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柴火,家园温暖的筋骨

2021-12-28抒情散文于文华

柴火,家园温暖的筋骨(散文)□文/于文华柴火,以物质的方式,一生一世,不离不弃这个生命世界,给乡村的父老乡亲,给祖祖辈辈赖以养生、籍以活命的家园以温暖的触摸。是什么让料峭的寒风望而却步?是什么让血脉相连的家园繁衍生息?是什么让饥肠辘辘的肚……
柴火,家园温暖的筋骨(散文)

□文/于文华

柴火,以物质的方式,一生一世,不离不弃这个生命世界,给乡村的父老乡亲,给祖祖辈辈赖以养生、籍以活命的家园以温暖的触摸。

是什么让料峭的寒风望而却步?是什么让血脉相连的家园繁衍生息?是什么让饥肠辘辘的肚子倍感亲切?是什么让人类文明的火光薪火相传,闪烁着迷人璀璨的光芒?是那些貌不惊人、难登大雅之堂的柴火,是心怀坦诚、志向远大的柴火。

仰望柴火粗糙的身躯,感知柴火热热的心灵,灵魂里腾起的一定是感激——没有谁能逃脱它一心一意的疼爱,没有谁能撇开它发自内心的呵护。乡村的一日三餐,一个人的从小到大,一天也离不开柴火的照料。看一个家庭的勤劳与否、殷实与否,只要瞧一瞧院内院外堆放的柴火即可明白;观一个家园的红火、茂盛与否,嗅一嗅烟囱里袅娜的炊烟味道即可分晓。

粗糙而质朴的柴火,实在而古道热肠的柴火,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或柔软如麦草,或结实如树根,或零碎如败叶,或散乱如枯枝……每一种庄稼的长大,都浸透了农人的心血,都花费了农人的力气,自然无比珍惜汗水换来的每一个收获:果实颗粒归仓,根、筋、叶、根也不丢弃,各得其所,收拢进家园,生火、取暖、做饭。

乡村淘生活离不开柴火的呵护。家园过日子逃不脱柴火的关爱。设若脱离柴火的照料,家园该是怎样的死气沉沉,该是如何的萧条冷落。乡村孩子,谁没有睁大眼睛,不遗余力,搜肠挖肚捡拾柴火的经历,谁没有想方设法让父母的眉头舒展些,让家里的灶火旺一些、寒夜的炕烫一些、人的心情好受一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把能为家里拾些柴火当做天大的功劳。走出走进村子的羊旯下的羊粪蛋蛋,一粒粒仔仔细细拾起来,更不要说那些牛马驴子的大块的粪便。秋收后的田野,到处是萧条枯萎的植物。勤快之人,眼里心里总是能够有所收获。懒惰之人,即使眼前堆满了机会,也会视而不见,闻而不听。犁过地后的谷子、土豆根,多的被犁地的人收拢起来,绑扎一块,和犁头一起扛回家里。少量的才能挨到拾柴火的孩童。山坡上、荒滩里的柴草,野地里、河滩边的干干的红柳条,田埂上长满尖尖小刺的白刺,林地里被风刮落的树枝,甚至那些随风飘落的树叶……只要有心,那里都能找到生存的力量;只要有恒,那里都能走出生活的路径。越是艰难困苦,越能磨砺意志。每年的秋末初冬,母亲和村子里的女人,总要备个大背篼,提着扫帚,争着抢着,将树林里落下的树叶扫堆,背回家,和其他柴火掺和了,装填土炕。饱尝过贫穷岁月的人,才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经受过寒冷日子的人,会倍加怀恋舒适温馨的乡村家园——所有的经历也是一笔来之不易的人生财富。走过那段不堪回首日月的人,谁的身心不是柴火烘烤的信心百倍,谁的灵魂不是被柴火慰藉的舒心妥帖。

