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姨
2021-12-28叙事散文白沙湖畔
王姨王姨是我陪读时认识的邻居。王姨住在我租住的房屋楼下,房间很小,从南到北是一大间,只是南边隔开阳台,北边将厨房、卫生间隔开,中间卧室、客厅兼书房。屋内摆设简朴,一张老式的木制双人床,几个老式的箱子,屋子正中是一张八仙桌。引人注目的是,靠……
王姨
王姨是我陪读时认识的邻居。
王姨住在我租住的房屋楼下,房间很小,从南到北是一大间,只是南边隔
开阳台,北边将厨房、卫生间隔开,中间卧室、客厅兼书房。屋内摆设简朴,
一张老式的木制双人床,几个老式的箱子,屋子正中是一张八仙桌。引人注目
的是,靠南边,一个高高的书橱摆满了书籍,旁边的写字台油漆早已剥蚀,但
收拾得一尘不染;八仙桌的上方,端正地悬挂着一个大大的相框,相中老者面
色凝重,有着一生严谨的人所惯有的内敛。
只要王姨在家,她的房门总是开着的。
放下繁重的教学工作来陪读,每天买菜做饭,日子一下拥有了大块大块的
空白,举目无友,有一种清闲后的憋闷和无措。下楼,走到王姨门前,那敞开
的门就有透气舒畅感,不自觉地走进去和王姨聊上几句。
王姨已近八旬,年轻时一定是个体高力大的女人,现在背高高驼起,走起
路来一条腿一瘸一拐。她常坐在一把小竹椅上,脸冲着屋外,手里忙活着,摘
菜,搓衣。
买菜回来,王姨总要问:“今天给娃买的什么菜,来给我汇报一下。”我一
一报过去,王姨听了,满意地说:“可以,荤素搭配。娃儿现在是关键时期,要
好好照顾呃。明年考个好大学。”有时教我一些做菜的方法:“我在学校当了三
十多年的烧锅佬,烧菜我还是有两下子的。”老人这样乐观爽朗,总是让人愉快
的。我更愿意亲近她了。
当得知我是一位教师时,王姨很高兴,指着悬挂着的老者的照片:“他也是
老师,我老头子。我老头子好古典文学底子……”老人带着无限的伤感和留恋,
“可惜走了,前年十月走的,八十三岁。”末了,老人总是念叨:“有文化好,
我大字不识,当一辈子烧锅佬。”
“没什么,有文化也只不过拿文化混饭吃。”不知是安慰她,还是倾吐内心
感受,有一次,我这样说。
“瞎讲,瞎讲,你当老师,怎么能这样讲呢?有文化好,我老头子就是好
古典文学底子,他的许多学生都尊敬他。”老人极力维护着,我的话像亵渎了她
心中的神灵。
我很是惭愧,借故走开了。
一天,我拿了一份当地的广播电视报从王姨门前走过,告诉老人,我的一
篇文章发表了。王姨一听,很高兴:“好,你看,有文化多好,还是有文化好。”
她对我说她也有这份报,学校给退休的教职工订的,她不识字,以后她的那份
就转送给我。
“咚咚咚”一阵有力的敲门声,我刚推开门缝,“啪”一份报纸就跳了进来。
王姨“呼哧呼哧”喘着粗气,一手抓着门把,躬身站在门外。不容我说声“谢
谢”,老人又“呼哧呼哧”地,一手抓着楼梯栏杆,一步一瘸地下楼。
“王姨,下次我从你门前过顺便给我就行了,哪能让你给我送来。”我十分
过意不去。
“不要紧,不要紧,我拿来了就送给你。”老人慢慢地探身下去。
我文章登报的机会很少,但王姨依旧报纸一到,就弓着背,抓着栏杆,一
步一步地给我送上来。也因为这张报纸,我知道了此地许多的作者,读了他们
的文章,我仰慕不已,激起了拜访的欲望,今年春节终于成行,认识了许多朋
友。
那时,王姨的小儿子得了重病,一直在医院治疗,老人每天下午去医院替
换儿媳,给儿子送去晚饭,伺候儿子洗脚,然后回来。
初冬,细雨绵绵,阴冷潮湿。晚上七点多钟,我下楼遇到王姨,在阴暗的
楼道,一手扶着楼梯,一手提着饭盒,哼哼着,艰难上楼。我赶忙搀扶老人:“王
姨,怎么这么晚回来?”王姨停下来,喘着气:“公交车司机看我一个老太太,
车没停,跑掉了,我从医院走回来的。”医院离此地四站路,下雨,天黑,一个
近八旬的老人就这样一步步蹒跚着回来!老人从来不舍得打的。
“太过分了,应该告公交公司!”
