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西湖
2021-12-28抒情散文雨潇凌
文/雨潇凌一我最早知道西湖,是从历史教科书的讲述里:西湖之于杭州、江南,始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而存在,无限风流。那时,我还坐在孝感一中316班的教室里,没日没夜地进行着题海战术演练,无暇念及西湖的美。却不曾想到四年以后的某个冬日,竟这么……
文/雨潇凌
一
我最早知道西湖,是从历史教科书的讲述里:西湖之于杭州、江南,始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而存在,无限风流。那时,我还坐在孝感一中316班的教室里,没日没夜地进行着题海战术演练,无暇念及西湖的美。却不曾想到四年以后的某个冬日,竟这么轻易地走进神往已久的西湖。至今想来,依然觉得像是一场梦。 佛家常说,去往某地,如若有意而为之,多半事与愿违;随心由性,自然水到渠成。这说的是一种天赐机缘。我之于西湖,大抵也是如此。当初孤身一人从武汉来到上虞,并没有立即前往杭州,直到过年回家要从杭州城站坐车,又被迫滞留于火车站,百无聊奈之时才想起去城站附近的西湖。 一路上,我一度怀疑是不是真的迷恋西湖。要不然,上虞距离杭州不过一小时车程,为何迟迟不去;要不然,杭州就在眼前,决定前往以后却没有半点兴奋与激动。究竟西湖在我心中占据着怎样的位置,依当时情境看来,已然无关宏旨,重要的是我终究还是去了杭州,亲眼目睹了传说中的西湖。 冬天深夜的西湖被积雪覆盖,放眼望去,苍茫无垠。湖边高大的梧桐树在风中瑟瑟地颤抖,投下一片巨大的暗影。对面马路上高楼鳞次栉比,琉璃灯火穿透稀薄的夜色,像是人们口中呼出的混浊气体,苟延残喘着,一种说不出的苍凉。偶尔疾驰而过的车辆,划破静如死寂的夜空,终又消失。一阵寒风呼啸而来,骨头里禁不住发出痛苦的呻吟。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西湖,时间是2008年1月15日夜22点整。借着马路对面高楼大厦辐射下来的灯光,一块刻着“杭州西湖”的石景赫然立于眼前。像所有景点标识一样,听说这块石刻来历也不小,上面遒劲的字迹更是出自名家之手,份量非同一般。石刻后面就是闻名遐迩的西湖,与繁华比邻而居,不动声色。 我沿着湖滨路流香亭步行至白堤。一路上流风回雪,寂静无人。所有关于西湖的种种顷刻之间在脑海里翻腾不息,最后重叠为眼前寻常的萧索景象,却自有洗尽铅华以后的端庄明丽,让人肃穆起敬。 从历史考据看来,1129年,宋徽宗九子、康王赵构在河南应天府匆忙即位,之后便领着新朝廷沿京杭运河一路南逃,历经扬州、镇江、苏州等地,稍作停留后,抵达大运河的终点—杭州,从此繁荣了一座千古名城,也繁荣了一段空前绝后的锦绣历史。这是赵构所不得而知的。但有一点或许可以肯定,当时他以一个帝王文人的身份和欢喜,窥见了江南的极致,也掀开了一层尘封多年的面纱。按照佛家因果轮回之说,杭州命里注定有这么一个王朝的归宿,西湖也合该在这些历史更替中承载人生志向、家国情怀。这或许正是西湖散发的独特魅力,也是让多少人魂牵梦萦、流年往返的原因所在吧。 在这短短的距离里,我从开始的漫不经心到沉浸于历史文本的对话中,内心发生了隐秘而急剧的变化,不仅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宁静心情,同时也与西湖牵手了一种咫尺之间的缘份。
二
