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白马
2021-12-28抒情散文武俊岭
白马,白马
武俊岭好多年以前,在我的想象里,洛阳的白马寺应该山门朝东。这自然源于佛教东来、西天取经的知识储存。真的到了白马寺,我才知道弄错了:原来山门是朝南的。来到白马寺山门之前,首先看见两侧各有一匹石马。这石马,虽然是宋代的产物、近千年……
白马,白马
武俊岭
好多年以前,在我的想象里,洛阳的白马寺应该山门朝东。这自然源于佛教东来、西天取经的知识储存。真的到了白马寺,我才知道弄错了:原来山门是朝南的。
来到白马寺山门之前,首先看见两侧各有一匹石马。这石马,虽然是宋代的产物、近千年的时间了,但风化、磨损不大,仍表现出健硕、雄强的气势。从门前往东一望,一塔高耸于小山之上。一问,知道那就是齐云塔。塔的颜色似乎是砖红色的,于青绿的山色上、灰青的天色下,倒也有点鲜明。
进寺内,立即被院内密植的高大松柏荫凉住。从树木的高大这一点上,可以感觉出此寺的古老。做为中国第一寺,白马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意义,自不待言。听导游说,寺内,埋葬着两位古印度的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这两位高僧,是汉明帝派去的两位求佛使者请来的。来到中国之后,几十年如一日的翻译佛经;于传播佛学上功勋卓著。著名的《四十二章经》,就是由他们译出的。
白马寺内,有天王殿、大佛殿、接引殿、毗卢略等等殿堂。其中的佛像,庄严肃穆,仪态威严。据说,寺内原来藏有元代夹绽平漆造像,有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可惜,我没有见到,也许早已不藏于寺内了。
我这个人,对建筑美的感受不是十分强烈。加之,这寺那寺的,殿堂院落大同小异,所以也就视而不见了。
白马寺内,给我留下印象较深的,是几株奇异的古树。一株古柏倾斜着,躯干很粗;主干上的皮脱落很多,顶部仍然枝繁叶茂。据说,这树名和谐树。为什么叫这样的名字,我没有向导游询问。另一株在清凉台内,是凌霄与柏树混生而成,也很奇异:顶部叶子深绿,是凌霄的;而树身,则像是柏树的。还有一株,是一棵千年银杏。此树旁边的银杏都是雌雄同树,年年硕果累累;惟有这棵,却是雄树,千年无果。据导游说,当地百姓称这树为光棍树。没有结婚的人,千万不要在这树前照相啊。要不,会娶不上媳妇的。我听了,呵呵一笑。笑之余,我不由得想到佛教与树,关联那是太大了。佛陀出家多年,一直没有悟道。这天,于菩提树下静坐,突然心门大开,悟出了人生的基本道理。我们可以很自然地想象到,这株菩提树,一定高大、一定浓萌。高大的萌凉里,佛陀的心静了下来。而我们再看看白马寺,除了这几株特征明显的树木外,还有满院挺拔的松柏。这些树木,一同营造出寺内清新的空气,静寂的环境。这样,译经念经的僧人们,自然多了灵感,多了彻悟。所以说,树之于佛教传播,可说是有功之臣。
再就是,我看到很多石榴树。但是,可惜我去的不是时候,如果是五月份的话,一片一片如火的榴花,一定十分好看。据说,唐代的白马寺内,榴花还有白色的。想象一下,在绿色之中,如火的红与如雪的白齐集寺内,那是何等的美艳啊。三国魏时,京师就传说“白马甜榴,一石如牛”,可见其珍贵了。榴花之美,与佛教之善,和谐地统一于白马寺内,确实神奇。
在寺内走走停停,我虽然看到了很多东西,但脑子里想的,却一直是白马,白马。在我到白马寺之前的好多年,白马驮经,是与一苇渡江一块出现的意象。我长久着迷于这两种意象,深深地被其彰显出的精神所感染。前一个,象征着坚韧、耐劳;后一个,象征着勇气、前进。请想象一下,几匹雄健、俊逸的白马,驮着佛教经卷,与迦什摩腾、竺法兰、蔡音、秦景等人一起,长途迢迢,往东汉进发。其间,白马要付出多少劳累,付出多少汗水,口吐多少白沫啊。但是,他们在佛学中人的精心爱护下,却能够战胜困苦,一步一步地走向东方。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道奇观。白马,把佛教普度众生的宏愿传入中国,把修身持戒的自我约束传入中国。异质文化的输入,增加了自身文化发展的动力,增加了烛照自身文化优劣的参照。
白马意象,其实就是一种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永远需要的。这,于渐增懒惰成分的我,何尝不是一种鞭策、一种激励呢。我想,这也许是我到白马寺一行的最大收获吧。
