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行吟净土寺

2021-12-28抒情散文汪彤
在丝绸之路通往西方的大道上,中国四大石窟麦积山石窟附近,一座宝刹“净土寺”隐没在翠林松涛之中。与刻在崖壁上的诗句“蝉鸣林愈静”相比较,“风过松涛吼”的“净土松涛”是净土寺地理、自然环境的完全写照。一座宝刹,红墙碧瓦,巍峨的殿宇在郁郁葱葱遍山……
  在丝绸之路通往西方的大道上,中国四大石窟麦积山石窟附近,一座宝刹“净土寺”隐没在翠林松涛之中。

  与刻在崖壁上的诗句“蝉鸣林愈静”相比较,“风过松涛吼”的“净土松涛”是净土寺地理、自然环境的完全写照。

  一座宝刹,红墙碧瓦,巍峨的殿宇在郁郁葱葱遍山松涛的环绕中,闪耀着灿灿光辉。雕梁画栋的佛教宫殿,在万松围拱的半山腰延伸尽铺眼底。松涛覆盖的一座座山峰,像十八位罗汉守护着宝刹。山风起时,漫山遍野的松针枝叶相互碰撞,发出龙吟虎啸、排山倒海的翁鸣声,顿时将朝拜游览人们的心境震撼涤荡,被安顿的心灵在此时思绪万千,感受着大自然宏伟和博大的气势。秦州八景之一“净土松涛”因此而得名。

  相传净土寺始建于宋初。明太祖朱元璋在江山稳定后,便依照国师的占卜,开始在四处寻访一处能辅佐自己稳固江山的风水宝地。在西去的丝绸之路上,一处圣洁的古寺“寄骨寺”被最后选定,于是便有了一位至亲的御妹,来松涛淹没的寺庙中出家为尼,刻苦修行,在精神上为一个朝代的稳定给予宽慰。

  相传唐三藏从长安出发经丝绸之路取经的第一站,便曾来到天水驿道的曼殊寺下榻休息,当然,关于圣僧和圣尼的传说,我们没有必要去考证,而我们眼前一座一进三禅院辉煌巍峨的建筑群,能成为如今的气势,却不得不说起如今的寺院主持海正师父。他从九十年代初,从佛教圣地五台山来到天水,给一座残败的寺院以新生。人们一定想象不到,那修建殿堂的一根根梁柱,那铺路的一块块石子,那树荫下的一棵棵花草,都是这位苦行僧与其弟子吃野菜、喝泉水、爬山涉水到处游走,化缘而来。

  在佛教自西域盛行到中国以后,庙宇宫观的修建,很能体现人们的集体智慧、团结精神及凝聚力。曾在很多兴土木、建殿阁的庙宇,看到烈日炎炎下,男人们推刨拉锯,女人们搓麻和泥,热火朝天、干劲十足。却很难想象,这样的干劲却得不到一个铜板的工钱支付。只是在一处树荫下的墙壁上,偶然贴着当地村民,为寺庙帮工的日期,和自愿捐赠的物品和银钱的数字。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待,从精神向往上,需要安慰的一种方式,可以从一座座寺庙殿宇的维修和重建看到。

  据说十年中,海正和他的弟子为净土寺化缘七千八百多万元。这个数字对于个体来说是阿拉伯的天文数字,但滴水积渊不是人们幻想出来的故事,眼前气势宏伟的净土寺胜景,便是在海正的积极引领中,无数老百姓虔诚的心愿修建起的一处拜佛修行,修身养性的圣地。
从天水东行45公里到朱家后川,后川河潺潺从净土寺山门旁流过,净土寺巍峨的山门牌楼高耸,上有匾额“曼殊寺”。雕龙画凤的朱红牌楼前,有一别致的小花坛,花坛里神龟伏着一块刻有“大般若正宗”的雕龙石碑。“般若”在佛教中是“空”的意思,那或许是佛教圣地,迎请游人进入寺院时清心的一句禅语吧。从牌楼一直向有庙宇的群山走去,便有一条幽静宽敞的水泥大路,两边或有小树,或有石雕小鹿等,远远望去,郁郁葱葱的山峰呈波浪起伏,环绕着金盆养鱼之中的寺庙。

  “察察昭昭不笑不成大道,绵绵纯纯自然自有玄机”。站在净土寺的广场,望着一对汉白玉麒麟,相对张嘴仰天吼叫,我突然想起了在了四川道教圣地青羊宫看到的诗句。虽佛道两派,但与人为善、心存善本,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基本经典语意皆相通,而净土寺每一处亭阁、楼宇、殿堂的修建也在自然天成的卦象玄机之中。

  广场北侧一处偌大的池塘,里面有成群的锦鲤和高寿的大龟,游来游去,自由自在,这是修心人们的放生池。冬天池水凝结成奇特美丽的冰花,曾在《和谐拯救危机》中听净空法师讲过,日本人做过试验,当在一滴水珠上写个“爱”字,到结冰点,便凝结成奇特美丽的花纹;如在一滴水上写个“恶”或“恨”,图案便会狰狞可怕。人体70%是水,当爱心、善心常驻心田,便得来健康和祥和的身心。而净土寺的放生池,冬天结冰时便把人们对大自然的爱心、善心,也反映在了物质的冰花上。(我和好友“红”和“丹”久久望着放生池的冰面,琢磨着大自然的奥妙,后来把思考的问题讲给了海正师父。)

