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袋里的蚂蚁
2021-12-28抒情散文敬一兵
脑袋里的蚂蚁■敬一兵一只蚂蚁爬进我的脑袋里,漫无目标。所过之处,留下类似骚动的痒酥酥的痕迹感,在没有风吹拂的脑袋里特别突出,并随之蔓延出山林里的情形。在没有风吹拂的山林里,意外凸显出来的不仅有树木,还有野地里好些憋不住的隐秘骚动。最典型的骚……
脑袋里的蚂蚁
■敬一兵
一只蚂蚁爬进我的脑袋里,漫无目标。所过之处,留下类似骚动的痒酥酥的痕迹感,在没有风吹拂的脑袋里特别突出,并随之蔓延出山林里的情形。
在没有风吹拂的山林里,意外凸显出来的不仅有树木,还有野地里好些憋不住的隐秘骚动。最典型的骚动,当数那些沿寻一种来路不明的甜丝丝的气味,从刚刚爆裂开来的一荚残留的野草种子旁边,悄悄行走过去的一队蚂蚁。
一片落叶,是蚂蚁在山林里遇到的一块平坦的场地,难怪它们走在落叶上,总是特别兴奋,东张西望的姿势,新鲜得像是被水刚刚洗过一样。平坦的场地,在蚂蚁的触觉范围里,甚至在它们的一生之中,都是很难遇到的。天天都要跨越土壤颗粒制造出来的沟堑,翻过数不清的小石子形成的山坡,绕开一棵小草或者一滴雨珠构成的障碍。这样的情形,注定了蚂蚁生来就与平坦无缘,而是与崎岖坎坷纠缠在一起,成了艰辛、坎坷、曲折的符号。
对于蚂蚁来说,崎岖坎坷不是通向幽静的天堂,而是指向到一个寻觅食物的具体地方。没有办法,命运降落在蚂蚁身上,就决定了它们永远只能够在时间的外面,还有我们的漠视中,默默无闻地跋涉,任由历史从它们的头顶匆匆走过,直到死亡逼近的那一天,也没有机会触摸一下,更不可能让历史记住,它们曾经也在历史的边缘上爬行过。蚂蚁的一生,除了修筑一个洞穴安身外,所有的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寻觅食物上面了。一只蚂蚱的尸体,一朵破碎的蘑菇,就是它们的食物,就是它们的生命价值,就是他们感官里的历史。是说蚂蚁不为人眼睛里的历史所感动,也不为我们的感叹而悲哀,原来它们有自己的历史观。
一群蚂蚁齐心协力搬运一只蚂蚱的尸体,几次都被小草绊住而原地打转。即便这样,它们也没有选择放弃,也没有泄露出就地将蚂蚱瓜分啃食的丝毫打算。蚂蚱停在原地不能被搬运回巢穴,就如同蚂蚁落在水中不能及时游回到岸上的情形一样,都是一场直指它们生命的浩劫。惟有锲而不舍地左冲右突,克服阻碍把蚂蚱运回蚁巢,才是蚂蚁自我拯救的必然选择。蚂蚁在搬运蚂蚱中表现出来的空前团结精神,还有坚韧不跋的态度,生动细致地编织成了它们历史观的一个轮廓侧面。这个侧面虽然渺小,像沙砾一样微不足道,但它的精神,绝不亚于冰川和岩石勾勒出来的雪山线条的力量。把精神这个词汇赋予蚂蚁,恰恰说明了赋予者精神的贫乏,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除了孩子,人是很不愿意主动降低自己的高度,尽量采取平视的角度,去观察一群蚂蚁怎样把蚂蚱搬回巢穴,更不可能体会到蚂蚁锲而不舍的搬运与巢穴之间,被一种比蛊还要具有诱惑性的力量联系着的事实存在。沿循事实铺展出来的线索望过去,就会发现巢穴是吸引力的源泉,它像一根线,一头拴在巢穴里,另外一头拴在了蚂蚁的身上。蚂蚁的一切活动,都是被这根线牵引的,并通过蚂蚁延伸到那只蚂蚱的尸体上,延伸到蚂蚱的尸体上,就是延伸到了蚂蚁的历史观上了。有了这条线索,自然就明白了蚂蚁克服阻碍把蚂蚱运回蚁巢的全部真实情形了。
这条线索,是一条情感的线索,它的指向和结果,揭示了蚂蚁的一个秘密:蚂蚁也是有感情的。只不过它们的感情太细腻了,太精微了,稍不留神,就会从人的眼睛里滑落出去。
