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华丽的咏叹――说说李煜

2021-12-28抒情散文国子祭酒
华丽的咏叹――说说李煜0从零开始,先说点闲话。若干年前,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发端,散文逐渐学者化。此后,文化大散文曾一度兴起。那时正上军校,买了这一系列的书,啃读了一番。记得除余秋雨的外,还有蔡翔的《神圣的回忆》、夏坚勇的《湮没的辉煌》、……
  华丽的咏叹――说说李煜
  0
  从零开始,先说点闲话。若干年前,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发端,散文逐渐学者化。此后,文化大散文曾一度兴起。那时正上军校,买了这一系列的书,啃读了一番。记得除余秋雨的外,还有蔡翔的《神圣的回忆》、夏坚勇的《湮没的辉煌》、巴荒写西藏古格的等等,读后颇有些收益。
  近几年,百家讲坛走红。陆续听了一些专家学者对中国历史、文学典籍、古玩收藏等方面的系统讲解。联想到之前的大散文现象。大体可以理出这么一个思路:1、对历史与文化的自我解读大有裨益,而不仅仅是开启民智这么简单的意思;2、历史与文化的民间化是必然的趋势,而不再是官方和精英们需要达到什么效果就说黑就黑、说白就白的问题;3、对历史与文化解读的进程,必将是中国国民素质整体提高和国民性深度发掘的进程,也必将是中国社会深刻变革的进程,而不再是在一些空泛的概念和仪式上纠缠不清,争得面红耳赤。
  这些年,书读得很多很杂很乱。最初是中国古典诗词,继而是现代诗,若干年前受西川随笔集《让蒙面人说话》一书自序的影响,掉头转向西方文学哲学类,迷恋的程度颇有些沉溺。之后,又出于实用性目的学汉语言文学。再后来,差不多就是近一、两年吧,读史写笔记。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明智不明智倒未见得,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倒是真真切切地变了。变成了什么样子,什么程度,笔记是这样的。
  言归正传。
  1
  皇帝,无论哪朝哪代的,由于掌握着绝对权力,有健全精神和人格的历来凤毛麟角。杀人狂、虐待狂、色情狂、偏执狂之类的精神和人格有重大缺陷的倒是不少。无怪乎有人会说:“皇帝,在人类发展进程里,绝对不是值得骄傲的回忆。”
  当然,很客观地说,也有极个别或武功赫赫,或才华绝代,或两者加于一身,创建了盛世伟业的。
  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当皇帝虽然极不称职,但绝对是一流文人。虽然国亡被囚被杀,但“一代词宗”这样的称呼予他一点也不过分。
  2
  公元944年,南唐国主李璟,在金陵宫中修建了一座高楼。群臣观看后大加赞誉,唯独一个叫萧俨的官员叹息道:“好是好!美中不足是楼下没有修个井啊!”李璟忙问为什么。萧俨答道:“没有井就不如陈后主的景阳楼啊!”
  景阳楼,南朝陈后主修建的,乱世中与大臣妃子们歌舞升平、大唱《玉树后庭花》的地方。公元589年,隋朝大军攻陷南京。慌乱之中,陈后主和张贵妃、孔贵妃,藏到了景阳楼下的井中被抓获。
  高兴之际,萧俨极不识趣,哪壶不开提那壶,李璟先生自然大怒,把萧俨贬到舒州任地方官去了。贬官归贬官,事实是事实。时值五代十国中后期,同样的历史背景――乱世;同样的都城――金陵,不同的国主相同的爱好――音律诗词歌舞,何其相似!更令李璟不曾想到的是,31年后,他的儿子李煜真的应了萧俨的预言,败家亡国了。不同的是,李煜没有躲到井中而是在兵临城下时乖乖投降了。与陈后主的称呼待遇也几乎差不多――李后主!