夜访西湖之后,只要周末休息,我几乎都会去往杭州。通常是星期六下班后,从上虞火车站出发,乘坐D3114直抵杭州城站,然后留宿火车城站附近的元和城市之星大酒店。从酒店出发,不过十分钟的路程便可走到西湖。 很多人说,恋上西湖,归根结底只是源于内心深处的一种梦想。一如某位作家在书里写道:不管怎样,有生之年,西湖终究还是要去走一遭的,即便明知道只有失望相候。我在西湖边上行走,亦常常感慨于从前帝王之繁华,也艳羡如今寻常百姓人家的烟火气息。总觉得在这样的城市里生活,闲适安稳自不必说,仅是与之朝夕相对,就能让人沉迷在这种烟火人家的氤氲里,甚至趟下泪来。 后来我终于认清,我所看到的西湖,已并非我心中的西湖,更不是传统文化意义上的西湖。如此一来,心竟然平了。走在路上,亦能像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一样,走在自己的回忆里,怡然自得。只是我不知道,那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游客,究竟是游了西湖,还是被西湖游了。 停留在西湖,我亦只是静静地绕着西湖走一走,看看人流,偶尔拍点照片。有一回,我想拍一组关于西湖游人的片子。拍至中途,远远看见一个老人推着轮椅迎面走来。我端起相机看看他们,还是迟疑了一下。反倒是老人走上前和蔼地说:“等我们站立以后,你再拍。”说然这句话,只见老人弯下腰,整理木然地坐于轮椅上的老伴的头发和衣领,然后就静静地站在走道边上。临别时,老人跟我说,老伴现在还在省中医院接受化疗,每天早晚都会推着她出来看看西湖,都几十年了。他还特意叮嘱我:“请在相片上写上一句话,‘两个80岁,一对老夫妻’”。后来我一直想把相片给老人寄出去,却悔于当初忘记跟他们索要地址。某一个晴日,我在老地方又再次与他们相逢,欣喜地走上前去和他们打招呼,并记下他们的详细地址。回来后,我立即将相片洗出来寄出,还时常跟身边人说起这两位老人之间相濡以沫的恩爱故事。只是不知道他们是否收到那些相片,老奶奶的身体是否逐渐转好。 来西湖的次数多了,我大概能分辨清楚哪些是杭州本地人,哪些是外地慕名前来的游客。当然还有一些为了理想,散落在杭州街头巷尾的外地人。他们从事着各种不同行当,出没在各种社交场所。而我所遇见最多的,就是流浪歌手。 夜幕初上,我会坐在西湖三公园的廊椅上,听着对面流浪歌手忘情的演唱。他们大多唱着民谣或者情歌,有些是原创,有些是翻唱。琴弦稍一波动,沧桑的声音跟着音乐响起,便能轻易俘获路人的灵魂。夜晚的灯光从他们头顶掠过,游人如同流水从他们身前走过,两者构成一座城市独特的风景线。其中有一位与我年岁相仿的流浪歌手,我几乎每次都能遇到他。他每唱完一首,不管前面有没有听众,总会道一声“谢谢”。等到凌晨11点,游人稀疏,他便开始收拾家什,背着吉他,独自消失在苍茫夜色中。日复一日。他告诉我,这是从前幻想过的理想生活,坚持走下去,内心温暖而幸福。 我忽然想起很多年前,去武汉雄楚大道某邮局领取稿费时,在回来的公交车上也曾遇到一个像他这样的流浪歌手,叫南子,唱着蔡琴《你的眼神》、《恰似你的温柔》。趁着南子一曲唱完的间隙,我们聊起来。他说起他的音乐梦想和人生经历,一下子就勾起我和周围年轻孩子的艳羡目光。当时我和同学想都没有想,就把身上所有的钱给了他,后来还为此节衣缩食一个星期。当我跟他说起有关南子的故事时,他只是笑了笑,同道中人,然后又接着唱起许巍的《蓝莲花》,沉浸在他的音乐世界里。
三
