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雨后登山

2021-12-28抒情散文于文华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12 编辑

             雨后登山      □文/于文华雨后登山完全不同于往日。西北多山。山是风景的特色,山连着山,山接着山,层层叠叠,连绵起伏,巍峨……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7:12 编辑 <br /><br />             雨后登山      
 
                  □文/于文华
   雨后登山完全不同于往日。
  西北多山。山是风景的特色,山连着山,山接着山,层层叠叠,连绵起伏,巍峨气派,蔚为壮观。县城的东、南、西皆环绕着山,唯独北面像一把蒲扇似的铺展开去,延绵成闻名的河西绿洲。抬头是山,抬脚亦是山,登山极为便利——只要有健康的体魄,充足的时间,恬淡的心情,随时可登,但以清晨与傍晚为佳。有清风浴目,有野花舒心,有鸟语悦耳,有杂草陶冶情操,有绿树洗礼灵魂。
   而雨后登山妙不可言。
  雨后的空气格外洁净清新,嗅一口格外舒畅。从居民区走过,随处可见的松、柳、国槐等树木,像是被水洗过一般,翠绿鲜亮。三三两两的身影,顺着西升屲山脚下的水泥台阶,拾级而上。且越近山顶,越感觉到空气不同于往日。没有一丝一毫的浑浊,没有一点一滴的污浊,只有丝丝缕缕甜甜的芳香。有人顺着山脚下湿漉漉的小道,一路小跑,再沿着羊肠小道,亦可慢慢爬到顶部,只是路途较远且陡峭不堪,不大好走。有“捷足先登”之人已登临山顶,放开喉咙,高声 “噢、噢、噢” 喊叫着。声音破空而来,不是在练习嗓子,也非对山歌,更不是什么“喊山”,而是借机舒展心中的郁闷,发泄生活的不快。我跟随着前面的中年男子,移步换景,边贪婪地大口大口吸着没有一丝污染的空气,边欣赏着渐渐长高、长靓丽的县城,边双脚吃力而坚定地向上登着。
  那男子是我熟知的一位科干。偶尔舞文弄墨,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地坚持登山,且身后每每领着只小巧玲珑、活泼可爱的宠物狗。全身披满雪白纯洁的毛,亦步亦趋跟着主人在台阶上“蹦跳”几下,很聪明地在旁边的土路上跑一阵子,再在台阶上活蹦乱跳地蹦跳几下。上到山腰的平缓处,男子开始伸腰踢腿,名叫“莎莎”的狗便一声不响拉直了身躯,伏在主人不远处,静静观望着那山、那树、那人。
  而清新的雨意,鸣叫的鸟鸣更衬托出山的幽静清秀。 家乡地处西北,缺水少雨,山上植被稀稀拉拉,政府与有关部门花费了不少力气,埋压了喷灌设施,栽种了白杨、榆树、杏树、桃树、松树、柠条、花棒等,但大多长势不佳,只有耐高温抗干旱,适于沙漠地区生长的榆树、柠条和花棒郁郁葱葱。五六月里,柠条开出浅黄色花朵,花棒钻出淡蓝色小花,吸引的蝴蝶与蜜蜂嘤嘤嗡嗡,给登山者极大的视觉享受,现在精神十足,微风过处,摇头摆尾,像是和坚持晨练的人打招呼,又像是给继续登攀者鼓劲加油。许多人不管认识与否,登山时间久了,就成了“熟面孔”,见面点头微笑或者轻声问问。
   登完曲曲折折、或长或短的几百个像是“慢十八盘”的台阶,小路折向北逶迤而去。原来望见蓝青色缎带上往来奔驰的如蚁的车辆不见踪影,代之扑入眼帘的近处是一栋接一栋形状各异、各有特色的楼房,远处则是一块块或浅黄或月白或绿中带黄或黄中带绿的麦子。近几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与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原来狭窄落后的312国道,改造成6车道高速公路,存在安全隐患的兰新铁路,修建了穿山越岭的隧道,快捷无比,大大便利了交通。麦田被白杨树簇拥着,像是精心镶嵌的画框,而坐在麦子中央的村庄,则一脸质朴与汗水,静静沉思默想着什么。