[ 本帖最后由 武俊岭 于 2011-4-10 07:31 编辑 ]
武俊岭
好多年以前,在我的想象里,洛阳的白马寺应该山门朝东。这自然源于佛教东来、西天取经的知识储存。真的到了白马寺,我才知道弄错了:原来山门是朝南的。
来到白马寺山门之前,首先看见两侧各有一匹石马。这石马,虽然是宋代的产物、近千年的时间了,但风化、磨损不大,仍表现出健硕、雄强的气势。从门前往东一望,一塔高耸于小山之上。一问,知道那就是齐云塔。塔的颜色似乎是砖红色的,于青绿的山色上、灰青的天色下,倒也有点鲜明。
进寺内,立即被院内密植的高大松柏荫凉住。从树木的高大这一点上,可以感觉出此寺的古老。做为中国第一寺,白马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意义,自不待言。听导游说,寺内,埋葬着两位古印度的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这两位高僧,是汉明帝派去的两位求佛使者请来的。来到中国之后,几十年如一日的翻译佛经;于传播佛学上功勋卓著。著名的《四十二章经》,就是由他们译出的。
白马寺内,有天王殿、大佛殿、接引殿、毗卢略等等殿堂。其中的佛像,庄严肃穆,仪态威严。据说,寺内原来藏有元代夹绽平漆造像,有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可惜,我没有见到,也许早已不藏于寺内了。
我这个人,对建筑美的感受不是十分强烈。加之,这寺那寺的,殿堂院落大同小异,所以也就视而不见了。
白马寺内,给我留下印象较深的,是几株奇异的古树。一株古柏倾斜着,躯干很粗;主干上的皮脱落很多,顶部仍然枝繁叶茂。据说,这树名和谐树。为什么叫这样的名字,我没有向导游询问。另一株在清凉台内,是凌霄与柏树混生而成,也很奇异:顶部叶子深绿,是凌霄的;而树身,则像是柏树的。还有一株,是一棵千年银杏。此树旁边的银杏都是雌雄同树,年年硕果累累;惟有这棵,却是雄树,千年无果。据导游说,当地百姓称这树为光棍树。没有结婚的人,千万不要在这树前照相啊。要不,会娶不上媳妇的。我听了,呵呵一笑。笑之余,我不由得想到佛教与树,关联那是太大了。佛陀出家多年,一直没有悟道。这天,于菩提树下静坐,突然心门大开,悟出了人生的基本道理。我们可以很自然地想象到,这株菩提树,一定高大、一定浓萌。高大的萌凉里,佛陀的心静了下来。而我们再看看白马寺,除了这几株特征明显的树木外,还有满院挺拔的松柏。这些树木,一同营造出寺内清新的空气,静寂的环境。这样,译经念经的僧人们,自然多了灵感,多了彻悟。所以说,树之于佛教传播,可说是有功之臣。
再就是,我看到很多石榴树。但是,可惜我去的不是时候,如果是五月份的话,一片一片如火的榴花,一定十分好看。据说,唐代的白马寺内,榴花还有白色的。想象一下,在绿色之中,如火的红与如雪的白齐集寺内,那是何等的美艳啊。三国魏时,京师就传说“白马甜榴,一石如牛”,可见其珍贵了。榴花之美,与佛教之善,和谐地统一于白马寺内,确实神奇。
在寺内走走停停,我虽然看到了很多东西,但脑子里想的,却一直是白马,白马。在我到白马寺之前的好多年,白马驮经,是与一苇渡江一块出现的意象。我长久着迷于这两种意象,深深地被其彰显出的精神所感染。前一个,象征着坚韧、耐劳;后一个,象征着勇气、前进。请想象一下,几匹雄健、俊逸的白马,驮着佛教经卷,与迦什摩腾、竺法兰、蔡音、秦景等人一起,长途迢迢,往东汉进发。其间,白马要付出多少劳累,付出多少汗水,口吐多少白沫啊。但是,他们在佛学中人的精心爱护下,却能够战胜困苦,一步一步地走向东方。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道奇观。白马,把佛教普度众生的宏愿传入中国,把修身持戒的自我约束传入中国。异质文化的输入,增加了自身文化发展的动力,增加了烛照自身文化优劣的参照。
白马意象,其实就是一种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永远需要的。这,于渐增懒惰成分的我,何尝不是一种鞭策、一种激励呢。我想,这也许是我到白马寺一行的最大收获吧。
[ 本帖最后由 武俊岭 于 2011-4-10 07:31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