在西湖,除了沿着湖边徒步,去得最多的地方还有灵隐寺。之于寺庙,我受母亲影响较深。我记得她每年定期会去寺庙还愿,每次都会带上我。这是小时候的事情。及至成年后,我亦喜欢往寺院里跑,有时能呆上一整天。但我始终以为,这种佛性其实是从骨子里带出来的,跟后天影响没有多少关系。 有一回,我于凌晨抵达杭州,然后一路步行至灵隐寺,在山门外静坐了一夜。清晨寺院开门的时候,我沿着山路步行入寺。路两旁的店铺里传来熟悉的梵唱,响彻在庙宇之间。我第一次听这声音,是在某一年元宵夜西施故里的寺庙中,当时泪如泉涌。我后来才知道,几乎所有寺庙里都会响起这首曲子——《大悲咒》。行至半路,遇到一群平均年龄60开外的信徒,一步一叩首,缓慢前行,口中还不停念诵着“阿弥陀佛”,虔诚得让人敬畏。一路上香火氤氲,耳边诵经礼佛之声萦绕不绝,人的心如同落在磐石之上,安然清净。听着听着,又不觉悲从中来,每每如此。现在宿舍里还时常燃起檀香,夜深人静之时,我亦口诵心经打坐,以此消除内心的烦躁,屡试不爽。至于为何有如此举动,我也一直未曾找出答案,心随安住,也就这样了。 说来也奇怪的是,我自来杭州开始,便陆续在杭州火车城站或者去往其它陌生城市的途中,经常遇到一些出家人。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我亦不自觉地被他们身上散发的安静祥和的气息所引导。那是一种和世俗生活完全隔绝的寻常姿态,也是我一直想而不得的力量,让人不由自主的倾心靠近。 有时候我亦想着,西湖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被赋予了佛性的,而且业已达到臻化之境。听说,国内不少重要人物每年都会来灵隐寺秘密祭拜。当然不排除坊间流传的诸多成分,但也从侧面佐证了西湖名胜的独特魅力。 我在西湖边上的所见所闻就是这样。当然还有一些沉淀在时光的事,是我不能忘记的,比如大哥和嫂子,比如某个姑娘。我知道,某一日机缘到来,也会如这些只言片语一样,涌动在笔墨之间。
[ 本帖最后由 雨潇凌 于 2010-11-8 13:33 编辑 ]
我最早知道西湖,是从历史教科书的讲述里:西湖之于杭州、江南,始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而存在,无限风流。那时,我还坐在孝感一中316班的教室里,没日没夜地进行着题海战术演练,无暇念及西湖的美。却不曾想到四年以后的某个冬日,竟这么轻易地走进神往已久的西湖。至今想来,依然觉得像是一场梦。 佛家常说,去往某地,如若有意而为之,多半事与愿违;随心由性,自然水到渠成。这说的是一种天赐机缘。我之于西湖,大抵也是如此。当初孤身一人从武汉来到上虞,并没有立即前往杭州,直到过年回家要从杭州城站坐车,又被迫滞留于火车站,百无聊奈之时才想起去城站附近的西湖。 一路上,我一度怀疑是不是真的迷恋西湖。要不然,上虞距离杭州不过一小时车程,为何迟迟不去;要不然,杭州就在眼前,决定前往以后却没有半点兴奋与激动。究竟西湖在我心中占据着怎样的位置,依当时情境看来,已然无关宏旨,重要的是我终究还是去了杭州,亲眼目睹了传说中的西湖。 冬天深夜的西湖被积雪覆盖,放眼望去,苍茫无垠。湖边高大的梧桐树在风中瑟瑟地颤抖,投下一片巨大的暗影。对面马路上高楼鳞次栉比,琉璃灯火穿透稀薄的夜色,像是人们口中呼出的混浊气体,苟延残喘着,一种说不出的苍凉。偶尔疾驰而过的车辆,划破静如死寂的夜空,终又消失。一阵寒风呼啸而来,骨头里禁不住发出痛苦的呻吟。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西湖,时间是2008年1月15日夜22点整。