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
2020-09-17叙事散文王宗伦
每当读书写字累了,闭目养神的时候,眼前就会浮现小时候点煤油灯读书做作业的情景。 小时候照明用的灯具,是自制的煤油灯。把废旧的电池外壳剥下来,用竹筷裹成一个空心的圆筒,灯管就制成了,再用棉花捻成四五寸长的细绳作为灯芯,将一根细稻草茎对折
每当读书写字累了,闭目养神的时候,眼前就会浮现小时候点煤油灯读书做作业的情景。
小时候照明用的灯具,是自制的煤油灯。把废旧的电池外壳剥下来,用竹筷裹成一个空心的圆筒,灯管就制成了,再用棉花捻成四五寸长的细绳作为灯芯,将一根细稻草茎对折插进灯管,把软绵绵的灯芯引着穿进灯管,上面一头露一个小白头在外,剩下的一头留在灯管下面,“长长”的,像白毛女的一条辫子。然后用烧红的小铁棍将一个扁形的墨水瓶盖子中间烙一个小洞,灯管固定在墨水瓶盖的洞中,空墨水瓶装上煤油,旋上穿有灯管的瓶盖,那“长长”的灯芯就像一条小蛇一样扭着细腰浸在煤油里。等不到几分钟,划根“洋火”(火柴)在灯管上的小白头上一点,昏黄昏黄的灯光就带着一缕黑烟照亮了整间小屋。
劳累了一天的父母早早就睡了,我们就独自在煤油灯下做作业。由于白天要帮父母做很多农活和家务事,一到晚上就感觉很累,做作业时不知不觉就打起瞌睡来,头一耷下来,煤油灯的火苗就烧着头发,“蓬”的一声,头发烧了一大把,双手几扑扑,一些烧焦的头发灰就纷纷飘荡下来,臭得呛人。有的同学因点煤油灯在床边看书,结果引发火灾,损失就更惨。邻居的伯伯伯娘家,家中没有人读书,晚上就不点灯,夏天就坐在院坝内,点着人间的大灯——月亮,吹牛侃天,冬天就围着煤灶,黑煤瞎火的摆农门阵。那时农村文化生活单一,老年人吹牛时讲的尽是些妖魔鬼怪的故事,胆子小的听了,晚上连茅厕都不敢上。因为点灯要擦“洋火”或到煤灶孔点亮槁,很麻烦,不像现在摁一下开关就行了。端着煤油灯找东西,要用一只手护住灯光,才不会熄,如果吹点风或行走时快一点,火苗几歪歪就熄了。真感觉有阴风鬼火扑来一样。
初中的时候,家乡照上了小水电电灯。“屋里有根藤,藤上结个瓜,一到太阳落,瓜里开红花。”这个谜语讲的就是电灯。然而,一个水电站发的电要供应沿河两岸上百户人家的照明,那光亮就朦朦胧胧,浑浑浊浊的。但就连就样的小水电,也不是所有的农村人都能享受的,只有沿河的村庄才有。高山地段缺水的地方,就只有羡慕的份儿。可是每到夏天汛期来临,厂房、水堰经常被洪水冲毁,照明又常常中断,冬天枯水季节水量又小,电压低,电灯就更加昏暗,看书写字还不如煤油灯亮。夜深人静灯光亮堂堂的时候,人们又早都进入梦乡了。我的一个初中同学,读书非常勤奋,晚上点着煤油灯看书做作业到很晚。他的妈妈常常半夜起来提醒他:“幺儿,煤油贵得很呐。”后来,这个同学考上师范,当上了老师,他常常给学生说,只要你们愿意挑灯夜战,家里没有煤油的,我帮助你们出。很多家庭就是因为痛惜那么一点点煤油,没能给孩子提供夜晚挑灯读书的亮光,误了不少寒门学子的求学时光。
新世纪以来,国家实行农村电网改造,政府号召大家集资,投工投劳,架设电杆,拉上高压线,电灯才通明透亮起来。但那时电费贵得很,一度电要收一两块钱甚至几块钱,农村人照起来还是心痛。近几年国家实行城乡同网同价,老百姓照灯才真正舒坦起来。如今的家庭,从电灯到荧光灯节能灯,楼梯口的声控灯,再到客厅的装饰吊灯,造型独特,风格各异,气派、高雅、华贵。许多家庭的灯已经完全不是为了照明,多数时候是房间的一种点缀。现在装修住房,对灯更是讲究,无论是灯具的款式,还是色调的搭配,无不彰显主人的情趣爱好和欣赏水平。
这灯由暗淡到明亮,由简陋到豪华、由实用到装饰的变迁,无不折射出生活由贫穷到富足的嬗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常把党的好政策比着明灯。我常想,这电灯无论如何的好,始终不如党的英明政策好,只有党的英明政策这盏明灯高高的、亮亮的照在人民的头上,我们的道路才会越走越亮堂!步伐才会越走越稳健!生活才会越来越殷实,社会才会越来越和谐!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