老人有些伤感,但依旧平和:“不怪罪人家,我老了嘛,万一跌倒了,出了
事,给人家添麻烦。”老人顿了顿,声音中有了亮色,“也有好的,那天,司机
是个小伙子,好!他下车,把我扶上车……”
一个星期天的午后,老人上市场买黄鳝,因为拮据,老人只为生病的儿子
买几条。看中了一个摊位的黄鳝,老人喊道:“同志的,买两条黄鳝。”此时,
黄鳝已经卖得差不多了,几位摊主偎在一起,兴致勃勃地打牌。摊主头也不回:
“要多少?”
“要两条。”
“不卖!”干脆利落。
老人怔住了,默默地站了一会,正准备离开,她看见打牌的人中间有一个
十一二岁的孩子,穿着校服,也玩得不亦乐乎。老人犹豫了一会儿,走到孩子
身边:“娃儿,星期天你怎么不在家好好做作业,复习功课,跑到这儿打牌。你
现在是学习的时候,不耽误学习吗?”
纷乱的市场似乎一片寂静。几位摊主低着头,死盯着手里的牌。
在肃默中,老人弓着背,一步一瘸地走了……
离开小城已半年多了,每每想起,总感觉温暖,因为有这样一位老人。
我想说:王姨,其实,你才是真正的文化人。 [ 本帖最后由 白沙湖畔 于 2010-3-21 10:43 编辑 ]
王姨是我陪读时认识的邻居。
王姨住在我租住的房屋楼下,房间很小,从南到北是一大间,只是南边隔
开阳台,北边将厨房、卫生间隔开,中间卧室、客厅兼书房。屋内摆设简朴,
一张老式的木制双人床,几个老式的箱子,屋子正中是一张八仙桌。引人注目
的是,靠南边,一个高高的书橱摆满了书籍,旁边的写字台油漆早已剥蚀,但
收拾得一尘不染;八仙桌的上方,端正地悬挂着一个大大的相框,相中老者面
色凝重,有着一生严谨的人所惯有的内敛。
只要王姨在家,她的房门总是开着的。
放下繁重的教学工作来陪读,每天买菜做饭,日子一下拥有了大块大块的
空白,举目无友,有一种清闲后的憋闷和无措。下楼,走到王姨门前,那敞开
的门就有透气舒畅感,不自觉地走进去和王姨聊上几句。
王姨已近八旬,年轻时一定是个体高力大的女人,现在背高高驼起,走起
路来一条腿一瘸一拐。她常坐在一把小竹椅上,脸冲着屋外,手里忙活着,摘
菜,搓衣。
买菜回来,王姨总要问:“今天给娃买的什么菜,来给我汇报一下。”我一
一报过去,王姨听了,满意地说:“可以,荤素搭配。娃儿现在是关键时期,要
好好照顾呃。明年考个好大学。”有时教我一些做菜的方法:“我在学校当了三
十多年的烧锅佬,烧菜我还是有两下子的。”老人这样乐观爽朗,总是让人愉快
的。我更愿意亲近她了。
当得知我是一位教师时,王姨很高兴,指着悬挂着的老者的照片:“他也是
老师,我老头子。我老头子好古典文学底子……”老人带着无限的伤感和留恋,
“可惜走了,前年十月走的,八十三岁。”末了,老人总是念叨:“有文化好,
我大字不识,当一辈子烧锅佬。”
“没什么,有文化也只不过拿文化混饭吃。”不知是安慰她,还是倾吐内心
感受,有一次,我这样说。
“瞎讲,瞎讲,你当老师,怎么能这样讲呢?有文化好,我老头子就是好