细腻和精微,是通向细节的两条路,或者也可以说成是细节用自己的细胞材料,铺垫了细腻和精微要走的路。走在细腻和精微这条路上的主角不是人而是蚂蚁,特别是从巢穴里面爬出来单独觅食或者望风的蚂蚁。这条路蜿蜒在小草组成的丛林间,一棵小草就是一株参天大树,蚂蚁的触须可以读出树干清晰的脉纹,还能够听见树干里汩汩流淌的水声。如果有风,小草吹弯了腰引发的扭曲声音,四周发生的杂物碰撞,从坡上滑落下来的土粒,还有从天而降的树叶,对蚂蚁来说都是惊天动地的。要是在雨天,比蚂蚁身体还要沉重的雨点击打在身上,壮烈悲惨的境遇也只有蚂蚁自己才能感知到。最美好的景象,当然是雨过天晴,湿漉漉的昆虫尸体上折射出的绚丽光泽和蒸发出来的香喷喷的气味,这无疑是对穿越了惊天动地的危险,征服了壮烈悲惨的境遇之后的蚂蚁的最高奖赏。细节就是蚂蚁的生存环境,也是能够将一次微不足道的自然现象,浓缩成一次惊天动地、壮烈悲惨的伟大景象的唯一场所。蚂蚁天天都要经历这样的惊天动地场面,自然而然,蚂蚁天天都有伟大带来的精彩、惊险和壮烈,潜伏在蚂蚁的行走道路上,等待着与蚂蚁邂逅。一次邂逅,就是蚂蚁的历史观获得的一次丰满机会,再来一次,还是这般一个情形,想避让开都不行。
蚂蚁的巢穴,隐秘而又幽深。外面的其他生物,无论怎么想象,都不可能晓得蚂蚁巢穴里面的情形。其实,在巢穴的内部,就是一些纵横交错的通道,迷宫一样四通八达。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景象,就是蚂蚁用自己的世代生命操纵的历史痕迹,就是经过长年累月的掘挖,终于在蚂蚁的触须最初读到的蛮荒中,以它们对生存的理解和危险的敏感开垦出来的。蚂蚁筑巢过程中所表现的精细劳动分工,既改变了它们与环境相处的关系,也延伸了蚂蚁的能力和对细节适应的感触。在蚂蚁细小卑微的身躯里,竟然有如此强大的理性,这谜一样的答案,无法破解,只能够归结于巢穴的诱惑力。蚂蚁和巢穴,就是一个诱惑力的网络,漫无目的的灵异由此获得调整和集结,形成了强大的生命力,可以掏空一个树干,捣毁一条水坝。
卑微这个情形,说白了,就是让蚂蚁真正融入细节之中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强大动力来源。或许,这个动力来源,就是蚂蚁在细节之中,彻底沉沦在体验世界精彩的过程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真实所在。
一只蚂蚁继续在我的脑海里爬行。它用触须在我脑海的沟回间摸来摸去,一摸就摸出了上面的这些感性认识,一摸就摸出了卑微与伟大的辨证关系,一摸就摸出了精彩的味道。蚂蚁在我脑海里爬行留下的痒酥酥的感觉,像是一条路,把我引向了灵感的截面,看见卑微与伟大的天壤之别间,仅有一线之隔,这一条线,就是蚂蚁爬行的痕迹。
■敬一兵
一只蚂蚁爬进我的脑袋里,漫无目标。所过之处,留下类似骚动的痒酥酥的痕迹感,在没有风吹拂的脑袋里特别突出,并随之蔓延出山林里的情形。
在没有风吹拂的山林里,意外凸显出来的不仅有树木,还有野地里好些憋不住的隐秘骚动。最典型的骚动,当数那些沿寻一种来路不明的甜丝丝的气味,从刚刚爆裂开来的一荚残留的野草种子旁边,悄悄行走过去的一队蚂蚁。
一片落叶,是蚂蚁在山林里遇到的一块平坦的场地,难怪它们走在落叶上,总是特别兴奋,东张西望的姿势,新鲜得像是被水刚刚洗过一样。平坦的场地,在蚂蚁的触觉范围里,甚至在它们的一生之中,都是很难遇到的。天天都要跨越土壤颗粒制造出来的沟堑,翻过数不清的小石子形成的山坡,绕开一棵小草或者一滴雨珠构成的障碍。这样的情形,注定了蚂蚁生来就与平坦无缘,而是与崎岖坎坷纠缠在一起,成了艰辛、坎坷、曲折的符号。
对于蚂蚁来说,崎岖坎坷不是通向幽静的天堂,而是指向到一个寻觅食物的具体地方。没有办法,命运降落在蚂蚁身上,就决定了它们永远只能够在时间的外面,还有我们的漠视中,默默无闻地跋涉,任由历史从它们的头顶匆匆走过,直到死亡逼近的那一天,也没有机会触摸一下,更不可能让历史记住,它们曾经也在历史的边缘上爬行过。蚂蚁的一生,除了修筑一个洞穴安身外,所有的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寻觅食物上面了。一只蚂蚱的尸体,一朵破碎的蘑菇,就是它们的食物,就是它们的生命价值,就是他们感官里的历史。是说蚂蚁不为人眼睛里的历史所感动,也不为我们的感叹而悲哀,原来它们有自己的历史观。