  3
  公元907年,唐王朝最后一个小皇帝,唐哀帝李祝让位给后梁太祖朱温。曾气象万千的唐王朝便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拉开了五代十国相互蚕食吞并的序幕。南唐由于实力相对较弱,是十国中的一个。
  南唐三代国主,创业者李升。这个名字是后来为当国主帝王才改的。据说,他出身贫寒,后被吴国权臣徐温收为养子,取名徐知诰,因才能突出,被徐温委以重任,辅佐吴国国主杨薄,实质上掌握着吴国的军政大权。后取而代之,改名换姓,建立南唐。这一年,是公元937年,也就是李煜出生的年头。
  李升这个人任国主算不上优秀也是非常称职的。继位后,“息兵以养民,得贤以辟士”,当政的几年里,强敌虎视、夹缝中生存的小小南唐起色很大,有模有样的。但在位仅六年就病死了。
  第二代领导核心李璟即位。由于出身好,所以李璟一直大福大贵的,没吃过什么苦、受过什么罪,从小就爱好音乐、歌舞、诗词之类的,受过良好教育。对一个普通人而言,爱好这些东西没有什么坏处;但对帝王或帝王的接班人来说,过于爱好甚至沉溺,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情。帝王,一个非常的职业,需要学习了解的东西很多,需要拍板办理的事情很多,不能沉溺于任何一种嗜好里。有人说,当皇帝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个观点是很可笑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任何一个社会里――不是不被容忍就是要造成极大后果的。这点李升同志就看得很清楚,所以一次到看到接班人李璟在修理乐器,气得差点把但他给废了。
  尽管这样,李璟还是爱好并沉溺了,而且颇有些名堂和名气。他的诗词写得非常了得,虽然传世的量少,但都是精品中的精品。看看这样的句子“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绝对是专业作品中的顶级货。
  特别是当了皇帝以后,他在诗词创作方面走了很远,为词这一艺术形式的繁荣作出了相当贡献。他任用了一个大臣叫冯延巳,经常一起切磋词艺。冯可是历史上闻名的大词人,同代有一个叫孙晟的官员这样评价冯先生:“鸿笔词藻,十生不及君;诙谐歌酒,百生不及君;谄媚险诈,累劫不及君。说得客观而刻薄,应该是实事求是的。就这样,李璟带领和指导一帮文人们营造了整个南唐良好的文化氛围,也为将李煜塑造成词人词心、以及宋代词的兴盛埋下了伏笔。
  但治国方面呢?不是一塌糊涂也好不到哪去。天天吃吃喝喝唱唱跳跳的,国运国势还能好到哪去。而且,没有任何战略战术思想和行军打仗的经验,却偏偏几次派大军征讨吴越和闽国。有点类似于隋炀帝远征高丽的架势,纯属亡国误已之举。南唐国势究竟衰弱到什么样子,不妨举两个例子:
  第一例:公元952年,孙朗、曹进叛乱。王壹问孙朗:“当年,我跟随楚武穆王,与淮南军队屡战屡胜。如今,我打算用朗州的部众再次夺取湖南,可以吗?”孙朗说:“我在金陵多年,详察南唐的政事,朝廷没有贤臣,军队没有良将,忠诚奸佞不分,赏罚严重失当,能保有国家已经是万幸了,还有什么闲暇管湖南的事呢?”
  第二例:退休赋闲在家的南唐官高李建勋,临终时交待后事说:“这样的世道,我能善终已经很幸运了。我死后,不要在我的坟头上封土立碑,免得成为日后盗挖的标志”。言外之意,南唐连祖庙祖坟都保不住。
  果然,公元955年,后周大军南侵,还没开打,南唐就匆匆献出江北十四州,取消帝号,向后周称臣,年年进供、岁岁来朝了。
  李煜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边是诗词歌赋、优良文化的熏陶,一边是强敌觊觎、山河社稷的压力,帝王身诗词心的他自然养成了一种首尾两顾两难顾的双重人格和矛盾心理。这些在他的词中屡屡出现。比如: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
  晚来风
  胭脂泪
  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可以说,人生起落与良好教育既是他一生的隐忧,也成就了他一生的盛名。
  4
  南唐的历史很短:39年。第一代领导核心先主李升在位6年,第二代中主李璟在位15年即病逝了。从此,第三代领导核心后主李煜继位,用一颗词心演绎了人生的大辉煌大落寞。他的一生大体可以分三个阶段:25岁前是王子、太子;25-39岁,南唐国主;39-42岁,大宋臣虏。他的一生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绝代才子,薄命君王!
  首先,用当时乃至现代社会的价值道德谱系来衡量,李煜是个大好人!名副其实的赤子情怀、赤子之心!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夫妻和睦,待人宽厚……作为一个帝王,能做到第一点很容易,但要做后三点则是非常不容易的。历代帝王,后三点做得好的,数不出几个。兄弟,对王位有竞争实力,不杀就不错了!夫妻,后宫佳丽三、五千,自古废后多的是!至于待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能当人看、能善终就应该知足了,抄家、灭族多了去了,给个全尸就是高看一眼,就得谢主隆恩!而李煜在这方面绝对是模范,父母病死――伤心欲绝;兄弟被赵光胤扣压,卑词厚礼说情,不成则常常面北而泣;儿子四岁夭折后,大周后由于悲伤过度一周后病死,李煜先生伤心欲绝,写下很多不忍卒读的挽歌,后又立大周后的妹妹为后,感情也一直很好。对臣下,错杀枉屈了个把人外,其他的无论人品好坏,都始终能以良善之心待之,没有动用过抄家、灭门这样的重罪。如果,他不是帝王,必是一个赤脚走过人生的人。然而,历史容不得假设。一丝一毫也容不得。
  其次,就才能看,李煜是多才多艺的大艺术家!诗词方面,他的作品无论在体制的转变还是感情的拓展上,都是清、绝、婉、永一体,“蓬头乱服,不掩国色”,具有创新意义。可以说,词这种形式到了他这里,被赋予了全新的艺术风貌,推向了艺术巅峰。目前,他的存世作品大概的五十首左右,历来评价都非常之高,可谓至誉无加了!王国维评价说:温庭筠词,句秀;韦庄词,骨秀;李煜词,神秀。如同战国时期对勇士、刺客的评价一样,神勇才是至勇!沈去衿评: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故夷光之姿必不肯污以脂粉,蓝田之玉又何须饰以丹漆。就是说二李的词国手天成!