那些年,麦子打碾完毕,麦草拉运回家,一个个金黄的麦草垛随意点缀在家园四围,给人一种富足的感觉——冬天,撕几把,烧得土炕温温暖暖,一觉到天亮。至今,我的身躯里还残留着麦草的殷切关爱。冬日夜长,又无青草喂养毛驴和牛,草垛边取开一个口子,撕几把干净柔软的麦草,牲口照样吃的津津有味,骡子和马嘴巴细,得把麦草和谷草找大铁铡,一刀一刀铡成一寸来长的草料,掺和均匀了,它们才会细嚼慢咽。恍然之间,眼前浮现父亲与大伯弟兄两人,一人握刀,一人递草的情景,如今物是人非,大伯早已作古,连同那些给牲口铡草的岁月,唯有身体被毛驴、骡子与牛马的粪便装填土炕烘烤的温暖记忆——无论多么寒冷的西北风,无论多么恶劣的风寒,无论多么苦寒的日子,只要有麦草的陪伴与照料,人们再苦再累也不觉得。在藏区,随处可见土房屋及院落的墙上,被一块一块的牛粪块“糊”满,待那些牛粪块晒得干干的,小心翼翼揭下来,找个地方堆码的整整齐齐,藏民一年四季的生活就有了保证,且这种柴火无污染,火力强,绿色环保。在夏季放牧时,这样唾手可得的牛粪块,保证了牧民在野外随时随地、因陋就简安家的柴火。村妇在铁板上烙馍馍,用的烧柴也是不急不燥、温度适宜的麦草,烙好的馍馍黄中带香,香中带甜,咬一口,自有一种说不出的独特味道。打完场的麦芠儿(西北人对打完场那种碎碎面面麦草的称呼)也清扫在一起,仔仔细细拉到家里,放细细的竹筛子筛了,好的当做牲口的饲料,有土有草的,当做填炕的好东西。如今,农业机械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喂养牲畜,昔日随处可见的麦草越来越稀少,一者康拜因收割麦草本来就少,二来造纸厂大量收购原料。

乡村家家户户都有厨房。厨房里必定有土块砌的土灶。锅是大铁锅,一年四季的蒸馍馍、过事情离不开柴火的鼎力相助。灶火蒸出的馍馍、铁锅柴火烧出的饭菜,自有一种家常味道。这种味道平常而独特,自然而纯朴,是其他炉具无法复制,不可比较的。锅台边有一口深深的瓷缸,只要烧火,缸中就有热水。洗脸、掏菜、洗衣服、喂猪,就不愁没有热水。风匣声声响,灶火红彤彤。炊烟缭绕里,牧归的牛羊下山来,荷锄的农人走进柴门,饥肠辘辘中闻到飘散的股股的饭香,一天的疲劳乏累自会逃逸的无影无踪。苦难和贫穷,从来无法摧毁人,反倒使人催生了坚强的勇气。

夏天,所有的生命都鲜活出旺盛的生机,所有的生灵都彰显出蓬勃的迹象,万木葱茏,果枝、白杨树、柳条需删繁为简,才有利于更好的生长——这些剪、砍、锯下的枝条,经太阳光的照晒,自会成为柴火家族的一员。冬天被大风齐茬茬刮断树头、连同那些被虫毁坏也已干枯的树木,来年春天砍伐了,将树根也完完整整从土中挖出,原来的位置还可栽种树苗,过不了几年,又一棵参天大树会巍然屹立在大地之上、眼帘之中。树根不好挖,费时费力,尤其越大的树根越盘根错节。那年,为挖一个树根,我和父亲花费了整整三天的时间。先挖开树根周围两米左右的直径,再一点点望深处挖,把方圆之内的土全部挖出,将横七竖八粗的细的树根一根不漏全部斩断。树有多高,根就有多长。就像一个家族,血脉相连,无论走了千里万里,他(她)的根系还在胞衣剪落的故土,梦里梦外魂牵梦萦的依旧是故乡的儿时记忆。两天后,树根能够晃动了,可左摇右晃,树根依旧牢牢长在土层中。看来还是有根没有斩断,父亲边自言自语,边挥起铁锹,先松土,再拿起斧头,将毛毛的根全部斩断。我俩齐心协力再晃,树根依旧纹丝不动,而天已经擦黑了,只好将树坑外的根拾掇起来,先拉运回家。还要将土坑边的松土铲下来,把即将连根挖起的大树根周围埋住,以防有人连夜“顺手牵羊”。第三天早早的,我按照父亲的建议,先挖开松土,又在树根下部掏掏挖挖,果不然,下面还有两个小孩胳膊粗细的根,几下斩断了,树根像泄了气的皮球,倒在坑内。我们早有准备,拿出绳子,拴在突起的根上,慢慢拉出来,一步步拉到家里。父亲趁热打铁,找了邻居家利索的铁斧与铁镐,花半天时间,劈开了大树根,那柴火母亲烧了好久。