古典文学底子,他的许多学生都尊敬他。”老人极力维护着,我的话像亵渎了她
心中的神灵。
我很是惭愧,借故走开了。
一天,我拿了一份当地的广播电视报从王姨门前走过,告诉老人,我的一
篇文章发表了。王姨一听,很高兴:“好,你看,有文化多好,还是有文化好。”
她对我说她也有这份报,学校给退休的教职工订的,她不识字,以后她的那份
就转送给我。
“咚咚咚”一阵有力的敲门声,我刚推开门缝,“啪”一份报纸就跳了进来。
王姨“呼哧呼哧”喘着粗气,一手抓着门把,躬身站在门外。不容我说声“谢
谢”,老人又“呼哧呼哧”地,一手抓着楼梯栏杆,一步一瘸地下楼。
“王姨,下次我从你门前过顺便给我就行了,哪能让你给我送来。”我十分
过意不去。
“不要紧,不要紧,我拿来了就送给你。”老人慢慢地探身下去。
我文章登报的机会很少,但王姨依旧报纸一到,就弓着背,抓着栏杆,一
步一步地给我送上来。也因为这张报纸,我知道了此地许多的作者,读了他们
的文章,我仰慕不已,激起了拜访的欲望,今年春节终于成行,认识了许多朋
友。
那时,王姨的小儿子得了重病,一直在医院治疗,老人每天下午去医院替
换儿媳,给儿子送去晚饭,伺候儿子洗脚,然后回来。
初冬,细雨绵绵,阴冷潮湿。晚上七点多钟,我下楼遇到王姨,在阴暗的
楼道,一手扶着楼梯,一手提着饭盒,哼哼着,艰难上楼。我赶忙搀扶老人:“王
姨,怎么这么晚回来?”王姨停下来,喘着气:“公交车司机看我一个老太太,
车没停,跑掉了,我从医院走回来的。”医院离此地四站路,下雨,天黑,一个
近八旬的老人就这样一步步蹒跚着回来!老人从来不舍得打的。
“太过分了,应该告公交公司!”
老人有些伤感,但依旧平和:“不怪罪人家,我老了嘛,万一跌倒了,出了
事,给人家添麻烦。”老人顿了顿,声音中有了亮色,“也有好的,那天,司机
是个小伙子,好!他下车,把我扶上车……”
一个星期天的午后,老人上市场买黄鳝,因为拮据,老人只为生病的儿子
买几条。看中了一个摊位的黄鳝,老人喊道:“同志的,买两条黄鳝。”此时,
黄鳝已经卖得差不多了,几位摊主偎在一起,兴致勃勃地打牌。摊主头也不回:
“要多少?”
“要两条。”
“不卖!”干脆利落。
老人怔住了,默默地站了一会,正准备离开,她看见打牌的人中间有一个
十一二岁的孩子,穿着校服,也玩得不亦乐乎。老人犹豫了一会儿,走到孩子
身边:“娃儿,星期天你怎么不在家好好做作业,复习功课,跑到这儿打牌。你
现在是学习的时候,不耽误学习吗?”
纷乱的市场似乎一片寂静。几位摊主低着头,死盯着手里的牌。
在肃默中,老人弓着背,一步一瘸地走了……
离开小城已半年多了,每每想起,总感觉温暖,因为有这样一位老人。
我想说:王姨,其实,你才是真正的文化人。 [ 本帖最后由 白沙湖畔 于 2010-3-21 10:43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