借着马路对面高楼大厦辐射下来的灯光,一块刻着“杭州西湖”的石景赫然立于眼前。像所有景点标识一样,听说这块石刻来历也不小,上面遒劲的字迹更是出自名家之手,份量非同一般。石刻后面就是闻名遐迩的西湖,与繁华比邻而居,不动声色。 我沿着湖滨路流香亭步行至白堤。一路上流风回雪,寂静无人。所有关于西湖的种种顷刻之间在脑海里翻腾不息,最后重叠为眼前寻常的萧索景象,却自有洗尽铅华以后的端庄明丽,让人肃穆起敬。 从历史考据看来,1129年,宋徽宗九子、康王赵构在河南应天府匆忙即位,之后便领着新朝廷沿京杭运河一路南逃,历经扬州、镇江、苏州等地,稍作停留后,抵达大运河的终点—杭州,从此繁荣了一座千古名城,也繁荣了一段空前绝后的锦绣历史。这是赵构所不得而知的。但有一点或许可以肯定,当时他以一个帝王文人的身份和欢喜,窥见了江南的极致,也掀开了一层尘封多年的面纱。按照佛家因果轮回之说,杭州命里注定有这么一个王朝的归宿,西湖也合该在这些历史更替中承载人生志向、家国情怀。这或许正是西湖散发的独特魅力,也是让多少人魂牵梦萦、流年往返的原因所在吧。 在这短短的距离里,我从开始的漫不经心到沉浸于历史文本的对话中,内心发生了隐秘而急剧的变化,不仅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宁静心情,同时也与西湖牵手了一种咫尺之间的缘份。
二
夜访西湖之后,只要周末休息,我几乎都会去往杭州。通常是星期六下班后,从上虞火车站出发,乘坐D3114直抵杭州城站,然后留宿火车城站附近的元和城市之星大酒店。从酒店出发,不过十分钟的路程便可走到西湖。 很多人说,恋上西湖,归根结底只是源于内心深处的一种梦想。一如某位作家在书里写道:不管怎样,有生之年,西湖终究还是要去走一遭的,即便明知道只有失望相候。我在西湖边上行走,亦常常感慨于从前帝王之繁华,也艳羡如今寻常百姓人家的烟火气息。总觉得在这样的城市里生活,闲适安稳自不必说,仅是与之朝夕相对,就能让人沉迷在这种烟火人家的氤氲里,甚至趟下泪来。 后来我终于认清,我所看到的西湖,已并非我心中的西湖,更不是传统文化意义上的西湖。如此一来,心竟然平了。走在路上,亦能像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一样,走在自己的回忆里,怡然自得。只是我不知道,那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游客,究竟是游了西湖,还是被西湖游了。 停留在西湖,我亦只是静静地绕着西湖走一走,看看人流,偶尔拍点照片。有一回,我想拍一组关于西湖游人的片子。拍至中途,远远看见一个老人推着轮椅迎面走来。我端起相机看看他们,还是迟疑了一下。反倒是老人走上前和蔼地说:“等我们站立以后,你再拍。”说然这句话,只见老人弯下腰,整理木然地坐于轮椅上的老伴的头发和衣领,然后就静静地站在走道边上。临别时,老人跟我说,老伴现在还在省中医院接受化疗,每天早晚都会推着她出来看看西湖,都几十年了。他还特意叮嘱我:“请在相片上写上一句话,‘两个80岁,一对老夫妻’”。后来我一直想把相片给老人寄出去,却悔于当初忘记跟他们索要地址。某一个晴日,我在老地方又再次与他们相逢,欣喜地走上前去和他们打招呼,并记下他们的详细地址。回来后,我立即将相片洗出来寄出,还时常跟身边人说起这两位老人之间相濡以沫的恩爱故事。只是不知道他们是否收到那些相片,老奶奶的身体是否逐渐转好。 来西湖的次数多了,我大概能分辨清楚哪些是杭州本地人,哪些是外地慕名前来的游客。