  走完紧十八盘,山路再沿着“之”字型走向,转而向南,抬头可见依然是山。那山像是一条巨龙在卧,尾部连绵向遥遥的远方,而头部就在山下巴家湖之上。有好事者依照历史的记载,在平缓处修建了一处庙宇,名唤“龙泉寺”,再远处是黛青色的山峦。正这样边看边登,脚下的路变成了向西的土路,不再有水泥台阶,换成了土色土香的土路。地面湿湿的,不再有往日的干燥,踏上去微尘不起,十分舒服。峡风吹拂着面颊与身心,让有些发热的全身惬意无比。家乡虽贫穷而无名,但峡口却极为有名。清代诗人丁盛有诗为证:“驿路通三辅,峡门控五凉”,素有“金关银锁”美誉的古浪峡,扼当丝绸之路要塞,势控河西走廊的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一息久违了的湿润水汽,若有若无地抚摸着脸面,轻抚着人的身躯,给人愉悦明快的感觉。
  不知不觉我登上山顶,气喘吁吁中闻听着鸟语啁啾,欣赏着芳草萋萋。“疾风知劲草”,那草因经常被爽劲的风吹着,变得硬朗而刚健,才明白人只有经过风雨历练,岁月磨击,才会成熟,才会迎击任何艰难险阻。草丛中不时有土黄色蚂蚱跳出,从人的脚面飞向远处。而爬满山坡的金黄色、淡蓝色、浅粉色小花,像是乡村碎眉碎眼的女子,虽则平凡但从容,虽不惹眼但亮丽动人,虽活得谦卑但实实在在。尤其那些喇叭花——举着自己的小喇叭,吹奏者黎明时欢快的音符,迎接新一天的到来!
  雨后的东、西升屲和古龙山与往日的灰白有了明显的区别,这里那里到处是绿色,显得湿润、绿汪汪的,看着让人心里敞亮、喜悦。西山山腰的这里那里,到处在“杂花生树”、草丛淹没的小块平地,有早起的登山者晨练。有人在压腿,有人在弓腰,有人在做伸展运动,有人在练习蛙跳……各有各的招式,各有各的习惯动作。山顶的四个险要位置,有四处隆起的土丘。土丘外围挖了齐腰深的壕沟显出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风尘——这是1936年11月14日红军西路军修筑的防御工事。英勇顽强的红九军与国民党马家军激战两昼夜,在敌人飞机、山炮、骑兵攻击下,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毙敌2000余人,但自身也元气大伤,红九军于16日接着夜色掩护,撤之武威,碾转奔波于张掖等地……而今,硝烟远去,厮杀声远去,唯有鏖战过的古迹依然残存,那处于险要地段的四个战壕与土丘依旧残存,默默无语,像是留在大地上无语的丰碑,提醒着人们:和平安宁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又像是大大的问号,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些与日月同辉,与祁连山共存的英烈!
  站在山顶,视野开阔,神思飞扬。南面青色如黛,最远处的祁连山银光闪闪,像是一位顶天立地披着白色铠甲的巨人——给缺水的西北提供者充足的水源。西北大地上无数个绿洲,没有哪一天能够离开祁连山丰富水源的滋养。这些山峰极有层次感,从苍黄到浅蓝到黛青再到银色,像是一位天才高明的丹青高手,以广阔无垠的大地为纸,以鬼斧神工的妙笔,绘就一幅巨幅山水长卷,呈现在人的眼前。而南面的山脚下,又像是一位现代派画师绘制的风景画:近处是林立的高楼,稍远处是齐整整的麦田,再远处是影影绰绰的绿色,最远处与天相接处,分不清天与地,似乎粘连在一起。
   走遍名山大川,最可亲的依然是脚下的风景!这风景耳濡目染、刻骨铭心,浸透着祖先的血液;这风景伸手可触、抬脚可达,充实着平凡的生活;这风景随意实在、朝夕相处,散发着美丽生动的光芒!


                   (全文2480字)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登山照片.jpg (169.65 KB, 下载次数: 173)

2009-7-19 22:29 上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