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回首就是历史

2021-12-28抒情散文牛学伟
从临泽梨园到肃南冰沟也就半天的时间,期间的变化让我忽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岁月可以把一座宫殿变为瓦砾,也可以把一座丑陋的山峰雕琢成楼阁,这甚至不需要多长的时间,五十年足矣。尚若更久一点,这些变化还会更加惨烈。这是公元2009年早春,阳光明媚,……



  从临泽梨园到肃南冰沟也就半天的时间,期间的变化让我忽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岁月可以把一座宫殿变为瓦砾,也可以把一座丑陋的山峰雕琢成楼阁,这甚至不需要多长的时间,五十年足矣。尚若更久一点,这些变化还会更加惨烈。这是公元2009年早春,阳光明媚,我拖着疲惫的步伐,脊背汗涔涔的,这时候我突然感到身体正在阳光下悄悄溶化,很快渗入地下,不会留一点痕迹。
  这样的想法显然幼稚,却不一定就是错的。
  我们是午饭后走进闪佛寺遗址的。在这之前,我就听说在清康熙年间祁连山响山口一带有一座闪佛寺,概因一次山石崩裂,从裂缝处闪出一座金佛,信士就依滑塌山体修栈道,建殿堂于其上,随后沿山麓修建了无量佛殿、经堂,护法殿、罗祖殿,在闪佛殿下缘山体上建了娘娘殿、牛王宫。故名之。后逐渐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臧传佛教寺院。1958年大炼钢铁时拆毁。我为此一直唏嘘不已。那样一座寺院绵延三百多年,怎么能拆了,即或折了,总不至于片瓦不存吧。
  午饭就在山下。吃饭的时候,主人谈起闪佛寺还一个劲地说,偌大一座寺院说没就没了,可惜了,可惜了。至今还有人前来礼佛焚香。主人五十多岁,他说,假如这座寺院还在,这一带早就富了。当我还想打听更多细节的时候,主人语塞了。他给我们介绍了一位李姓人家,说老人曾一直照料寺上最后一位喇嘛,直到去世。他知道寺里许多事情。
  依知情人的视线,我们很快来到闪佛寺所在。面前是连绵的群山,似乎就是一摞高低不一的书卷整齐地码在那里,被谁轻轻推了一把,露出一层层规则的纹理,峰巅犬牙交错,锐利的锯齿直刺青天。几只野鸽从岩峰里滚出瘆人的叫声。山下是灰头土脸的杨树。我们放出目光,也没有看到寺院的影子。一位犁地的农夫正在歇息,看到我们失望的眼神,他站起来,顺着山坡一一指点。无量佛殿,护法殿、罗祖殿……东面是一溜和尚坟,半山腰还有一个洞窟,经常有人上去磕头。顺着农夫的指尖,我们走过去,他所指的几座大殿都仅是一块较为平坦的坡地,地上凌乱的散落着一些碎瓦,一段矮墙旁边有一条铁丝栅栏,里面是风蚀的羊粪猪粪,显然好久不养牲畜了。同行的小周在一堆瓦砾中间找到一截木片,可能是当年寺上一个窗格什么。