  绘画方面,也是丹青妙手。虽未有作品传世,但看看当时南唐宫廷的画师们,就大体可以知道李煜的水平了。董源:山水画大师,徐熙:花鸟画大师,周文矩:精于仕女;顾宏中,善画人物。据说,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是他们联手绘制的。想想,李煜的绘画水平,比后来以绘画见长的帝王宋徽宗也差不到哪去吧!
  著述方面,史书上记载他写过十余本蓍作,但没有一本保存并留传下来。最出名的,是仿照曹丕的《典论》写的《杂说》一书,论述了对乐记、享国延促、古今淳薄、儒术、死生大义等的见解与看法。这本书也没能保存下来,明代以后失传了。现存世的11篇文章,都是书、表、奏、批之类的官样文章。其中,最见文采的是给宋太祖的一份表示归隐的表书。
  书法方面,另辟蹊径创出了独具一格的“金刀错书”,并有经典学说。同样没有传世,据说体瘦如骨,神韵异常。
  歌舞方面,重新编排了唐玄宗、杨贵妃时的大型宫廷歌舞《霓裳羽衣》。李煜之后,这套被视为亡国之兆的歌舞也就彻底失传绝迹了!
  一个寻常人,有如此多样如此造诣的艺术天赋,绝对是一件幸事。可放到帝王身上,就显得过于华丽不怎么正常了。无怪乎后人诗云:
  落花流水寄唏嘘,
  如此才情绝世稀。
  谁遣斯人作天子,
  江山满目泪沾衣。
  5
  他作帝王如何呢?副业兴盛,主业必然荒芜。不懂不善经国理政的他至少有这么几大败笔:一是缺乏忧患意识和战略眼光。生于乱世,明知四面皆强邻,却一味以纳供称臣为策,以求苟安。在亭如楼榭的流连里,坐失了“三十年来家国,四千里地河山”。二是用人不当。李璟、李煜两朝同样存在的问题,以至南唐中央尽是文人、弄臣、宦佞和女人。稍有些锋芒棱角的,都流放到了外地。一个叫潘佑的官员上书指责时政昏暗失当,李煜派人去抓,潘闻讯即上吊了。其他人还说什么呢?首脑如此,不亡恐怕不合天理!三是重文抑武。君君臣臣日日夜夜与诗酒相伴,以歌舞为乐,政事早置之脑后了,还谈什么武备与军事。即使上个奏折什么的,李煜先生也是大笔一挥,批曰:自己斟酌处理。绝大多数甚至到不了李煜这里就被大臣们拦下了:皇上正高兴呢,提这茬作甚,以往怎么办怎么办去,爱怎么办怎么办去。就这样,国家武备废弛,控制区日渐萎缩的南唐帝国为数不多的辖区也差不多都是独立王国了!这样的现状,相当于让一个无人看管的小孩持着珍宝站在大街上,被偷被抢是迟早的事。
  从个人角度看,李煜怀有浓厚的隐逸情怀。这也是导致南唐政事踏偏以至走了极端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给自己取了一大堆带有隐士、隐者、居士之类的别号。他本人最为推崇钟隐这个称号,经常还用于办公中,说好听点,是没把江山社稷放在眼里;说不好听点,纯粹是拿江山社稷当儿戏。他曾在卫贤的《春江图》上题了一首非常著名的《渔父词》:
  浪花有意千堆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杆身,世上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丝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倾波中得自由。
  这差不多就是中国士阶层隐逸情怀的最高境界了,而这首词的艺术水准之高,一点也不亚于柳宗元的《江雪》、张志和的《渔歌子》和那句“傲杀人间万户候,不识字烟波钩叟”的不羁!试想,大争大世,一个帝王持有这样的人生态度,还能不酿成千古悲剧千古恨!
