于信的感念。那些感念是模糊的,即使有瞬间的清晰,也难抵岁月云朵的蒙袭,而倾向于隐约,或者贴身。隐约很简单,复杂的是能否贴身,能否用心,能否如她所说,把语言放在抛物线上,把本来的青色剥出来,一粒一粒,如剥豆子般。
  我知道剥豆子的感觉,也亲眼见识过那种青色被剥出来,一粒一粒,却从来没认真体会过将语言放在抛物线上的感觉,虽然没有体会过,或者说即使体会过但是没有意识到,但是我仍然喜欢这种说法,喜欢将语言放在抛物线上的感觉,好过放在格子里,由其顺着抛物线的弧度完成一次贴身的隐约。
  这样想着就很美。这种想着等同于她的‘想着去一趟勿布林(草原)”,等同于一种相识,等同于“草原上的花草自种自开自看着”,等同于“对季节的钟情和执着”,等同于“字里行间沉潜着的那份贴身的隐约”,等同于“曾用心的看见”,等同于“愿意从心舀一勺蜜,来兑换一种已在或不在的情怀”。
  信的末尾,我看到了钢琴曲的出处,是雷诺儿的《上世纪的童话》。
  自己的这样一种叙述算是一种回信吗,如果不是,但愿这种叙述如女孩手执的一片光,与远空的月色一道,成就一份贴身的隐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