  我们就这样沿着山坡,踩着瓦砾,踩着历史慢慢巡游。忽然从一堆干柴后面钻出一个烟熏火燎的人来,穿着裹住屁股的衣裳,胸前挂着一串硕大的佛珠,脸上黑得流油,一双眼睛白多黑少。我们吓了一跳,不觉加快脚步。黑人嘴里絮絮念着佛号,追上来堵在我们前面,指指干柴后面的一孔窑洞,不停地说,那就是他的家,他爷爷曾是这个寺院的管家,那时候势法大着哩。老汉边说边打开肩膀上一个布袋子,从中掏出一个小包袱,打开包袱又缠了七八层红布,才取出一个小本本颤颤地递上来。这是一个佛教协会颁发的皈依证。看着老汉庄重的样子,我们有些好笑,却没有笑出来,反倒增添了一种沉重的感觉。   沿着蛇形便道随老汉登上半山腰的石窟。其实算不上石窟,只是在半山腰处向里稍稍欠进了一些,下面砌一个土台,摆着大大小小的佛像。头顶一支竹竿上挂着一条崭新的毛毯。站在石窟前的平台上,眼前只有梨园河灰白的影子,树丛里的村庄田野都影影绰绰的,仿佛一阵风就会吹去。临下山的时候,我们发现老汉趴下从佛像下拨拉出几张毛钞,连同一个干瘪的馒头塞进包里,又踉踉跄跄地跟上我们,伸手讨钱,我们胡乱丢给几个,趁他数钱的当儿逃也似的下来了。
  下得山来,回望那座洞窟,只有一点隐约的红色在山腰闪烁。风更大了,我担心不久那点红色也寻不见了,心里就多少有些失落。返回的时候,我们又找到那位曾收养过最后一位喇嘛的李姓人家。不想进去的时候,院子里就弥漫着一股药味,一个老婆婆引我们走进屋子,只见一个干瘦的老头光着下身躺在炕上,光光的脑袋仰在炕沿上,一种死亡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连连退出屋子,本想还向老婆婆再问一点什么,可是老婆婆只向我们比划几下,摇摇头,咂咂嘴唇,就匆匆进去了。这时候,屋子里响起一声沉闷的响声和老婆婆的嚎啕声。
  我们谁也没有说话,就这样对望着。好久,我问小周那块木板呢,他“哦”一声,说不清丢哪里了。
  岁月就是如此残忍,它仿佛要把这座寺院留在世上的一切统统抹去。
  我们不甘心,直到赶到肃南一个叫冰沟的地方,心情才豁然开朗起来。
  冰沟其实是几条山脉之间的一条小路,从国道213线插进去,两边红褐色的山峰前呼后拥,逶迤而去。那层层山峦也逐渐显现出清晰的轮廓,色彩也逐渐丰富起来。有的像仙人拜寿,有的似狂驼飞奔;有的似幢幢楼阁,有的似飞禽猛兽……这些景观不知存在了多少年,但真正有人走近它,欣赏它才是近一二十年的事。看得出来,今天的一座宫殿不久就会打磨成一只小鸟,一只猛兽很快也会变成庙宇。一个土丘,一堆尘土。没有人制止它,没有人要求它,所有的造型都是自然的杰作。在一座酷似布达拉宫的山峰前,一位老人说,他年轻的时候也曾进山,这里无非就是一座红色的山丘。这山长得真快。

  是的,在山的面前,人是那么渺小,从一个花骨朵变成枯木一样的老人也就是一霎那的功夫;可是在人面前,山就永远是一个冷峻的模样,永垂不朽;在造化面前,一座山峰的演变也就在旦夕之间。

  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当年勾心斗角,飞檐斗拱,暮鼓晨钟,烟雾袅袅的闪佛寺五十年时间就不见了踪影;当年尘土飞扬,一马平川的坡地突然耸立起一座座庙宇宫墙。
  这是我参加野外文物普查的一段经历。那天结束工作返回的时候,同行的博物馆张馆长还带我们去看了一个被盗的古墓。古墓在一片碎石嶙峋的戈壁滩上。一个巨大的石料坑,横七竖八的车辙清晰可见。一个黑幽幽的墓道张着口,迎着西风霍然立在那里。我们小心走过去,站在两米多高的墓道口,脚下是零乱的白骨和腐朽的木板,前面并排两口棺木,被浮土掩埋了,但轮廓清晰可见。再往前,是纵横两条墓道,被烟熏得黑油油的,散满了砖瓦和几个崭新的酒瓶。张馆长告诉我,这是一座汉墓,新近才被盗,从现场看,显然是取沙石的人从墓后打开的,墓道的陪葬物已经掳掠一空。
  沉默。只有西风呼啸着,不知诉说着什么。
  回到家已是傍晚。屋子里暖气还没拆,暖洋洋的。孩子在看电视,妻对镜梳妆。我坐在沙发上,闪佛寺的砖瓦,冰沟的宫阙,汉墓的白骨又在眼前闪现。轻轻“嘘”一口气,端过热腾腾的面条,一缕热气像一根银丝从碗里悠悠飘出,在头顶绕个漂亮的圈儿,久久不去。一种温馨甜蜜顿时萦绕在身边。
  一天,有人知道我去过闪佛寺,就说,闪佛寺的瓦片是很灵验的,带一块在身上能辟邪。我听了怅然若失,一种忧郁又涌上心头。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09-3-27 12:02 编辑 ]

文章评论