家乡靠近腾格里大沙漠,所谓靠山吃山。早年,每到初冬的星期天,我们要偷偷摸摸钻进沙漠腹地,背一种治沙植物黄毛柴的枝干。一丛丛、一棵棵的黄毛柴,晒的干干的,稍稍用力就能够弄断,将粗细不等、长短不一的柴,拿出预备好的绳索捆扎好,背起来就走。而父亲赶着毛驴车,也走进沙漠里,拿铁锹铲来刺蓬,即可喂驴,也可填炕。有时遇到刺蓬少,看见能烧的植物,也会收拾回来,像骆驼蓬、红果刺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与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不再随意走进沙漠,砍伐防风固沙的黄毛柴、骆驼蓬,包括不算柴火的沙葱、头发菜。

无论怎样,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的路还是要坚定地走下去。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近年人们喜欢种产量高、收益好的制种玉米、油葵等作物。玉米秆可是农人的好帮手。粉碎了,是喂食家禽的好饲料。年老的父母无力种植玉米,待乡邻掰玉米棒时,天天不顾疲劳,殷勤地给人家帮忙,为的是能拉些玉米秆,堆放在院中,多的当做多胎羊的饲料,一年四季的零花钱就有了指靠。大铁锅蒸馍馍时,取少量的玉米秆点燃了,红红的火舌,蒸腾的热气,簇拥的蒸笼里的馍馍有模有样,喜笑颜开,装点着农家日子的丰满与厚实。脱粒干净的玉米棒子,也顺便拾几袋回来,和几根木柴搭档,自会点燃蜂窝煤和炭——它们还走进城里,帮助我家的铁炉生火做饭。油葵秆不像玉米秆可多种用途,但当柴火却绰绰有余。将秆连同根砍挖回家,自会废物利用。

在柴火的大家庭里,所有成员都和谐相处,亲密团结,共同簇拥着、支撑着家园的兴旺发达。或许从人类点燃的第一缕红红的火光、第一簇希望的炊烟起,就宣告了一个家园的诞生——从那时起,柴火就与家园息息相关、血肉相连,不可分割,也从那时起,就像人类离不开阳光、空气、与水一样,柴火与人类相濡以沫,亲同骨肉。我知道,乡村生活不像城市,居家过日子的每一天,都离不开柴火的鼎力相助——一部乡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柴火相依为命的历史。乡村家园的这部大书,莫不浸透着柴火的烘烤。是柴火把那些不像日子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是柴火把那些寒气逼人、冷风刺骨的日子温馨如春天般的温暖。走进寻常街巷、普通人家,随处可见的比是或大或小、或粗或细、或高或矮的柴火,看一个家庭日子过得是否安逸,看一看柴火的储量即可心知肚明、一目了然。

烟火的乡村。柴草的家园。人生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啊,件件需要倾心尽力的打拼,我们才会生活的安逸、舒适。从南到北,从祁连山脚到嘉陵江畔,从白山黑水到雪域高原,只有有家园的存在,就有柴火的身影;只有要人类的足迹,就有柴草的火光。一个乡村家庭需要多少柴火才能维持生存,无从考证;一个人从小到老,需要多少柴火温饱肚皮煨暖身心,谁也无法得知,但我知道柴火生存的全部理由:粉身碎骨浑不怕,只为人间温与暖,活着就是为了化为灰烬、驱赶寒冷。
炊烟靠柴火的无私奉献,饭菜靠柴火精心付出的日子已被时光掀开了新的一页,沼气池、太阳灶、液化气、电磁炉一天天走进寻常百姓家,乡村人家逐步脱离柴火的支撑,但那些苦涩而幸福的岁月,那些柴火烘烤身心的记忆,无法也不能从心中抹除。

冬天到了,虽则寒风刺骨,雪花飘飘,但看到乡村家园门前、院中堆满的各种柴火,我知道这个冬天不会太冷。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0-12-10 17:10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