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记
2020-09-17抒情散文欣欣向荣
回 乡 偶 记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又称盂兰盆节,阿弥陀佛节日,佛欢喜日,在民间是祭祀祖先的日子,也是孝亲节。父母仍健在的,则祈祷、食素让双亲能福乐百年,报父母恩。这天,各家都要买烧纸,并且一打一打分好份,故去的亲人都有,这是传统习俗,因为
回 乡 偶 记 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又称盂兰盆节,阿弥陀佛节日,佛欢喜日,在民间是祭祀祖先的日子,也是孝亲节。父母仍健在的,则祈祷、食素让双亲能福乐百年,报父母恩。这天,各家都要买烧纸,并且一打一打分好份,故去的亲人都有,这是传统习俗,因为这是“上坟摆土”的日子,需要为离开的亲人烧烧纸钱、培培新土,风吹日晒了一年,如果不去理会,坟堆就会渐渐从这个大地上消失,也就证明了逝者已无后代。 吃过午饭,我们坐三辆车前往十里外亲人的坟前,父亲的坟紧邻爷爷奶奶的,他的土堆与爷爷奶奶的相比,明显小了许多,一打一打的纸钱焚化,热气炙烤着我的脸,弟媳用木棍来回拨转着熊熊燃烧的纸钱,看着那燃烧的火焰,有旺盛逐渐变成闪烁的火光,直至全部化为灰烬,这个焚化的过程,是不是阴阳两界亲人之间的一种交流与沟通呢?从墓碑上知道爷爷生于1908年,奶奶生于1911年,他们一共养育了五个儿子。中午大伙儿围坐一起谈论起了我们家的家史:父亲是长子,在他与大叔之间还有一位姑姑,当年生活穷困,人们去河北南皮要饭,有一位好心的村人答应把不到两周岁的姑姑放在车上,奶奶只能与其他逃荒的人跟在车后步行。想一想三寸金莲的奶奶,如何能赶上四条腿的牲口车?姑姑饥渴又缺少照料,没有几天就离开人世,那应该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发生的事情。到四十年后期解放战争,村里征兵抓阄,爷爷不幸抓到,上有老下有小,只好让作为长子虚岁只有十七的父亲代替前往战场,老奶奶、爷爷、奶奶舍不得又有什么办法呢?那或许就是一场生离死别,一去三年杳无音信,奶奶他们除了虔诚的求助于佛祖保佑,没有任何咒可念。在子弹不长眼的战场,父亲逃过了一劫又一劫,即使脖子受伤、大腿受伤,最厉害的那次是小腹受伤——正是冬日部队需要蹚水过河,父亲他老人家没有脱下棉衣,直接就下水了,也多亏穿着棉衣,因为行到半途飞来的子弹打中了父亲的腹部,如果不是湿漉漉的棉衣阻挡,那真是要命的一枪。不知道父亲受伤以后,没有干衣服的情况下是怎样度过寒冷的?他老人家生前没有提起过,只记得父亲说过,一场战斗下来,并不像电影里演的那样,伤病员会及时得到救治,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撤离时还有不少受伤的战友,躺在那里痛苦地哀嚎喊叫,这或许就是战争的惨烈吧!父亲三次受伤能够保住性命,除了耳朵有些背之外,身体其他部位还都是好好的,真是万幸!虚岁十七的父亲从鲁北老家,用脚丈量着跟随部队一步一步走到了河南确山,走到了江苏徐州,一路上有太多太多年轻的生命逝去了,太多太多的战友少了胳膊断了腿,父亲安然无恙地回到家乡,奶奶他们除了把头一次又一次虔诚地磕在一块深蓝色老砖上,还有什么能够表达他们当时的惊喜与感激之情呢? 日子仍然穷苦,亲人们却是好好地生活在一起,这比什么都重要。 在座的四婶七十年代初娶进门,她说过春节时奶奶用猪大油在烧热的铁锅底抹一遍,然后就摊了一张碗口大小、放很多盐的麸子面饼,炙熟后用菜刀按人均每人切了一绺绺,就算是过年了。“那时俺可不愿意多在这,经常住娘家,(埋怨爹娘)这是给俺找了个什么户呀!”围坐地都笑了,“现在你混的谁能赶得上!”大叔家的堂嫂插嘴了,她是东北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来山东与堂哥结的婚,她说那时她来山东吃的几乎是水煮白菜,婆婆也放了那么多盐,咸的简直没法吃呀!“咸菜咸菜,不咸怎么叫咸菜呢!”我们笑着打趣她。嫂子继续说她在东北条件要比山东好。当时咱家连小米粥也喝不上,又刚刚怀了孕,常常想家落泪。“家家玉米饼子窝窝头,吃着水萝卜咸菜,当时户户差不多呀!现在你不想家了吧?”哈哈哈,屋子里传出一阵笑声。今非昔比呀!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正因为有了这些传统习俗,生活在外的亲人才可以挤出时间,回去与大伙儿相聚,缅怀缅怀故去的亲人,谈论谈论过去将来,加深亲人之间的情感联络,也就更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