  为赢得一世的平静生活,他甚至在给宋太祖的表书中写到:臣本于诸子,实愧非才。自出胶庠,心疏利禄……思追巢、许之余尘,远慕夷、齐之高义。意思很明确,态度很诚恳,拿今天的话大体可以这样说:我这个人也就是个书生,并不是什么治世大才。自从身不由己登上高位后,就一直对功名利禄不感兴趣……很想追随巢父、许由的后尘隐退山林,也很想效仿伯夷、叔齐的作法不食周粟老死山中。但李煜是李煜呀,一个人缘还不差文才也不错的帝王,到那里才能让有“杯酒释兵权”之举的宋太祖放心呢?恐怕只有躺在坟墓里吧!
  李煜为政期间,还有一个小细节与中国妇女的命运相关,不得不提。据说,他让一个叫目(原字为穴字头下面一个目字)娘的宫女以帛裹脚,在六尺金莲上跳舞。后来传到民间,成了女子裹足成三寸金莲的陋习。可见,孔圣人“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喟叹是多么的睿智。
  6
  赵匡胤平定北方和后蜀后,便把目标锁定了李煜和他的南唐。南唐的情况赵先生应该是了如指掌的。唯一有点威胁的军事将领林仁肇,也在不久前被他利用反间计给铲除了。情况大致是这样的:宋太祖派人到江南找了一张林的画像挂在房中,南唐间谍得知报告李煜。李煜不问青红皂白,用药酒毒死了林仁肇。军事家总结说:唯一一条百用百验、百试百爽的计谋就是“反间计”,历来没有一次是失败的。其实,杀不杀林仁肇实质上对宋灭南唐构不成多大障碍,但李煜先生自毁堡垒、自毁长城的举动无疑加速了灭亡的步伐。况且,还有一个南唐不被重用的小官员(名字忘了,以后补),偷偷测绘了长江的水文资料,制定了科学详细的渡江作战计划,呈送给了赵匡胤。南唐想不亡也难了!
  公元975年,宋将曹彬带领大军没费多大力气就把南唐拿下了。最可笑可气的是,宋军已经浩浩荡荡出发了,李煜先生还分别以国家和个人名义,为宋军捐助了大量钱物,不是明摆着为宋军提供军需补给吗?
  占领金陵后,李煜一家人和高级幕僚被压送到了宋京汴梁。离开时,李煜写了一首诗:
  江南江北旧家乡,
  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
  广陵台涧已荒凉。
  远笼远岫愁千片,
  雨打行舟泪千行。
  兄弟四人亡百口,
  不忍闲坐细思量。
  怎一个“悔”字了得,岂一个“愁”字可当。
  到汴梁后,赵匡胤封李煜“违命候”,赐右千牛卫上将军之职,与小周后一起软禁在京城一座小院内,日供酒三石。李借酒浇愁、吟唱咏叹以度日。每逢大宴之日,赵皇帝便请李煜到场,赋个诗词什么的以助兴。赵与李,俱是帝王,现如今,一个是一代雄主新君王,一个是绝代词人阶下囚。其惨状栖惶可想而知。
  一次宴会上,赵先生让李先生作一个联子。李不假思索地说: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赵先生听后笑道:“满怀风能有多少?”群臣大为叹服。赵先生早年曾作过一首咏日诗:
  欲出未出光辣达,
  千山万山如大发。
  须臾走向天上来,
  赶却流星赶却月。
  说实话,没什么诗味,与李煜先生的诗词比,寒碜得简直拿不出手。但没文采有抱负有气概,与黄巢的诗倒有几分相似,只是少了些杀气。所以,赵对李的最高评价是:“好一个翰林学士!”
  至于小周后,则凄苦悲惨多了。乱世,女人的下场大概都是这个样子。要么一死了之,要么苟且地屈辱地活着。她被封为郑国夫人,宋太宗赵光义当皇帝时,她经常与命妇们一起入宫,数日方出宫。出宫后则大哭大骂一场。宋人有幅画《熙陵幸小周后图》,熙陵就是赵光义。元人冯海粟在上面题诗,其中有这么一句:江南剩有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
  那些臣下们,有节者死,无节者降,也有隐姓埋名于世外的,独钓时偶尔的吟咏中,李的诗词一定映衬了那些悠悠水波。
  两年多后的七夕,也就是李煜42岁生日的时候,他终于走完了人生的华丽咏叹之路――死了。不久后,小周后也死了。关于他的死历来争论很多,最可靠的说法大概是被药酒毒死的。这里不谈这个。唯独死是真实的安静的。他的长子李仲寓也于37岁时病死。无后。李煜一脉便后继无人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首虞美人的千古绝唱,于今的反复吟咏,仍由衷慨叹余音绕梁,春水悠悠,秋风瑟瑟,斯人去时,当是满天星斗、一地辉光。或许,上苍生养他造化他,仅仅是为了这人间华丽的一叹。辽远。悠长。
   [ 本帖最后由 国子祭酒 于 2010-11-19 23:09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