  山水相映得以出胜景,在养生池旁,过一座石拱桥,便是地藏殿等殿堂巍峨挺拔的雄姿。进入曼殊胜景前,一些木工匠,在空场地上,做木工活,给他们拍几张摔墨线、拉大锯、推刨子、抡铁锤凿木眼的照片,他们憨厚的迎合着镜头。一位歇息的老木匠还点起了旱烟锅,袅袅青烟在木匠们叮叮当当的劳作声中游荡散尽。

  登上进入正殿的台阶,一块边框雕刻盘龙的“曼殊胜景”精美匾额,悬挂在每一位踏进佛门中人们的头顶。“曼殊”意为:“美妙、雅致”,跨过木门槛,人们便在楼宇重重叠叠,吊脚飞檐遮住天日的胜景中开始顿悟,清心和宁静便随之而来。

  走过相对呼应的钟鼓楼,便来到天王殿。天王殿的四大天王勇猛威严,为镇压四方邪魔,他们的表情中有特别的精神状态。此外伽兰殿、祖师堂、禅堂、客堂、文殊殿、大雄宝殿等大殿,各自供着特殊代表意义的佛。

  在文殊殿前静心观赏一会,便来到寺庙最高处的大雄宝殿,眺望远处满眼碧翠的松山,静心悉听,似乎,风把松涛的呼啸脉动,轻轻送传来。看看楼下巍峨的藏经阁,再看远处山崖的石壁,一处佛端庄的面容,隐隐约约显现,这又不得不让人匆匆下了大殿的石阶,向远处的后山去。在往后山的路上有一排殿堂,上面挂满了各种字体的匾额,有“寂静妙慧”“般若深空”“智慧瑜伽”等,研读完匾额的深意,抬眼望去,远处松林覆盖的山崖上,有一些裸露的石壁,石壁上自然天成一处佛的玉面,眼眉低垂,鼻梁微耸,慈眉善目的注视着远方。这石壁上天然的佛像,不得不让人为天地造化的微妙又生感动和虔诚,远远朝拜,祈祷苍生平安康吉。而那佛面脸部被山上常年的雨水冲洗出一道沧桑的白色纹路,又不由让人感慨,人生风风雨雨,即使佛也经历了风雨的研磨侵蚀,那么各种经历,便让人由此开始懂得宽厚、责任和爱,也理解了苦难和奉献的美,而这些品格,千百年来,和山崖上的佛面永存,一直流淌在陇上大地人们的心中。

  去净土寺游览,少不了要听智慧的海正大师讲禅,有一句我匆匆记在笔记本上:“六和吉祥多,身勤心光美。甘淡无味精神爽,处事宽容日月长”。他总是一边为游人解心愿,一边说佛法中的点滴感化众生。旁边一位五六岁叫释照圆的小沙弥,用毛笔龙飞凤舞的涂鸦,看他的面容,便会更亲近的想到佛。

  临走,海正师父在一本他写的书《大般若心要集》扉页提了“智慧,海正乙丑年”几个字赠送与我,我心里暗想,要好好写一篇关于净土寺的文章,放在自己未来的书里,等有一天也送给海正师父。

  《诗经》中说:乐土乐土,唯我思服。风漫山遍野的游走,带起排山倒海的松声,向宝刹山门口流淌的小溪边送去,与寺庙里僧人们每日咏诵祈福的祷语,一起随哗哗的水流声,向大山之外,远方传送。传诵着自然和谐之音,也传诵着对世间万物安康的祈福。

(闲话:这篇文章确实写的很困难,从元月三日与丹、红二友游寺院,写了开头到今天完成已历经半年。我半夜里爬起来写过,黎明也修改过。一位朋友说,写一千字的文,他要读三四千甚至更多的资料做准备,但关于这座寺庙的资料少之甚少,不知为何,很多旅游资料都没有提到这样一座香火很旺盛的庙宇。

也不知为何,每回在去净土寺的山门外,都会遇到一位要搭乘车去庙里的人,去年与家人游,一位老妪提着沉重的箱子,说自己的小孙子在寺庙出家,想带电视和玩具给孩子,我赶紧打开车门把箱子接住,让妇人与我们挤在一起,到了寺里才知道,她要看的就是小沙弥释照圆,那孩子也被说成是金瓶选定的小活佛。那日与丹、红游又碰到一位要搭乘车的女施主,由于匆忙,我们没有犹豫的开车走了,却在庙宇跟前,又忏悔一件举手可做的善事,为何就视而不见。有时想,一件善举善事,就是在不经意中,在那遥远的被人们疏忽的山门外,考验人们的智慧,和一心向佛的诚意。 [ 本帖最后由 汪彤 于 2010-6-7 00:14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