一群蚂蚁齐心协力搬运一只蚂蚱的尸体,几次都被小草绊住而原地打转。即便这样,它们也没有选择放弃,也没有泄露出就地将蚂蚱瓜分啃食的丝毫打算。蚂蚱停在原地不能被搬运回巢穴,就如同蚂蚁落在水中不能及时游回到岸上的情形一样,都是一场直指它们生命的浩劫。惟有锲而不舍地左冲右突,克服阻碍把蚂蚱运回蚁巢,才是蚂蚁自我拯救的必然选择。蚂蚁在搬运蚂蚱中表现出来的空前团结精神,还有坚韧不跋的态度,生动细致地编织成了它们历史观的一个轮廓侧面。这个侧面虽然渺小,像沙砾一样微不足道,但它的精神,绝不亚于冰川和岩石勾勒出来的雪山线条的力量。把精神这个词汇赋予蚂蚁,恰恰说明了赋予者精神的贫乏,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除了孩子,人是很不愿意主动降低自己的高度,尽量采取平视的角度,去观察一群蚂蚁怎样把蚂蚱搬回巢穴,更不可能体会到蚂蚁锲而不舍的搬运与巢穴之间,被一种比蛊还要具有诱惑性的力量联系着的事实存在。沿循事实铺展出来的线索望过去,就会发现巢穴是吸引力的源泉,它像一根线,一头拴在巢穴里,另外一头拴在了蚂蚁的身上。蚂蚁的一切活动,都是被这根线牵引的,并通过蚂蚁延伸到那只蚂蚱的尸体上,延伸到蚂蚱的尸体上,就是延伸到了蚂蚁的历史观上了。有了这条线索,自然就明白了蚂蚁克服阻碍把蚂蚱运回蚁巢的全部真实情形了。
这条线索,是一条情感的线索,它的指向和结果,揭示了蚂蚁的一个秘密:蚂蚁也是有感情的。只不过它们的感情太细腻了,太精微了,稍不留神,就会从人的眼睛里滑落出去。
细腻和精微,是通向细节的两条路,或者也可以说成是细节用自己的细胞材料,铺垫了细腻和精微要走的路。走在细腻和精微这条路上的主角不是人而是蚂蚁,特别是从巢穴里面爬出来单独觅食或者望风的蚂蚁。这条路蜿蜒在小草组成的丛林间,一棵小草就是一株参天大树,蚂蚁的触须可以读出树干清晰的脉纹,还能够听见树干里汩汩流淌的水声。如果有风,小草吹弯了腰引发的扭曲声音,四周发生的杂物碰撞,从坡上滑落下来的土粒,还有从天而降的树叶,对蚂蚁来说都是惊天动地的。要是在雨天,比蚂蚁身体还要沉重的雨点击打在身上,壮烈悲惨的境遇也只有蚂蚁自己才能感知到。最美好的景象,当然是雨过天晴,湿漉漉的昆虫尸体上折射出的绚丽光泽和蒸发出来的香喷喷的气味,这无疑是对穿越了惊天动地的危险,征服了壮烈悲惨的境遇之后的蚂蚁的最高奖赏。细节就是蚂蚁的生存环境,也是能够将一次微不足道的自然现象,浓缩成一次惊天动地、壮烈悲惨的伟大景象的唯一场所。蚂蚁天天都要经历这样的惊天动地场面,自然而然,蚂蚁天天都有伟大带来的精彩、惊险和壮烈,潜伏在蚂蚁的行走道路上,等待着与蚂蚁邂逅。一次邂逅,就是蚂蚁的历史观获得的一次丰满机会,再来一次,还是这般一个情形,想避让开都不行。
蚂蚁的巢穴,隐秘而又幽深。外面的其他生物,无论怎么想象,都不可能晓得蚂蚁巢穴里面的情形。其实,在巢穴的内部,就是一些纵横交错的通道,迷宫一样四通八达。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景象,就是蚂蚁用自己的世代生命操纵的历史痕迹,就是经过长年累月的掘挖,终于在蚂蚁的触须最初读到的蛮荒中,以它们对生存的理解和危险的敏感开垦出来的。蚂蚁筑巢过程中所表现的精细劳动分工,既改变了它们与环境相处的关系,也延伸了蚂蚁的能力和对细节适应的感触。在蚂蚁细小卑微的身躯里,竟然有如此强大的理性,这谜一样的答案,无法破解,只能够归结于巢穴的诱惑力。蚂蚁和巢穴,就是一个诱惑力的网络,漫无目的的灵异由此获得调整和集结,形成了强大的生命力,可以掏空一个树干,捣毁一条水坝。
卑微这个情形,说白了,就是让蚂蚁真正融入细节之中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强大动力来源。或许,这个动力来源,就是蚂蚁在细节之中,彻底沉沦在体验世界精彩的过程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真实所在。
一只蚂蚁继续在我的脑海里爬行。它用触须在我脑海的沟回间摸来摸去,一摸就摸出了上面的这些感性认识,一摸就摸出了卑微与伟大的辨证关系,一摸就摸出了精彩的味道。蚂蚁在我脑海里爬行留下的痒酥酥的感觉,像是一条路,把我引向了灵感的截面,看见卑微与伟大的天壤之别间,仅有一线之隔,这一条线,就是蚂蚁爬行的痕迹。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