当然还有一些为了理想,散落在杭州街头巷尾的外地人。他们从事着各种不同行当,出没在各种社交场所。而我所遇见最多的,就是流浪歌手。 夜幕初上,我会坐在西湖三公园的廊椅上,听着对面流浪歌手忘情的演唱。他们大多唱着民谣或者情歌,有些是原创,有些是翻唱。琴弦稍一波动,沧桑的声音跟着音乐响起,便能轻易俘获路人的灵魂。夜晚的灯光从他们头顶掠过,游人如同流水从他们身前走过,两者构成一座城市独特的风景线。其中有一位与我年岁相仿的流浪歌手,我几乎每次都能遇到他。他每唱完一首,不管前面有没有听众,总会道一声“谢谢”。等到凌晨11点,游人稀疏,他便开始收拾家什,背着吉他,独自消失在苍茫夜色中。日复一日。他告诉我,这是从前幻想过的理想生活,坚持走下去,内心温暖而幸福。 我忽然想起很多年前,去武汉雄楚大道某邮局领取稿费时,在回来的公交车上也曾遇到一个像他这样的流浪歌手,叫南子,唱着蔡琴《你的眼神》、《恰似你的温柔》。趁着南子一曲唱完的间隙,我们聊起来。他说起他的音乐梦想和人生经历,一下子就勾起我和周围年轻孩子的艳羡目光。当时我和同学想都没有想,就把身上所有的钱给了他,后来还为此节衣缩食一个星期。当我跟他说起有关南子的故事时,他只是笑了笑,同道中人,然后又接着唱起许巍的《蓝莲花》,沉浸在他的音乐世界里。
三
在西湖,除了沿着湖边徒步,去得最多的地方还有灵隐寺。之于寺庙,我受母亲影响较深。我记得她每年定期会去寺庙还愿,每次都会带上我。这是小时候的事情。及至成年后,我亦喜欢往寺院里跑,有时能呆上一整天。但我始终以为,这种佛性其实是从骨子里带出来的,跟后天影响没有多少关系。 有一回,我于凌晨抵达杭州,然后一路步行至灵隐寺,在山门外静坐了一夜。清晨寺院开门的时候,我沿着山路步行入寺。路两旁的店铺里传来熟悉的梵唱,响彻在庙宇之间。我第一次听这声音,是在某一年元宵夜西施故里的寺庙中,当时泪如泉涌。我后来才知道,几乎所有寺庙里都会响起这首曲子——《大悲咒》。行至半路,遇到一群平均年龄60开外的信徒,一步一叩首,缓慢前行,口中还不停念诵着“阿弥陀佛”,虔诚得让人敬畏。一路上香火氤氲,耳边诵经礼佛之声萦绕不绝,人的心如同落在磐石之上,安然清净。听着听着,又不觉悲从中来,每每如此。现在宿舍里还时常燃起檀香,夜深人静之时,我亦口诵心经打坐,以此消除内心的烦躁,屡试不爽。至于为何有如此举动,我也一直未曾找出答案,心随安住,也就这样了。 说来也奇怪的是,我自来杭州开始,便陆续在杭州火车城站或者去往其它陌生城市的途中,经常遇到一些出家人。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我亦不自觉地被他们身上散发的安静祥和的气息所引导。那是一种和世俗生活完全隔绝的寻常姿态,也是我一直想而不得的力量,让人不由自主的倾心靠近。 有时候我亦想着,西湖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被赋予了佛性的,而且业已达到臻化之境。听说,国内不少重要人物每年都会来灵隐寺秘密祭拜。当然不排除坊间流传的诸多成分,但也从侧面佐证了西湖名胜的独特魅力。 我在西湖边上的所见所闻就是这样。当然还有一些沉淀在时光的事,是我不能忘记的,比如大哥和嫂子,比如某个姑娘。我知道,某一日机缘到来,也会如这些只言片语一样,涌动在笔墨之间。
[ 本帖最后由 雨潇凌 于 2010-11-8 13:33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